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毓凱
解封了,放開了,國家疫情管理進入了新階段?,F(xiàn)在打開手機上旅行類App的話,人們可能會忍不住驚呼:“天吶!機票怎么漲到這么貴啦!”確實,隨著國家疫情政策的放開,最近各地的游客數(shù)量明顯增多,甚至出現(xiàn)了“旅行潮”的現(xiàn)象。
為什么解封后會出現(xiàn)這種大家爭相出門旅行,報復性消費呢?其實,這種“旅行潮”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是“情緒性消費”。這種消費通常發(fā)生在人們的情緒處于巨大起伏狀態(tài)時,如受挫折、不愉快、人際關系緊張、情感壓抑等,為了發(fā)泄和緩解負面情緒而進行消費。很明顯,疫情放開后,大家在旅行、住宿上“大快朵頤”,并不是真的為了旅行的體驗本身,而是為了釋放一種壓抑已久的情緒。
情緒性消費可以理解為一種補償性消費行為,這種行為的發(fā)生是為了彌補某種心理缺失,尤其是歸屬感的缺失。人作為群居性生物,具有強烈的希望歸屬于一個社會群體的內在需求。而在疫情封控條件下,線下聚集類活動驟減,人與人之間的社交減少,個人獨處時間增多,這些都會導致個人的人際疏離與歸屬感的缺失。學生上網課則是對于班集體歸屬感的喪失。通過消費則可以使這種缺失得以彌補,同時釋放壓力與負面情緒。
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便是對自己周圍環(huán)境保持控制感,當這種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時,便會激發(fā)個體的情緒性(或者說補償性)消費行為。自由感的缺失被認為是對周圍環(huán)境的控制感缺失。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不能隨心所欲地活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會在消費行為上產生補償性動機。三年的疫情封控,居家隔離常態(tài)化所造成的空間局限使人們的自由感嚴重缺失。因此,當政策放開后,人們會報復性地選擇出行產品來重新獲得自由感。
疫情條件下,人們的線下活動大幅度減少,相應的互聯(lián)網活動增多,人們通過各種社交媒體、自媒體、內容視頻等來獲取信息、豐富娛樂自己的生活,排解因疫情封控所帶來的孤獨感與無聊感。社交網絡也因此成了影響人們精神生活的重要因素。人們在利用社交平臺獲取外界信息時,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他人的消費情況,也對一些消費內容和方式產生了一定的好奇心,想著,等我有一天也這樣消費,這樣生活嘗試一下,由此產生的對比使得大多數(shù)消費者在疫情解封后選擇通過消費行為來進行補償。如為了滿足疫情嚴重期間無法出行的心理落差,并且對于他人在社交媒體上的旅行分享感到羨慕,人們便會選擇通過報復性旅行消費的方式來模仿和追求以達到自我滿足和補償。
從生理學上講,有研究表明,去新環(huán)境旅行可以提供一種新的社交和情感體驗,進而可以提高體內的多巴胺、血清素和催產素水平,其中血清素還有一個通俗的名字叫作“幸福荷爾蒙”,它能夠使我們感到平靜和幸福,所以血清素又被稱為我們體內的治愈物質。這也就是為什么旅行可以對我們的身心起到療愈效果的原因。
從心理學上講,好處更是多多。
國外《旅游管理》雜志發(fā)表了一項基于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探討的就是旅行體驗和心理健康干預之間的聯(lián)系。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旅行對于心理健康的益處是非常多的?;谶@項研究,國外提出了一種新的心理干預療法叫作“旅行療法”。
旅行的治療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我們在旅行過程中所接收到的感官和認知刺激上。這些刺激對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都很重要。當人們去度假時,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處于一個新的環(huán)境和不同的文化中,并且以他們在家時不同的方式進行身體運動。這種刺激方式的變化可以幫助人們重組自己的思維模式,對于很多問題可能就有了新的看法,進而緩解我們的情緒壓力,重建一種平衡感。
旅行時,人們會離開自己所熟悉的、久居的生活地,而去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充滿不確定性的新環(huán)境。換句話說,旅行是一次脫離安全將自己置身于不安全的環(huán)境的機會。
平時總是因為缺乏安全感而焦慮的人們,可以利用系統(tǒng)脫敏的原理,將自己置身于完全陌生和不安全的環(huán)境,當你能在不安全的環(huán)境里生存和耐受下來,那么你的焦慮就會大大緩解。
根據(jù)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需要分為五個等級,從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xiàn)需要。而旅行恰好就能夠滿足人們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需要。
首先,對于尊重需要來說,旅行本身就意味著我們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大家也就會覺得我們比較有錢。社會比較理論認為,我們對自我的認可很大程度上也來自他人的態(tài)度和評價;在與他人的互動中獲得他人對我們的積極反饋可以很大程度上滿足我們的自尊需求。這也是我們熱衷于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旅行照片的原因。
除此之外,在旅行中我們會見識更大的世界,發(fā)掘新的知識、興趣愛好,這些無形中也會提升我們的自我價值感,從而滿足我們的自尊需求。
我們常說,“等忙完這一陣了我要獎勵自己一次旅行”。旅行本身就帶有自我獎勵的性質;那么我們在旅行當中會享受到各種服務,無論是住酒店還是去餐廳吃飯,這種被服務的經歷也會提高我們的自尊程度。
而從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來說,旅行時我們會踏出我們所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去看更大的世界。這樣就不會拘泥于生活中的瑣碎小事、細枝末節(jié),我們可能就會開始思考:我所以為正確的可能并非正確,我所認為重要的可能一點也不重要。原來很多事情沒有對與錯,原來人生還可以這樣活。
總之,疫情之后,花點錢出去走走,本質上是“情緒性消費”,大家買的不是旅行的體驗,而是釋放一種壓抑很久的情緒。大自然永遠是完美的旅行目的地,身處大自然,人心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