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達明
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戰(zhàn)略研究所所長金一南將軍在《心勝》一書中,講述了一個令人感慨的真實故事:
抗戰(zhàn)時期,河北邯鄲地區(qū)西部山區(qū)有個名叫北賈璧的村子。這是一個人丁興旺的村子,全村共有五千多口人,其中孩子就有一千多名。一天下午,日本鬼子突然包圍了這個村子,因為此前有漢奸告密,說村里有共產黨的區(qū)干部要開會。十幾個正在開會的區(qū)干部此時已經來不及走脫,都被重重圍困在了村里。
日本人將全村人趕到一片空地上,大吼大叫著要村民識別并交出那些區(qū)干部。區(qū)干部混在村民中間,都做好了隨時與鬼子同歸于盡的準備。
見村民對他們的“號召”無動于衷,日本人決定將孩子們作為突破口,拿出糖果,一個一個地送給孩子,讓他們指認哪個人不是村里的。日本人萬萬沒有想到,一千多個孩子,竟沒有一個去接糖果。日本人把他們攥緊的小手強行掰開,硬將糖果塞進手中,但孩子們的小手卻像推火炭一樣把糖果推了出去,然后又緊緊攥上。
這些孩子的家境都很貧困,平時哪有機會能吃到糖果?此時他們卻對送到手上的糖果視而不見。這些孩子心里都很清楚,如此“不識抬舉”將會給自己帶來生命危險,但他們仍毅然決然地選擇了“不識抬舉”!
幾十年過去后,有人曾問過當年其中的一個孩子:“你們當時膽子咋就那么大?真的就一點兒不害怕,日本人可真敢拿刀活劈了你們的?!?/p>
當年的孩子已經成了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十分平靜地回答道:“說不害怕那是假的,誰也不是銅鑄鐵打的。但害怕也不能接那糖呀,要是接了,就成漢奸了!”
老人沒有多少文化,更不會夸張形容,講起過往來語氣平淡。他和當年那些小伙伴就是憑著世代流傳的道德,憑著莊稼人耿直的性格,在大災難面前堅守著那個棒子面窩頭一樣粗糙無華的意識——“接,就成漢奸了”。
這種道德的感召和良心的威懾是如此強大,以致狂吠的狼狗和上膛的“三八大蓋”都拿他們無可奈何。一千多個孩子同住一個村,平日里少不了打架斗毆,相互間也會打得頭破血流。但在支起來的機槍和塞過來的糖果面前,在“一接就成漢奸”這一樸素的共同認知上,他們無人教導,不需商量,做出了一樣的行動。
金一南將軍說:“這就是一代代遺傳下來的鐵血基因,一種無須言傳的心靈約定,一種大山般的民族脊梁。一千多個孩子,個個有種,偉大的中華民族,歷來都不乏積蓄于生命的火種,而因此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