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毅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與呈現(xiàn)。設計語文學習任務,要圍繞特定學習主題,確定具有內在邏輯關聯(lián)的語文實踐活動。語文學習任務群由相互關聯(lián)的系列學習任務組成,共同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具有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一個好的語文學習任務必須具備三個特征:真實的學習情境,統(tǒng)整的學習主題和典型的實踐活動。梁昌輝名師工作室團隊聚焦“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學習任務群展開了深入的研究和有益的探索。
本文重點從如何設計典型的實踐活動的視角來分析三個課例: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分鐘》、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剃頭大師》和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盼》,都是精讀課,均屬于兒童故事教學。三位老師的課例,遵循兒童故事的文體特征,發(fā)掘文本的教學價值,設計典型的語文實踐活動,從而打開兒童故事教與學的大門,引導學生領略兒童文學作品的魅力。下面將結合吳艷、梁昌輝、錢軍偉和吳艷玉四位老師的課例設計,從兒童故事的文體特征出發(fā),談談對兒童故事教學中實踐活動設計的認識與思考。
“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學習任務群的“內容提示”中特別強調通過“講述”故事表達審美體驗,第一學段要求“學習講述”,第二學段要求“講述”,第三學段要求“運用講述”,體現(xiàn)了敘事能力培育的連續(xù)性和發(fā)展性。講述故事是一種最能體現(xiàn)兒童故事特征的語言實踐活動。
兒童故事總是要反映出特定矛盾沖突從發(fā)生、發(fā)展,到高潮、結局的整個過程。這樣的結構最能滿足兒童的閱讀需求,他們在讀故事或聽故事的過程中總是要追問“然后呢”“后來呢”,因此故事的完整性符合兒童閱讀心理。借助這樣的結構,抓住兒童的心理,讓學生講述故事,可以加深對故事的記憶和理解,還可以錘煉學生的敘事能力。
《一分鐘》通過創(chuàng)設任務情境,讓學生反復講故事——根據(jù)內容講、變換角色講、接著故事講、回家給爸爸媽媽講,在豐富多樣的講述中,梯度建構兒童的敘事力?!短觐^大師》通過梳理人物關系,把握故事內容和文本結構,并立足不同的視角、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來講述故事,在故事的講述中體認人物形象,提升敘事能力,豐富童年經歷?!杜巍穭?chuàng)設貼合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的情境任務,指導他們借助“時間線”“心理起伏線”等支架把故事講清楚、講完整、講生動,積累言語經驗,涵育言語智慧,提升言語品質。
兒童故事適合兒童閱讀、適合兒童講述,也適合兒童傾聽,因為語言的口頭性不同于書面的文學語言,其通俗、易懂、句短、明快,符合兒童心理特點,適應兒童語言能力和習慣。
《剃頭大師》對老師傅剃頭的過程進行了“生活化包裝”,把講述替換成了“吐槽”。預設了兩個回合:第一回合,借助插圖,緊扣板書中的關鍵詞語“吐槽”剃頭工具以及剃頭師傅的可怕;第二回合,提供句式支架“最痛苦的是”“最耿耿于懷的是”,添加剃頭過程中小沙真切的感受。這兩個回合,從講完整、講清楚進階到講生動,相互觀照、共同培育學生的敘事能力。
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了解文學作品的基本特點,欣賞和評價語言文字作品,提高審美品位,是“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學習任務群的功能之一。第一學段要求“初步體驗文學閱讀的樂趣”,第二學段要求“欣賞富有童趣的語言與形象”,第三學段要求“學習品味作品語言,欣賞藝術形象”。兒童故事教學可以循著文體特征,設計“閱讀與鑒賞”活動,提升學生的審美品質。
兒童故事的語言具有口頭性,但這種口頭化并不是“娃娃腔”“口水話”,而是根據(jù)兒童的欣賞習慣和理解能力,對兒童生活化語言進行篩選、提煉、加工而成的藝術化語言。這種源于兒童生活、高于兒童現(xiàn)有水平的藝術化的口頭語言,才具有文學審美價值。
《一分鐘》緊扣重點詞句進行朗讀、品析,把握人物情感,再以勸慰和評價的方式,運用積累的語言材料,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發(fā)展言語智慧?!短觐^大師》緊扣富有個性的短語和難理解的句子,進行朗讀、比較、品析,感知語言特色,滋養(yǎng)鑒賞能力,體驗文學閱讀的樂趣?!杜巍吠ㄟ^默讀、朗讀把握課文內容,梳理圍繞“盼”寫了哪些事例,引導學生在讀、找、說、議、猜等學習活動中體會心理描寫和景物描寫的妙處,感受其作用。
兒童故事總是將某一個教育主題融進一個有趣的故事中,猶如鹽溶于水中,讓讀者容易接受,讀完故事自然而然就獲得教育或啟示。這個功能不是通過教化來實現(xiàn)的,而是通過審美來實現(xiàn)的。兒童故事的認識功能、教育功能、審美功能并不是并列的,教育、認識的功能的實現(xiàn)以審美為前提。換言之,只有通過積極的情感活動,在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審美樂趣的同時才能真正獲得思想啟迪。
《一分鐘》先借助生活經驗深入探究,發(fā)現(xiàn)本質,再勾連現(xiàn)實生活,提高思想認識,指導自身實踐,養(yǎng)成珍惜時間、合理使用時間的好習慣。《剃頭大師》根據(jù)人物、情節(jié)等設置富有思維張力的話題,在話題的探討中思辨、交流、分享,涵育理性思維,獲得精神成長?!杜巍氛垖W生交流自己“盼”的故事,從本質上講,還是沒有脫離課文的窠臼,還停留在學習的“舒適圈”。課后,請學生根據(jù)立意、選材和描寫手法等繼續(xù)講述自己的成長故事,無疑是一種“遠遷移”。唯其如此,才能促使學生將本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內化于“心”、外化成“文”,才能聯(lián)通學生的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進而獲得精神的自由生長。
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觀察、感受自然與社會,表達自己獨特的體驗與思考,嘗試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是“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學習任務群的應有之義。第二學段要求“學習用口頭或者圖文結合的方式創(chuàng)編兒童詩和有趣的故事,發(fā)展想象力”,第三學段要求“學習聯(lián)想與想象,嘗試富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交流自己獲得的啟示,學習運用細節(jié)描寫等文學表現(xiàn)手法描述自己成長中的故事”。兒童故事教學可以循著文體特征設計“嘗試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的語言實踐活動。
由于兒童思維處于發(fā)展階段,兒童故事往往采用單條線索、有序推進、連貫流暢的敘述形式,少有頭緒紛繁的穿插和過大的跳躍,也不宜做過多的鋪墊和細膩的表寫,內容簡單便于學生記憶和理解。
《一分鐘》基于課文框架,變換內容續(xù)講故事,學生的想象力、言語表達力再次被激活、被點燃。另外,再次引導學生對主人公元元作出評價,與最初的評價相呼應。評價變了,是因為對人物形象的認識漸趨豐滿,更是因為內生的價值觀發(fā)生了轉變。對人物形象、故事內涵的如琢如磨,才能促成學生言語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同生共長。
兒童故事特別強調趣味性。兒童閱讀故事的興趣往往在故事情節(jié)上,尋求愉悅是讀故事、聽故事和講故事的目的,他們常常發(fā)出這樣的感言:“太好玩兒了”“好搞笑喲”“太有趣啦”。加上兒童注意力不持久,且容易分散,平淡無奇的故事是很難把他們卷入其中的,必須讓情節(jié)曲折多變、饒有趣味,環(huán)環(huán)相扣。
《盼》這篇課文,在“盼下雨”“盼穿雨衣外出”等具體事例的講述過程中,濃墨重彩地描摹了“我”細膩的心理活動和微妙的情感變化。為了貼合文本這一寫作特色,以及落實本單元語文要素,這里錨定心理描寫的語句進行品析、玩味、講述,創(chuàng)設了找一找、說一說、議一議、畫一畫、講一講等言語實踐活動讓學生體認如此描寫的好處,練習把故事講生動。《剃頭大師》 從關注剃頭動作→關注內心感受→關注剃頭結果,由行為到內心,從過程到結果,層層深入地引領學生感知“我”給小沙剃頭的全過程,感悟“剃頭大師”名稱的由來。在來回復沓的學習中,學生不知不覺被裹挾進故事情境中,心緒也隨著故事中的人物一起跌宕起伏。《一分鐘》用“勸慰”口吻的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與主人公多次對話,與“幫助”任務相互勾連。玲玲這一角色雖然是教師虛構出來的,但對學生來說,代入感很強,她能夠喚醒學生的生活經歷或心理體驗。元元與玲玲的對話過程,即是學生思辨力生長的過程。學生運用“要是……就……”的句式,根據(jù)課文信息作出簡單推斷,透過現(xiàn)象深入思考,探尋到事情的本質,從而領會“惜時”主旨。與主人公對話的過程,也實現(xiàn)了語言的內化、思維的磨礪,由此潤養(yǎng)學生的言語品質,催生學生的言語智慧。
兒童故事教學中的語言實踐活動設計,不僅需要教師擁有文體意識,還需要站在兒童的立場,用兒童的心去體驗,用兒童的眼去觀察,用兒童的嘴去說話,走進兒童的心靈世界。讀懂童心、擁有童心的前提是,每一位語文教師通過大量的兒童故事閱讀,讓自己在心性上重返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