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欣歌,趙佃璽
(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美術(shù)研究所,北京 100029)
戊子之變動搖了清政府的統(tǒng)治基礎,直到次年年末,清軍才平息了山西的叛亂。重建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民生,緊接著就成了頭等大事。本文通過曹振彥、薛陳偉、佟養(yǎng)量等地方官員復還大同府治的疏奏,梳理了遷回的過程,也肯定了在任官員對于重修大同鎮(zhèn)城的功績。
順治七年(1650 年),山西巡撫劉弘遇上奏了《備述地方殘苦疏》,陽和知府胡文燁上奏了地方情形折,其他官員也極力反映山西的民情實際,以引起朝廷的重視。多爾袞去世后,因他而起的廢除大同府的諭旨,終于在新形勢下得已廢除。順治八年,宣大總督佟養(yǎng)量等上《國朝請免衛(wèi)所屯田起科疏》,刑科左給事中魏象樞上《開荒晉秩序》,宣大按臣薛陳偉上《詳具修復大同疏》,終于使復還大同府進入議事流程。大同城廢民亡,田地荒蕪,佟養(yǎng)量等通過恢復佛道寺觀、勸忠祠等祭奠逝者,籠絡民心,進而鼓勵墾荒,廣儲錢糧。由于地方檔案史料在劫難中毀于一旦,胡文燁編纂的《云中郡志》,給后人留下了了解當時情況的寶貴資料。
順治九年,六部的其他官員,如兵科右給事中李人龍上《墾田宜寬民力疏》,都察院左都御史王永吉上《禁紛爭重廉恥疏》等,進一步反映了陽和府存在的諸多問題。曹振彥上任后,積極協(xié)調(diào)同僚,訪寒問苦。十二月初八日上奏《節(jié)年錢糧數(shù)目朝覲事》,匯報了胡文燁時期的問題。包括哪些地方可收錢糧,哪些地方無法收到。十年,禮科左給事中陳協(xié)上《大同邊備疏(飭外備復舊制疏)》。十一年十一月(一說十月),恢復大同府治。彭有德、馬之先從陽和把總兵署、總督署遷回大同。曹振彥已經(jīng)提前進入大同鎮(zhèn)城,重建傾圮,恢復民生。十二年九月,曹振彥離任。十三年五月,宣大總督馬之先上疏《大同民貿(mào)易專用錢》。十三年四月,戶部郎中解元才撰《重修大同鎮(zhèn)城碑記》(以下簡稱碑記)。
(一)佟養(yǎng)量上疏開先河 佟養(yǎng)量是最早上疏希望復還大同府的官員。佟養(yǎng)量,起家于遼東,漢軍正藍旗,由佐領(lǐng)積功,累加至輕車都尉。他原在山東帶兵,后因戰(zhàn)事緊急調(diào)往晉北討伐叛軍,可以說是很早就了解了這里的情況。順治六年,因前總督耿焞被姜瓖蒙騙失城,臨危受命,駐扎陽和,總督宣大、山西軍務。時“姜逆初平,骸骨遍野,為斂而葬之,又建勸忠祠,祀一時死事者?!盵1](P772)曾有重囚張發(fā),其族牽連甚多,幾乎斃于獄,原審處斬。佟養(yǎng)量初來,感覺作為新王朝一方主官,有必要公平處理民事來樹立形象。這對于招撫民心,恢復生產(chǎn)十分必要。他親自核視原案,給予省釋。當時,州縣民人數(shù)量有限,佟養(yǎng)量愛民助民,務求人心和順。十一年二月,佟養(yǎng)量因督撫不和,文義草率被解職,兩年后去世。朝廷因其有功于民,給予“祭葬,贈右都御史”。[2](P404)云中人感恩,立祠祭祀。
從歷史來看,陽和府是一個臨時的府署駐地和名稱。這反映了當時民族沖突下的治廢矛盾。順治五年,姜瓖事變后,大同被廢,不再設立官員。但此地自古以來處于要沖,關(guān)系到西北邊地的安危。六年,移府治于陽高衛(wèi),曰陽和府。大同縣治移到城南懷仁縣。八年,佟養(yǎng)量和薛陳偉等熟悉民情的官員頂著朝中壓力,合疏上奏,請求復還大同。從此以后,不同官員抓住機會陳情。到了九年,開始復還倚郭,保甲編戶。明時防御范圍是舊城三十六里,包括鎮(zhèn)城外圍的衛(wèi)城。清初邊患消除,只剩鎮(zhèn)城一十四里。
此時官員并不怠政,但又無從下手。畢竟自明末以來接連不斷的災荒和兵事,山西地方已經(jīng)苦不堪言。劉弘遇直言:“地方之殘,再莫殘于晉省。百姓之苦,更莫苦于晉民矣?!盵3](P77)官員們睹此觸目傷心,無法坐視。只能日日嚴責有司,多方調(diào)查。自從明末戰(zhàn)亂以來,此地水旱不時,收成銳減。佟養(yǎng)量、薛陳偉上疏:“復值姜瓖兵戈擾攘,人民顛浦,不惟當事者確知,諸王公大人所親歷。”[1](P1068)戊子之戰(zhàn),先后有八位親王、郡王、貝勒在大同督戰(zhàn),八旗精銳半數(shù)集中于此。多爾袞更是來過兩次。所以,朝廷不是不知道這里情況,但沒想到其實更糟。云中地處極邊,感受到的是山高風猛,土壤沙磧,種遲霜早。每畝地價不過二三錢,耕種連口糧都不夠。就是遇到雨水充足,收獲不過四斗的慘況。辦法是有的,就是多移民多墾荒。魏象樞上疏:希望通過減免陽和賦稅,吸引周邊移民,恢復田力。“頃奉有開墾荒田,三年起科之令。佟公遂懸十格,為招集要領(lǐng)?!盵1](P1086)具體辦法如征調(diào)人員給予田舍安置,賒貸種粒,先耕種,后償還。古人行之有成效的方法,都不妨嘗試。戊子之變后,雖然復還府址暫時無望,但佟養(yǎng)量等招勸農(nóng)事,耕而不疑,方法并沒有錯。一年后成田九百七十余頃,成了治理陽和的亮點。
督撫職責不同,事功心態(tài)迥異。難免發(fā)生因施政問題導致的誤解。眾人也盡職盡責,但官場習氣和官員作風,面對無米下鍋,爭執(zhí)也在所避免。順治九年,都察院左都御史王永吉上疏,認為地方大員應該嚴禁紛爭,以國事為要,重廉恥,以正人心。督撫之間的矛盾極易導致官場風氣惡化,加上宣大、山西戰(zhàn)后死寂,在朝廷追究責任時,劉弘遇與佟養(yǎng)量互相推脫。其實,大家各抒己見,并非矛盾根源。但一方強辯,必然強化另一方的反感。劉弘遇之奏辯,實與佟養(yǎng)量抗爭之過頭有關(guān)。一督倡首于前,惡化了同僚關(guān)系,鬧到了朝廷?!肮蕛蓳嵝в扔诤螅檀滩恍?。此端一開,將來兵部考核武職,內(nèi)察考核京官,朝覲考核外吏,誰肯安心?!盵1](P199)佟養(yǎng)量自己鞠躬盡瘁,可是節(jié)制下屬不當,被劉弘遇抓了把柄,難免遭到廷臣問責。
魏象樞認為佟養(yǎng)量冤屈,為他辯解:“姜逆猝起,崎嶇戎馬間,全家陷賊穴不暇顧?!盵1](P1086)佟養(yǎng)量不僅輾轉(zhuǎn)多地,帶兵作戰(zhàn),還要籌集糧草,不可謂不盡力。但由于陽和牽扯問題太多,本來就沒有多少收成,駐軍和后勤還要不斷消耗。冒餉涉及的地方錢糧虧空,以及朝廷預撥的款餉被挪用,就是身在其中也說不清。此時的工作實難展開,而做些邊緣事,弄不好還引火燒身。估計因為這個問題,解元才撰碑文,一方面不便直書被朝廷解職的佟養(yǎng)量;另一方面,要突出的是接替他的馬之先,無奈就省略了。當然,終歸問題根本,就是必須盡快遷回大同鎮(zhèn)城,恢復生產(chǎn),多征收錢糧。
(二)奏疏中反映的實情 宣大、山西官員大多經(jīng)歷了戊子之亂,對于民生疾苦感觸頗深。劉弘遇疏:“竊照山右自逆姜倡亂,遍地伏莽,百姓殺戮過半,財物焚掠殆盡。”[3](P76)云中遍地廢舍丘墟,田園荒蕪,流民失所??墒峭鯉熢诖笸鞣ィZ草還要就地征收。百姓財力之枯竭,無以復加。胡文燁表現(xiàn)得最為痛切?!澳尜\姜瓖之亂,廢我云中……肆其荼毒也?!盵1](P23)胡文燁作為戊子之變后的知府,看到的慘景對他打擊很大。他表面在褒揚當今圣君,但內(nèi)心卻更感慨廢我云中。他在編寫地志時,接觸到許多過來人和一手資料,這就為清代不便提及的屠城事件留下了最直接的記錄。書中說到五閱春秋,指的是暴亂之后,一直到順治十一年,府治才徹底移回大同鎮(zhèn)城。
督撫主政一方,必須抓住與朝廷直接溝通的機會,仔細陳訴地方實情,才能扭轉(zhuǎn)不利狀態(tài),變被動為主動。為了取得朝廷的支持和理解,官員們不得不反復申述。大同雖然初平,但陜西叛逆又起,攻剿圍困日久,所費浩繁。山西自身難保,而秦晉還有供餉協(xié)議,還要繼續(xù)為陜西戰(zhàn)事籌措軍費。“鄰近州縣搜括已盡,勢不得不派取于近省地方,地方往返一千四百余里,轉(zhuǎn)運之苦更倍于前……小民髓枯血盡,何以堪命也?!盵3](P76)秦晉隔河相連,晉地要支援秦地。孰不知晉北并不太平,許多流賊盤踞山險,實乃心腹之憂。而大規(guī)模會兵圍剿,又耗費不貲,真是雪上加霜。
兵科右給事中李人龍疏:自“流寇殘破以來,滿目榛蕪,人丁稀少,凡二十年矣?!盵3](P102)疏中李人龍?zhí)岬絼⒑胗鲈稀稌x地荒亡最慘疏》,朝廷給了二年的緩沖時間,但實際這點時間遠遠不夠。曹振彥到任,又過去數(shù)年,但山右依然是慘痛之狀。大同“地處邊徼,明季屢遭兵燹,人民逃亡凋敝。繼以戊子姜逆之變,城社蕭條,村墟冷落,蓋無所謂富庶之景象也。”[1](P486)能夠勉強征收的只是應州、蔚州、陽和等二州七縣“順治七年正月起至順治九年十月”[4]的收成。而渾源、朔州,因姜鑲復叛,城破民屠。就是兩州城百姓全被屠殺,錢糧無處追征。大同縣作為府署駐地,都沒有提及。由是屠城后,不剩一人,無所追蹤。
大同鎮(zhèn)城的破壞程度,同時期往來此地的人物多有感嘆,并賦詩留念。這些官員對于大同府殘破的描寫,比奏疏更直率。順治十一年,魏象樞因陳名夏案牽連,遭降職處分。他感覺官場無常,回家鄉(xiāng)蔚州養(yǎng)母。作詩云:“云中古戰(zhàn)場,今日亦殘疆。間月逢秋白,行邊度草黃?!盵5](P210)“殺氣孤城黯,頹墻血濺紋。黃沙三月草,白骨萬家墳。劫后繁音歇,愁來野哭聞?!盵5](P146)沈會霖是本地的推官,繁忙的公務之余,他含蓄地賦詩言志:“一官無日不征鞍,野色蕭蕭晝影殘。地是中原關(guān)吏撤,天仍荒塞暮煙寒。”[1](P700)詩詞看似輕描淡寫,但隱含著的愁苦幽怨,不言而喻。
大同作為塞北的古戰(zhàn)場,對許多明遺民也很有吸引力。這些遺民當時為了躲避清兵追捕,以及聯(lián)系各地同道,疲于奔波。順便他們也憑吊死難烈士,寄托哀愁。順治十三年,屈大均以化緣為名云游四海,奔走三晉大地。他與顧炎武、朱彝尊等交往,相互影響。在大同,他有詩曰:“殺氣滿天地,日月難為光。嗟雨苦寒子,結(jié)發(fā)在戰(zhàn)場……花門多暴虐,人命如牛羊。膏血溢槽中,馬飲毛生光?!盵6](P418)十六年,顧炎武也在大同賦詩:“舊府荒城內(nèi),頹垣只四門……一逢三月火,惟吊國殤魂。”[7](P656)可見,即使戊子之變過去了十多年,大同府城還是相當?shù)膽K淡敗落。
(三)當務之急招民勸耕“養(yǎng)民之政,固首在農(nóng)桑,而安民之道,莫先于保甲?!盵8](P756)入關(guān)以后,清政府鑒于明末饑荒的深刻教訓,鼓勵農(nóng)耕,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早在順治六年,“諭內(nèi)三院,自兵興以來,地多荒蕪,民多逃亡,流離無告,深可憫惻?!盵9](P5)朝廷已經(jīng)意識到這個問題,國家要想穩(wěn)定,就必須安撫各地逃亡百姓,不論地籍,招徠編入保甲,使之安居樂業(yè)。地方官員也根據(jù)實際情況,便宜行事。對于各地的無主荒田,州縣官給予無地民人印信執(zhí)照,鼓勵開墾耕種。如果百姓能夠長期以此為業(yè),耕種幾年之后,還可以根據(jù)情況延長時間。地方也就有了征收錢糧的理由。
陽和府地理偏西,從所轄區(qū)域來看,天寒地凍,有諸多不便。但從國防來說,卻又不可忽視。禮科左給事中陳協(xié)上疏說的很明白:大同“外備以鞏神京,復舊制可以重封疆事。我國家定鼎方新,中外一家?!盵3](P127)陳協(xié)認為大同自古就有鞏固京師的地理優(yōu)勢。同時頌揚朝廷推行德治,而不是冒險征伐,這樣遠近各民族都心甘情愿臣服。國家統(tǒng)一也是時代發(fā)展的趨勢。但是也不能不加強大同的防御建設,防患于未然?!叭怀及垂耪咧哧I,置云中城,朔方皆于兵力強盛之時,不聞廢險也?!盵3](P127)這些與碑記開頭類似。從固圉強邊看,東北山海關(guān)一帶,是神京左翼。至若大同控扼西北,乃神京右臂。如果不加防備,遇到吃緊事,旦夕危急京師。大同因姜賊之亂,廢城屠民,成為空虛之地,在當時是多爾袞挾私報復。如今再不恢復,對于京師十分不利。官員上疏,不能直寫,隱晦中透露著擔憂??傊瑥U除大同府,不利于邊疆的穩(wěn)定,也不利于長治久安。
其重要性,只有當政官員最為急迫。因為這不僅關(guān)系到其工作能否展開,而且還要面對年底朝廷的考核。這就督促地方官平常要兢兢業(yè)業(yè),抓好民生。如果遇到棘手問題或者超越本職范圍,必須及時上疏陳情。朝廷會根據(jù)實際情況減免或者調(diào)整。上疏包括所轄區(qū)域州縣的田地、賦稅、人口等。朝廷審核后,確定獎懲,并作為以后述職升遷的證明。萬一錯過陳述時機,事后很難補救。曹振彥本身諳熟官場世故。再加上他從吉州到陽和,一路北上,沿途所見,對于晉省民情了熟于胸。到陽和后,為了配合此前其他官員復還大同府城的奏疏。他從屬地官員工作實情出發(fā),進一步說明了本地環(huán)境的惡劣和人口的匱乏。此地物產(chǎn)本就貧瘠,再加上人禍天災,恢復生產(chǎn)已經(jīng)到了最緊要的關(guān)頭。戊子之變后的三年,陽和府除了陽和、左衛(wèi)的歲額可以征收些許,其他地方的錢糧稅收極難征到。這對于初到此地的曹振彥來說,必須給朝廷及時匯報。相對于力主盡早復還大同鎮(zhèn)城的上級官員,從大的格局分析鎮(zhèn)城的優(yōu)勢,曹振彥沒必要再反復重申。但他詳細陳述各州縣田地、賦稅可能征繳或者無法征繳的實際情況,對于朝廷來說,反而更有說服力。
順治九年,薛陳偉上《詳具修復大同疏》,對于復還大同府治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薛陳偉先是褒揚了今上“聰明英武,文治翔洽海內(nèi)外。國家撫綏,休養(yǎng)德澤涵濡,”[1](P486)以獲得朝廷的好感。然后直接點明如能令大同府署,照舊制移駐郡城,地方的工作就容易打開。“夫天下事,防于已然,不如防于未然……邊民知警,若待已然,則煩費又當何。如臣愚以為沿邊設險,莫如大同?!盵10](P391)大同所設之官,千萬不能駐扎別地,這輕重關(guān)系顯而易見。當前宣大總督既打算裁撤,如果宣化出了問題,還需要大同駐軍的彈壓。邊務事情重大,不能輕視。以現(xiàn)在大同之城,現(xiàn)在之官,千萬不能挪移。只有不勞煩費,方可永固。前代大同駐地和管轄范圍有其合理性,不僅利于人口集中發(fā)展貿(mào)易,而且還對所轄州縣有所輻射。這樣才能邊地晏如,有助于拱衛(wèi)京師。
(一)有關(guān)進士科的官員 國家機器的長期運轉(zhuǎn),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吏治的清明。尤其從戰(zhàn)時狀態(tài)轉(zhuǎn)化為和平建設,更有賴于官吏選拔的公正客觀。清初鼎革,一大批生逢其時的人才,匯聚一起,肩負起新的時代使命。自順治元年五月以來,各地方歸順有功文武官員人等,除已敘外。凡“未經(jīng)敘錄者,將歸順來歷及歸后勞績,核部察明敘升。”[9](P10)不同于歸降官員仕于兩朝。順治以后的科舉考試,是確立新王朝統(tǒng)治根基的重要方式。雖然早在入關(guān)前統(tǒng)治者已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并有意在盛京開科取士,但由于人數(shù)和條件限制,并未形成定制。尤其學校未興,制科難加推行。順治八年三月,吏部舉行臣等酌議,選拔滿洲、蒙古、漢軍各旗子弟通文藝者,送“提學御史考試,取入順天府學……優(yōu)者,準其中式,照甲第除授官職?!盵11](P104)朝廷提倡人人向?qū)W,對于百廢待興的國家,選拔優(yōu)才,盡快恢復穩(wěn)定,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
曹振彥奏本和碑記中的官員,正處于這樣一個用才愛才的好時期,清初各地復雜的情況也給了他們施展的舞臺。仔細分析這些人物的出身和行為,就會更深刻的理解復還大同府的初衷。國家用人不拘一格,而以科目取士其制最重。不同于入關(guān)初期,遼人官員占據(jù)主導優(yōu)勢。自順治二年秋初行鄉(xiāng)試,三年春初行會試后,一批科舉新秀走到了前臺。此后,“定子午卯酉年秋八月,舉鄉(xiāng)試;丑未辰戌年春二月,舉會試,”[12](P334)成為定制。這使大批飽讀詩書之士轉(zhuǎn)移心境,擁抱新朝,開始成為國家選拔人才和銓選官員的儲備。
順治三年到六年,參加廷試分別有三百七十三、二百九十八、二百九十五人。這些進士作為朝廷選拔的優(yōu)才,認同國家的統(tǒng)一,也無疑從上到下樹立了新王朝的行政模式。六年進士左敬祖等制策贊美:自古帝王以天下為一家,“今欲聯(lián)滿漢為一體,使之同心合力,歡然無間?!盵13](P1635)國家以民為本,食為天。自兵興以來,民逃地荒,賦稅全無?!爸挥袕团d農(nóng)業(yè),休養(yǎng)生息”自然會國富民裕。禮科右給事中姚文然奏言:“臣讀制策,首以滿漢同心合力為念。竊思滿漢一家,咸思報主。”[9](P5)科舉人才秉承家天下的儒家理念和宏闊眼光,贊同民族融合,確實有益于清初國力的恢復。在這過程中,滿漢官員的搭班子也采取了靈活的方法。因滿漢文字間隔難通,彼此有異同之見的,于新科進士內(nèi),遴選庶吉士,使之肄習清書。朝廷召對,節(jié)省了轉(zhuǎn)譯之勞。出而巡方,也便與滿洲鎮(zhèn)撫諸臣,言語相通。遼人官員佟養(yǎng)量、馬之先、馬鳴佩等,與新科進士薛陳偉、翁祖望等,以及貢士胡文燁、曹振彥、蔡永華等合作共事,就是清初地方官場的一個縮影。這些不同年齡、出身、經(jīng)歷和知識水平的官員,工作中互相配合,確實收到了同寅協(xié)恭之效。
順治三年、四年、六年,清政府進行了三次進士科廷試,并且前兩次連續(xù)進行。這些人都相互認識,自然也建立了特殊的友情。如三年,丙戌科進士有陳協(xié),授中書舍人;魏象樞,選翰林院庶吉士;解元才,授戶部郎中。翁祖望是丙戌科舉人。四年,李人龍是丁亥科會元;薛陳偉是丁亥科進士,授中書舍人。六年,己丑科進士是翁祖望,改中書舍人。這些人在為官過程中多有交集。有的甚至同時在一地為官,前后相接。如薛陳偉之后,接替其官職的是翁祖望。他在復還大同府和重建時出力甚大。
(二)貢士知州曹振彥 清初為了拓寬人才選拔,多種渠道推薦貢生,也增加了貢士考試的次數(shù)和時間。順治元年七月,禮部議核順天督學御史曹溶條議??及呜暽皯爩W臣于所至之地,便宜考試?!盵14](P3556)朝廷推選人才,察其品,端其行,褒揚節(jié)孝。對于明末闖兵荼毒京師,誓節(jié)死難諸臣之子孫,朝廷旌其門閭,以勵風節(jié)。曹溶是明崇禎十年進士,任順天學政。順治三年二月,充會試監(jiān)考官。他奏報的貢舉之法,源于明制,而提倡優(yōu)待前朝忠臣之后,給予入貢機會,又取得了漢人士子的擁護。
多種文獻提到曹振彥獲得貢士資格,但沒有明說是哪種。結(jié)合曹振彥天聰八年五月因有功,加半個前程的經(jīng)歷,功貢最有可能。這時尚可喜剛投靠滿清,獲得了皇太極極大的禮遇。而接洽尚可喜歸順的正是多爾袞。曹振彥身為多爾袞的屬下,由此獲得功貢資格。清代功貢如果從軍,可以到太學學習,準作貢生。其后升遷,準許其隨帶軍功。曹振彥跟隨多爾袞鞍前馬后十幾年,通過恩貢,獲得貢士資格,也有可能。如果貢生才華出眾,孝悌著聞,更是優(yōu)選對象。據(jù)《濟南府志》所記各類貢生學習升遷的規(guī)定來推測,曹振彥是上卷,給以吉州知州用。
《重修兩浙鹽法志》提到曹振彥為“奉天遼陽生員”。[14](P478)如果是這樣,天命六年三月,努爾哈赤攻占沈陽、遼陽,曹振彥已是生員,那二十多年后才取得貢士頭銜,就有些慢了。天聰年間以后,投降的遼人會根據(jù)資歷給以相應的封賞。至于選拔生員,范圍不會太大。當時清軍與明軍、闖軍、流匪輪番作戰(zhàn),皇太極無暇他顧,也未必有精力考選人才。曹振彥年輕干練,忙于隨諸貝勒征戰(zhàn),就是有機會也沒時間。入關(guān)以后,曹振彥已經(jīng)四十多歲,看到兒子輩的李士楨已經(jīng)取得貢士資格,應該有想法。順治二年三月十五日,“吏禮二部官同翰林院官,赴內(nèi)院共同閱卷定序,[12](P354)四年三月十五日,李士楨以貢生資格參加廷對,中取第十六名,授職長蘆運判。魏象樞與李士楨也是先后參加廷對。他曾經(jīng)專門推薦李士楨,稱其旗人貢士,“操守清介,才品優(yōu)長?!盵5](P87)李士楨補授大同巡道,父老子弟稱頌清廉,愛民聲如出一口。魏象樞相信百姓口碑,也更加信任李士楨的人品。監(jiān)察官員的好感和貢士、進士資格,是做文官和升遷的基本要求。
順治五年,以大同為中心的叛亂席卷晉陜,山西成了北方叛亂的焦點,直接威脅京師的安全。姜瓖叛亂時,京師貢士選拔依舊在舉行。曹振彥忙于貢士考試,沒有參加剿姜戰(zhàn)役。但是其子曹璽此時卻在大同戰(zhàn)場。他關(guān)心這里的戰(zhàn)況也是出于其子正在戰(zhàn)場廝殺。六年,貢士廷試改在了四月十五日。禮部奏言,當年各省咨送恩拔歲貢生三百十四人,欽定日期后,即行考試。這些貢監(jiān)考職,在賓興之年五月必須選拔完畢,并限三月內(nèi)到部考試,不得逾期??荚嚂r間緊,曹振彥沒有離開京師。他通過積極準備,獲得了貢士資格。碑記提到的同時期的貢士官員,還有胡文燁、蔡永華、李考祥、高擬宵、邢以忠等。
國家方興,各地急缺能臣干吏。吏部尚書陳名夏等奏言:“舊例各省道府州縣等官,俱俟三年考滿,方準升遷。今地方需人,若必待考滿,勢難懸缺?!盵9](P881)順治七年年初,曹振彥取得貢士資格不久,就被委以重任,被派往剛剛平定的平陽府吉州任知州。吉州位置優(yōu)越,是聯(lián)系秦晉的重要通道。此時,陜西還未完全平定,只有熟悉民情和務實的官員去吉州,才能杜絕兩地匪盜來往,嚴防暴亂再次發(fā)生。曹振彥已經(jīng)年近半百,到吉州赴任,有近三千里之遙,不可謂不艱辛。
多爾袞的最后幾年,統(tǒng)一全國的戰(zhàn)果不斷擴大。新占領(lǐng)的地區(qū)急需值得信任和有經(jīng)驗的文官前去鎮(zhèn)撫。朝廷也諭吏部應將各省道府州縣等官,歷俸三年,并且撫按舉薦,酌量升遷。陽和府員闕緊要,此時佟養(yǎng)量、劉弘遇、薛陳偉有可能舉薦了曹振彥。因為他在吉州聲望好,熟悉地方事務,為事干練,不到三年,曹振彥就離開了吉州。
(一)大同鎮(zhèn)城的初步修復 順治六年八月二十三日,姜瓖屬下總兵楊振威遣其守備劉保向多爾袞秘密聯(lián)絡,計劃斬殺姜瓖投降。二十九日,大軍入大同城下。次日,多爾袞諭阿濟格將大同城垣,自“垛撤去五尺,其城樓房舍,不得焚毀?!盵9](P430)這里提到只是城墻撤去五尺,而城樓房舍沒有焚毀。其實,這是寫書的美化。想想當時八旗精銳圍困鎮(zhèn)城大半年,與姜瓖雄兵之戰(zhàn)死傷無數(shù)。聽到屠城的諭旨,必然大開殺戒。再加上諭令毀城,浩劫就可想而知了。如前文描寫,就是十幾年后還是一片廢墟。
大同鎮(zhèn)城破壞程度,除了參與屠城的阿濟格等一線指揮官,就屬接替耿焞的佟養(yǎng)量,最了解了。碑記沒有提及佟養(yǎng)量重修大同古跡。但《大同府志》卻詳細記載了佟養(yǎng)量重修了云岡、觀音堂,建了勸忠祠。佟養(yǎng)量沿著山勢重修了云岡東西兩閣,樓閣高十余丈,里面是大佛坐像,故名大佛閣。沿著樓閣飛橋陟磴向上,還有小石佛數(shù)龕。這些現(xiàn)在在云岡五六窟還可以見到。觀音堂也是佟養(yǎng)量重建。蓋因當時不能修復鎮(zhèn)城,只能在城周逐漸推進。佟養(yǎng)量體恤民情,其上疏:“邊地沙磧,種遲霜早,加以兵兇,荒殘愈甚。若援例起科,勢必聞風俱潰?!盵16](P2713)上疏獲允,減輕了郡人壓力。他是戊子之變后首任總督,在新舊朝交替之間,無意使人倍感溫馨?!洞笄逡唤y(tǒng)志》等記載了許多死于闖逆、姜逆的義士。佟養(yǎng)量建祠堂紀念死難者,平復了民心,統(tǒng)一了民意。
碑記沒有提到胡文燁與府衙的情況。但通過志書記載,順治五年,“移府治于陽高,城陟衛(wèi)為府。今云中郡坊其遺跡也?!盵1](P426)云中郡坊應該就是陽和府衙故地。從胡文燁編纂的志書來看,在未復還大同鎮(zhèn)城之前,志書確實沒辦法叫《大同府志》,叫《陽和府志》也不妥,只能以云中郡命名“《云中郡志》”。[17](P1)胡文燁在前一年由昌平知州擢陽和知府。此時姜逆初平,移府治于陽和,萬事不備,事事草創(chuàng)。好在胡文燁通達政體,精于吏事。他時常和督臣帷幄籌劃,指畫經(jīng)濟,“豁荒糧,籌經(jīng)費,清訟獄,理郵驛,絕苞苴,風紀肅然。”[1](P723)乾隆四十一年,吳輔宏撰《大同府志》,對胡文燁推崇備至。蓋因后世續(xù)寫新志,離不開他的資料。此時已經(jīng)過去一百多年,對戊子事變的敏感,也沒有那么強了。
碑記中提到的關(guān)鍵人物,首推馬之先。順治十一年十一月,“移宣大總督駐大同”,[2](P585)題改陽和府仍為陽和衛(wèi),修大同府城如制。此時總督是馬鳴佩,但他任職較短。不久馬之先到任,其“矚茲殘黎,潛然泣下,為百姓請命于朝野。”[18](P27)鑒于外無救援,內(nèi)無糧草,一切只能靠自己從頭來。大同城池保民急需,修筑之勤,糧秣之費,材料之資,只有齊備,才能心理安慰。所以,大役之興,督臣需要足夠的才略膽識,并以建功勛激勵自己。他除了參與轄地管理和鎮(zhèn)城籌劃。十二年,還具體重修了大同府儒學,魏象樞有碑記。十三年,他和邢以忠又重修了大同縣儒學,冀齊芳有碑記。?禮寶《重修大同縣學碑記》云:“國朝初年大司馬馬公,修學宮,習禮教射。重修后,率二十余年未修治,見于碑碣。”[1](P542)
另一位關(guān)鍵人物是總兵彭有德。他是城墻的主要重建者。由于總兵主管地方軍事防御,修城墻也可以看作是分內(nèi)之事。他“身先士卒,露宿城巔,設法修葺,備極勞瘁?!盵17](P27)沒有半年,紇紇金城屹立眼前。由于多爾袞諭削城五尺,就是說城墻的主體是完整的,可能只是城垛和城墻上的地磚被破壞。這里結(jié)合晚清民初的城墻老照片和大同城內(nèi)清代古跡的保存情況,猜測四大城門的門樓損毀最為嚴重。民初武定門城樓已經(jīng)被被西式替代,和陽門城樓已經(jīng)完全坍塌,只有清遠門城樓殘存。城樓為木質(zhì)框架,只要一把火,就完全變?yōu)榛覡a,而城磚很難損壞。本人收藏過明代城磚,其尺寸體量和致密程度個人徒手不可能破碎。此外,彭有德還在轄區(qū)防御范圍內(nèi),利用資費糧秣結(jié)余,鼓勵兵民,修筑了城堡、橋梁,實現(xiàn)了廢墜漸舉。當時人手缺乏,材料短缺,籌劃設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彭有德以身作則,起了示范作用。通過拆舊補新,以及城周劉家窯、瓦窯村等老磚窯就地取土燒造磚瓦,建城工作還是開展得很順利。
曹振彥九年四月到任,十二年九月離開。他作為大同府主官,更多的精力花在了后勤和民生方面。他順應民意支持建佟公祠,取得了郡人的擁護。近年復建大同府衙,考古發(fā)現(xiàn)了有明代遺風的開化寺。開化寺在大同府治東南,最早為公祠。佟養(yǎng)量是十一年離任,說明建佟公祠時,佟養(yǎng)量還在任上。百姓感恩佟養(yǎng)量的功績,建祠就地取材,撿取了火災后廢棄的明代王府可用的磚瓦,自然也就延續(xù)了明代的建筑樣式。這與東邊的勸忠祠類似明代風貌一樣。蓋清初鼎新,建筑風格延續(xù)前代。這就使修復后的大同鎮(zhèn)城還原了明代的氣概。曹振彥作為協(xié)調(diào)上級和聽取基層意見的中樞,雖然不像總督、總兵那樣工作具體,但勘測府衙,規(guī)劃鎮(zhèn)城,安撫難民,哪一方面也離不開他。從陽和遷回,他的臨時辦公地設在太平寺。寺在太平樓東南,即勸忠祠旁邊。就在此路北,有其家眷住處,后人稱之為“曹家巷”。[19](P42)
(二)奏本、碑記和史料對比 參與重建鎮(zhèn)城的官員,有的參與過戊子戰(zhàn)役,有的參與過其他地方的戰(zhàn)斗。他們作為前朝的掘墓者和新朝的建設者,面對荒蕪的大同鎮(zhèn)城,內(nèi)心并不平靜。說是愧疚,說是無奈,都是時勢使然。為了彌補過失,他們只有盡其全力,才能惠澤百姓。碑記和奏本并未提及前任胡文燁。他與曹振彥交班是順治九年四月。曹振彥到任不過半年多,就上奏陳述本地的困境。佟養(yǎng)量后的總督是遼東人馬鳴佩,十年到任。碑記記載了馬鳴佩也繼續(xù)上奏本。雖然山西巡撫是劉弘遇,但陽和府是總督駐地。不同官員上奏的渠道并不相同,但匯聚到部后,都會在朝廷集中。其中薛陳偉作為按察使,官不大,但屬于朝廷直屬的監(jiān)察官員,有上疏直通朝廷的權(quán)力。這就使他成為復還大同鎮(zhèn)城奏議的主要人物。薛陳偉是河南祥符人,為官監(jiān)察直隸、山西、宣大等處,后累升至山西按察司副使。他“整飭薊北道,膽識過人。為諸生時,流賊攻城,躬率仆數(shù)十人,同守者日夜捍御?!盵20](P2032)在山右巡視時,因離家太久,建了愛日樓,以聊鄉(xiāng)愁,表心志。
至于復還故址后的大規(guī)模重建工程。碑記敘述的很詳細,大體分四部分,結(jié)構(gòu)似于破題、承題、起講的時文。第一部分強調(diào)大同地理位置的重要,不修復不行;第二部分說明鎮(zhèn)城的破壞程度,可謂慘絕人寰;第三部分強調(diào)修復過程和修復目的,要立功德流芳萬世;最后是官員分工和捐款者。官員又包括前期與朝廷協(xié)調(diào)溝通的上級官員,如馬之先、馬鳴佩、彭有德,以及薛陳偉、翁祖望。還有一部分是知府屬官,或者總督、總兵下屬。碑文由于不是正式的官方文件,官員職務就隨意用了前代的泛稱,顯示了自由的文風。這可能是作者洞悉官場習氣而有意為之,也可能是避免被同僚猜忌樹碑立傳,引起矛盾,而有意弱化。其中曹振彥前面的“大夫”缺一個字,近來有很多考證。筆者猜測有兩種可能,無非就是現(xiàn)任職務和前任職務?,F(xiàn)任如鹽法道,前任如前太守。但根據(jù)曹振彥的前任胡文燁在志書中自稱“郡大夫”。[1](P19)曹振彥自稱“郡大夫”更符合當時情況。另外,碑文中提到的官員,武官和文官各占一半,可見大同拱衛(wèi)京師,作為神京右臂,并非浪得虛名。
只要來到大同為官,大家都知道如果不盡早復還鎮(zhèn)城,其他工作都不好推展。再加上朝廷不斷催促征糧銀錢,確實必須盡早找到解決辦法。當大同戰(zhàn)事完畢,一任官員比一任官員壓力大。佟養(yǎng)量、馬鳴佩之后的馬之先,尤為如此。作為總督,他的貢獻不亞于佟養(yǎng)量。他除了抓住機會不斷上疏復還故址,還大膽上疏朝廷不要過于征銀錢于民。十三年五月,他疏言《大同民貿(mào)易專用錢》,“征糧銀錢兼收成規(guī)已久。若遵部文盡征銀,于民不便,請酌征錢配兵餉,部議從之。”[11](P166)雖然向管轄地方同時征收糧食和銀錢已經(jīng)成為慣例。但以大同此時的境況,別說銀錢了,就是糧食征收也困難。這與曹振彥奏本的內(nèi)容是一致的。
彭有徳是漢軍正黃旗,順治元年,由將材從大兵入關(guān),他在大同為官時間最長。二年,授大同都司。五年十二月,姜瓖叛變,派人持書招降他。他感覺違背己愿,囚禁其使。而同城守備卻密謀通賊,率眾包圍其駐地。有徳孤身奮戰(zhàn),勉強突圍。但他的家眷六十余人,全部遇害。他疾馳阿濟格軍前告姜瓖叛變,并上呈逆書。阿濟格命其與梁化鳳合攻大同城。他先是率兵至右衛(wèi)招撫賊眾,并順勢收復云岡、威遠等堡。通過梁化鳳傳記可見征戰(zhàn)山右的艱苦卓絕,就明白了彭有德當時的生死處境。六年十月,朝廷敘大同戰(zhàn)功,他“遷參將,管陽和副將事。九年十月,授浙江杭州副將。”[1](P723)由于陽和軍民感其恩德,具狀乞留,朝廷議準,他以升銜留任大同?;謴痛笸魏?,他又是新設的首任大同總兵。
浙江錢塘人翁祖望,順治十三年任按察使,巡視宣大。按案使關(guān)系重大,吏治民生都由此上達。“故復遣爾等往巡省直,朕即倚為耳目。爾等當體朕意,潔已率屬,奠安民生?!盵19](P407)民國《杭州府志》記載翁祖上疏彈劾地方鄉(xiāng)紳素橫不法一事,曾震驚朝野。他的詩以切身體會說明自己熱愛自由,不愿被官場傾軋束縛,向往自然的心態(tài)油然而出。
《山西通志》記載了參與修建和捐款的其他官員。河南選貢邢以忠,十二年任大同興屯道,他參與修建了大同縣學。遼東人劉興漢,十年任陽和兵備道。湖廣人沈會霖,十二年任府推官。河南溫縣貢生李考祥,九年任通判。江南臨淮人袁誠,八年任得勝路參將。遼東人李遇芳,八年任新平路參將。直隸新安貢士高擬宵,九年任大同縣知縣,他是曹振彥的主要助手。太原營副將劉朝輔參與過大同戰(zhàn)斗。這些官員多數(shù)曾在大同任職三四年,很熟悉本地的人情風貌。他們也希望盡自己綿薄之力,盡早恢復生產(chǎn)和安定秩序。
撰文者江西吉水人解元才,是朔州籍進士。順治四年,他知濟陽縣。當時正好蕩寇風起,嚴重威脅地方治安。他修土墻,圍城聯(lián)村堡。白天理事于署,夜里宿于城墉。他訓練兵丁投入保家屯田,“平訟恤災,修補邑志,以卓異入為戶部主事。”[12](P227)他常說:事緩則上責,事急則民怨,不溺職不虐民,兩難啊。許多為官者以此為同感,大家頌為名言。有意思的是,解元才的前兩任也是山西人。薛之彬,順治初知濟陽縣,居官清廉。而大同貢生杜其漸,二年知濟陽縣。他“慈心清節(jié),邑人感戴,肖其像于聞韶臺西室中。”[12](P227)這或許可以推斷碑記寫作背景的某些同鄉(xiāng)情意。解元才與翁祖望、薛陳偉是前后年進士,與曹振彥考取貢士也前后相接。這些人同時取得功名,有些又是同鄉(xiāng),自然請他撰文是合適的。還有一合適人選就是蔚州籍進士魏象樞,估計因為佟養(yǎng)量的問題,還是時間問題,沒辦法請他撰文。總體看,重修大同鎮(zhèn)城主要官員,除了上面提到的,還應該加上佟養(yǎng)量和胡文燁。
重修大同鎮(zhèn)城不是一任官員所能完成的,需要前赴后繼的接力。立碑也是宣揚這種精神。對于碑刻鑲嵌于鐘樓估計是清代后期的事。根據(jù)原碑形制,最初碑刻立于大同府衙門前更合適。碑文最后注明撰文時間是順治十三年孟夏,此時馬之先和彭有德尚在,而曹振彥已經(jīng)升任半年?,F(xiàn)任知府是蔡永華。以當時的郵驛傳遞和官員先到吏部報備,再到駐地任職,時間跨度幾個月很正常。以此推斷邀請解元才撰文的可能是曹振彥,而實施鐫刻碑文的是蔡永華。蔡永華比曹振彥取得貢士資格略早,是順治四年恩貢。他先后任禹州知州和福建海防同知。他在任期間,先后重修了大同府城隍廟、真武廟、開化寺、元都觀等,也是后續(xù)鎮(zhèn)城重建的功臣之一。還有一點,立碑時間的選擇,正是碑文上提到的多數(shù)官員,尤其是主要官員已經(jīng)在任兩三年之久,也到了升遷或者調(diào)動的時候了。一眾官員從上疏請求復還大同鎮(zhèn)城,再到鎮(zhèn)城初步重建,確實拉開了清代大同府發(fā)展的歷程。而這其中知府作為地方主官,其使命和貢獻也是最值得書寫的。
(三)曹知府為民請命 曹振彥知府任上,戊子之變已經(jīng)過去兩年。這時重修大同鎮(zhèn)城已經(jīng)開始,而他的任務重點不是參與重建,而是錢糧收成和移民定戶等后勤工作。與人打交道,與窮苦不堪的郡人打交道,實在是難。通過他的前任胡文燁可知,當時移鎮(zhèn)陽和,作為多爾袞的諭旨,很難收回。其時,多爾袞尚在,上疏復還大同鎮(zhèn)城是犯上的事。而此時城毀房壞,無人無田,地方官員能做的事并不多。而要展開工作就要了解地方民情和聚攏人氣,這就是胡文燁編寫志書的初衷?!皣\聿新,經(jīng)制犁然矣。本府甫經(jīng)殘破之余,一切軍籍民版統(tǒng)不得?!盵1](P19)胡文燁請示佟養(yǎng)量,他見地深刻:“地方經(jīng)逆變擾亂,惟志書不可不存。志書不存,則山川形勢及土俗人物,后人杳不知其端緒。[1](P19)所以,必須抓緊時間撰寫志書,印制輿圖,吸取前朝治理經(jīng)驗。在佟養(yǎng)量的支持下,胡文燁志書進展很快。這就為后任官員了解本地民情,有了重要的參照。
胡文燁之前的六任知府,一年一任,時間很短。到了曹振彥,一下子干了近四年,可見朝廷的重視。曹振彥是順治九年到任。胡文燁是同年四月,升分巡河東兼管鹽法水利兵備副使。說明最晚此時,曹振彥已成為新任陽和知府。與曹振彥同時到任的還有中路通判李考祥和大同知縣高擬霄,算是一起搭班子共事。志書等為了省事,一律寫大同府,把胡文燁和曹振彥時期的陽和府省去了。
曹振彥奏本說的很明白。順治六年到九年,朝廷同意適當免除每年夏秋的稅糧、馬草、工價等,但具體情況需要經(jīng)過征繳官員過目,匯總到他這里。落款是“九年十二月初八日”。[4]這時曹振彥到陽和已經(jīng)大半年。據(jù)此,十年、十一年的奏本估計寫的是能夠收到一些糧草,但銀錢不多。相比于前兩年糧草很少,根本沒有銀錢,還是有些進展。十三年五月,馬之先上疏征糧銀錢兼收依然很難。如果僅收糧草,似乎還能征繳一些。而蔡永華的奏本應該有了一定的變化,就是征收的糧銀錢比以前增多了。這正是曹振彥努力的結(jié)果。
重建大同鎮(zhèn)城經(jīng)歷了幾任官員,有的上奏言事,有的出謀策劃,有的出錢出力,終于為大同的未來打下了基礎。此時曹振彥發(fā)揮佟公祠、勸忠祠的精神作用,以生計為先,保甲勸耕,為民請命,捐款修城。他把府治遷回了大同鎮(zhèn)城。曹家巷作為臨時辦公地,太平樓周邊最先恢復。經(jīng)過他的努力,后續(xù)順治七年至十八年,“開墾并興屯,歸并清出隱種自首民地,共四千四百三十六頃九十八畝六分?!盵8](P217)而六年至十六年,又“開墾過代產(chǎn)荒地,共五百五十四頃六十一畝二分五厘?!盵8](P217)兩項加起來,接近五千頃良田。這就奠定了此后賦稅增加的基礎。重建大同鎮(zhèn)城,不是表面的城池修復那么簡單。鎮(zhèn)城的修復考驗的是官員的決心、移民的增加和經(jīng)濟的保障。鎮(zhèn)城的陸續(xù)修繕,也使管理更加有效,后勤財稅也更充裕。府屬各州縣的土地也得到了更多的利用。
碑記沒有提到官員們到底捐了多少銀兩,但通過考證略知。據(jù)《大同府志》記載:知府俸銀一百五兩,總兵官俸六十七兩五錢七分五厘零,新平路參將官俸三十九兩三錢三分九厘零?!洞笸h志》還有通判俸銀六十兩,知縣俸銀四十五兩?!多l(xiāng)寧縣玉虛宮碑記》提到在修玉虛宮時,共有九人捐銀,知府等六人伍兩,兩人叁兩,曹振彥等兩人施銀貳兩。此碑是“順治十二年三月初一日立”。[23](P67)這時曹振彥早已經(jīng)離開吉州。但作為前任知州,他捐銀也是一種為官的姿態(tài)。他在任知府期間,帶頭捐銀,數(shù)量一定多于鄉(xiāng)寧數(shù)倍,其他官員也紛紛效仿。顯然,官員們的捐銀對于整個鎮(zhèn)城的修復是杯水車薪,這也是碑文沒必要寫明的原因。相對于明初徐達的修城預算,更是九牛一毛。但是,清王朝在新的土地上重建,象征了團結(jié)融合。鎮(zhèn)城碑是十三年四月完工??梢?,碑記中的官員集體行動,只是拉開了鎮(zhèn)城重修的序幕,而不是如碑記所說,未半載,就傾垣壞壘易為紇紇金城,那么簡單。大同鎮(zhèn)城作為一個包括總督署、總兵署、按察使衙門、府衙、縣衙等多重機構(gòu)的政府駐地,僅僅依靠官員的捐銀遠遠不夠,需要從長計議。其根本保障還是本地的人口、田地恢復到戊子之變前的鼎盛期,甚至更好??梢?,曹振彥等人作為捐銀者,主要起了示范作用。
清初任過大同知府或者在此為官的,如胡文燁、蔡永華、李士楨等,后都升成了跨省的鹽政高官。這相對于知府的艱難,鹽官是一個肥缺。要知道當時鹽官稅收是朝廷經(jīng)濟的重要支柱,甚至是帝王直接支配的財源。朝廷擢升經(jīng)過大同歷練的官員,掌管這一財稅渠道,也是對他們的高度信任。順治十二年九月,朝廷“擢山西陽和府知府曹振彥,為兩浙都轉(zhuǎn)運鹽使司運使”[9](卷九三八P3)曹振彥苦盡甘來,由貧瘠的塞北升職到富庶的江南,這是朝廷對他工作的肯定。他一共在山西為州府地方官近六年,不可謂不長。他作為為數(shù)不多,年近半百由武職改為文職的官員,其付出也是其他官員不可比的。從他一生來說,山西為官最艱難,體驗民生疾苦最深刻,對其家族的影響也是最深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