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露
語文教育和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小學、初中的語文教育教會學生識字、寫字、閱讀,也還是“有用”之學,但是越往后語文的作用好像越來越弱。到了高中,有學生甚至覺得“即使不聽語文課,也能通過自學提升語文成績”。那么,語文教育到底是什么?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我們應該教給學生什么、如何教呢?
生活處處皆語文
我時常會想,究竟什么是語文。詩詞歌賦是語文,文學著作是語文,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二字拆開來看,一個是語言,另一個是文字。語言即自己或他人的言論,文字則是語言存在的形式與載體。而語文教育不僅僅是語文知識教育,更是對學生進行思維、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教育。語文教育是有生命力的。她是清晨的霞,是路邊的花,是相逢時的會心一笑,能夠真實、鮮活地彰顯人類生存的狀態(tài)。魯迅的《祝福》讓我們看到了封建禮教對人的迫害,契訶夫的《裝在套子里的人》讓我們看到了“被壓抑的人”的扭曲……語文教育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生活。做好語文教育,就是要教師在傳授知識之外培養(yǎng)學生的品性,使其面對生活時不浮躁、不焦慮、不彷徨。
細致解讀,文本先行
我曾聽過一位名師的巧妙比喻:我們的教育體系就好像養(yǎng)一條魚,高中的時候學生就像在水杯里面,大學的時候就像在魚缸里面,等到大學一畢業(yè)全部放到大海中去自然競爭。在這個過程中,魚兒其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外界需要什么樣的自己,慢慢地,眼界變狹隘了,斗志被消磨了,自然也就失去了一躍龍門的勇氣和決心。
的確如此。教育如果沒有明確的目的,培養(yǎng)出的學生就會無法適應社會。我想,做好語文教育對改善這一現狀會有所助益。做好語文教育,歸根結底在于對文本的解讀。在教學中,不同的側重點導致教學內容的多樣化、復雜化。但我始終相信,文本是語文教育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任何脫離或超越文本的觀點、思想、推斷、結論,無論多么深刻感人,都不是我們要追求的?;谖谋径治觥⑹崂?、提煉、反思出的東西,才是語文課堂的聚焦點。同時,語文教育也離不開對教材每個篇目的細致解讀。教師細致解讀文本不只是為了細致地上課,更是為了加深文本體驗,萌生獨有的思考。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是幸運的,總有一些直擊心底的文字打動我,讓我不斷叩問和反思。文字于我而言就是一場旅行,在路途中,我能夠和學生一起探尋文本的奧秘,一次次收獲文本帶來的快樂。我們是欣喜的,每一節(jié)課,我們都在雙方的互動交流中實現共同成長。較之其他學科,語文教學更能喚醒一個人的靈魂。我以為,語文教學應該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激起學生心中的一點漣漪,留下一點痕跡。
動之以“情”,曉之以“境”
傳統的語文課堂,一方面擺脫不了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分析框架,另一方面在文本中尋找問題、梳理故事、挖掘深意。這種課堂有其優(yōu)點,但模式老套,存在不少弊端。而在諸多教學法中,我更推崇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創(chuàng)設情境的途徑主要有生活展現情境、實物演示情境、圖畫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表演體會情境、語言描述情境等。情境是學生感受文本的通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創(chuàng)設情境,能夠使學生感受文本的魅力,在不知不覺中愛上語文,自覺將語文應用于生活。
語文教育是非功利性的,不會立竿見影。我們也不該要求其立竿見影,而要多一些耐心,讓學生盡情享受語文帶來的快樂。寒來暑往,我們繼續(xù)上路,把種子交給歲月,把收獲交給行動,充滿信心地去迎接語文教育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