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芳珺
(首都體育學院體操教研室 北京 100191)
體育師資培養(yǎng)的源頭來自于體育教育專業(yè)[1],體操又是體育教育專業(yè)的必修課程,跳躍是體育教育專業(yè)體操教學中主要的教學內容之一,分腿騰躍更是該項目課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并指出,要強化學校體育教學訓練,逐步完善“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的學校體育教學模式,指導學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運動技能和足球、田徑、籃球、排球、體操等專項運動技能[2]。功能訓練最初起源于歐美的理療和康復領域,在歐洲和北美,功能性訓練的實用性與有效性已經(jīng)得到驗證[3-4】。
近年來,身體功能訓練廣泛運用于體能訓練領域,旨在提高平衡性、協(xié)調性、穩(wěn)定性等基本的功能性動作能力[5]。傳統(tǒng)的體操課力量訓練方法比較單一,與單項技術的關聯(lián)度不高,無法滿足技能的提升。隨著身體功能訓練理念和方法的不斷普及,其在學校體育教學中的研究不斷增多。該文以體操跳躍中分腿騰躍教學效果為視角,合理設計12周2020級體育教育專業(yè)30名女生在跳躍項目中的身體運動功能訓練課程,分析其對跳躍分腿騰躍的訓練效果,運用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方法提高學生的下肢力量、上肢支撐力量和核心力量,進而提高學生完成分腿騰躍動作的成功率、動作規(guī)格率,以及身體多個部位肌肉協(xié)同配合連貫運動的能力,以期為今后的體操教學提供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
通過中國知網(wǎng)等數(shù)據(jù)庫查閱相關文獻,同時查閱身體功能訓練相關書籍資料,為該研究提供理論支撐。
首先對學生進行身體功能訓練的知識傳授,提升學生對身體功能訓練的認知,訓練過程采用身體功能性訓練的教學方法,實驗接近結束時,對學生進行身體功能訓練和傳統(tǒng)身體素質訓練教學內容、教學認知的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身體功能訓練的態(tài)度。發(fā)放學生問卷30份,回收率為100%,有效率為100%。
實驗對象:選取首都體育學院2020 級體育教育專業(yè)條件相近的30名女生為實驗對象,將30名學生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15 人,分別進行為期12 周的實驗訓練。
實驗方案:2021年9~12月,實驗過程中,實驗組實施功能訓練方案,對照組以傳統(tǒng)身體練習方法進行訓練,兩組均在每周2 次體操課中進行30min 的實驗訓練,兩組除身體練習內容不一樣之外,其訓練時間、地點、強度、技術動作教學內容等都相同,并由同一位老師進行訓練。具體練習方案如表1所示。經(jīng)過12周實驗教學后,兩組學生進行分腿騰躍動作測試。由3 名教師分別對兩組學生進行技評測試,最后取平均分。
表1 不同教學周實驗組與對照組練習方案
實驗指標:針對實驗組學生,第一階段以提高下肢跳躍能力為切入點,練習內容包括:助力蹬踝跳、雙腳跳下跳箱、坐姿跳上跳箱、坐姿上拋藥球、后腳抬高分腿蹬。第二階段以提高上肢支撐能力為切入點,練習內容包括啞鈴臥推、俯臥撐、啞鈴站姿交替上推、啞鈴跪姿雙側上推。第三階段以核心區(qū)力量為主,練習內容為支撐左右爬行,阻力繩抗旋訓練、側向支撐。對照組學生以傳統(tǒng)身體練習方法進行訓練,內容為原地單腿跳,原地半蹲跳,俯臥撐,仰臥兩頭起、側臥兩頭起。
使用SPSS 26.0 對首都體育學院2020 級體育教育專業(yè)30名女生分腿騰躍得分進行統(tǒng)計,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進行組間對比,以探討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對體育教育專業(yè)女生體操跳躍教學的效果(以P<0.05為檢驗標準)。
分腿騰躍技術要領:從助跑開始,雙腳上板起跳后身體騰起,兩臂前伸支撐,兩手迅速推離山羊,兩腿伸直左右分開,伸展身體,越過山羊,屈膝緩沖落地站立。
實驗前為本學期第一節(jié)體操課,兩組學生均無體操基礎,在教師對學生進行分腿騰躍的指導教學后,由三名教師分別對兩組學生進行技評測試,最后取平均分。
動作評價可分為7 個部分,分別為0 分無效動作(沒完成)、1~3 分差、3~6 分較差、6~7 分及格、7~8 分良好、8~9分標準、9~10分優(yōu)秀。
由表2 可知,兩組學生在進行第一次動作測試前均得分不高,兩組學生的平均分均在4.2 分左右,得分在3~6 分的共19 人,對照組9 人、實驗組10 人?!凹案瘛钡耐瑢W共5 人。無1 人達到“良好”“標準”或“優(yōu)秀”。另外,獲得0分(未完成該動作)的同學每組各出現(xiàn)了3名,占比20.0%,多數(shù)女性學生在第一次嘗試分腿騰躍時會出現(xiàn)未完成動作的現(xiàn)象,一方面是想著要越過山羊,無法克服內心的恐懼所致;另一方面是因為身體素質較差,該動作需要身體的上肢力量、核心力量和下肢力量協(xié)同配合,在力量不夠的情況下,學生會因害怕受傷而選擇放棄完成該動作。
從表2可以看出,經(jīng)過12周的身體訓練之后,得分達到9分以上的學生中,實驗組有3名,占10.00%;對照組無1人達到優(yōu)秀標準。得分達到8分以上的學生中,實驗組有11 名,占36.66%;對照組有7 名,占23.33%。得分在7 分以上的學生中,實驗組有1 名,占3.33%;對照組有7 名,占23.33%。采用傳統(tǒng)力量訓練的對照組學生最后平均分為7.9分,采用身體功能力量訓練的實驗組學生最后成績平均分為8.64分。
表2 實驗前后實驗組和對照組分腿騰躍成績統(tǒng)計表(分)
由此可見,傳統(tǒng)力量訓練對分腿騰躍的測試成績雖有提升,但學生僅僅停留在“會做”階段,力量練習內容較為單一,對分腿騰躍動作的教學針對性不強,在教學進入瓶頸期后很難突破。身體功能訓練以動作學習為主,采用深層次、小肌肉群力量訓練,以及肌肉與神經(jīng)協(xié)同訓練的方式,從基本運動技能、分解練習入手,使動作模式更加多元,動作練習針對性更強,教學效果更好。經(jīng)過12周的身體運動功能訓練之后,實驗組學生分腿騰躍的成績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對體操分腿騰躍動作的掌握具有積極影響,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
實驗組采用身體功能訓練方法,針對下肢跳躍能力、上肢支撐能力等,對分腿騰躍的專項力量和技術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了針對性的強化訓練。對照組則進行常規(guī)體能練習,包括俯臥撐、單腳跳、半蹲等。經(jīng)過為期12周的學習后,由表3數(shù)據(jù)可知,兩種訓練方法的效果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00<0.05),說明兩種教學方法的平均值有顯著性差異,即身體功能訓練對分腿騰躍的教學效果更好。
表3 實驗組和對照組跳躍測試結果比對表
實驗臨近結束時,利用課后時間對首都體育學院2020 級體育教育專業(yè)的30 名女生學生進行了體操課身體功能訓練教學實施方案的可行性調查。表5是學生對身體功能訓練和傳統(tǒng)身體素質訓練教學內容的喜愛程度調查情況。
從表4 可以看出,學生對身體功能力量訓練的教學方法喜愛程度明顯高于傳統(tǒng)力量訓練,身體功能力量訓練有26人支持,占86.7%;傳統(tǒng)力量訓練4人喜歡,占13.3%,說明傳統(tǒng)的力量訓練方法相對還是比較枯燥,且動作的針對性不強,學生通過12 周的訓練進入瓶頸期后很難突破。相反,身體功能力量訓練方法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且學生的進步也有很大的突破。
表4 學生對兩種身體素質訓練方法安排的態(tài)度(人)
(1)兩組受試者均在教學中得到了提高,但對照組學生僅僅局限在“會做”,在教學后期很難突破,實驗組以身體功能訓練教學為主,以動作學習為主,采用深層次、小肌肉群力量訓練,以及肌肉與神經(jīng)協(xié)同訓練,從基本運動技能、分解練習入手,使動作模式更加多元,動作練習針對性更強,教學效果更好。
(2)經(jīng)過12周的身體運動功能訓練之后,實驗組學生分腿騰躍的成績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實驗組最后測評平均分為7.90 分,對照組平均分為8.64 分。表明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對分腿騰躍動作的掌握具有促進作用。
(3)兩種訓練方法的效果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00<0.05,說明兩種教學方法的平均值有顯著性差異,即身體功能訓練對分腿騰躍的教學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