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儒家思想下對“詩佛”王維、“詩仙”李白的誤讀

2023-03-10 06:38:14高瑋李琦
關(guān)鍵詞:王維李白信仰

高瑋, 李琦

(三峽大學 文學與傳媒學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論及盛唐文學思想,儒釋道三家融通并對唐代文學乃至整個古代文學產(chǎn)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可謂學界共識。具體到對王維、李白的研究,從以前單純論佛教之于王維、道教之于李白,逐漸擴展到結(jié)合文化背景討論二人的儒、釋、道、玄學思想,展示其思想的豐富性和復雜性,顯示出當代學者研究視野的擴展與提升。但在此變化過程中的一些說法,也讓王維“詩佛”、李白“詩仙”的形象變得漫漶不清,其作品的宗教性亦愈來愈為人所忽視。

以儒家思想角度切入的王維、李白思想研究概括起來可分為三類:一是儒家思想主流論,即二人均是儒家思想為主,佛、道思想為補①。二是前后變化論,認為其一生思想具有較明顯的轉(zhuǎn)變:王維前期信仰儒學,入世后因受張九齡罷相、安史之亂等事件的影響而“由儒入釋”②;李白則因賜金放還、長流夜郎等挫折而逡巡于儒、道之間③。三是儒釋道三教融合論,認為三教思想在其身上呈現(xiàn)出圓融性:“(王維)人格呈現(xiàn)出多元交互的態(tài)勢。儒家的進取、忠恕和孝悌,道家的無為、虛靜、自適以及禪宗的空性、中道和無住等三種不同的人格在王維身上和諧共存、圓融一體,并在不同的人生遭際時及時切換,使其化險為夷,度過生命的難關(guān)?!盵1]“李白的一生是‘執(zhí)著入世’和‘飄然歸隱’這兩種生活方式的奇妙組合,儒道文化精神在李白身上融為一體。”[2]“李白既是一個天才的詩人,又兼有游俠、道人、策士等氣質(zhì)。儒家、道家和游俠三種思想,在他身上都有體現(xiàn)。在他的一生中,接受了種種思想觀念并將其融合進自身,使之成為他龐雜思想性格中的組成部分?!盵3]上述觀點揭示了作者和作品的部分真相,其學術(shù)價值值得肯定,但大多立足于二人乃正統(tǒng)儒家文人,忽視了其作為佛教或道教信徒的本質(zhì)特征,故其認識存在局限性和誤讀的可能。所謂“誤讀”,本義為錯誤地、偏離了文本自身所蘊含的含義。本文所指出的“誤讀”主要針對上述第三種情況,即過分強調(diào)儒釋道三教思想在二人思想上呈現(xiàn)的圓融性,這種表述幾乎成為唐宋文學研究的一種模式,看起來似乎全面客觀,卻模糊了研究對象的個性特色。以這樣的模式去探究王維、李白這樣個性鮮明、思想復雜而又宗教特色突出的人物及其作品,容易造成論斷與客觀真相之間的“偏離”。

一、誤讀何以產(chǎn)生

闡釋學理論認為,文本意義的制約因素有四個:作者意圖、文本、語境和讀者。筆者亦從這四個方面來剖析誤讀產(chǎn)生的原因。

1.意圖。通過以上對王維、李白誤讀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誤讀都產(chǎn)生了有意識的“偏移”,而偏移的目的也都指向了同一個方向。各種誤讀的結(jié)論都偏向于:二人的宗教信仰都不如他們聲稱的或如一般人理解的那般純粹堅定,他們其實都是“內(nèi)儒外佛”或“內(nèi)儒外道”,所謂宗教信仰只是追求入世功業(yè)失意后的安慰劑。此論調(diào)古已有之,宋孝宗趙眘認為傳統(tǒng)文化具有“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特點,而文人亦以儒釋道合流而進退自如。然而對于有明確宗教皈依的人來說,信仰不可含糊,雖然現(xiàn)實中應對事物有不同的方法,但信仰是唯一確定、難以調(diào)和的。但持“內(nèi)儒外佛”或“內(nèi)儒外道”觀點的人,基本屬于正統(tǒng)儒家學者,他們認為儒釋道合流乃實現(xiàn)完美人生的終極方法。于是情同此心,便也將王維、李白等人向此方向進行下意識的“偏移”。

2.文本。眾多誤讀的產(chǎn)生反映出研究者對宗教的陌生。學界對儒家信奉者杜甫、韓愈等人的信念解讀往往較為精準,是因為研究者對儒家經(jīng)典的熟悉。但一涉及宗教領(lǐng)域,在大量泛泛的評價背后,折射出對宗教文本和修行實踐的陌生。如研究王維,《華嚴經(jīng)》《法華經(jīng)》《維摩詰經(jīng)》《壇經(jīng)》等應是研究者的必讀文本;研究李白,道教經(jīng)典則為必讀文本。但宗教經(jīng)典素來閱讀難度極大,從字面意義到義理、境界之參悟,宛如一座座大山矗立在本無宗教信仰的研究者面前,更遑論王維、李白還是宗教信仰的踐行者。王維曾三十年如一日禪坐,李白煉丹、服食,若無對實修真正地了解與實踐,又怎能對其宗教信仰是否牢固、與儒家思想的摻雜比例等問題做出準確的解讀?

3.語境。古人對王維、李白的誤讀相對較少。檢閱《王維資料匯編》[4],多是欣賞贊嘆其詩與畫的禪意,或述及與新舊《唐書》記載相似的人生經(jīng)歷。對于李白的質(zhì)疑略多,認為其狂放不羈、豪飲縱情的形象與宗教中人嚴謹?shù)娘L范迥然不同,但更多的還是對其天才詩藝和謫仙風度的拜服。而王維被稱為“詩佛”、李白被稱為“詩仙”也是古人得出的結(jié)論。相比之下,對其宗教信仰誤讀最深也最普遍的反倒是擺脫了宗教神學束縛的今人。過于從人性而非神性的角度去解讀王維、李白,忽略了古代文人長期浸潤的神性氛圍,從而造成誤讀。“這種運用歷史的與心理的想象力的方法,可以立刻開擴我們的思想領(lǐng)域;而同時又能幫助我們認識到,我們自己所為之而歡欣鼓舞的許多偏見,對于心靈氣質(zhì)不同的另一個時代,將會顯得是何等之愚蠢。”[5]而潛意識中,則適用于布魯諾《影響的焦慮》一書中提出的基本理論,王維、李白已在詩歌圣壇上被供奉良久,成了后人無法抵達甚至超越的高峰④。于是“弒父”必然要在后世人中發(fā)生,而最容易入手的部分則是宗教信仰。“逝波沖刷了詩的影響的光澤,使它歸于智力修正這一更廣闊的現(xiàn)象的一個部分。而修正思潮——無論在政治理論、心理學、神學、法學或詩學方面——在我們這個時代已經(jīng)改變了它的原有的性質(zhì)。修正思潮的鼻祖是宗教異端,而異端之改變公認的學說往往靠的是改變平衡,而不是所謂的‘創(chuàng)造性的糾正’這一現(xiàn)代修正思潮的更為突出的標志。大致說來,異端產(chǎn)生于側(cè)重點的改變。而修正思潮則是跟著公認的學說到達某一點,然后再分道揚鑣,而且堅持認為:原有的學說就是從這一點開始——而不是從其它點開始——才走向錯誤方向的。”[6]這種文化上的“弒父”“拉下神壇”現(xiàn)象我們并不陌生,王維、李白的詩才無法質(zhì)疑,那么思想信仰、為人處世便可成為切入點。

4.讀者。當下閱讀與研究王維、李白的主體是傳統(tǒng)學者,他們多無明確宗教信仰,甚至以儒家思想為主,或受儒釋道思想的綜合影響。因此文學接受的土壤與研究者的“意圖”是匹配的,故此類誤讀一直較容易被讀者所接受,極少出現(xiàn)與此類誤讀相商榷的文章,而直到近年仍有人認為:“那么安史之亂以后的后期思想中,儒家的入仕則是占據(jù)了主導地位;尤其是王維對于物質(zhì)方面的強調(diào),反映出其開始由理想主義、逃避主義轉(zhuǎn)向現(xiàn)實主義、實用主義?!盵7]論及李白的精神建構(gòu),則堅稱:“李白和曹植代表了中國古代文人的一種類型,在他們的精神建構(gòu)中,儒家思想起著主導的決定的作用,因此他們強烈的功業(yè)意識和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尤其鼓舞人心,然而,他們身上的詩人氣質(zhì)又成為他們實現(xiàn)政治抱負的障礙和阻力,從而使他們在追求不得的痛苦中苦苦掙扎?!盵8]讀者毫無障礙的接受使得王維、李白本來鮮明的宗教思想特色越發(fā)模糊不清。

二、避免“誤讀”——清晰界定宗教信徒身份

要正確認識一個作家,須將其置于當時的文化語境下,并回歸到本原的身份地位去考察,對王維、李白的研究尤其應該如此。孫昌武言:“創(chuàng)造了一代輝煌文學成就的唐代文人,基本是以‘儒術(shù)’立身,其人生準則和思想觀念遵循的是儒家經(jīng)典。但唐代又是中國佛、道二教發(fā)展的極盛時期。當時的文人們普遍地對二者保持著熱情,以不同形式接受二者的影響。這樣,在他們身上,就具體體現(xiàn)、發(fā)揚著中國思想史上‘三教調(diào)和’的潮流。這也形成為一代文人思想觀念和行為上的特征?!盵9]盛唐文人確實深受儒釋道三家思想影響。由于三家從思想義理、邏輯結(jié)構(gòu)以及思維方式等皆有相通之處,這客觀上造成了研究者對其思想信仰判斷的難度。如王維《竹里館》,有人認為“前兩句描寫詩人在竹林這一靜謐環(huán)境中彈琴吹簫,以動襯靜,借此塑造悠然自得的隱士現(xiàn)象。這種幽靜的環(huán)境正是禪宗中真如世界之永恒寂靜,詩人‘獨坐’其中,塵念皆空,心靈澄凈。后兩句說此時此刻只有明月與詩人相得?!畞怼藗魃裰P,仿佛明月特意來為詩人作伴,‘照’字更是詩眼,昏暗中明月帶來亮光,詩人再次獲得頓悟,達到涅槃之境”[10],強調(diào)詩的禪意;或認為“詩中所展示的是自然造物生生不息的原生狀態(tài),詩人所持的又是一份‘沒有孤獨,也沒有惆悵’的明靜心境,這不正是莊子所說的‘以明’(以明靜的心境觀照事物的本原)嗎?”[11]認為它是道家虛靜之體現(xiàn)。再如李白《大鵬賦》,一般認為是道家思想的體現(xiàn)。但韓長安卻見解不同:“青年李白雖然沒有在《大鵬賦》這篇文章中表達自己經(jīng)世濟民的入世思想,但是已于‘怒無所搏,雄無所爭’的大鵬與‘拘攣守?!男∪傅膶Ρ戎?顯露出了入世的雄心與期待?!盵12]肯定其儒家進取之精神。對同一篇作品作出了不同甚至相反的解讀,雖然“詩無達詁”,但過分對立,就說明評價標準出現(xiàn)了某種問題。

如何認識二人的作品,怎樣理解其思想本質(zhì),愚以為應回到其宗教信徒的身份上。據(jù)相關(guān)史料記載,王維、李白在古代就已被稱為“詩佛”(清王漁洋《唐賢三昧集》)、“詩仙”(南宋徐積《李太白雜言》);而當代學界也基本認同王維佛教徒、李白道教徒的身份,如游國恩評述王維:“由于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他早年就信奉佛教……到了晚年,他更是抱著‘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的心情,完全變成一個‘以禪誦為事’的佛教徒了?!盵13]袁行霈論述李白:“他說‘家本紫云山,道風未淪落’。他說他‘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道教的影響,幾乎伴隨他的一生?!盵14]羅宗強則云:“他(李白)曾舉行過入道儀式,且早在少年時期,一生中不止一次;他曾受過煉外丹的秘訣,并且多次親自煉過丹藥,但都沒有成功,對于煉丹的興趣,直至晚年也仍然不衰退?!盵15]這表明王維和李白不僅僅是一般性地接受宗教影響,而是入教在籍的宗教信徒。

宗教信仰的選擇即是強調(diào)道路的特殊性,即修行方法的專門性。牟宗三指出:“中國哲學的中心就是所謂儒、釋、道三教?!盵16]而三教所研習的經(jīng)典、遵守的規(guī)矩、實修的方法雖有一些相似性,但邊界亦相當分明。就宗教而言,“一門深入”才最利于修行者集中時間精力修行,從而取得證悟成果、達至釋道終極境界。而選擇怎樣的修行道路,與修行者的根器、特質(zhì)、緣分等關(guān)聯(lián)甚密,故宗教信仰一旦做出選擇后,便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王維出生在奉佛的家庭,早慧思辨,性情恬淡平和,其入世欲望、人際交往意識較淡漠,這些特點與佛教特別是禪宗更契合,故而以佛教作為歸宿;李白則在蜀中修道之地成長,縱情山水,狂放不羈,故選擇道教作為皈依。在他們的生命過程中,自然也會受到其它各家思想的影響,但宗教信仰主線一直是清晰明確的[17]。厘清此等問題,方能準確把握其詩歌的宗教特色。

三、避免誤讀——客觀判斷信仰是否忠實

《金剛經(jīng)》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盵18]第8冊第298頁《心經(jīng)》亦云:“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盵18]第8冊第384頁所謂“四大皆空”“六根清凈”,故證悟成佛成為佛教信仰中的最高境界。與此相似,道教信仰中的最高成果是修煉成仙,“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因此,無論佛或仙,都斷然不能如俗世之人那樣有喜怒哀樂的情緒起伏,有對世間事的執(zhí)著向往等。

以這樣的至高標準來軌范王維、李白,批評者便抓住他們曾有情緒起伏而懷疑其宗教信仰,否定其宗教信徒的身份。如談王維:“現(xiàn)實與理想的極大反差導致詩人(王維)在現(xiàn)實中難以解脫,故而轉(zhuǎn)向佛老思想來獲得內(nèi)心的超脫與安寧。《輞川集》整體靜謐空遠,藝術(shù)純熟,反映出詩人歷經(jīng)人生起伏的心靈印跡,展現(xiàn)王維內(nèi)心積極入世與仕途坎坷、歸隱山林與迫于生計出仕、茍且營生與道德譴責的痛苦與矛盾。”[19]“王維不是‘佛’,而是一個真真切切的人。……王維自始至終都不能做到無情?!淙艘膊⒎恰孕劄闃贰?、‘退朝之后,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那般完全入定,在內(nèi)心深處他仍然有解不開的情感之結(jié)。”[20]論李白:“他自負而孤傲,又是一個酒癡,他滿腦子幻想,大話連篇,但他又對功名富貴有著強烈的追求,他的大話便成為維持‘名士’形象的門面語。他熱情而易沖動,頭腦簡單,說話做事不計后果,結(jié)果在唐初的詩歌復古運動中充當了儒家的打手。”[21]“李白的生活,簡言之,是無所適從。欲濟蒼生、安社稷,皇帝不容;欲求仙學道,乞求長生,又覺生命不朽之欺罔,不如及時行樂;欲借酒澆愁,又難耐酒醒后的痛苦。他在無所適從中掙扎,直到走完痛苦的人生旅途?!盵22]飽滿的情緒易成就優(yōu)秀的作品,但從思想信仰的角度考量,情緒太過起伏尤其是負面情緒太大,就容易被質(zhì)疑:這像是信仰佛道之人嗎?

于是回到了問題本身:難道只能以信仰是否實現(xiàn)最高目標來判斷人們對信仰的忠實程度?答案當然是不能。最簡單的理由就是,儒家倡導的最高境界是成為圣人,即知行完備的至善之人。以此為標準,古往今來能達此境界的有幾人?顯然不能據(jù)此來質(zhì)疑泱泱儒家信眾對儒家思想的忠實程度,否則,當置杜甫、韓愈、朱熹、顧炎武等大儒于何地?

王維、李白的情緒起伏恰與信仰宗教有關(guān)?!耙坏┬撵`品嘗到了信仰的甘甜,并持之以恒時,就會促使人在心靈之外,在世俗生活中去實現(xiàn)信仰的價值,將內(nèi)在的信仰價值與外在的現(xiàn)實生活統(tǒng)一起來。他無法忍受他所體驗到的信仰精神與現(xiàn)實處境的分裂,這種分裂將使其時時刻刻備受煎熬……同樣,信士與周圍的蒙昧生活格格不入,這是一種本質(zhì)性的沖突,因為信士無法過一種將信仰意識和現(xiàn)實生活割裂的雙重生活。信士也無法為了適應罪惡的現(xiàn)實而放棄自己完美的信仰意識。因此,信士與蒙昧主義的沖突不可避免?!盵23]故王維會有“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說君應知。濟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爾一男兒!”(《不遇詠》)⑤“悲哉世上人,甘此腥膻食!”(《贈李頎》)“科頭箕踞長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與盧員外象過崔處士興宗林亭》)的焦慮悲傷;李白則看透俗世中人,并表達不合流俗的決絕勇氣:“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見我輕鴻毛?!?《梁甫吟》)⑥“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魚目亦笑我,請與明月同。驊騮拳跼不能食,蹇驢得志鳴春風。折楊皇華合流俗,晉君聽琴枉清角。巴人誰肯和陽春,楚地由來賤奇璞。黃金散盡交不成,白首為儒身被輕?!?《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世道日交喪,澆風散淳源?!?《古風》其二十五)因此我們更客觀的說法應該是:王維、李白是宗教的踐行者,而他們的目標清晰地指向宗教信仰的最高境界。

人們甚至都不應因其情緒的起伏變化就輕易判定其宗教修行水準。所謂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jīng)驗的通稱,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tài)度體驗以及相應的行為反應。情緒是以個體愿望和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即人只要是在客觀世界中生活,就必然會產(chǎn)生心理活動。宗教人士的第一身份是人,必然也會有情緒的產(chǎn)生。大抵俗世中人因終生受情緒起伏之苦太深,就誤以為宗教人士不會也不該產(chǎn)生各種情緒,特別是所謂負面情緒。我們需要明白,宗教信徒是以解脫為基本出發(fā)點,而并非要放棄人的基本屬性并喪失情緒。佛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有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泵靼字v到人的情緒皆是來自于五蘊(色受想行識),因此會“顛倒夢想”;要做到解脫,須照見五蘊皆空。可見佛教先承認人是有情緒的,受五蘊之苦,然后才提出如何度脫的方法論。道教經(jīng)典《道德經(jīng)》亦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盵24]118同樣承認人會有各種情緒造作。

因此,宗教不是要消滅情緒本身,而是如何實現(xiàn)在情緒起伏時的內(nèi)在觀照。假如情緒是風暴,凡夫俗子或被風暴裹挾而去,或從外部尋找導致情緒起伏的原因;而宗教則是置身于風暴眼的中心,回歸內(nèi)在,找到中心的平靜。對他們而言,情緒不僅不是麻煩,反而成為修行的手段,借助一次次的內(nèi)在觀照和情緒體驗,逐步抵達宗教信仰的最高成果。因此作為修行者的王維會有感傷孤獨,李白會有快意恩仇,但這并不能成其并非宗教人士的證據(jù),也無法輕易界定他們宗教信仰的修行水平。事實上,恰恰在這些情緒的起伏之后,他們離宗教更近,故王維言“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李白云“吾將營丹砂,永與世人別”。情緒的起伏不曾讓他們懷疑自己的信仰,反倒是一干非宗教人士生出疑心,誤讀于是產(chǎn)生。

四、避免“誤讀”——接受信仰實現(xiàn)方式的多樣性

信仰的實現(xiàn)方式與信仰本身的純度相關(guān),但并非絕對。靈石島曾批評王維云:“他一方面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一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于是隨俗浮沉,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他原信奉佛教,此時隨著思想日趨消極其佛教信仰也日益濃烈?!雹咂錆撆_詞是:如果王維真的信仰佛教,就應該出家為僧。難道實現(xiàn)信仰的方式如此絕對,否則便無法證明自己是虔誠的信徒?

王維雖一直為官,但他本身踐行的就是大乘經(jīng)典《維摩詰經(jīng)》的理論。《維摩詰經(jīng)》被譽為“大乘佛教文獻寶冠之珠”,提倡的是在家修行的居士禪,出家與在家無甚區(qū)別,唯心凈土,“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只要“深心清凈,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凈”[18]第15冊第832頁。主張入世與出世無二,“世間出世間為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為入不二法門”[18]第15冊第852頁,便“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了。王維在《與魏居士書》中言:“雖方丈盈前,而蔬食菜羹;雖高門甲第,而畢竟空寂?!邱v聲之地,聲無染耳之跡,惡外者垢內(nèi),病物者自我?!愐娖鸲噪[,色事礙而慧用微,豈等同虛空、無所不遍、光明遍照、知見獨存之旨邪?”貫徹的正是《維摩詰經(jīng)》中的思想。《壇經(jīng)》亦云:“世人性本自凈,萬法在自性?!庇衷?“外迷著相,內(nèi)迷著空,于相離相,于空離空,即是內(nèi)外不迷?!盵18]第76冊第818頁故是否入世為官,是俗世判斷是否佛教徒的標準,而非佛教系統(tǒng)內(nèi)的判斷標準,王維只是選擇了一條易引起大眾誤解的佛教修行途徑而已。

再看道教經(jīng)典。《道德經(jīng)》中隨處可見“入世熱情”,經(jīng)常指導執(zhí)政者應該如何通過修養(yǎng)身心從而治理社會,并達到理想社會的境界: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24]86

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以寄于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24]121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臣,躁則失君。[24]176

《南華經(jīng)》中的“應帝王”“人間世”“齊物論”等篇章本質(zhì)皆如此。李白的道教信仰一向因積極入世而被人質(zhì)疑,但不能忽視的是,李白幾乎逢“入世”必定要提“功成身退”,所謂“終然不受賞,羞與時人同”“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功成拂衣去,搖曳滄洲傍”“滅虜不言功,飄然陟蓬壺”“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等。這并不是李白標榜清高,乃是道教信仰給予他的穩(wěn)定信念。這種信念亦見于其他道教典籍,如吳筠《神仙可學論》中提出七條可達仙道的途徑,其中第五條就是功成身退:

稟穎明之姿,懷秀拔之節(jié),奮忘機之旅,當銳巧之師,所攻無敵,一戰(zhàn)而勝,然后靜以安身,和以保神,精以致真,近于仙道五也。[25]

可知入世建功立業(yè)與學神仙并不相悖,天寶元年李白與吳筠一起隱居剡中、不久吳筠被征召至長安即為明證。所以世俗人以為的道教徒必定是“避世”、在山水間服食修煉,只是其諸多修煉途徑中的一種,道教不僅不缺乏對世間政治的關(guān)注,甚至有借參與政治而修煉的法門。

五、避免“誤讀”——精確解讀文本

作品是作家思想的重要載體,也是研究作者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來源。因此,借助詩文探究作家的思想信仰,不失為一種方便快捷、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當我們使用文本內(nèi)證思想時,在一些方面需特別謹慎。

第一,從宗教和哲學的層面看,儒釋道三者對詩歌價值的看法截然不同。儒家將《詩》納入系列經(jīng)典,在理論上強調(diào)以詩言志,教化社會。如孔穎達《毛詩正義》:“夫詩者,論功頌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訓,雖無為而自發(fā),乃有益于生靈。六情靜于中,百物蕩于外,情緣物動,物感情遷……發(fā)諸情性,諧于律呂。故曰‘感天地,動鬼神,莫近于詩’。此乃詩之為用,其利大矣!”詩教至唐朝,自然也經(jīng)歷了曲折的發(fā)展歷程:“對風雅之旨的追求,顯示了唐人對儒家詩教最廣泛,也最為活潑自由的接受?!L雅’是唐代詩學不同流派共同使用的概念,或者說是唐人共同的詩學原則?!盵26]所以唐詩依然是展現(xiàn)儒家思想的重要領(lǐng)域。而佛、道思想的展示,強調(diào)所謂“舍筏登岸”“不立文字”,即便采用詩歌的形式,也不關(guān)注其藝術(shù)表達效果。故禪詩多屬于押韻之語錄;玄言詩質(zhì)木無文,淡乎寡味。因此,僅以王維、李白的詩歌作為論據(jù),來論證其宗教思想信仰狀況遠遠不夠。作為詩歌文本的有益補充,史書和其他文本以及時人的相關(guān)描寫和記載,可以更加立體地呈現(xiàn)人物的思想和個性,是不容忽視的重要依據(jù)。

如關(guān)于王維的信仰狀況,《舊唐書·王維傳》載:“維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在京師日飯十數(shù)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唯茶鐺、藥臼、經(jīng)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絕塵累。乾元二年七月卒。臨終之際,以縉在鳳翔,忽索筆作別縉書,又與平生親故作別書數(shù)幅,多敦厲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筆而絕?!盵27]說明王維崇佛淵源有自,且自始至終未曾改變。王昌齡《同王維集青龍寺曇壁上人兄院五韻》云:“圓通無有象,圣境不能侵。真是吾兄法,何妨友弟深。”苑咸《酬王維》曰:“蓮花梵字本從天,華省仙郎早悟禪。三點成伊猶有想,一觀如幻自忘筌?!庇讶说某鸵嗲逦悦魍蹙S的佛徒身份。王維曾作《能禪師碑》,有“弟子曰神會……先師所明,有類獻珠之愿;世人未識,猶多抱玉之悲。謂余知道,以頌見托”的描述。詩下注云:“天寶四載神會赴洛陽荷澤寺之前,曾在南陽郡臨湍驛中同王維晤談過,會‘以頌見托’,疑即在是時。”神會乃禪宗七祖,他“謂余知道”,正是來自佛教體系對王維的最高認證。另,王維為僧人作謝表《為舜阇黎謝御題大通大照和尚塔額表》,為弘忍的再傳弟子凈覺作碑銘《大唐大安國寺故大德凈覺禪師碑銘》等,充分證明其與佛教濡染至深,非一般詩人可比。李白與道教的淵源亦大致相似。一方面從其《奉餞高尊師如貴道士傳道箓畢歸北海》等詩中清楚知道他曾親受道箓,寄名道籍;另一方面從友人的相關(guān)詩文中也可見出他在崇道路上深入的程度,如杜甫《贈李白》:“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薄端涂壮哺钢x病歸游江東呈李白》:“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哪得知其故?”任華《雜言寄李白》:“又聞訪道滄海上,丁令王喬時還往?!豹毠录啊端屠畎字苣闲颉?“是日也,出車桐門,將駕于曹。仙藥滿囊,道書盈篋?!眲⑷住短乒屎擦謱W士李君碣記》:“(李白)又志尚道術(shù),謂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當世之務自負?!边@些描寫都清楚表明,李白對道教不是膚淺的喜愛,而是深入骨髓的信任與臣服。

第二,就詩歌本身而言,詩兼具言志、抒情和交際等多方面功能,它既可以表現(xiàn)公共領(lǐng)域的社會生活,也可以表達特別私密性的個體情感體驗。一般而言,詩人在表達公共生活時,由于話題的宏大和崇高,或源于主題的壓力和控制,或顧及個人的身份地位和形象,會出現(xiàn)故作姿態(tài)、刻意高調(diào)的情況,其情感的真實性會打折扣;而在社交場合與關(guān)系泛泛者的往來唱和,或出于禮貌言不由衷地贊美,未必都是真情流露。唯有知音之間的交流,才是最真實的表達。不同性質(zhì)的詩歌具有不同的證據(jù)價值。王維、李白是擁有世俗生活的宗教信徒,較之一般詩僧(道),他們的詩歌產(chǎn)量又較為豐富。所以問題會變得格外復雜。在借助詩歌探究其思想信仰狀況時,要特別留意其明確聲明自己宗教思想、反映自己實修生活的作品。在以展現(xiàn)儒家思想為主的詩歌領(lǐng)域,二人卻創(chuàng)作出大量崇佛信道的詩歌,即使是普通題材也時時貫注其道義佛理的思考,這愈加證明其宗教信仰的清晰度。譬如王維在有關(guān)生死大事時總會強調(diào)佛理佛法:“白發(fā)終南變,黃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學無生?!?《秋夜獨坐》)并袒露自己的心聲:“老來懶賦詩,惟有老相隨。宿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不能舍余習,偶被世人知。”(《偶然作》)又如李白,其入世心切多是因看到生靈涂炭而不忍,他強調(diào)功成一定要身退,跟真正層次相當?shù)挠讶嗽姼柰鶃頃r,必會寄語友人一起修道。當李白的寫作對象是廣義的現(xiàn)實世界時,他容易充滿焦灼和不安;當對象是自然山水時,他出塵飄逸;當對象是層次相當、可一剖真心的好友時,便頻繁出現(xiàn)這樣的詩句:“羽化如可作,相攜上清都?!?《贈丹陽橫山周處士惟長》)“何當共攜手,相與排冥筌?”(《贈饒陽張司戶燧》)“與君弄倒影,攜手凌星虹?!?《贈盧徵君昆弟》)世間蒼生苦難,李白需要通過封侯拜相拯救蒼生,而后功成身退,以此完成自己的修行;但當他面對和自己一樣無須拯救、資質(zhì)甚高的友人時,他指出的去向皆是天人合一的道教境界,這正是他內(nèi)心永恒的終極追求。

另外,王維、李白的山水詩恰與他們的宗教信仰有關(guān)。“對于那些有著某種宗教體驗的人而言,所有的自然物都能把自我表現(xiàn)出一種宇宙的神圣性?!盵28]山水詩本就是游仙詩和玄言詩發(fā)展的產(chǎn)物,詩中的山、水、樹木、石頭等展示出的不僅是其物質(zhì)形式,更是“顯圣物”。因此他們的山水詩總是散發(fā)出神性的光芒,借助它,讀者可以真切體驗其作為宗教信徒的純粹和寧靜。

六、避免“誤讀”——客觀解讀人生經(jīng)歷

儒家思想和宗教信仰的一個重要差異就表現(xiàn)在對人生經(jīng)歷的解讀上。儒家以入世為途徑,實現(xiàn)建功立業(yè)的理想為目標。因此世俗名利地位的獲得成為判斷個體理想是否實現(xiàn)的標準。但宗教界定修行程度的標準則是能量的感知。

人們對王維、李白的評價,多以儒家思想為價值判斷標準,認定凡是入世順風順水時必為其得意之時,坎坷不順時則必是失意。于是王維早年憑借出眾才華“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袖迎之”便為順境,因“安史之亂”時被授偽官被追責等便是失意;李白被玄宗詔征入宮是人生巔峰,賜金放還為人生失意,再往后因參加永王叛軍被判流放夜郎更是人生谷底。如果他們的詩文里正好在這些關(guān)鍵的人生節(jié)點表現(xiàn)出了諸如“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王維《嘆白發(fā)》)、“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的人生感喟,就終于可以和儒家思想實現(xiàn)共鳴,而作者也就順理成章地被視為純?nèi)濉?/p>

優(yōu)秀的詩歌多是傳情達意之上乘作品,作家越是全身心地投入生活的起承轉(zhuǎn)合,感受情緒的動蕩起伏,再輔以人類情感的共通性敏感度,加上出色的文學才華,越是容易創(chuàng)作出經(jīng)典之作。因此詩歌與宗教無時無刻的“觀照”“超越”似有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玄言詩的“淡乎寡味”就是最好的證明。因此王維、李白的那些名作,其實無法完全展示他們的宗教信仰,特別是有關(guān)情緒情感抒發(fā)的作品,往往不足以作為解讀其宗教信仰的支撐論據(jù)。反倒是那些具有宗教烙印的詩,更能體現(xiàn)其詩歌的主要特色。因此,假如從儒家思想的唯一基點中跳脫出來,就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詩集中隱藏著許多蘊含宗教信仰的作品,如李白“觀奇跡無倪,好道心不歇。攀條摘朱實,服藥煉金骨”(《天臺曉望》)、“我來逢真人,長跪問寶訣。粲然啟玉齒,授以煉藥說。銘骨傳其語,竦身已電滅。仰望不可及,蒼然五情熱。吾將營丹砂,永與世人別”(《古風》其五)、“金華牧羊兒,乃是紫煙客。我愿從之游,未去發(fā)已白。不知繁華子,擾擾何所迫?昆山采瓊?cè)?可以煉精魄”(《古風》十七)、“一鶴東飛過滄海,放心散漫知何在?仙人浩歌望我來,應攀玉樹長相待。堯舜之事不足驚,自余囂囂直可輕。巨鰲莫載三山去,我欲蓬萊頂上行”(《懷仙歌》)等。更重要的是,二人皆有豐富的實修宗教生活經(jīng)驗,王維從29歲左右開始師事道光禪師直至其圓寂,“欲以毫末度量虛空,無有是處,志其舍利所在而已”(《大薦福寺大德道光禪師塔銘》),歷時十載;妻亡后三十年不再娶,退朝后唯有靜心禪坐。李白平生遍訪名山大川,采藥服食,這些遠比詩歌中情緒起伏要更實際的日常修煉,占據(jù)了他們真實人生中更大的比重。他們是真正的實修者,而非以談禪說理作為文名的點綴。

與一般人因生活狀態(tài)的變化而依違在儒釋道之間不同,他倆的宗教意識是清晰而持久的。王維15歲時所作的《過秦皇墓》便對生前繁華與身后寂寥的對比非常敏感;18歲時作《洛陽女兒行》,20歲作《息夫人》詩,即展現(xiàn)出他是一個敏感、早慧、多思的人。而他早期能明顯表達其入世抱負的作品數(shù)量極少。寫于安史之亂后的《口號又示裴迪》中云:“安得舍塵網(wǎng),拂衣辭世喧。悠然策藜杖,歸向桃花源?!碑攺膶Α鞍俟佟薄叭f戶”的擔憂回歸到自我時,他認為真正的煩擾并非來自一時的安史之亂,而是“塵網(wǎng)”“世喧”的本來面目:只要身在世俗社會,就會受到外緣牽絆,只有離開塵網(wǎng)羈絆,“歸向桃花源”,才能真正解脫。之后的《謝太子中允表》與《責躬薦弟表》二篇表奏亦反復提到“出家修道”,也是與他宗教信仰相一致的訴求。

若以儒家標準論,李白待詔翰林乃其得意之時,按常理此時的詩應多表達積極進取精神才是。然而,系于這一時期的留存詩作共計21首,其中5首屬應制作品,兩首屬送別之作,其余14首中,他反復述說自己“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和選擇:“功成拂衣去,搖曳滄洲傍”(《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衛(wèi)尉張卿二首》);或享受隱逸閑適生活:“且復命酒樽,獨酌陶永夕”(《春歸終南山松龕舊隱》),其中《朝下過盧郎中敘舊游》《駕去溫泉宮后贈楊山人》等明確表明“相攜臥白云”“從君老煙水”才是他的終極追求。

因此,用人生經(jīng)歷關(guān)鍵點來判斷王維、李白的價值取向,認為他們得意時儒家,失意時佛、道,這種解讀不僅予人以簡單粗暴之嫌,且未必是其詩歌的真實反映,其主觀性、局限性十分明顯。

七、結(jié)語

綜上所述,對王維、李白的誤讀已經(jīng)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模,且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所謂的誤讀客觀上擴展了對王維、李白詩歌的研究,讓我們注意到儒佛道玄等社會思潮對其的綜合影響,但當這些誤讀置于文學史中,讀者不免會追問:這些誤讀的傾向又指向哪里?將宗教信仰的刻意世俗化,神壇上各位詩神的紛紛平民化,都指向了這個時代的社會思潮和學風。于是知道了這個時代的中國人可能絕大多數(shù)沒有宗教信仰,可能取得社會地位的精英知識分子階層平民出身的比例大大上升。這樣的誤讀,也將研究的視域和懷疑的范圍擴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度與深度,而在一次次因誤讀引發(fā)的討論中,反而越發(fā)接近真相本身。這樣的誤讀,客觀上也拉近了古代與當代的距離,人性是可以穿越時空而永恒不變的,可是在人性論的基礎(chǔ)上,人又被所處的環(huán)境影響、甚至塑造著,我們在多大比例上去勾兌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從而可以較為準確地去厘清人的真實狀況?這一切的思考都因誤讀而發(fā)生。

作為盛唐最著名的詩人,王維、李白必然受到儒佛道玄等社會思潮的綜合影響,但王維“詩佛”、李白“詩仙”的稱號絕不能因為這些綜合影響而被動搖模糊。王維詩的禪意、李白詩的飄逸,一讀便可知其詩的獨特性、標識度,自然與他們佛教、道教的修養(yǎng)緊密相關(guān),絕無可能出自無宗教信仰的人之手。以上雖然只是就當代學術(shù)界對盛唐王維、李白兩大詩人的評價問題所作的討論,但若對古代文學批評史稍做梳理便會發(fā)現(xiàn),本文所涉及的問題顯然不僅僅是個案,而是評價古人所存在的普遍現(xiàn)象,特別是對唐宋以后儒釋道三教合流的語境下的作家作品的討論多是如此。由此觀之,對任何作家的研究都不能簡單化、概念化和模式化,而應該將其放置于具體的歷史語境之中予以思考,以期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從而還原出一個真實、生動而豐富復雜的詩人形象。

注釋:

① 畢寶魁《談王維的儒家情懷》認為:“王維思想的主流是儒家的……佛教思想只是他靈魂苦難的避難所,是自我解脫的妙方而已,……他屬于‘內(nèi)儒外佛’型的文人?!币姟渡轿鞔髮W學報》2009年第1期。吳邦江《儒釋道融通與王維顯隱之辨》提出:“儒家思想在王維的生命歷程中處于支配地位,雖然時隱時顯,但始終是一條主線,決定著王維的人生態(tài)度和人生追求?!币姟秾W?!?008年第6期。葛景春亦云:“李白的政治思想……以儒家思想為主干,道家思想為補充?!币姟独畎姿枷胨囆g(shù)探驪》,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9頁。

② 榮小措《王維對人生價值和生存方式的獨特追求》指出:“王維早年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也曾有濟世救民的抱負和熱情,但是,唐玄宗后期的昏庸享樂和朝政黑暗從客觀上斷送了王維追求功業(yè)的儒家理想,多年從政過程中對自身政治才干有限而熱衷詩畫創(chuàng)作的逐步認知,也使王維從主觀上放棄了功業(yè)夢想”,見《河北學刊》2017年第5期。

③ 臧清《深入李白:從任達到苦悶》認為:“每次求仕的努力失敗后,李白往往大彈佛道音調(diào),……他接受佛道關(guān)于人生空虛無常的思想,卻不取其絕欲棄世的處身方式”,見《中國文化研究》,1999年總第23期。

④ 參見哈羅德·布魯姆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94-95頁。

⑤ 本文所引王維諸詩文均出自王維撰、陳鐵民校注:《王維集校注》,中華書局1997年版。以下不再一一注明。

⑥ 本文所引李白以及友人贈李白諸詩文均出自李白著,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以下不再一一注明。

⑦ 靈石島《王維詩精選》,轉(zhuǎn)引自華南師范大學《學術(shù)交流叢集》,華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頁。

猜你喜歡
王維李白信仰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來
走哪條路好
與信仰同行
黃河之聲(2021年19期)2021-02-24 03:27:46
信仰之光
心聲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信仰
心聲歌刊(2019年1期)2019-05-09 03:21:26
論信仰
當代陜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0
紙上的李白(三)
文苑(2018年22期)2018-11-19 02:54:38
紙上的李白(一)
文苑(2018年18期)2018-11-08 11:12:44
鳥鳴澗
兒童繪本(2018年18期)2018-10-31 14:47:42
倒下的那一刻
戲劇之家(2016年5期)2016-04-05 16:24:41
潍坊市| 澜沧| 阿拉善左旗| 莒南县| 武义县| 长治县| 五华县| 紫云| 平湖市| 揭东县| 平顺县| 凌源市| 韶山市| 乌兰县| 翁牛特旗| 绩溪县| 大余县| 黎川县| 新泰市| 治县。| 温州市| 宝清县| 玉龙| 北碚区| 休宁县| 尚义县| 聂荣县| 安阳市| 兴和县| 伊通| 增城市| 镇沅| 睢宁县| 甘谷县| 建瓯市| 陕西省| 维西| 通道| 玛沁县| 股票| 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