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詠媛,張曉渝
(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400700)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對社會成員進行思想、政治、道德素質培育的重要社會實踐活動,其中必然投入了情感、意志等人的本質的感性力量,而審美是人與世界無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關系狀態(tài)[1]。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思想政治教育與人類審美活動耦合共生。自建黨伊始,中國共產黨人就擅長將美學方法與革命相結合,通過審美情感“喚起工農千百萬”,進行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向度的實踐探索,始終堅持從“美”的視角出發(fā):一方面,將文學藝術等美學形式作為載體置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發(fā)揮文藝教育、引導人的作用;另一方面,不斷挖掘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蘊涵的內在審美性,旨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親和力,更有效地引導人們形成社會發(fā)展和時代前進所需要的思想品德。新時代,新方位,新境遇。基于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向度的歷史探尋經(jīng)驗啟示,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和凝聚奮斗力量具有重要意義。
從往昔風雨飄搖的革命戰(zhàn)爭年代到今日國泰民安的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向度是在革命實踐的現(xiàn)實需要中孕育而生,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磨礪中持續(xù)探索,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深化發(fā)展,在新時代的“兩個大局”中開辟新境界。可以說,融入審美因素是建黨以來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形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與寶貴經(jīng)驗。
1840 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2]。自建黨之后,中國共產黨就圍繞著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xiàn)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兩大歷史任務,將文藝與思想政治工作相結合,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對文藝與社會、文藝與現(xiàn)實等問題作出了思考,開啟了對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向度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向度的萌生是同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黨人的文學藝術主張以及革命實踐活動直接相關聯(lián)的。早在新文化運動期間,陳獨秀就提出了文學革命的口號,倡導“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3]。李大釗認為:“我們所要求的新文學,是為社會寫實的文學,不是為個人造名的文學?!保?]在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下,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創(chuàng)作了一批以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為指導的理論文章,如蕭楚女的《藝術與生活》、惲代英的《文學與革命》、沈澤民的《文學與革命的文學》等,這些文章為發(fā)揮文學的革命與政治功能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此后,在實際的革命工作中,黨運用文學、歌謠、戲劇、圖像等藝術形式作為革命宣傳的工具,以通俗化、大眾化的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如1934 年刊登在《紅星畫報》上的宣傳畫《支部應成為游擊隊火車頭》,將黨支部和紅軍隊伍分別比喻為火車頭和齒輪,形象地描述了中國共產黨“支部建在連上”的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原則,深入淺出地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的要義[5]。這從實踐層面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向度的發(fā)展。延安時期,毛澤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明確了文藝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關系,指出革命文藝“是服從黨在一定革命時期內所規(guī)定的革命任務的”[6]866,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化的文藝育德思想。在這一思想的指引下,文藝界涌現(xiàn)了如歌曲《東方紅》《黃河大合唱》以及長篇小說《洋鐵桶的故事》等政治性與藝術性相統(tǒng)一的文藝作品,激勵廣大民眾為實現(xiàn)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而奮斗。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主要將文藝與革命工作相結合,構筑宣傳戰(zhàn)線,以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傳播馬克思主義真理、闡明黨的基本政治主張、激發(fā)人民群眾革命熱情、堅定人民群眾革命理想信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百廢待興、百業(yè)待舉。中國共產黨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賡續(xù)注重審美向度的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與審美的融合,又積極探尋新形勢下的新發(fā)展。這一時期,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向度在艱辛探索中賡續(xù)前行。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給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黨高度重視發(fā)揮文藝育德的重要作用。一方面,黨延續(xù)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將文藝與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相結合,倡導運用文藝載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幫助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形成建設新中國所需的斗志、情感和信仰。另一方面,黨也積極探尋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向度的新發(fā)展。一是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催生了大批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黨運用這些作品激發(fā)人民群眾投身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熱情,培養(yǎng)共產主義道德,達到凝心聚力的政治效用,以推進新中國的建設。二是開拓思想政治教育與審美融合的方式、方法。如黨從教育方針的高度,把美育作為全面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國家教育政策之中。1951 年,第一次全國中等教育會議就指出:“我們明確了普通中學的宗旨和教育目標,必須符合全面發(fā)展的原則,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體育、美育各方面獲得全面發(fā)展?!保?]再如,黨以人格之美為依托,將焦裕祿、王進喜、雷鋒等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樹立時代楷模;以精神之美為內核,積極宣揚大慶精神、北大荒精神等;以影視之美為表現(xiàn),攝制了如《鐵道游擊隊》《上甘嶺》等具有崇高精神意蘊的影片,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共產黨人的崇高與偉大。然而,1966 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向度遭遇挫折,經(jīng)歷了艱難發(fā)展的時期。
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全面展開和科學發(fā)展,其審美向度也隨之進一步深化發(fā)展,并在學科和專業(yè)建設以及政策支持中開始有了理論化、專業(yè)化研究。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黨對文藝工作的高度重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建立,不少學者開始了對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向度的理論研究。這一階段,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向度的研究主要從“美”的視角來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將美學的方法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從方法到內容、從局部到整體,研究的理論廣度和深度得到不斷拓展。具體而言,最初的研究呈現(xiàn)出“用”和“表”的特征,即多從“美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關系和作用上來展開研究[8],強調將美育的觀點和方法應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改進和目標實現(xiàn)。之后,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不斷發(fā)展,尤其是2005 年思想政治教育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所屬的二級學科后,研究持續(xù)深入,不斷向理論深度與廣度拓展,不斷增加對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向度中主體、客體、介體、環(huán)體的審美意蘊的探討。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向度的研究也得到了政策支持。如1986 年六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關于第七個五年計劃的報告》指出:“各級各類學校都要認真貫徹執(zhí)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全面發(fā)展的方針?!保?]該報告重新將美育納入教育方針,這對于剛誕生不久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及其審美向度的研究來說具有重要意義。1999 年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必須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地統(tǒng)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保?0]2004 年頒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11]這些政策的出臺為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向度的研究不斷賦能。
黨的十八大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嶄新篇章。新時代,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交織激蕩中,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向度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不斷開辟新境界。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jīng)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通過藝術之美的形式對“美好生活”進行價值引領,解讀“美”與“好”的深刻內涵,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向度發(fā)展的新起點和新的歷史方位。習近平十分重視發(fā)揮文藝育德的作用,他強調:“我們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保?2]25這深刻揭示了文藝在培根鑄魂、成風化人中的獨特功用。在習近平的相關重要論述的指引下,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向度在“兩個大局”中守正創(chuàng)新,不斷得到新的詮釋。一是繼續(xù)以政策規(guī)定為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向度的研究提供支持。習近平強調:“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保?3]330這為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向度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二是除了以“美”的視角看待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發(fā)掘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審美意蘊。習近平曾作出一系列重要表述,例如“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13]330;思政課教師“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13]330;“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13]329;“‘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14];等等。這些重要表述均表明此階段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向度的發(fā)展更加注重發(fā)掘其主體、客體、介體本身的內在美。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彼枷胝谓逃龑徝老蚨葟暮蝸恚恐挥信宄@一問題,才能透徹地洞悉黨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審美活動的奧秘,進而在此基礎上探究其時代承續(xù)問題。
中國思想史蘊涵著豐富的將審美與道德教育相結合的相關理念與實踐經(jīng)驗。這些理念和實踐經(jīng)驗在歷史文化變遷中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與行為方式。這些理念和實踐經(jīng)驗也為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向度的工作提供了歷史依據(jù)與文化支撐。
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先秦儒家就十分重視利用“樂”“詩”的德育功能來教化民眾??鬃诱J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15]儒家經(jīng)典《樂記》也提到“樂者,通倫理者也”[16],強調通過詩歌、音樂陶冶提升民眾的修養(yǎng)。古代先哲們所提倡的“詩教”“樂教”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得到了沿襲,無論是唐宋的詩詞言志,還是明清小說、戲劇的大發(fā)展,都促進了審美藝術與民眾道德教化相結合理念的發(fā)展。到了近代,隨著西方哲學、美學傳入中國,在救國安民的時代背景之下,許多仁人志士致力于探索如何運用美學觀念與教育理念幫助民眾破除封建思想、樹立革命意識。如梁啟超的“新民”與審美教育主張。梁啟超指出,“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說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說始”,認為可以通過新型小說這一具有時代代表性的美學形式來培育國民新道德[17]。蔡元培則主張“以美育代宗教”,認為美育能陶冶民眾的精神境界,提升民眾的道德素質,促進社會和諧[18]??偠灾?,無論是古代“樂以教化”“詩以言志”“文以載道”等道德教育觀點的積淀,還是近代中國道德思想審美教育的實踐探索,都成了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向度深處的文化記憶,并為其奠定了堅實的歷史基礎。
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向度的萌生與發(fā)展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堅守,也是對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繼承創(chuàng)新,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對“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19]這一“兩個結合”的遵循與把握。
其一,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向度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馬克思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保?0]同時,精神生活也會反作用于物質生活。革命戰(zhàn)爭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構成結構復雜,涉及不同階層、群體與個體,思想認知參差不齊,且部分工農群體文化水平不高,這為黨開展政治思想教育、進行政治動員等工作帶來了重重困難。基于這樣的現(xiàn)實,要有效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線”作用,就必須主動探尋新的路徑。而文藝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載體,它不僅“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12]5,而且能夠以通俗易懂的形式、意境感染人、塑造人,在潛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為此,黨高度重視文藝的發(fā)展,將文藝與革命相結合,通過審美情感激發(fā)民眾的革命熱情。新時代以來,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背景下,面對思想政治教育需進一步提升親和力、吸引力與感召力的要求,黨始終堅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審美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以更好地服務于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
其二,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向度是對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繼承創(chuàng)新。馬克思、恩格斯一生都致力于喚醒、激勵、教育無產者,他們認為文藝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形式,反映了一定階級的意志、思想與道德情感,高呼“只有在我國的文學中才能看出美好的未來”[21]。他們號召文藝家們加入無產階級的革命隊伍中來,以生動的筆觸作為有力的武器揭露資產階級的剝削,喚醒民眾的革命覺悟,以激勵他們加入革命斗爭?!爸挥欣喂虡淞ⅠR克思主義文藝觀,真正做到了以人民為中心,文藝才能發(fā)揮最大正能量?!保?2]自建黨以來,黨始終將文藝與我國革命建設事業(yè)、民族復興緊密相連,并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文藝為人民服務”“文藝育德”等思想觀點。可以說,中國共產黨在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向度的實踐正是在承續(xù)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具體實際而形成發(fā)展的。
回望歷史,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向度在偉大實踐中萌生,也在實踐磨礪中不斷向前發(fā)展,它與時代同頻共振,不斷回答時代之問,書寫新篇章、開啟新征程。
服從和服務于黨的中心任務,是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根據(jù)。黨在每個時期的主要任務、戰(zhàn)略路線的轉變都對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現(xiàn)實要求,也為其審美向度指明了方向。早在革命時期,黨就善于通過文藝刻畫事件、樹立典型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及政治動員,以喚醒人民群眾,引導他們參與革命斗爭,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十分重視借助審美因素,運用文藝謳歌時代楷模,激勵人民群眾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新時代,隨著世情國情社情深度變革,黨的中心任務也隨之變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與時俱進,體現(xiàn)時代性、把握規(guī)律性、富于創(chuàng)造性,并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不斷守正創(chuàng)新,以更具吸引力、親和力、感染力的方式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所以說,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向度直面中國具體實際的客觀要求,是對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創(chuàng)新的真切回應。
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向度的實踐探索經(jīng)歷了漫長的道路,從運用文藝的審美情感宣傳馬克思主義、動員群眾,運用美育德育協(xié)同建構人民群眾精神世界,到探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美學意蘊,取得了豐富的理論成果和寶貴的實踐經(jīng)驗。這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向度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經(jīng)驗啟示。
堅持政治與藝術的統(tǒng)一這一方向性原則,在過往的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向度實踐中得到了生動的詮釋。黨一直強調思想政治工作既要突出思想性,也要注重藝術性,要通過文藝等形式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從審美感性上升到對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理性追求。毛澤東就曾提出“文藝服從于政治”[6]867,要求文藝作品應做到“政治和藝術的統(tǒng)一,內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革命的政治內容和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tǒng)一”[6]869-870。新時代以來,黨中央注重通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來激發(fā)人民群眾的審美感性,使其經(jīng)久不息地充盈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最終達到思想性與藝術性的有機融合,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保持政治與藝術的統(tǒng)一,一方面,要堅持方向性原則,堅決抵制“去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不能變,只是在過程中通過審美感性使廣大人民群眾認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獲得政治理性;另一方面,要有效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載體、介體、環(huán)體中的審美因素,關注并滿足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激發(fā)人民群眾對真善美的追求,進而提升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回溯歷史,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的審美向度之所以能夠永葆生機活力,是因為始終堅守人民立場,契合人民的發(fā)展需求,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旨歸。在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向度的發(fā)展依舊要堅持人民立場。思想政治教育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從理念到實踐都要堅持以人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了解人民群眾的知識需求與價值訴求,走進其現(xiàn)實生活與精神世界,引導他們以正確的審美觀與價值觀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水平與政治覺悟。在堅持政治性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要突出情感性,挖掘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審美因素,發(fā)揮情感的感染力,培育人民群眾“美好心靈”。具體來說,一是要以美揚善,實現(xiàn)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同頻共振;二是要以美啟真,激發(fā)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在科學文化中汲取知識的養(yǎng)分,提升自身審美修養(yǎng),實現(xiàn)感性與理性的和諧統(tǒng)一;三是要以美促勞,使廣大人民群眾擁有身體與心靈的自由,實現(xiàn)身心和諧發(fā)展,將廣大人民群眾引向全面發(fā)展之路。
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盡顯創(chuàng)造力的歷程。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必須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保?3]在新時代,唯有創(chuàng)新才是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向度不斷發(fā)展的內生動力。馬克思指出:“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固有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構造。”[24]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人類社會實踐活動之一,其審美向度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也應把“美的規(guī)律”作為內在遵循。以“美的規(guī)律”進行創(chuàng)新,需要在“物種尺度”和“內在尺度”這兩個尺度上實現(xiàn)辯證統(tǒng)一。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向度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與發(fā)展的規(guī)律,并在此基礎上融入審美因素,讓受教育者在情感渲染中更好地認同社會的思想、政治、道德理論;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向度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也要滿足人民群眾思想意識上的需求與期待,使人民群眾確證自己的本質力量,實現(xiàn)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這樣,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實現(xiàn)規(guī)律和目的的統(tǒng)一,達到“美”的境界。
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始終重視將審美因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對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向度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既開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廣闊天地,也留下了寶貴的經(jīng)驗啟示。當前,我國已經(jīng)踏上了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向度需要胸懷“兩個大局”,繼承和弘揚以往的成功經(jīng)驗,堅持有效融合政治理性與審美感性,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向度的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突破,為匯聚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偉力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