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海霞
高三文言文復習課,重點應是立足語境、準確釋詞解義的思維訓練。
內(nèi)部語境是言語片段和一定的上下文之間關系的語境。教學中,運用語境的思維訓練多半被教師或個別優(yōu)等生的講解取代,多數(shù)學生只知道要這么做,缺少自覺運用語境的思維習慣。
例:逖不報書,而聽其互市,收利十倍。(2021年新高考卷Ⅱ)
句中的“不報書”是學生較易出錯的地方。有的學生會直譯為“沒有上報書信”或是譯為“沒有上書給皇上”“沒有上報文書”之類的。學生的問題在于靜態(tài)地運用組詞直譯的方法翻譯語句,暴露出了他們的思維缺陷——孤立地理解句子。為此,應將學生的思維還原到語句所在的內(nèi)部語境,根據(jù)人物行為和事件之間的相關性,找出和語句有關的上下文信息,在學生的思維中重構譯句與上下文之間的語義關系。根據(jù)原文,與上述譯句有關的句子是:“后趙王勒患之,乃下幽州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與逖書,求通使及互市?!?/p>
祖逖的行為是緊承后趙王石勒的行為而來的。石勒很擔心祖逖奪取黃河以北,于是派人到幽州去為祖逖修建了祖父、父親的墳墓,安排了兩戶人家替祖逖看守祖墳。他又給祖逖寫了一封信,請求雙方互通使者并進行貿(mào)易往來。緊接著就是祖逖的行為“不報書,而聽其互市,收利十倍”,整個事件和皇上無關。所以,“報書”不是學生靜態(tài)語意中的給皇上上書,而是“答復(石勒寫的)書信”。為了讓學生更為深入地理解,還可以把石勒和祖逖的行為做這樣的梳理:
石勒:患之;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與逖書,求通使及互市
祖逖:不報書,而聽其互市
梳理完以后,可以用“石勒……,()祖逖不……”的形式,讓學生在石勒和祖逖的行為之間加一個關聯(lián)詞,以明確兩者之間的關系。根據(jù)句義,可以加“但是”,也就是說,石勒的行為和祖逖的行為并不是朝同一個方向推進的。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還需要把關聯(lián)句再往前推。由“逖既入譙城,石勒遣石虎圍譙”可知,石勒和祖逖之間是敵對關系。既然如此,祖逖沒有給石勒回信也是理所應當。綜上,可以把整個推斷的思維過程歸納為:回歸原文——找出關聯(lián)句——重構譯句與上下文之間的語義關系——準確推斷詞義、句義。
立足內(nèi)部語境進行思維訓練是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要準確翻譯一個句子,單是關注上下文語句之間的內(nèi)部語境是不夠的,還需要綜合外部語境,如場合、對象、話題、社會環(huán)境等。
縱觀近年全國各地的高考翻譯題,用于翻譯的句子一般是三種類型——作者的敘述性語句、通過對話情境再現(xiàn)的敘述性語句和議論性語句,其中議論性語句較少。前文所舉的例子就屬于作者的敘述性語句。這種語句通過梳理清楚所敘內(nèi)容之間的關系即可較為準確地把握語義,但對話情境中的語句較為復雜,涉及對話雙方的身份、地位、說話的意圖、古代文化等,把握語義時需要調動外部語境。
例:愚人村野無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2018 年全國卷Ⅲ)
以上句子學生錯譯較多的是“恐辜好生之德”。有些學生翻譯為:“恐怕會辜負他勤勞的品德/恐怕會辜負好的人的德行/恐怕會辜負了品德優(yōu)秀的百姓/恐怕辜負品德優(yōu)良的人的德行。”回到原文,這句話所在的對話情境是這樣的:
中旨鞠享澤村民謀逆,純禮審其故,此民入戲場觀優(yōu),歸途見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與劉先主如何?”遂為匠擒。明日入對,徽宗問何以處之,對曰:“愚人村野無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應為杖之,足矣?!痹唬骸昂我越浜笕??”曰:“正欲外間知陛下刑憲不濫,足以為訓爾?!被兆趶闹?。
對話語言以再現(xiàn)的方式激發(fā)讀者的現(xiàn)場感。但是,當它與作者的敘述性語言相雜時,容易讓人混淆信息。為了更清晰地還原對話情境,我們可以在平時的訓練中試著將語句以對話的形式再現(xiàn)。
經(jīng)過這樣的轉換,學生就能清晰地明確對話雙方的身份、關系以及交流的話題。此處是宋徽宗和范純禮,一為君,一為臣,兩者是君臣關系,談論的是如何處置一個被告有謀逆行為的村民。對話的結果是宋徽宗聽從了范純禮的建議。范純禮是怎樣回答君主的問題的?他先是對這個村民做了總體評價,接著說明自己對重罰村民的擔憂,最后給出自己的處置辦法。范純禮的答話遵循了交際情境中問答一致的原則,而且非常鮮明地體現(xiàn)了他作為臣子為君謀劃的考量?!翱止己蒙隆睉g為“恐怕會辜負陛下愛惜生靈的仁德”。省略的主語是宋徽宗。
上述推斷過程可以歸納為這樣的思維路徑:還原情境——明確對話雙方的身份、關系及交流的話題——準確推斷詞義、句義。
高三文言文翻譯復習課要強化學生根據(jù)語境準確表達的思維訓練。在措辭表達方面,學生存在的問題是不能依據(jù)語境選取詞義,轉換用詞。
表現(xiàn)之一:組詞直譯,無視句義。
例:賈生數(shù)上疏,言諸侯或連數(shù)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2019 年全國卷Ⅰ)
句中的“稍”學生大多錯譯為“稍稍”“稍微”。賈誼上疏陳述的事情是諸侯封地太多,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容易對君主的政權造成威脅,所以應該逐漸削弱他們的勢力,以防犯上作亂。句中的“稍”應解為“逐漸”“漸漸”?!吧晕ⅰ眱H僅表達的是數(shù)量的減少,與“賈誼數(shù)上疏”的政治意圖不符,也不符合古人鞏固君主政權的常規(guī)邏輯。
表現(xiàn)之二:移用詞義,不知變通。
例:若欲貨財,漢以玉帛賜單于,有故事,宜許之。(2021 年全國甲卷)
句中的“故事”一詞,熟悉教材的學生都會想起蘇洵《六國論》中的“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教材注“故事”為“舊事”,有些學生就直接將這個意思搬到譯句中來,造成不必要的失分。譯句所在的語境是: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韓杞持書與曹利用俱來,請盟。利用言契丹欲得關南地。帝曰:“所言歸地事極無名,若必邀求,朕當決戰(zhàn)!若欲貨財,漢以玉帛賜單于,有故事,宜許之。”
譯句是皇帝對與契丹進行結盟談判的宋朝使臣曹利用說的。根據(jù)“漢以玉帛賜單于”可知,這里的“故事”翻譯為“舊事”不夠貼切,宜譯為“先例”“舊例”,強調已有的“例子”,進而自然得出“宜許之”的結論。
規(guī)避以上失誤最重要的方法是讓學生養(yǎng)成依據(jù)語境,推敲詞義,準確措辭的表達習慣。文言文翻譯的復習課可以有意引導學生在類似失分較多的地方仔細斟酌,積累詞義也是為了能在不同語境中靈活運用詞語而做的準備,不能生搬硬套。
要提高文言文翻譯的得分率,關鍵要從“教技法”走向“練思維”,強化對學生思維的指導,讓學生的思維在古代語言的跑馬場里自由穿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