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浩
多年來,在基層社區(qū)矯正工作中,社區(qū)常面臨工作職能眾多、工作力量不足等問題,社區(qū)矯正效果往往不佳。寧波市北侖區(qū)紅領之家積極探索“黨建+”工作模式,推行紅領項目黨建工程,深度參與基層社區(qū)矯正工作,7年多來,聯(lián)系的721名社區(qū)矯正對象脫管率和再犯罪率均為零,17人實現(xiàn)了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探索了黨員志愿服務參與社會治理的新路子。
擎起“紅色旗幟”,注重“黨建+自我主體”建設。為實現(xiàn)矯正對象的再社會化這一目標,紅領之家以“黨建+志愿服務”的方式進行社區(qū)矯正。擎起“紅色旗幟”,制定細致入微的制度,重建矯正對象的主體性,使其成就更積極的自我。一是“去除標簽”。在紅領之家,每個志愿者都“實名注冊”,志愿者只有個人身份,而沒有“好人”“壞人”的標簽。志愿者之間相互并不了解彼此的“出身”,盡管隨著交往的深入,最終彼此會有所了解,但那已經(jīng)不再是一種標簽化的認知;而組織之外的人更無從獲知其身份信息。二是“重建身份”。注冊后都獲得一個積極的身份:紅領志愿者。紅領之家成立于2012年5月,是北侖區(qū)一家以黨建力量為主體、志愿服務為主業(yè)、社會治理為主導的社會組織。紅領志愿者在社會上是一個體面的,受歡迎的身份。對于矯正對象而言,不僅獲得了形式上的積極身份,更重要的是,還有制度保障,從事志愿服務可以享受同等的禮遇。三是重建“自我效能感”。志愿者之間的平等交流可以幫助來自社會底層或邊緣人群的矯正對象與主流人群建立積極聯(lián)系。紅領之家強調志愿者之間的交流,每一次活動之后都有一場分享,在網(wǎng)絡上也有充分的交流。同時,紅領之家“菜單式”活動選擇機制和“參與式”項目管理機制,則使得這一切都能被矯正對象成功歸因于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融入“紅色基因”,注重“黨建+組織友好”建設。矯正對象往往認為社會不公,紅領之家通過“黨建+志愿服務”建設公平友好型組織,讓矯正對象在回歸社會之前,先接納并融入“紅色基因”的社會組織,重建其對社會的信任。一是組織平等建設。紅領之家通過去除標簽、平等交流、積分平權等機制從形式上和實質上創(chuàng)造了一個非歧視的組織氛圍。在紅領之家,借助實名制,每個志愿者僅以個體的身份出現(xiàn)。紅領之家開設網(wǎng)上互動平臺以及線下的活動分享等面對面交流平臺,為矯正對象開創(chuàng)了與主流人群平等交流的空間。此外,紅領之家還建立了活動積分制。二是組織自由建設。紅領之家通過人性化的活動安排、菜單式的活動選擇和參與式的項目管理,充分保證矯正對象參與活動的志愿性和自主性。紅領之家充分考慮矯正對象的個人作息,活動安排在節(jié)假日。多樣化的志愿服務形式和學習內容安排,為矯正對象提供了菜單式的選擇。同時鼓勵矯正對象和紅領志愿者都可以參與活動的組織、策劃和管理。三是組織公平建設。紅領之家通過活動申報制、服務積分制、積分禮遇制、項目互動制等形式讓矯正對象充分體會到組織的公平性。在紅領之家,所有的志愿服務和學習活動都采用積分制,每參加一次活動都以合照留證,每月公布積分排名,確?;顒拥恼鎸嵭院凸叫浴4送?,紅領之家充分實現(xiàn)項目透明制,做到積分排名公開,活動信息公開,活動成果公開,并向所有志愿者提供建議渠道,保證組織的公平性。
鏈接“紅色資源”,注重“黨建+社會承認”建設。矯正對象回歸社會,最終依靠社會對他們的承認。紅領之家不僅通過身份重建幫助矯正對象獲得社會承認,更重要的是通過“黨建+志愿服務”活動設計,鏈接紅領伙伴等“紅色資源”,助推矯正對象重獲社會承認。一是面對面承認建設。矯正對象往往來自社會底層和邊緣人群,他們很少能夠感受到來自陌生人的感謝和敬意。紅領之家在志愿活動中,設計了敬老服務和導醫(yī)服務,為福利院老人提供洗頭、理發(fā)、剪指甲、聊天等服務,會讓矯正對象當面感受服務對象的夸贊;而為就醫(yī)者提供導醫(yī)服務,則會讓矯正對象在一天之中收獲無數(shù)次的感謝。這種體驗對于矯正對象而言,可能是前所未有的。二是示范型承認建設。矯正對象往往由于自身的處境和偏見,對社會規(guī)范懷有抵觸,他們往往是社會規(guī)范的越軌者,而非示范者。紅領之家在志愿活動中,設計了護綠、秀山、親水等示范活動,矯正對象不僅需要在活動中撿拾垃圾,還需要勸導他人遵守規(guī)范,這類活動在幫助矯正對象獲得社會承認的同時,也使其獲得了社會主人的意識。三是效能型承認建設。在紅領之家,效能型承認模式主要以家庭成員承認的方式實現(xiàn)。比如,有的矯正人員帶子女參與志愿活動,其子女因為感受到紅領之家的友好和志愿服務的價值,而改變對矯正對象的認知。有的矯正人員因志愿服務而獲得獎勵,而這些獎勵使其家人感到自豪,從而改變對矯正對象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