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麗敏
新課標實施后,語文教師要在更新教學觀、學生觀的基礎上,優(yōu)化課堂教學模式,完善教學流程。提問是語文課堂中的重要互動環(huán)節(jié),能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還能使教師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語文教師應樹立問題導學理念,實現(xiàn)高效教學。
教師在教學中設計課堂問題時應結合教材文本,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圍繞課文閱讀中的難點、重點進行設問,如文本的藝術手法分析、主旨探究、深層意蘊挖掘、詞句豐富內涵探析等,問題之間也并非完全獨立,而要互相聯(lián)系,按照由淺層至深層的邏輯順序,實現(xiàn)對學生的有效啟發(fā),使其在探究問題答案的過程中完成對課文內容的梳理與意蘊、藝術特點的探究。
例如,教學魯迅《故鄉(xiāng)》時,可先讓學生對作者魯迅進行回顧、介紹,并列舉已經學過的篇目,如《少年閏土》等,讓學生交流自己對魯迅寫作風格的認識,通過學生的回顧、介紹、交流,拉近這篇小說與學生的距離。而后讓學生在初讀小說的過程中,明確各個自然段的內容,思考“我”最初到達故鄉(xiāng)時具體看到了什么,從而引發(fā)了哪些回憶與聯(lián)想,并借此引出作者在小說中所運用的“對比”“重復”的寫作方法。教學過程中,以小說中的主要人物為切入點,提出相應的問題,如作者寫到閏土的具體次數(shù),如何從動作、語言、外貌描寫閏土的,閏土對“我”、對生活的態(tài)度如何,并總結閏土的性格特點。然后讓學生分析中年閏土與少年閏土相比,有哪些變化,閏土為什么會從“我”印象中的“小英雄”變成眼前的“木偶人”。學生要對課文內容進行全面梳理與深入分析之后,才能夠回答清楚。同時,學生要關注各種細節(jié),要從閏土的經歷中分析其性格變化的原因。通過上述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分析閏土形象,能夠循序漸進地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不斷深化學生思維。
在解讀課文中的楊二嫂形象時,可讓學生依照分析閏土形象的思路,繼續(xù)從描寫角度(動作、語言、外貌等)、人物生活經歷等探究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與成因,感知作者借助人物變化揭露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xiàn)狀。同時讓學生對“我”發(fā)生的變化進行探究與總結。學生通過小人物的變化,能夠看到當時封建勢力對農民的壓迫與剝削,了解到這一群體的貧困處境。課堂最后,教師可從寫作手法的角度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分析如何能夠在作文中以活靈活現(xiàn)的方式來描寫人物,有學生提出要從神態(tài)、動作、語言等角度來突出人物的典型特征。這是學以致用的體現(xiàn)。
循序漸進是問題導學時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通過合適的問題引導學生按正確的方向完成自主閱讀、小組討論與探究思考。提問時可從相對簡單的問題,逐步過渡到復雜的問題,讓學生在解答好簡單的問題后獲得自信,也為解答后面復雜的問題打好基礎,逐步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探究自信與探究能力,為實現(xiàn)高效教學打好基礎。
情境教學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形象思維,滿足其潛在的情感需求,讓學生以情感為橋梁解讀文本,能激發(fā)學習興趣。問題導學時,可將問題與具體情境相聯(lián)系,使學生在問題情境的引導下,完成細讀文本、與作者對話的任務。
例如,教學《秋天的懷念》時,可在導入環(huán)節(jié)為學生呈現(xiàn)《有關廟的回憶》散文片段,讓學生感受作者的想念之情,而后再為學生展示相關的視頻資料,幫助學生加深了解,通過這種情境創(chuàng)設方式為后續(xù)的設問做鋪墊,進而提出問題:史鐵生借助文學作品用自身自強不息的精神激勵了讀者,而誰又為他照亮了一生?學生受到情境影響后,能夠帶著充沛的感情完成誦讀課文的任務。學生誦讀時,教師可以播放《秋日絲語》音樂,讓學生標畫出最能夠打動自己的部分,同時還要說明原因。有學生通過“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未成年的女兒”一句感受到了母親對子女的無私奉獻,還有學生提到母親露出“央求般的神色”“擋在窗前”,想讓作者看一看北海的菊花,作者運用“擋”字精準表現(xiàn)出母親對“我”的關愛,愿為子女遮擋一切的苦難。教師可借此讓學生回憶自己曾央求過別人的情境,想一想彼時彼境應是一種怎樣的神色,讓學生通過切身體驗來感受文中的母親形象。而后教師再讓學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回應母親對自己的深切關愛的。有學生提出即使母親已經過世很多年,但作者對她的細微神情、細小動作與只言片語仍舊印象深刻。有學生提出作者通過寫菊花來表達懷念,教師可追問原因。有學生回答在作者與母親眼中,菊花代表了對生活的希望,象征著頑強意志與蓬勃的生命力,母親希望用菊花來激勵作者,使其重拾對生活的信心。教師還可提問,為何母親讓作者看菊花,作者不去,而母親去世后,反而主動想去看菊花。有學生回答,作者想通過菊花來懷念母親;也有學生回答作者想借此告訴天堂中的母親,自己會更堅強,對生活重燃信心,希望母親能對自己放心。
教師應堅持問題導學,充分利用情境資源,設置生活化、趣味化的教學問題,有效激活課堂研討氣氛,強化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在選擇課堂問題時,應在學生對課文的主旨、寫作手法等有所了解的基礎上,設置生活化的問題引導學生拓展思維空間,樹立積極思考的意識,促進學生思維能力提升。
例如,教學《談創(chuàng)造性思維》時,教師可借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導入,讓學生明確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可能會產生差異化感受與理解,初讀課文時明確這篇議論文的中心論點以及所采用的結構形式,通過解讀論據與論證方法認識到論點的正確性。教師可讓學生結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識為課文關于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論點補充其他的論據,有學生列舉了阿基米德通過沐浴發(fā)現(xiàn)了浮力定律的故事;也有學生從反面論證的角度,找出了“鄭人買履”“墨守成規(guī)”“東施效顰”等成語。而后教師可讓學生通過仿寫例句的方式實現(xiàn)對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有效鍛煉。最后可針對作者對創(chuàng)造力的闡述,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選擇能夠對其進行有效證明的案例。有學生提出自己認同“任何人都擁有創(chuàng)造力”,列舉了史鐵生、張海迪、肖毅以及其他自己所認識的殘疾人,即使身體殘疾,但他們都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造與堅持不懈的努力獲得了成績。也有學生對鍥而不舍地開發(fā)研究表示認可,提出瓦特獨創(chuàng)蒸汽機、魯班獨創(chuàng)鋸子都是從極為常見的事物中找到靈感。也有學生提出在學習時,要做到舉一反三,從多個角度進行解讀。
問題導學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思考、探究熱情,教師應注重生活化要素的有效融入,讓學生在思考與文本相關的問題時,可以主動地聯(lián)系生活實際,借此將所學的知識內容運用到日常實踐中,真正實現(xiàn)學以致用的發(fā)展性目標。
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明確問題導學的主要目標在于引導學生思考與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因此要重視問題的設置與選擇,讓學生在生活化、情景化、合理化的問題引導下,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勇于思考,共同打造高效互動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