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zhèn)華僑中學 楊尚基
名著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要想讓學生在名著閱讀中掌握閱讀方法,對名著有自己的理解,教師在名著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引導。什么是思辨閱讀呢?“思辨”即思考與辨析,思辨性閱讀是通過閱讀者的思考與辨析,對文本及其價值作出準確理解與合理評判,能夠改善學生的知識結(jié)構(gòu)和思維品質(zhì),使學生深入文學著作,成為閱讀的主要參與者與學習者。
目前,大多數(shù)教師對學生的名著閱讀導向以應試為目的展開,認為語文學習時間有限,而每個地區(qū)幾年內(nèi)中考名著出題的內(nèi)容、類型和方向等基本是固定的,因而不去研究思辨性閱讀的有效策略,而是研究每年中考試題的名著題目,然后將考試概率大的內(nèi)容精選出來,利用各種學輔資料讓學生去記憶,生生地將“閱讀名著”變成了“死記名著”。
此外,學生因為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在名著閱讀中也比較抗拒思辨。第一,受教師應試性和功利性名著閱讀導向的影響,許多學生認為熟記名著考點內(nèi)容,多做題就行。第二,學生問題意識不強。他們在閱讀文本時,往往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沒有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因而思辨無從談起。第三,學生缺乏思維模式。由于缺少思維模式,在平時的閱讀與學習中,學生只是用感知思維去閱讀,名著中的人和事在書中是怎樣就怎樣,很少能觸動學生思辨。第四,學生在思辨閱讀中沒有足夠的動力。學生在名著思辨性閱讀過程中,遇到難題和困惑是很正常的,但他們覺得這樣費時費力的思辨閱讀沒有什么好處,就不再堅持下去了。
基于以上教師與學生在初中名著思辨性閱讀中的現(xiàn)狀與存在的問題,本文對初中名著的思辨性閱讀策略進行探究,提出以下建議。
“問題”是學生思辨性名著閱讀的發(fā)動機。提出問題本身就是在思辨,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在思辨,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更是在思辨。在名著閱讀中不斷提出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引導學生閱讀的方向,使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nèi)涵,從中獲取更全面的知識。教師應該將提出問題貫穿于整個名著閱讀過程,用問題促使學生在名著閱讀中不斷思辨。
閱讀《駱駝祥子》之前,教師應指導學生先針對書名、作者、背景等提出問題,引導其思辨,激發(fā)其閱讀興趣。如:書名為什么叫《駱駝祥子》?駱駝與祥子之間有聯(lián)系嗎?影視作品《駱駝祥子》跟老舍寫的《駱駝祥子》有什么異同?故事發(fā)生在20 世紀20 年代末30年代初,當時的中國到底是怎樣的社會?祥子作為一個破產(chǎn)農(nóng)民進入城市會遭遇怎樣的生活?他會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嗎?這些問題可以讓學生在閱讀名著前思辨,也能夠讓學生對整本書的人物、情節(jié)、主題等產(chǎn)生興趣。
真正進入書本閱讀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繼續(xù)在思辨中提出新的問題,進行新的思辨,使他們在閱讀過程中的思辨不間斷。如祥子能吃苦耐勞如駱駝,他確實通過努力賺到了錢,買到了屬于自己的第一輛車,如果他繼續(xù)堅持下去,會不會賺到更多錢,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呢?影視作品《駱駝祥子》對原著是有改動的,編劇為什么要這樣改?老舍在老馬、二強子、小福子、虎妞、劉四爺、孫偵探、阮明等人物身上寄寓了什么樣的感情?想通過他們反映舊社會的什么?老舍被譽為“人民藝術家”,是語言大師,為什么在原著中運用了那么多的北京方言,而不用比較有藝術性的語言來寫呢?這個階段提出的問題可以與閱讀前提出的問題有一定的聯(lián)系,但是不要去限制學生思辨問題的方向和角度,而是要尊重他們的觀點,只有這樣做,學生才會真正進入書本,擁有自己的閱讀體會,形成自己的閱讀方法,提高自我鑒賞能力。
在名著閱讀后期,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作品的價值與意義方面去思辨和提出問題,如祥子是那樣努力不懈,他買了三次車,為什么還是不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祥子與小福子相愛,為什么小福子最終要自殺,不能和祥子一起過上幸福的生活?祥子為什么要墮落,他是否對這個社會絕望?祥子如果生活在現(xiàn)在的中國,他的結(jié)果是不是不一樣?以上這些問題是要讓學生圍繞本名著的價值與意義去思辨。讀完一本書,總要把握這本書的價值與意義,這樣讀書才有收獲,否則就變成無意義的空讀書了。教師讓學生在這方面提出問題進行思辨,對文本及其價值作出自己準確的理解與合理的評判,從而收獲真正屬于自己的閱讀價值與意義。
思維模式是學生名著思辨性閱讀的觸動機關。學生如果不具有思維模式,那么在閱讀名著時就是憑感覺,只會一個勁地讀下去,過程中很少會有觸動學生思維的地方,自然就沒有了思辨。而學生如果具備足夠的思維模式,在名著閱讀過程中,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等各種細節(jié)都會觸動他們的思維模式機關,讓他們迅速進入思辨閱讀,在多種思維模式的思辨下,學生能更準確,更深刻地掌握名著內(nèi)容,形成更高的作品鑒賞能力。
“長媽媽”是《朝花夕拾》中的一個重要人物,是對魯迅成長有一定影響,讓魯迅敬重的人物。書中長媽媽給魯迅講美女蛇的故事,體現(xiàn)了阿長有封建迷信的一面。另外,阿長喜歡告狀、睡覺時擺“大”字、正月初一讓“我”說祝福語、塞“我”吃冰冷的福橘等,這些行為讓魯迅反感。明明是封建迷信、粗俗、讓人反感,但在文章中魯迅又對長媽媽充滿敬意和愛戴,這是為什么?如果學生具有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思考理解的思維模式,即系統(tǒng)思維,就會在“長媽媽”這里觸發(fā)思辨機關,展開系統(tǒng)思維模式的思辨,將《朝花夕拾》中所有關于阿長的信息整合起來思辨,知道阿長出身卑微,連名字都是頂用人家的,不可能受過什么教育,這就可以理解阿長為什么迷信和粗俗了,更可以理解阿長其實是用自己的方式來愛著魯迅:告狀是怕魯迅出事,要“我”說祝福語,塞“我”吃冰冷的福橘是為了讓“我”在新的一年吉利。通過系統(tǒng)思維的思辨,學生對“長媽媽”這個人物就有了比較準確的理解。
如果學生具備辯證思維模式,“長媽媽”這個人物還會繼續(xù)觸動學生的思辨機關,閱讀思辨還會持續(xù)。辯證思維是指以變化發(fā)展的視角來看問題,事物可以同時具有正反兩方面而不矛盾。長媽媽目不識丁,卻給魯迅買來期待已久而又不能得到的《山海經(jīng)》,做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這讓魯迅對她特別敬重,在魯迅的其他文章里,她也備受魯迅的尊重,是魯迅成長路上一個重要的人物。在《朝花夕拾》里,同樣可以看到長媽媽是個極其封建、粗俗的人,如塞“我”吃冰冷的福橘、睡覺時擺“大”字、說“長毛”的故事等,這樣的“長媽媽”能讓人敬重嗎?這不矛盾嗎?隨著問題的提出,學生辯證思維模式的思辨也就開始了。通過辯證思維思辨,學生明白長媽媽是可以“亦此亦彼”的,因為長媽媽出身農(nóng)民,沒有名字,沒有受過教育,身份地位極其卑微,在當時的大環(huán)境影響下,她封建迷信、粗俗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并不能影響她對魯迅的愛和魯迅對她的尊重。
如果學生具有對比思維模式,當在書中看到“衍太太”時,就會觸動對比思維的機關。長媽媽與衍太太同為那個時代的女性,同為魯迅小時候?qū)ζ涑砷L產(chǎn)生過影響的女性,學生很自然地就會將這兩個人進行對比思辨。衍太太表面對魯迅等孩子好,實際上暗中對孩子們使壞:慫恿孩子們吃冰、慫恿小孩子打旋、慫恿“我”看不健康的圖片、慫恿“我”去偷母親的首飾并散布謠言、慫恿“我”在父親臨死時大聲呼喚父親,讓其死不安生。這個表面對孩子好的衍太太,其實壞到了骨子里。而長媽媽雖然封建迷信、粗俗,卻處處用自己的方式關心魯迅,為他買來盼望已久的《山海經(jīng)》。通過兩者對比,長媽媽的淳樸善良、真誠以及對魯迅的關愛會讓學生銘記。
學生有了系統(tǒng)思維、辯證思維、對比思維等多種思維模式的構(gòu)建,在對《朝花夕拾》“長媽媽”這一人物的閱讀中就會思維活躍,不僅對人物有了深刻理解,而且提高了對名著作品的鑒賞能力和思維能力。
在學生閱讀名著的過程中,布置連續(xù)性有效的閱讀任務,并結(jié)合鼓勵性評價是驅(qū)動學生進行名著思辨性閱讀的動力源泉。學生在閱讀中如果沒有閱讀任務,那么閱讀肯定是比較隨意的,思辨也可有可無,即使有時思維活躍,可當遇到困惑或者精神疲憊時,就會隨時中止閱讀,所以沒有閱讀任務的閱讀,閱讀速度和閱讀效率都是非常低下的。而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如果有任務,就會以名著作為依托想方設法地去完成任務,他們會自主加快閱讀速度,搜索名著中的一切可用資源,結(jié)合各種要素圍繞任務思辨,為了更出色地完成任務,學生思辨的品質(zhì)也會層層深入,閱讀效率會極大提高。很明顯,有任務加持的閱讀肯定是速度快、效率高的思辨性閱讀。如果在閱讀任務完成之后,還能對學生予以鼓勵性評價,學生的閱讀欲望會更高,在閱讀中的思辨也會更積極。
在《西游記》閱讀前期,教師可以布置一個有關情節(jié)表演的任務: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在《西游記》中選取一個最感興趣的情節(jié)改編成劇本進行表演,表演時要求每個飾演者將人物的特點展現(xiàn)出來,在三周內(nèi)完成。學生為了趕劇本,就會加快閱讀速度;為了找到表演情節(jié),就會對接觸的情節(jié)思辨和篩選;為了寫劇本,就會思辨討論,集中意見;為了將人物演好,就會對人物展開深入閱讀思辨來把握人物特點。同時,由于是小組表演,學生需要磨合,磨合過程也是小組成員一起探究思辨名著的過程??梢?,通過情節(jié)表演任務,學生閱讀名著的速度加快,對名著里的人物也會有自己的看法,閱讀質(zhì)量就上升到了另一個高度,這是任務驅(qū)動閱讀思辨的結(jié)果。
表演后,教師可以設置最佳編劇、最佳小組、最佳主角、最佳配角、最佳舞臺設計等獎項,讓每個學生都獲得屬于自己的獎項,得到肯定,在鼓勵性的評價中,學生名著的思辨性閱讀熱情會更加高漲。
在《西游記》閱讀的中后期,為了最大限度地刺激學生思辨,教師可以布置一場辯論比賽。如可以將辯題定為“唐僧是勇者還是懦夫?”然后讓學生自愿選擇正、反方,要求他們迅速讀完全書,搜集支撐己方觀點的辯論材料,一周內(nèi)完成。如果想贏得比賽,學生就要快速讀完整本書,找到全面的材料,還要思辨甄別,才能得到高質(zhì)量的材料。所以準備辯論比賽的過程其實就是對名著進行高效思辨性閱讀的過程。在比賽中,正、反雙方激烈的辯論過程就是學生思維激烈碰撞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不斷涌現(xiàn)新的觀點和新的發(fā)現(xiàn)。
辯論比賽后,教師可以為每個學生頒發(fā)“辯論小勇士”獎,當然還有最優(yōu)團體獎、最佳辯手等獎項,這樣能更好地激勵學生,將《西游記》的思辨閱讀推向高潮。
為了鞏固《西游記》閱讀成果,教師可以布置“做手抄報”的任務。手抄報主題圍繞《西游記》這本名著自定,所選材料要緊扣主題,圖文并茂。學生要為手抄報定題、選材,就得對名著進行再閱讀、再思辨;圖與文怎樣結(jié)合起來也需要學生加深對名著的理解;如何將自己的手抄報做得有特色,更需要學生對名著的價值和意義有自己的理解??梢?,手抄報任務繼續(xù)驅(qū)動了學生對名著的閱讀思辨,鞏固了學生的閱讀成果,加深了學生對名著的理解。
手抄報完成后,教師可以將所有的手抄報進行評獎,并展示出來。學生受到鼓勵,名著閱讀興趣會陡增,期待下一部名著閱讀。
情節(jié)表演、辯論比賽、做手抄報等連續(xù)性有效閱讀任務的布置和鼓勵性評價,極大提高了學生閱讀名著的速度,驅(qū)動學生參與閱讀名著中的思辨活動,加深了學生對名著的理解。
很明顯,在思辨性閱讀策略指引下的初中名著閱讀是快速、高效的。學生的思辨閱讀其實就是興趣閱讀、高速閱讀、深入閱讀,能夠讓學生準確、深入地把握名著方方面面的知識,快速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對考試極其有利。教師應堅信思辨性閱讀是初中名著快速、高效閱讀的有效方式,想方設法將思辨性閱讀落實在名著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