毛澤東同志在讀書批語中曾這樣寫道:“這么大的國家,只有這么一點鋼,人民生活水平這么低,有這么多文盲。人家看不起我們,對我們有好處,逼著我們努力,逼著我們進步。”從新中國成立時,我們僅握有15.8萬噸鋼鐵,到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我國粗鋼產量連續(xù)24年位居世界第一。這70年的征程,是一部砥礪奮進的拼搏史,更是由一窮二白邁向現(xiàn)代化強國之路的飛躍史。
鋼鐵在國民經濟發(fā)展中如糧食一般不可或缺。人不可無骨架,鋼鐵之于中國國民經濟發(fā)展就如鋼筋鐵骨一般。鋼鐵是工業(yè)糧食,如果沒有鋼鐵工業(yè)的支撐,沒有如此強大的造船造艦能力,航空母艦、導彈驅逐艦無從談起,我國的國防事業(yè)更無從談起,我們的工業(yè)強國就如一紙空文。
在諸多鋼鐵工業(yè)建設中,包鋼亦是光輝的一章。包鋼是“一五”期間建設的156個重點項目之一,是新中國成立后最早建設的鋼鐵工業(yè)基地之一,是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建設的第一個大型鋼鐵企業(yè)。在包鋼的建設中,一批批建設者們傾力奉獻,在祖國建設進程中揮灑著青春熱血,有的人甚至將一生都投入到了包鋼的建設中。
86歲的葛桂林就是其中之一。從19歲入廠,包鋼伴隨了他的一生,60余年的人生歲月,他與包鋼一起成長、感悟、經歷、相守。據葛老回憶,在包鋼的建設中,有8萬多名創(chuàng)業(yè)者扎根那里。當年“拓荒”的那批“老黃?!?,而今已年邁,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成為他們人生中光輝燦爛的一章,也成為祖國建設的歷史進程中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他們用一生的實踐鑄就了包鋼的精神內核,激勵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包鋼人沿著他們的足跡繼續(xù)攀登高峰。
回望歷史,是為了更好地向前,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一代代包鋼人厚植“齊心協(xié)力建包鋼”的精神力量,在60年的風雨征程中勇毅前行,與包鋼同呼吸、共命運,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歷史功績。從一無所有到破土動工,再到高爐出鐵,那火紅的煉鋼爐燃燒著每一個包鋼人的青春歲月,熔鑄了新中國的鋼筋鐵骨。
再次回望《大國鋼鐵》之《風云中成長》,我亦感慨良多,我們90后,生在了物質條件較為充足的大好年代,沒有戰(zhàn)火硝煙,不會因每日吃不飽飯而苦惱憂愁。這是一批批先烈們用生命換來的太平盛世,亦是一代代先輩們用實干筑起的輝煌燦爛。今天,我們后輩們更要銘記歷史,不忘初心,砥礪奮進,從小事做起,從眼前事做起,將個人的理想與國家的發(fā)展,企業(yè)的命運相結合,在服務和奉獻中成長,成為堪當重任的時代新人!
作者簡介:吉蕊(1996.2.—? ),女,漢族,山西運城人,中國二冶集團有限公司綜合辦公室,碩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史基本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