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靜,梁詩琦
(遂寧市河東新區(qū)朝陽路小學校,四川 遂寧 629000)
《語文新課程標準(2022版)》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jīng)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guī)律,培養(yǎng)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zhì),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培養(yǎng)高雅的審美情趣,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強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解和認識,全面提升核心素養(yǎng)[1]。我們祖國的語言文字博大精深,意蘊深刻含蓄,許多語言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更具有西方語言無可比擬的悠久歷史文化積淀。怎樣才能讓學生真正走進,洞見其精髓呢?我們認為只有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去感受、去領悟,才能把握其理趣,領略其藝術(shù)魅力。因此,我們認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對于語言感悟能力,早在1928年現(xiàn)代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就明確提出:“教師對于文字,應有靈敏的感覺?!边@是現(xiàn)代語文教學中關(guān)于語言感悟能力較早論述,這是對教師的要求。人民教育家葉圣陶也指出:“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言感悟能力,就是對語言的敏銳的感覺?!盵2]對于學生來說,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訓練和培養(yǎng)同樣重要:“良好的語感方便學生深入理解文字的含義和精妙之處,同時有利于輔助性提升學生語文綜合能力。”[3]同時,培養(yǎng)學生語言感悟能力,還可以克服語文教學的單一性和封閉性,能促使學生在認識事物的深刻性、廣闊性、創(chuàng)造性方面得以提高和發(fā)展。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一個人的語言感悟能力與其精神世界是緊緊相連的,語言感悟能力的提高必將促使其精神世界的升華。
有些教師認為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將自然地增強,殊不知,有的人就是讀書讀到老都不善于領會文章所描繪的意境、精髓。所以一個人的語言感悟能力必須經(jīng)過有意識的、長期的培養(yǎng)才能敏銳起來,而且又以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顯得尤其重要。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的過程中,首先要求我們教師要有較高的語言感悟能力,我們倡導的是生活中的語文,很多語言感悟也來自于生活,“悟”性的好壞,更離不開豐富的生活?!罢Z文是從生活中提煉的一門學科,作者也是從生活的經(jīng)歷出發(fā)創(chuàng)作的文章。當學生了解了作者的經(jīng)歷時,便能夠進一步在閱讀的過程中了解作者的情感,進而得到語感的培養(yǎng)。且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推進,新課程改革不止一次強調(diào)了要在課堂之上融入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guān)的生活元素?!盵4]所以,教師首先要有對生活的敏銳感覺。其次,教師要有一種“活到老,學到老”的學習態(tài)度,在學習過程中增強自身的才情修養(yǎng),自己不斷悟得語言包含的內(nèi)涵,正如《教師一百條建議》一書中所記載,有一次蘇霍姆林斯基去聽一位歷史老師的課,平時聽課時,他總是會記下執(zhí)教教師教學的環(huán)節(jié),最后給予點評,可是那課太吸引人了,一下子把他吸引了,直到下課他也沒有記下一個字,課后他問那位執(zhí)教教師,“你備這堂課花了多長時間?”執(zhí)教教師回答:“我花在備課上的直接時間是15分鐘,但我一輩子都在備這堂課?!薄耙惠呑佣荚趥溥@堂課”說得多好啊,作為一位語文教師,更應常??磿?看不同類型的書,這樣才能使自己的理解感受能力增強,才能在課堂上用我們自己豐富的才情,真誠地與學生交流,琢磨精彩的詞句,感悟那些發(fā)自作者的內(nèi)心的語言和情感。并以此去影響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特別注意以自己的語言感受去影響、訓練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并以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帶動和促進學生其他方面的發(fā)展。
聽是學生憑借語言理解老師這一說話者的意思,從而理解和接受老師傳遞信息的過程。聽的過程中學生不是機械被動地接受,而是積極地思考,在培養(yǎng)學生聽話的過程中我們要求學生在學校多聽并善于聽老師和同學所說,聽他們朗讀、聽他們解答。在生活中為什么要多聽別人說,因為年齡不同、身份不同、職業(yè)不同、思想素質(zhì)不同的人,其表現(xiàn)出的語言水平,語言個性也是不同的,采用多種方式,根據(jù)學生實際開展聽教學必然使學生在語言感受上有不同的效果。例如:我們抓住低年齡階段的孩子喜歡聽童話故事的特點,給他們講了大量的故事。且在講故事時注重了語言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并結(jié)合恰當?shù)闹w語言,將學生的思維完全帶入了故事情節(jié)中。在講完之后,請學生評價我們是怎么用語言來表達情感、傳遞信息的,在這種潛移默化的訓練過程中,我們像春雨潤無聲一樣達到了激活學生語言感悟能力的目的。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百遍,其意自見”這些都是讀書的經(jīng)驗之談,只有“熟讀”才能“精思”。語文課不能沒有瑯瑯的書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各階段都要重視讀,讀是學習語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語言、訓練語言感悟能力的基本方式。我們語文課應以讀為主,通過讀來培養(yǎng)學生語言感悟能力,很多課文學生可能通過讀,找出我們想要講的東西,要引導學生美讀,反復讀,深情誦讀加細細品讀,在感受語言文字的美的基礎上,用心靈和作者直接對話,從而領會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所以感情誦讀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感悟能力的重要方法和主要途徑 。
1.美讀
“課堂是語感培養(yǎng)的主陣地,文本是語感培養(yǎng)最好的載體,而有感情地朗讀文本,不僅能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之美,更能增強學生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體驗,是催生‘語感’之花的最好途徑?!盵5]這就要求我們高度重視誦讀教學,在指導學生誦讀時,感情充沛,抑揚頓挫,以這種讀來加強語言的感悟。比如:《浪花》這一課,我們先教學生多次誦讀,讀完之后,再引導學生了解、理解課文內(nèi)容,去想象文中描繪的情景,最后點名某個學生當眾讀,并予以評價,這樣他們的情感體會就會步步加深,進而對語言文字產(chǎn)生真切而強烈的感受,激起他們與作者的情感共鳴。只要學生順利地就進入了角色,誦讀課文時,同學們自然就想讀了、好讀了,特別是像“……悄悄的搔癢了我的小腳丫。笑得我眼淚都流出來了,它才嘩嘩嘩地笑著跑回家?!钡染渥?學生讀時,滿臉都是有趣;開心的表情,“嘩嘩嘩”這個詞,更是讀出了浪花調(diào)皮、可愛的語氣,仿佛學生自己就置身于海灘上撿貝殼和海浪嬉戲,深深地感受到了大海的美,海邊玩樂的趣。這也順理成章地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2.精讀
精讀是指對課文的重點段落,重點句子反復地朗讀,細細地品讀,因為這樣,學生腦海中會貯存豐富的語言模式,促使語言主體對言語對象的內(nèi)化,以激起他們的真切感受,達到培養(yǎng)學生語言感悟能力的目的,例如《豐碑》中,我們先讓學生找出描寫將軍神態(tài)變化的詞句,體會將軍內(nèi)心情感的變化:行軍在雪山上,當將軍發(fā)現(xiàn)凍死了一位老戰(zhàn)士時,他“愣了一下,什么話也沒說,快步朝前走去”“臉色頓時嚴峻起來,嘴角邊的肌肉抽動著,忽然轉(zhuǎn)過臉向身邊的人吼道……”“他紅著眼睛,像一頭發(fā)怒的豹子,樣子十分可怕”“……將軍兩腮的肌肉抖動著”,學生反復讀、細細品味,就能體會到將軍之所以這么生氣,說明他對紅軍戰(zhàn)士是多么的關(guān)愛,對管理軍需物資分發(fā)的軍需處長是多么的不滿。
表達就是讓學生運用在課文中感悟到的方法,進行口語和寫作的訓練,也是語言感悟由內(nèi)化到外宣的過程 ,使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在實踐中提高。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開展“詩歌朗誦會”“講故事比賽”“我來作詩”等活動,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用表達來激活自己的語言感悟能力的興趣和良好習慣,而且還提升了學生自身的語言感悟水平和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材編排中,有一些課文,語言優(yōu)美,生動有趣,有些課文意蘊深刻,不太容易理解,這就要求教師因勢利導,創(chuàng)設情景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感悟和情、意感悟。
1.形象感悟
對小學生來講,形象感是語言感悟能力的基礎,形象感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能有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生動畫面的語言感受。那么,我們又是怎么對這些孩子進行形象感的培養(yǎng)呢?我們抓住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形象思維發(fā)展較好的特點,在課堂上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結(jié)合課堂教學環(huán)境,進行實物形象的刺激,并引導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運用直觀形象思維去幫助學生感悟課文內(nèi)容,及其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黃河魂》一課,作者主要選取黃河最壯觀的瀑布——壺口瀑布,濃墨重彩地描繪了它那驚心動魄的磅礴氣勢,教師單靠講,學生很難體會到這一氣概,于是我們就利用了課件播放了壺口瀑布驚天動地的場面,并配上《黃河大合唱》的樂曲片段,讓他們深切感受壺口瀑布瞬息萬變的奇觀,震耳欲聾的轟鳴,體會它那一往無前的大無畏的精神和無堅不摧所向無敵的氣概。使同學們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的碰撞。從而激發(fā)他們熱愛祖國的情感,最終達到培養(yǎng)他們語言感悟能力的目的。
2.情意感悟
“意”指意蘊感悟,指領會文章所隱含的意義的語言感悟能力。
“情”指情趣感悟,指品味文章所包含的感情和趣味的語言感悟能力。
情、意是一篇課文的靈魂,是作者根據(jù)自己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感悟和對題材的提煉,形成的思想結(jié)晶,它蘊含于語言中,學生不易準確把握,這就需要老師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感悟。
如《看雪》這篇課文,講臺灣小朋友只見過用棉花做的雪,沒有看見過真的雪,當老師給他們講了自己童年在故鄉(xiāng)北京玩雪的情景時,孩子們產(chǎn)生了想去北京實地看雪的愿景。文章蘊含著海峽兩岸人民期盼祖國統(tǒng)一的愿望,怎樣讓學生去從課文的語言中體會到海峽兩岸人民期盼祖國統(tǒng)一的這種強烈感情呢?我們教學時采取了情境教學法,讓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
當講解到那位臺灣老師給他臺灣的孩子們描述玩雪的情景時,在讓學生熟讀并理解這一部分后,老師讓他們觀看了“玩雪”的片段及教學圖,然后讓他們閉上眼睛,一邊聽音樂一邊緊扣老師生動形象的雪景描繪語言,將學生的情感引入課文中。接著老師讓學生來說說自己腦海中想象的情景,同學們又興奮又激動,發(fā)言積極,許多學生都說自己就在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中看雪、玩雪。最后,老師又讓學生談談看到那么美麗雪景有什么想法,學生紛紛談到:希望我們這兒也下一場雪;想到北京去看雪、玩雪……我于是馬上又設疑:那位臺灣老師的故鄉(xiāng)就在北京,他離開北京那么多年了,在給孩子們談起在故鄉(xiāng)玩雪的情景,你能體會到他什么樣的感情呢嗎?老師們就讓學生將心比心,把自己放在臺灣老師的位置上去體會他的感情。大部分同學都說,那位臺灣老師談到小時候玩雪說他很想念北京,他想回北京去看一看……這樣通過一步一步地引導,同學們就很容易就體會到“大多數(shù)臺灣人民都渴望早日回到祖國與大陸同胞團聚?!?/p>
葉圣陶曾說“一篇文章必須多揣摩”。通過推敲、揣摩,學生對言語的準確精妙,出神入化,才能有深層次的認識,從而去感受作者豐富的情感,增強自己的語言感悟能力。在教學《初冬》這篇課文時,我們采用了比較法,因為有比較才有鑒別,我們覺得“柿子樹上掛著大柿子,像一個一個紅燈籠”這句話中的“掛”字用得特別好,怎樣讓學生也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呢?我采取了換詞法,讓學生用“長”“結(jié)”來換“掛”字,反復對比讀,反復對比想象、體會。最后,學生紛紛起來談到,用“掛”字最好,這樣寫出了人們一眼就看到那成熟的柿子,又大又紅,掛在樹上,的確像一個個紅燈籠,很多學生還做出一副想吃、流口水的饞相。這樣就訓練了學生對語言的準確性和感悟能力。又如:《飛奪瀘定橋》中“飛”字用得惟妙惟肖。“飛”一是意味著快,體現(xiàn)了紅軍兵貴神速,行軍如飛,克服重重困難搶在敵人之前到達瀘定橋;二是意味突破,紅軍跨越了難以逾越的天險。在敵人看來,他們固守的天險——瀘定橋,紅軍是無法過去的,而紅軍卻超乎尋常,出乎意料地過去了。那簡直像“飛”過去的。通過對“飛”的推敲、品味,學生能更深層次地理解課文了。
語言感悟能力是一個人對語言的敏銳感悟能力,既有對好詞好句的推敲揣摩,也有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體會,思想感情的熏陶影響,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特別重要。老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以不同形式讓學生在不同學段受到語言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這正是語文課堂的本色,也是新課標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通過創(chuàng)新語言感悟能力教學模式和方法,小學語文教學一定能在豐富多彩的語文天地里更進一步讓學生感受祖國語言的無窮魅力,從而情感受到熏陶,思想獲得啟迪,個性得以發(fā)展,人文素養(yǎng)因此而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