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玉峰
(江蘇護理職業(yè)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3)
儒家文獻非常強調(diào)教育和學習的重要性,注重思考“培養(yǎng)什么人,怎么樣培養(yǎng)人”的問題,最終指向是“君子”。比如《論語》開篇《學而》章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劉寶楠:“夫子一生進德修業(yè)之大,咸括于此章。”[1]劉宗周:“孔子一生精神,開萬古門庭,閫奧實盡于此。”[2]以《堯曰》居尾,邢昺《論語注疏》:“此篇記二帝三王,及孔子之語,明天命政化之美,皆是圣人之道,可以垂訓將來,故殿諸篇。”[3]錢穆注解《論語》也提及,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之教重在學,孔子之教人以學,重在學為人之道[4]?!盾髯印分幸彩恰秳駥W》居首,《堯問》居尾,二書均以“學”與“君子”開篇,這種相仿的排篇絕不是無心插柳,而是整理者有意參照《論語》的篇章順序來安排《荀子》,突出二者思想的一致性,同時也可以看出后人對《論語》論述邏輯與篇目編次的認同?!渡袝贰抖Y記》《孟子》《孔子家語》等儒家經(jīng)典都有系統(tǒng)討論學習和教育的篇章。儒家關(guān)于學習和對君子人格塑造的理論,依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春秋已降,原有以“周禮”構(gòu)建的等級制度逐漸瓦解,諸侯放恣,以眾凌寡,周王朝正統(tǒng)名存實亡,天下混亂不堪。孟子形容當時社會情景為“世道衰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君者有之,子弒父者有之”“圣王不作,諸侯放恣”(《孟子·滕文公下》)?!肚f子·天下》曰:“天下大亂,圣賢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煜轮耍鳛槠渌啥宰詾榉?。”《漢書·藝文志》曰:“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痹诖藭r期,先有“周鄭交質(zhì)”“齊楚窺鼎”,后是“田氏代齊”“三家分晉”,天子之勢式微,列國雄起。諸侯擄財掠民,踐踏禮樂,天下之患在諸侯之獨大。各個諸侯的稱王、僭越,讓周王朝更加分崩離析,社會危機深重,矛盾重重,處在崩潰邊緣。
古之圣王為政,上畏天命,下順民心,唯恐失政害民,所以設(shè)立史官匡弼箴規(guī),視之如“四鄰”,或為師友。春秋時期的史官,仍然執(zhí)掌天文歷法、記事、典藏文書檔案、書寫文告、宣讀冊命以及各種禮儀等。故史官被王室尊為“社稷之臣”,本質(zhì)監(jiān)督“天子不得為非”(《大戴禮記·保傅》)。中國古代“史權(quán)之高于一切”[5]之說,絕非虛言?!吧w史之為用也,記功司過,彰善癉惡,得失一朝,榮辱千載?!保?]史官記史本應(yīng)使“亂臣賊子懼”。至“幽厲之后,周室微,陪臣執(zhí)政,史不記時,君不告朔,故疇人子弟分散,或在諸夏,或在夷狄。”(《史記·歷書》)。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史官記史已“失其義,陳其數(shù),祝、史之事也?!保ā抖Y記·郊特牲》)。故南懷瑾指出:“這個‘史’,如果當做歷史的史來看,就是太斯文,太酸了?!保?]“史”失其義,讓整個社會更加迷茫。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周室典籍散佚。《論語·微子》曰:“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漢,少師陽、擊磬襄入于海?!奔幢闶鞘刂芏Y的魯國,也是“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執(zhí)國政,是以魯自大夫以下皆僭離于正道。”(《史記·孔子世家》)很多知識分子感到周衰禮廢,選擇離周而去或避世而居。如《論語·憲問》載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論語·微子》載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長沮、桀溺面對子路的“問津”“耦而耕”,告子路“與其從辟之士,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論語·微子》)等。賢人棄“道”而隱,更加需要新的階層來承擔。
孔子不甘“周道”日墜,帶領(lǐng)弟子周游列國,積極宣傳圣王之治。結(jié)果遭遇齊景公的“弗能用”,衛(wèi)靈公使“公孫余假一出一入”(《史記·孔子世家》),宋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論語·述而》),在匡地“畏于匡”(《論語·子罕》),最終孔子“已而去魯,斥乎齊,逐乎宋、衛(wèi),困于陳、蔡之間,于是反魯”“然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難以通過入仕施展抱負,拯救社會。
面對“夫子之道至大”而“天下莫能容夫子”,“干七十余君”(《漢書·儒林傳》)而無所遇的這一現(xiàn)實,孔子改弦易轍?!稘h書·移讓太常博士書》載:“周室既微而禮樂不正,道之難全也如此。是故孔子憂道之不行,歷國應(yīng)聘。自衛(wèi)反魯,然后樂正,雅頌?zāi)说闷渌?;修易,序書,制作春秋,以紀帝王之道?!薄妒酚洝た鬃邮兰摇份d孔子:“追述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事,下至秦繆,編次其事?!笨鬃臃e極研習方策典籍,汲取文武之道思想精華??鬃诱J為周之典章制度,實可以“上繼往圣,下開來學”??鬃右簧?,都以能繼文王周公之業(yè)為職志?!墩撜Z·八佾》曰:“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笨鬃泳駬竦谋澈?,是希望繼續(xù)用文武治國之道,移風易俗,拯救天下“無道”的亂世??鬃印白媸鰣蛩矗瑧椪挛奈洹保ā抖Y記·中庸》),以六藝教弟子,其目的在于培養(yǎng)為社會服務(wù)之君子。
“孔子之前,未聞有不農(nóng)不工不商不仕,而只以講學為之職業(yè)”[8],孔子通過教育下移,有教無類,他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保ā墩撜Z·述而》)“束修”即年十五。讓不同出身的弟子通過學習“六經(jīng)”,獲得知識,擁有入仕的機會。《論語·先進》載孔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敝祆渥⒃唬骸耙叭酥^郊外之民。君子,謂賢士大夫?!保?]孔子有教無類,讓王、侯、卿大夫等貴族之外的“野人”“小人”也有機會學習周公禮樂,并因此而有了上升的通道。孟子對弟子也強調(diào)后天的進取,認為庶民、鄙夫等也有機會入仕,輔助君王,成就大的事業(yè)。實際上,春秋時代局勢變動,貴族墮落,需要一個新的階層來填補空缺??鬃?、孟子開創(chuàng)了新的教育時代,通過教育讓平民進入仕途,打破了階層固化。君子不再是單純的社會固定身份或由出生決定,而要后天成為君子,唯一途徑就是“學”?;蛘哒f,孔子教學的目標就是培養(yǎng)擁有良好德行、具備從政能力、具有救世愿望的君子。
在孔子君子教育的影響下,孔門弟子對“六藝”都有所通,更對孔子學術(shù)有所通?!妒酚洝た鬃邮兰摇氛f:“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受業(yè)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痹跒檎?,孔子提倡“為政以德”(《論語·為政》),鼓勵弟子“學而優(yōu)則仕”(《論語·子張》),認為“不仕無義”(《論語·微子》)。在孔子的引導下,弟子都表現(xiàn)出了從政的愿望,如“子張學干祿”(《論語·為政》),“子張問政”“子貢問政”(《論語·顏淵》),“子張問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論語·堯曰》),“子路問政”(《論語·子路》),“子路問事君”(《論語·憲問》),“顏淵問為邦”(《論語·衛(wèi)靈公》),等等??鬃用靼滓亟ㄉ鐣膬r值體系,必須要以興禮樂,行德治,才可改變“天下無道”的局面??组T弟子中,很多都進行了從政的實踐,如“子羔為費宰”(《論語·先進》),“仲弓為季氏宰”(《論語·子路》),“子夏為莒父宰”(《論語·子路》)。在孔子的引導和培育下,弟子們一個個成為德才兼?zhèn)涞暮氲乐拧T凇皬s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史記·太史公自序》)的亂世,孔子和弟子要實現(xiàn)“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的理想,其難度可想而知,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宋人有“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的評價。由此,一個新的階層,不農(nóng)不工不商不仕,以“游文于六經(jīng)之中,留意于五德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的君子階層誕生?!熬印背缟薪逃枚Y儀,知“為國以禮”“為政以德”為百姓謀福祉,踐行“仁”“義”“忠”“信”“中庸”“孝悌”等一系列美德,通過“淑世救世”影響中國文化數(shù)千年之久。
孔子童年“常陳俎豆設(shè)禮容”(《史記·孔子世家》)。十五歲而“志于學”(《論語·學而》),“志于學”其實就是“志于道”,矢志于學問,希冀從中為人間尋得一種“道”,以安濟天下[10]。孔子一生都致力于不懈學習,自詡為“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孔子·公冶長》)。“好學”成為孔子一種終身學習精神,是被孔子看得比忠信更為難能可貴的一種品質(zhì)??鬃拥暮脤W精神達到“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與“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論語·子張》)的極高境界。孔子晚年喜學易,以致“韋編三絕”(《史記·孔子世家》)。在孔子的影響下,弟子們都展現(xiàn)出好學特征,如孔子評價“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保ā墩撜Z·雍也》)。為了及時記錄孔子的思想,子張便有“書諸紳”(《論語·衛(wèi)靈公》)之舉。朱熹解釋說:“紳,大帶之垂者。書之,欲其不忘也?!保?]由于毫無準備,子張又擔心將老師的話忘記,臨時寫在自己的腰帶上,以防遺忘。“子夏蹶然而起,負墻而立”,對孔子的教誨“敢不志之”(《孔子家語·論禮》)。“冉有跪然免席”,對孔子的教誨“退而記之”(《孔子家語·五刑》)。故宋立林指出:“儒家最重要的精神就在于學——志學、好學、樂學、博學。關(guān)于學習,孔子有一套相當成熟的思想。強調(diào)學習,正是孔子最鮮明的主張,也是儒學最突出的特征?!保?0]
《論語》《孟子》等儒家文獻中提有圣人、賢人、君子、仁人、善人、士人等,而“孔子一生謙恭,不以‘圣人’‘賢人’自居,但始終以‘君子’自期。”[11]君子作為儒家的理想人格,內(nèi)涵十分豐富?!墩撜Z》開篇載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此章以“學”始,以“君子”終,程樹德解釋曰:“論語一書,首言為學,即曰悅,曰樂,曰君子。此圣人最善誘人之處,蓋知人皆憚于學而畏其苦也。是以鼓之以心意之暢適,動之以至美之嘉名,令人有欣羨之意,而不得不勉力與此也?!保?2]孔子期望弟子“學”成為君子,秉承自己的思想,遵從先王之道,勇于擔當社會責任。在教學中,孔子處處以君子作為教人修身的樣板,黎紅雷認為“君子”是“政治精英+道德楷模”,其影響在于“民眾表率+社會典范”[13]。在《論語》中,君子的道德內(nèi)涵得到強化,開始從“位”和“德”的雙重視角來賦予“君子”意義??鬃印耙运慕蹋何?、行、忠、信”(《論語·述而》),培養(yǎng)弟子成為君子,朱熹《論語集注》引程子語曰:“教人以學文修行而存忠信也?!保?]孔子告誡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程樹德引孔安國語曰:“君子為儒,將以明道。小人為儒,則矜其名?!保?2]他進一步指出:“夫子教之為君子儒,蓋勉其進于廣大高明之域也。此君子小人以度量規(guī)模之大小言?!保?2]程樹德的意思很明確,為儒的目標就是通過教育和學習不斷提升自格局和境界成為“君子”。
孟子致力于學習孔子的學說:“乃所愿,則學孔子也?!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孟子》提到“君子”82次,在孔子“君子”教育的基礎(chǔ)上,再次對“君子”人格進行構(gòu)建?!睹献印る墓隆吩唬骸熬犹煜聫V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薄按笳煞颉比烁竦囊粋€顯著特點是具有浩然之氣?!昂迫恢畾狻笔且环N光明正大、磊落正直的道義精神,是由不斷積累正義感和高尚情操而升華出來的。“孟子對孔學乃至整個儒學的原創(chuàng)性貢獻之一體現(xiàn)在,他著眼于人的內(nèi)在心性”[14]?!睹献印るx婁下》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孟子·盡心下》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平天下?!泵献诱J為,君子不僅要注重內(nèi)修,更要有“兼濟天下”的個人追求。
和孔子一樣,荀子也強調(diào)學習的重要性?!盾髯印駥W》開篇:“學不可以已?!睂W習的內(nèi)容和目的:“其數(shù)則始乎頌經(jīng),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為圣人。”荀子主張“化性而起偽”,強調(diào)后天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人與人的差別是后天環(huán)境造成的:“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勸學》。荀子特別重視學習的態(tài)度和結(jié)果。他說:“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M之,然后學者也?!保ā盾髯印駥W》)。他強調(diào),君子知識要全、德性要粹,“天見其明,地見其光”的“能定、能應(yīng)”(《荀子·勸學》)且“明達純粹而無疵”(《荀子·賦篇》)的君子才是荀子勸學的目標。
整部《論語》論及君子之處達107 次之多,《論語》20篇無一不談?wù)摼?,元代陳櫟曰:“《論語》一書,夫子以君子教人者多矣,首位兩章皆君子言之,記者之深意。”[15]孔子繼承了西周“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的教育傳統(tǒng),他教育學生廣泛地學習“六藝”的知識技能。楊朝明先生認為“君子之道”就是“先王之道”[11]。君子應(yīng)該遵從先王之道,勇于擔當社會責任。毫無疑問,君子是貫穿《論語》全書的一個核心概念,是孔子追求的人格修養(yǎng)的典范。自此之后,君子成為讀書人安身立命的追求。今天,中國人談?wù)摼?,往往從道德層面思考,這無異得益于孔子的開創(chuàng)之功。
關(guān)于君子的內(nèi)涵,《論語》《禮記》《孔子家語》《荀子》《孟子》等文獻中有諸多概括,如“君子有九思”“君子有三戒”“君子之道四”“君子有大道”“君子有三思”“君子有三恕”“君子道者三”“君子有三樂”“君子所性”等。但“仁”和“義”是孔子君子人格所應(yīng)具備的道德品質(zhì),漢代王符云:“夫君子也者,其賢宜君國,而德宜子民也。宜處此位者,惟仁義人,故有仁義者,謂之君子”[16]。君子求“仁”的前提是知“仁”,《論語》中有“顏淵問仁”“仲弓問仁”“司馬牛問仁”“樊遲問仁”“子張問仁”等?!叭省钡囊馓N有很多方面,“愛人”是其極其重要的方面?!墩撜Z·顏淵》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笨鬃尤蕦W的實質(zhì)內(nèi)涵,就是“愛人”——關(guān)愛他人,再由關(guān)愛他人延伸到關(guān)愛自己以外的所有生靈。有仁德是做人的前提,是“成人”的基本要求。懵懵懂懂的孩子是自然人,不是具有社會義務(wù)和責任意識的“成人”。要經(jīng)過“教之以灑掃、應(yīng)對、進退之節(jié),禮、樂、射、御、書、數(shù)之文”的“小學”教育,再經(jīng)過“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的“大學”教育,才具備“成人”條件?!墩撜Z·憲問》載: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痹唬骸敖裰扇苏吆伪厝唬恳娎剂x,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薄墩f苑·辨物》載孔子曰:“成人之行,達乎情性之理,通乎物類之變,知幽明之故,睹游氣之源,若此而可謂成人。既知天道,行躬以仁義,飭身以禮樂。夫仁義禮樂,成人之行也?!笨鬃诱J為只有禮樂教育,讓其知仁,達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論語·子張》)“我欲仁,斯仁至(《論語·述而》)”“欲仁而得仁”(《論語·堯曰》)的境界,才是儒家“成人”教育的精髓。仁是君子人格修養(yǎng)的核心道德,要“成人”,就應(yīng)當“仁”。在孔子影響下,孟子也將“仁”作為君子的主要道德修養(yǎng),《孟子·告子》曰:“仁,人心也”“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泵献颖磉_出學問的最終目的在“仁”?!睹献印じ孀酉隆吩唬骸熬又戮玻瑒?wù)引其君以當?shù)?,志于仁而已?!泵献舆€認為,伯夷、伊尹、柳下惠“三子者不同道,其趨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伯夷、伊尹、柳下惠總方向是一樣的,就是“仁”,君子只要“仁”就行了??鬃?、孟子之后,儒家將具有德性內(nèi)涵的“仁”定為君子的本質(zhì),君子的內(nèi)涵也由“位”向“德”轉(zhuǎn)變,注重內(nèi)涵修養(yǎng)的德行君子成為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
《論語》也多處言“義”,且多與“君子”關(guān)聯(lián)。義,字形采用“我、羊”會義?!墩f文解字》:“義,從我從羊?!倍斡癫米⒃唬骸皬难蛘撸c善、美同意。”義”與“仁”是君子的行為準則。《禮記·中庸》曰:“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薄耙?,合宜、合理,理應(yīng)如此”,即“義”是人應(yīng)該承擔的責任,其所考量的是行為的正當性?!墩撜Z·里仁》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本优c小人之分別在于君子重“義”。《論語·里仁》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也?!薄墩撜Z·陽貨》曰:“君子義以為上?!痹凇墩撜Z》中,孔子將“義”作為君子修己的德性,如《論語·述而》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薄墩撜Z·顏淵》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鄙嵘砣×x、以義取利、見利思義,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精髓,不僅是國與國交往的準則,也是為人處世需要堅守的價值信念。孟子對“義”的理解不僅是德行,更是社會倫理規(guī)范?!睹献印るx婁上》曰:“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薄睹献印とf章下》曰:“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p>
儒家“君子”人格除具有“仁”“義”外,還具有“智”“勇”“信”等必備素質(zhì),普通人需要通過不斷修身來完善人格成為“君子”。《論語·憲問》記載:“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唬骸缢苟押??’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孔子認為,“修己”是成為君子的必由之路。“修己以敬”,說的是要修養(yǎng)自己,在立身處世和管理政事方面都要保持嚴肅恭敬、認真對待的態(tài)度?!靶藜阂园踩恕睂?yīng)的“齊家”“治國”?!靶藜阂园舶傩铡睂?yīng)的是“平天下”??鬃痈嬖V子路,從修己、安人到安百姓的層層遞進中,修己是安人的開始,更是安人的基礎(chǔ),而安人是修己的外在訴求和客觀實現(xiàn)?!靶藜骸笔恰皟?nèi)圣”的功夫,“安人”是“外王”的功夫??鬃訉Α熬印钡倪@一回答,實際上已包括儒家“內(nèi)圣外王”的諸多內(nèi)容。梁啟超說:“‘內(nèi)圣外王之道’一語,包舉中國學術(shù)之全部。”[17]熊十力也說:“昔吾夫子之學,內(nèi)圣外王?!保?8]在此影響下,“內(nèi)圣外王”被喻為“儒家的精神實質(zhì)”,包括“修己”“安人”兩個維度。在儒學中,內(nèi)圣的修己之學是基礎(chǔ),是根基;外王的安人之學是鵠的,是目標。內(nèi)圣外王之核心,在人,在培養(yǎng)人?,F(xiàn)代新儒家在概括儒家全部學問時,也是以內(nèi)圣外王為線索,揭示儒家學說的歷史發(fā)展和未來走向,“內(nèi)圣開出新外王”幾乎成為現(xiàn)代新儒家的標簽[19]。儒家的君子教育實質(zhì)上是通過“內(nèi)圣外王”達到“成人”的境界。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中經(jīng)常引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典籍里的經(jīng)典詞句闡釋當代相關(guān)問題,并強調(diào)“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我們要重視挖掘孔子“君子”教育的經(jīng)世致用功能,孔子的智慧能為當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提供精神指引,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孔子的學說雖然有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但也的確有一個始終不離的中心,這就是孔子對現(xiàn)實社會秩序的關(guān)切,為現(xiàn)實需要培養(yǎng)人?!犊鬃蛹艺Z·大婚解》載孔子曰:“人道,政為大?!薄犊鬃蛹艺Z·哀公問政》載孔子曰:“為政在于得人?!笨鬃酉M缴鐣A層,在社會迷茫之際,培育新的社會責任承擔主體——君子,并將君子塑造成德位相符,以德配位的新形象。孔子希望君子能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超越世俗功利羈絆,深入自己的細微之處,克服不正之風。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在《之江新語·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中引用此章,強調(diào)“領(lǐng)導干部要身先士卒、率先典范,把這作為為政之德、為政之道、為政之要”[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