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喆瑞 張潤桃
(四川農業(yè)大學體育學院 四川雅安 625000)
2015年7月27日,為深化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落實《教育部衛(wèi)生部共青團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各高校積極開展高校心理健康訓練,提高在校大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fā)展,是進一步加強改善學校德育工作,全面推動素質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正處在人生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fā)展,對社會事物的體會及思維方式會產生變化,特別是面對社會競爭力以及在學習、生活、自我認識、心情調節(jié)、人際交往和升學就業(yè)等方面,會遇到各種心理問題。因此,在高校開展心理健康訓練,是為滿足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是全面推動素質訓練的必然要求。2021 年7 月,教育部辦公廳頒布了《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指出要大力培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充分發(fā)揮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以及校園文化的重要作用,全方位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要求體育教育者結合各階段特點,系統(tǒng)地加強對學生的勞動教育,吸引學生積極參加校內開展的健康向上的校園體育活動和學生社團活動,切實培養(yǎng)學生珍視生命、熱愛生活的心理品質,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1]。
以體育和自我效能感為關鍵詞對近5年的文獻進行檢索,發(fā)現(xiàn)當前大學生是抑郁表現(xiàn)的高發(fā)群體,但有學者希望團體干預可以有效降低大學生的抑郁癥狀[2],由此可見體育對心理方面的建設具有積極作用,具有良好體育習慣的人群心理健康程度較優(yōu)于參加體育活動較少或不參加體育運動的人群。但由于總體研究數(shù)量較少,結論大同小異,并未細分不同運動負荷(即運動時間、強度等)對心理的影響。重視營造積極的運動氛圍,提高學生的鍛煉自我效能感,能夠促進大學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規(guī)律的鍛煉習慣[3],從而促進其產生終身體育的意識。該研究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形式的調查,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得出體育參與的類型對心理層面中自我效能感的影響,為大學生體育系列活動的開展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
1.1.1 體育參與者涉入程度的界定與分層
體育參與者是參與體育運動或是體育傳播活動的人的總稱,是體育過程中的一種重要結構要素。在校大學生中,只要參與了體育運動的學生都可以稱之為體育參與者,而該文所研究的是體育參與者的不同涉入程度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涉入,主要是指體育參與者在體育活動中的狀態(tài)。由此,運用體育人口的概念,區(qū)別不同參與程度體育運動的人群。
對于體育參與者的涉入程度,采用自制的問卷進行自我判定,運用體育人口的相關定義,設置變量X為規(guī)律參與體育鍛煉狀態(tài),即固定時間參與鍛煉,無次數(shù)要求;變量Y為不規(guī)律參與體育鍛煉狀態(tài),即隨意時間參與體育鍛煉,無次數(shù)要求;變量Z為參與體育鍛煉次數(shù)較多,即一周3次及以上,一個月13次及以上;變量F為參與體育鍛煉次數(shù)較少,即一周低于2次,一個月少于8次。把體育參與者群體分為:XZ型(規(guī)律且頻繁)、XF 型(規(guī)律但量少)、YZ 型(不規(guī)律但頻繁)、YF 型(不規(guī)律且量少)四種,如圖1、圖2所示。
圖1 體育參與者的涉入程度
圖2 體育參與者涉入程度分類
對體育參與者涉入程度的題型進行效度檢驗,由于此類題目無法使用SPSS進行信效度檢驗,所以采用內容效度法。此問卷的設置由相關社會心理學專業(yè)的優(yōu)秀學生、體育專業(yè)的學生以及教師共同參與制定。對問卷的結構、內容和總體情況進行評價,所得情況如表1所示,結論得出此問卷效度較高。
表1 體育參與者涉入程度問卷效度檢驗表
1.1.2 自我效能感與體育參與者的涉入程度
(1)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班杜拉對自我效能感的定義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
(2)對個體自我效能感的評定
該研究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由Schwarzer等人編制,并進行部分修改后發(fā)放,主要對調查者自我效能的狀態(tài)情況進行自查,并量化統(tǒng)計分析。
(3)自我效能感與體育參與者的涉入程度
體育運動與大學生自身心理健康密切影響。張媛[4]將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前和參與體育鍛煉后的自我效能感進行比較分析后得出,在進行了長達18周的鍛煉后,每一名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均有顯著提高。該研究將體育參與者涉入程度進行分層,配合運動的強度和時間,共同分析體育參與者相關情況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影響。
根據(jù)對其他文獻數(shù)據(jù)收集以及結論的總結[5],初步假設為:自我效能感水平的高低與體育參與者對該運動的涉入程度大致呈正相關的關系,即體育參與者的涉入程度越高,自我效能感水平也越高。當然,體育參與者的涉入程度包括了參與體育活動的持續(xù)時間、強度、頻率、規(guī)律等,所以需要從這些角度檢驗與自我效能感的關系和顯著程度。因此,提出以下假設。
P1:將體育參與者涉入程度進行分層,從規(guī)律且頻繁到不規(guī)律且少量,與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呈正相關。
P2:適中運動強度有利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該文以四川省在校本科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向四川旅游學院、四川農業(yè)大學、樂山師范學院、內江師范學院以及綿陽師范學院5所高校發(fā)放調查問卷。發(fā)放過程中不分學校和專業(yè)。
2.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等文獻檢索網站,以體育參與、自我效能感為主題進行檢索,共檢索出文獻570篇。該研究主要參考部分核心期刊以及碩博論文進行開展。
2.2.2 問卷調查法
對于該研究所需要的個人信息,設置的問卷分為3個基礎部分:個人信息、體育參與者涉入程度以及自我效能感量表。共發(fā)放問卷300 份,回收250 份,回收率為83%;刪除無效問卷(答卷時間過短、有漏缺項等)后,收回有效問卷240份,有效率為96%。其中,樣本里有男生124 份,女生116 份,分別占總數(shù)的51.7%和48.3%,男女的樣本量差距較小,對研究結果影響的誤差小。
(1)信度檢驗
信度系數(shù)表示測量數(shù)據(jù)的一致性、穩(wěn)定性及可靠性,更多以內部一致性來說明該測驗信度的高低。信度系數(shù)越高即表示測量結果一致性、穩(wěn)定性及可靠性越高。該研究將進行調查所采用的問卷中的量表使用數(shù)據(jù)分析軟件測量Cronbach's α 系數(shù)來測量量表的信度,Cronbach's α>0.7 時,說明內部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
根據(jù)表2 信度分析可以得出,自我效能感量表的Cronbach's α明顯高于0.8,表明量表內容的內部一致性高,則該量表是可靠、穩(wěn)定的,可以用于效度分析。
表2 量表信度分析
(2)效度檢驗
效度反應了所測量結果和所考察內容之間的吻合程度。該量表利用數(shù)據(jù)分析軟件進行因子分析,通過測試量表的KMO 值和巴特利特球形度檢驗測量量表的效度。
如表3 所示,該量表KMO 值為0.936>0.9,顯著性水平高,說明量表效度較好,可以進行后面的分析論證。
表3 KMO檢驗和Bartlett的檢驗
2.2.3 專家訪談法
訪問四川農業(yè)大學體育學院專業(yè)教師,對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驟進行商榷,確保實驗的可行性。
2.2.4 數(shù)理分析法
采用相關數(shù)據(jù)分析軟件進行輔助分析,通過對比不同群體、不同運動習慣和單位時間內不同運動次數(shù),探究它們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程度,分析體育參與者涉入程度對自我效能感的具體影響,最終作為高校體育活動開展的理論依據(jù)。
對收集整理過的所有問卷中的相關變量:性別、體育參與者涉入程度、運動強度、自我效能感評分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與分析可得出,性別與運動強度呈顯著正相關(r=0.359,P<0.01);體育參與者涉入程度與運動強度呈顯著正相關(r=0.493,P<0.01);體育參與者涉入程度與自我效能感評分總分呈顯著負相關(r=-0.603,P<0.01);運動強度與自我效能感評分總分呈顯著負相關(r=-0.366,P<0.01)。各維度相關系數(shù)和顯著性如表4所示。
表5展示了模型檢驗的結果,包括數(shù)據(jù)的頻數(shù)、頻數(shù)百分比、卡方值、顯著性P值。模型的構建選擇:把體育參與者涉入程度(G1)和運動強度(G2)作為自變量;把自我效能感量表評分(M)擬為被影響的因變量。卡方檢驗分析的結果顯示,對于自我效能感評分與體育參與者涉入程度,顯著性P值為0.000<0.01,呈現(xiàn)顯著性,拒絕原假設。因此,自我效能感評分與體育參與者涉入程度數(shù)據(jù)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自我效能感評分與運動強度之間的顯著性P值為0.019<0.05,呈現(xiàn)顯著性,拒絕原假設,因此,自我效能感評分與運動強度數(shù)據(jù)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余各卡方檢驗數(shù)據(jù)情況如表5所示。
3.3.1 體育參與者涉入程度分層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
該研究將體育參與者涉入程度分層分為了4 種,分別用XZ、XF、YZ、YF 表示,如表5 中模型G1 所示。由表4 分析得出,體育參與者涉入程度分層對自我效能感評分有顯著負向影響(r=0.603,P<0.01),在進行相關性分析時,將分層定量為1~4的數(shù)值,順序依次為規(guī)律且頻繁、規(guī)律但少量、不規(guī)律但頻繁、不規(guī)律且少量。因此,數(shù)值越大,顯示的自我效能感評分越低,所以初步認為假設P1 得到驗證。再對表5 進行觀察分析,用Excel繪制出相關熱力圖,如圖3所示。通過該熱力圖可以明顯看出,規(guī)律且頻繁的熱力區(qū)間為33~37;規(guī)律但少量的熱力區(qū)間為28~30;不規(guī)律但頻繁的熱力區(qū)間為26~28;不規(guī)律且少量的熱力區(qū)間為21~27。從客觀數(shù)據(jù)上不難看出,體育參與者涉入程度越低,自我效能感的評分越低。因此,根據(jù)表4、表5和圖1共同檢驗,假設P1得到驗證。
圖3 體育參與者涉入程度分層——自我效能感評分熱力圖
表4 主要變量描述性統(tǒng)計與相關分析結果
表5 卡方分析檢驗結果
3.3.2 運動強度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
根據(jù)表4 可知,運動強度與自我效能感評分呈顯著負相關的關系(r=-0.366,P<0.01),錄入數(shù)據(jù)時,對此變量的定量設置為強度較大(1)、適中(2)、較?。?);因此對于此模型,初步判斷為強度越大,評分越高,此時假設P2不成立。但根據(jù)圖4的運動強度—自我效能感評分熱力圖分析出:在受試人群中,處于強度適中的群體量最大為130人,強度較大的有50人,強度較小的有60 人。強度較大與強度較小的熱力值區(qū)間大致位于26~28,而強度適中的熱力區(qū)間在30~35。因此,通過對表4、表5 和圖2 的分析,認為強度適中時,對于個體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是最有益的,實際情況亦是如此,所以假設P2成立。
圖4 運動強度—自我效能感評分熱力圖
體育人口是指常從事體育鍛煉,進行專項運動訓練及其他與體育事業(yè)有關的人,該研究將體育參與者的涉入情況根據(jù)體育人口的定義,設置為4個程度,按照4 個群體對其進行自我效能感的測試,最后得出體育參與者涉入程度與自我效能感的程度總體呈顯著正相關的關系。有研究將學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通過對兩群體進行排球技能測試得出提升學生自我效能感水平的方法[6],為該研究提供了支持。吳靜濤等人[7]認為,加強在校大學生群體日常體育鍛煉參與度,有助于提高個體自我效能感水平,盡管和該研究的細節(jié)有所不同,但研究思路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且部分理論之間有相通之處,因此該文的研究結果從不同方面支持了既有的研究觀點,即大學生自我效能感可通過體育鍛煉得到提高。當然,體育鍛煉對于人體的益處不僅僅在于心理層面的健康促進,更明顯的是對于個體外在的健康體現(xiàn)。大學生在進行體育鍛煉時,首先身體特征和健康狀態(tài)能夠得到顯著改善,在微觀層面還助于緩解體內消極情緒,改善人際關系,從而使大學生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和活潑開放的性格,最終促進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該研究以在校大學生為目標人群,豐富了體育參與的涉入類型在提高不同人群自我效能感水平方面的研究。
每個人的身體素質不同,導致每個個體所能承受的運動強度不同,不一樣的運動強度對人體各方面的發(fā)展具有不同的作用。郭旺[8]認為,小加中強度和中加大強度的有氧運動對大學生受試者的大腦抑制功能和轉換功能有正向效應。由此可見,無論進行何種運動,運動的強度都不應過大或過小,適中的狀態(tài)最利于身體各方面的發(fā)展。該研究同樣做出了驗證,證明適中的運動強度使自我效能感水平有所提升。盡管在表4的相關性分析中,運動強度和自我效能感評分呈顯著負向的關系,但根據(jù)實際情況的判斷以及問卷數(shù)據(jù)相關的熱力圖得出,適中的強度還是最適合人體各方面的發(fā)展。
體育運動的合理健康參與對在校大學生具有特殊意義,不僅僅保證了健康的身體素質,還使每一位熱愛運動的大學生形成了較高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因此,在對非體育專業(yè)的學生進行公體課教學時,不但需要他們完成當前學期的教學任務,還需要讓其形成正確的運動觀念,促進非體育專業(yè)學生終身體育觀念的形成;在教育過程中加強對目前在校大學生的心理層面的干預,可以通過組織有趣的體育活動、游戲,推動在校學生主動參與,這對于大學生健康心理的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其次,由于非體育專業(yè)的學生對于各個體育項目的接觸時間太短,參與公選課主要是為了應試,并沒有真正了解參與運動的意義和方法。因此,可以適當增加公選課的課時,采取選修的方式,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深入了解項目樂趣,培養(yǎng)對體育項目的興趣,促進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