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鳳蘭,廖南盛,衛(wèi)家潤,劉家玲,何毅軒,陳月橋
1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1; 2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廣西 南寧 530023
肝性腦?。╤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嚴重肝病的常見精神并發(fā)癥,以代謝紊亂為基礎,以不同程度神經精神異常為表現的臨床綜合征,是肝病惡化和死亡風險增加的標志[1]。根據HE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嚴重程度,可將其分為顯性HE和隱匿性HE/輕微型HE[2]。目前對HE 的治療措施主要有促進氨代謝、護肝、抗感染、調節(jié)腸道菌群、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但療效欠佳[3]。中醫(yī)認為,HE 是由于肝腎虧虛、感受濕熱疫毒、飲食不節(jié)、勞逸失度等導致邪入心包,痰閉心竅發(fā)為本病,屬中醫(yī)學“神昏”“昏憒”“昏蒙”“譫妄”“暴不知人”“肝厥”等范疇[4],腑氣不通,腦竅蒙蔽是其主要病機,病位在大腸、腦、肝[5]。結合氨中毒學說和腸源性內毒素學說等,中醫(yī)提出運用“通腑開竅”法治療HE,最具代表性的治療方法為中藥保留灌腸,其中大黃煎劑治療取得了良好的療效[6]。大黃煎劑由醋制大黃、烏梅組成,具有蕩滌腸胃、逐邪外出、增加腦部供氧的作用[7]。1 項薈萃分析表明,大黃煎劑保留灌腸治療HE,在提高有效率、降低血氨、改善肝功能、縮短清醒時間及數字連接實驗時間(number connection test,NCT)方 面 效 果顯著[3]。
大黃煎劑保留灌腸治療HE 是基于“肝-大腸-腦相通”理論提出的。肝與大腸相通,表現在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上,肝主疏泄調節(jié)脾胃氣機升降,使得“清陽得升,濁陰得降”,大腸排出糟粕順暢,氣機和順。《醫(yī)學入門·臟腑》曰:“心與膽相通,肝與大腸相通,脾與小腸相通,肺與膀胱相通,腎與三焦相通,腎與命門相通。此合一之妙也。”[8]李梴認為肝與大腸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腸,大腸病以平肝經為主。肝與大腦相通表現在病理、生理上,《靈樞·經脈》篇提到肝經上達于巔頂入腦,肝藏魂藏血,是腦主神明的功能體現,肝風內動可致中風即為表現[9]?!侗孀C奇聞》有“腦氣不足治在肝”的論述,認為肝腎同源于腦[10]。龍富立等[11]認為,津液為大腸與腦相通的樞紐,大腸經通過經別及經筋與腦相連,大腸傳導化物功能正常,能使元神得安。
廣西名中醫(yī)毛德文教授認為,五臟經脈只有肝經直接入腦,肝與腦關系密切,肝主藏血,充養(yǎng)腦竅,以發(fā)揮腦主元神的功能,肝藏魂是腦主元神的表現;大腸經的支脈、經別與經筋都入頭面部或腦,通過督脈與腦相連,大腸主津,腦竅的充盈需要津液濡養(yǎng),腦為元神之腑,大腸傳導糟粕功能正常,能保證大腦的清靈空竅;肝主升清,調暢氣機,則大腸傳導糟粕功能正常,大腸生理功能正??墒垢尾〔±碇畾獾靡皂樌懦?,體現了“肝寄腑于大腸”的理論。此外毛教授還曾提出肝衰竭“毒邪-毒濁”學說,針對肝衰竭后并發(fā)HE 的患者,提出“毒濁致病-通腑開竅”系列治療方案[12],他認為HE“發(fā)于肝、釀于腸、損于腦”,大腸為該病發(fā)病的核心環(huán)節(jié),由此在毛德文教授的帶領下,根據“肝-大腸-腦”理論,團隊首先提出了“通腑開竅法”治療HE,其代表方劑為大黃煎劑。
對于肝腦發(fā)病機制有多種學說:氨中毒學說、γ-氨基丁酸/苯二氮卓復合體學說、假性神經遞質學說、內毒素血癥學說等,其中氨中毒學說占主導地位。《2022 年歐洲肝病學會肝性腦病管理臨床指南》指出,HE分為A、B、C三型,都由急/慢性肝病引起,其主要發(fā)病原因為來自腸道的氨等有毒物質經過血液系統的體循環(huán)進入腦組織[13]。氨氣(ammonia,NH3)是一種氮和氫的化合物,氨在體內濃度過高,會對機體產生危害。氨主要在肝臟代謝,肝功能異常時會使機體血氨升高,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組織,導致腦組織神經炎癥、神經遞質合成紊亂及中樞神經異常[14],隨后發(fā)生HE 等一系列臨床癥狀,因此降低及清除體內血氨是治療HE 的重要原則。
大黃煎劑由大黃、烏梅組成,二者合用,能蕩滌胃腸,瀉下通腑,達到醒腦開竅的目的。大黃性寒味苦,歸大腸、肝、脾、胃、心包經,具有瀉下攻積、清熱瀉火、利濕退黃、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等功效。藥理學研究發(fā)現,大黃的有效成分為蒽醌、鞣質、蒽醌苷類化合物,這些成分是多種致瀉活性物質,可被腸道細菌的活性酶成分裂解,增加腸道蠕動和腸道水分導致泄瀉[15]。烏梅味酸澀,歸肝、大腸、肺、脾經,具有澀腸止瀉、斂肺止咳、安蛔止痛、生津止渴等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烏梅含有大量超氧化物歧化酶,能起到抗脂質過氧化、促進腸蠕動、收縮腸壁、保護腸黏膜、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16]。前期研究表明,大黃煎劑防治HE 的作用機制可能是:1)通過抑制腸道內細菌的生長繁殖,減少腸道內氨的生成;2)通過瀉下腸內物,減少氨氣及脂多糖等毒素在體內聚集及停留的時間;3)通過調節(jié)腸道內的pH 值,減少腸道對NH3的吸收;4)通過保護肝細胞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促進NH3的代謝[7]。肖志剛等[17]認為,其機制與改善肝功能,保護中樞神經系統相關。朱榮火等[18]通過網絡藥理學研究發(fā)現,大黃煎劑具有11 種活性成分,包括山柰酚、槲皮素、β谷甾醇、豆甾醇、蘆薈大黃素等主要核心成分,他們認為大黃煎劑通過其主要核心活性成分,起到瀉下、減少氧化應激、抗炎、清除自由基、抗腫瘤等作用,從而達到治療HE 的目的,以上作用機制也進一步表明了大黃煎劑保留灌腸治療HE 的科學性。傳統的灌腸方式具有灌腸時間不明確、灌腸接觸面積小、藥液在體內保留時間短的缺點,因此對大黃煎劑保留灌腸治療HE 技術規(guī)范進一步臨床優(yōu)化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劑量:1)大黃30 g,烏梅30 g,煮取100 mL或200 mL;2)大黃50 g,烏梅50 g,煮取100 mL 或200 mL。煎藥時間:1)煎煮15 min;2)煎煮20 min;3)煎煮30 min。灌腸溫度:1)37 ℃;2)37 ℃~40 ℃;3)40 ℃;4)39~41℃。邱華等[19]總結得出大黃煎劑治療HE 的最佳條件為:大黃30 g,烏梅30 g,煎煮200 mL,藥液保留時間為120 min,插管深度為30 cm,保留灌腸藥液溫度為40 ℃,但未提及藥物的煎煮時間。龍富立等[20]使用優(yōu)化的大黃煎劑保留灌腸技術,藥物煎煮以30 min 為最佳。
大黃煎劑保留灌腸雖被廣泛運用于臨床,但其灌腸最佳時間尚未有相關文獻闡述??偨Y得出以下時間選擇:1)睡前灌腸。研究表明,患者白天因活動及進食原因,導致藥液停留于腸內的時間短,夜間灌腸效果優(yōu)于白天灌腸,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1]。張閣[22]研究表明,睡前30 min 灌腸能明顯延長藥物在腸道內的時間,提高臨床療效。2)根據患者活動時間選擇灌腸時間。選擇在患者準備休息時灌腸,減少了患者大小便機率,能使藥液更充分地發(fā)揮作用。3)根據臨床需要選擇灌腸時間。當患者出現輕微型HE 或臨床醫(yī)師察覺有HE前兆時,可適當給予灌腸,減少血漿氨濃度及腸內毒素,起到治療和預防HE 的目的。王曄等[23]認為,晨時與晚間灌腸均能延長藥液保留時間,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臨床可根據需要靈活選擇時間進行灌腸。
盡管中藥保留灌腸被廣泛運用于臨床,但該方法仍具有較多弊端,如給藥淺、腸道清潔不足、腸管保留藥物量少、排便導致藥物保留時間短等,這使臨床療效大打折扣[24]。改變灌腸方式、擴大藥液接觸面積、延長藥物在體內停留的時間是臨床急需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提出了結腸透析結合中藥保留灌腸的治療方案,彌補了單純中藥保留灌腸的缺點。結腸透析是根據彌散和滲透原理,利用結腸黏膜下層的毛細血管血液與透析液中離子濃度的不同,建立跨結腸黏膜不同溶質濃度梯度和滲透壓梯度,使血液循環(huán)中的高濃度毒素分子經跨結腸黏膜運動而進入透析液,同時把透析液中對人體有益的物質吸收入人體,經過反復更換中藥和透析循環(huán),以達到清除內毒素、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的目的[25]。結腸透析可以充分清除體內未消化的殘渣、毒素,有利于機體充分吸收精微物質,與傳統中藥保留灌腸方法相比,加大了藥液與結腸黏膜的接觸面積,延長了藥物吸收時間。研究表明,中藥吸收和透析排泄作用效果均優(yōu)于單純中藥保留灌腸[26]。傳統中藥保留灌腸一般插入肛門20~30 cm,而中藥結腸透析深度可達腸腔55~60 cm,加大了透析液與腸腔接觸面積和保留時間,其療效明顯提高[27]。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把結腸透析、中藥灌腸治療綜合起來,是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法的體現,透析后中藥灌腸更能延長中藥液與腸道的接觸時間,有利于中藥的充分吸收及藥效發(fā)揮[28]。
近年來,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在大黃煎劑的基礎上加減運用,也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王融冰等[29]運用復方大黃煎劑(大黃、芒硝、烏梅)高位灌腸治療HE,總有效率為88.16%,效果優(yōu)于乳果糖,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周智恩等[30]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聯合大黃煎劑(醋大黃、烏梅、川厚樸)保留灌腸治療HE,顯著縮短了患者清醒時間和NCT 時間,降低了血氨水平,促進了肝功能恢復,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揚陽等[31]運用大黃合劑(大黃、烏梅、黃連)保留灌腸治療HE,能有效降低血氨、改善pH值、提高整體治療效果。
針對于大黃煎劑灌腸的體位,臨床大多選擇左側臥位及右側臥位。何秀芳等[32]使用大黃煎劑防治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并發(fā)HE,在讓患者保持左側臥位的同時,還在患者臀部放置了高15 cm的枕頭,以使大黃煎劑溶液在腸道中保留更長的時間。張貴格[33]在灌腸結束拔出肛管時,用手將兩側臀部向肛門擠壓,以壓迫患者肛門括約肌,約5 min 后協助患者由左側臥位轉至右側臥位,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陳舒亭等[34]在灌腸時則選擇患者右側臥位的方式,也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王芳等[35]經過對比得出在給HE 患者灌腸時,選擇左側臥位的灌腸效果比右側臥位好,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這可能與人體解剖結構相關,人體乙狀結腸及直腸偏向人體左側,選擇左側臥位能更有利于灌腸液進入腸道,發(fā)揮最佳療效。對于灌腸頻次的選擇,大多數研究選擇每日1 次,具體可根據患者的接受程度及病情選擇合適的灌腸次數。
HE 發(fā)病率高,生存率低,是臨床治療的難點,晚期肝病患者出現HE后,第一年死亡率超過50%。目前西醫(yī)推薦乳果糖可作為HE 發(fā)作后的二級預防用藥,此外,利福昔明作為乳果糖輔助用藥,效果并不理想。中藥灌腸具有悠久的歷史,療效確切,具有“簡”“便”“效”“廉”的優(yōu)勢,并且改變了給藥方式、大幅度降低了患者費用,切合我國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