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剛
紅柯:在“絲路”上尋找火焰的人
1993年文壇刮起一陣“陜軍東征”的旋風,這是繼1991年以來陜西文學界相繼失去杜鵬程、路遙和鄒志安三位優(yōu)秀作家而創(chuàng)作一度陷入低潮之后,在短暫的時間里,一批達到相當高藝術水平的長篇小說,以其鮮明的陜西地域特征引發(fā)了文壇的一波熱潮。但剛過30歲的紅柯并不在其列,他的出名要到三年以后。1995年底,紅柯告別了工作十年的伊犁,返回故里寶雞。之后,他以《奔馬》《美麗奴羊》等帶有西域風情的小說嶄露頭角。與穩(wěn)重厚實的“陜味”作品相比,紅柯的橫空出世仿佛是“陜軍”隊伍里的一個“異數”。
一
“在沒有一個人的高原上,有一位砍柴少年,他坐在天高地遠、長風曠野里,如饑似渴地讀著一本書。他的身旁還放著一把鐮刀,或者是一把斧頭,還有砍柴的繩索。從晨曦到日暮,少年完全投入書中,太陽快要落山了,少年才意識到得馬上回家了,他這才以極快的速度砍好一捆柴。他拿起書本,戀戀不舍地離開?!保n春萍《絲路騎手:紅柯評傳》)這位讀書的砍柴少年正是日后成為作家的紅柯。
紅柯,1962年出生于陜西省寶雞市岐山縣鳳鳴鎮(zhèn)。傳說中的鳳鳴岐山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據《岐山縣志》記載,岐山是炎黃二帝生息活動過的地方,是醫(yī)圣岐伯的故鄉(xiāng)、中國禮儀文化之鄉(xiāng)、甲骨文之鄉(xiāng)……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以岐山為核心的周原地區(qū)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是周文化興起和繁盛之地。
紅柯在《岐山臊子面》一文中描述:“陜西地界,吃面必吃臊子面,省城西安以及各縣鎮(zhèn)到處都是岐山面館,原產地岐山就有了民俗村,大多都在周公廟附近。那個偉大的周王朝肯定與吃喝有點關系,周武王揮師東進、逐鹿中原,除政治口號以外,臊子面、鍋盔、面皮具有極大的號召力?!悄晡?2歲,我一口氣吃了35碗。外婆用雞肉做的臊子。我還清楚地記得我吞吃面條的噓噓聲?!痹诩t柯看來,“一個人吃不成飯,誰都瞧不起你”。
從小學開始紅柯就是家里的強勞力。他在《我的第一篇作品》中寫道:“節(jié)假日干農活,我總是快收工時才突擊完工,大半時間在野地里看小說。西北農村不但缺糧食,也缺柴火,冬天的主要任務就是在高原的深溝大塞砍柴火,我總是帶上書,在溝里點一堆火,帶上饃饃,看書到下午,再突擊砍柴,速度極快。這種野外讀書的習慣,一直保持到大學,每到周末,我就帶上饅頭加咸菜和一瓶水,到郊外草地上從早晨到黃昏,好像校園就讀不成書?!保t柯《龍脈:紅柯散文隨筆自選集》)多年以后,當紅柯讀完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孫少平讀中學時,將粗糧比喻為非洲,細糧比喻為歐洲,紅柯感慨良多,“那時大多農民大學生也都是在學校白白凈凈一書生,收假時滿手老繭黑黝黝——非洲人”。(紅柯《第一筆工資》)可見,一邊務農,一邊抽空閱讀是當時紅柯生活中最快樂的一大享受。
中學時代,同學中間傳閱的很多經典美文讓人驚嘆、手癢。于是,紅柯就熬通宵,把這些經典美文從頭到尾抄在本子上,以示不忘。莫泊桑的《項鏈》,契訶夫的《寶貝》《淘氣鬼》,普希金的詩,吳伯簫的《菜園小記》,馮牧的《瀾滄江邊的蝴蝶會》,等等,他都一一抄寫過。俄羅斯當代著名作家康·帕烏斯托夫斯基稱,把一個人在童年時代所接受的文化影響當作一種“最可貴的饋贈”,他在代表作《金薔薇》中寫道:“詩意地理解生活,理解我們周圍的一切——是我們從童年時代得到的最可貴的禮物。要是一個人在成年之后的漫長的冷靜的歲月中,沒有丟失這件禮物,那么他就是個詩人或者是個作家。說到底,詩人與作家之間的差別是不大的。若能感覺到生活時時刻刻都在更新,那么這種感覺便是肥沃的土壤,藝術會在這種土壤上開花結實?!?/p>
紅柯最初的文學創(chuàng)作是從大學時期開始的,創(chuàng)作的體裁是詩歌而不是小說,當時一天甚至可以寫二三十首小詩出來。大學畢業(yè)前,他已在《延河》《青年詩人》《當代詩歌》等刊物發(fā)表近三十首詩歌。1985年大學畢業(yè)時,紅柯在畢業(yè)留言冊的第一頁貼上自己的畢業(yè)照,寫下一行小字:“苦澀而快樂的四年。”大學四年是紅柯的青春瘋狂期,他瘋狂地讀書,常常讀通宵,一個人在教室里開長明燈,一夜一部長篇,黎明時回宿舍瞇一會兒,跟賊似的輕手輕腳,但鑰匙開門聲還是驚醒有失眠癥的舍友;幾乎沒有午睡;星期天,帶幾本書,幾個饅頭夾咸菜,跑到長壽山幽靜的山溝里,躺在草坡上,隨夜幕而歸。除了通宵讀書,紅柯還瘋狂地買書,20世紀80年代好書多啊,一個清貧的農村大學生不可能從家里獲得多大資助,每月的生活費壓縮到臨界點,擠出的菜票賣給同學,假期的生活費可以買一捆書,大學畢業(yè)時,紅柯購書已達千冊十五箱。紅柯曾給學生談到他人生的第一筆工資:“第一筆工資52元,給父母寄了38元,給自己留了14元的生活費,從生活費中擠出4元。當時書店里進了一批好書,我已經盯了很久了,終于可以買1元以上的書了。”
紅柯曾坦言,上海一位朋友問他文學入門書是哪一本,他告訴她是《金薔薇》。此書他購于1980年,也就是自己上高考補習班的時候。紅柯在很多文章中反復說到俄羅斯作家帕烏斯托夫斯基的《金薔薇》是他走上文學之路的啟蒙書:“我很感謝這本書,在我進入大學前它告訴我真正的寫作是什么,我把它稱為我的防毒面具,它使我避免了中文專業(yè)枯燥的干擾。帕烏斯托夫斯基筆下的普里什文,放棄農藝師的職業(yè)帶著背囊和書到遼闊而僻靜的北方去了?!笨梢哉f,紅柯在閱讀中逐漸發(fā)現了自我生命觀,他不迷信課本,而相信自己。當年,高考的志愿填的都是黑龍江、遼寧、山東等很遙遠的地方。這種遼闊意識注定讓紅柯從畢業(yè)留校一年后告別故鄉(xiāng)西上天山。紅柯曾多次公開表達過他對學生很寬松,因為他認為自由寬松的環(huán)境可以讓人的天賦和才能自然脫穎,超常發(fā)揮。
多年以后,作家紅柯依然清楚地記得,1986年7月28日,在畢業(yè)留校一年后,因為懷著詩歌的夢想,離開故鄉(xiāng)關中西上天山。從寶雞上車,三天兩夜后到烏魯木齊,兩天后從烏魯木齊碾子溝長途汽車站乘車去遙遠的伊犁。途中夜宿呼圖壁,又經過兩天以后最后才到達伊犁?!霸谔焐侥_下用1000年的目光遙望我的故鄉(xiāng)陜西關中渭河北岸那個叫岐山的小城,那也是歷史上周王朝的龍興之地,所謂鳳鳴岐山,岑仲勉先生考證周人來自塔里木盆地,周人的原始農業(yè)與塔里木盆地的綠洲農業(yè)有這種遙遠的‘血緣’。這大概就是文學的根?!保t柯《絢爛與寧靜》)
新疆的十年,對紅柯影響最大的,還是西域風情的浸潤和異域文化的陶冶。在這十年里,紅柯創(chuàng)作量不大,七八部中篇、五六個短篇和一些散文,大都是對故鄉(xiāng)陜西的描繪。另外,還完成了《西去的騎手》與《百鳥朝鳳》的初稿。而真正傾注他強烈生命意識的作品幾乎全部都是從新疆返回陜西之后所寫,包括成名作《西去的騎手》,這部作品發(fā)表前曾三易其稿。評論家白燁對紅柯的感受就是:“元氣淋漓,王氣十足?!?/p>
二
來新疆的兩年后,紅柯的兒子楊揚誕生了。26歲的紅柯異常興奮,“這是個新疆娃娃,意味著我在中亞腹地的大漠上有根了”。(紅柯《龍脈:紅柯散文隨筆自選集》)當了父親的紅柯,黑茬茬的胡子長起來了,頭發(fā)開始曲卷,他常常被誤認為哈薩克人,嗓音沙啞,新疆男子都是這種大漠喉音。照片上的紅柯是剪了胡子的,出門前,他的妻子一定要他收拾一下,收拾之后,紅柯覺得自己的模樣還是半胡半漢。
紅柯的祖父曾是一位抗戰(zhàn)老兵,在內蒙古跟隨傅作義將軍抗戰(zhàn)多年,他的父親曾是二野一名老兵,在青藏高原服役五六年。紅柯自己用了十年在天山大漠生活,“中國西部草原游牧民族全部進入我的生活,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紅柯《絢爛與寧靜》)西部少數民族文化給他提供了精神支持和創(chuàng)作靈感。關中與西域血脈相通,他反復在作品中提到西安在唐以前具有游牧文化的基因。西域十年,十年后他重返故鄉(xiāng)周原,在父母年邁時盡人子之情。1995年底,紅柯回到陜西老家寶雞文理學院執(zhí)教。從1996年9月《奔馬》開始,紅柯進入了強烈生命意識的西域書寫。正如文學地理學理論家曾大興所說:“一個文學家遷徙流動到一個新的地方,自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新的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自然會對新的所見、所聞、所感,作出自己的理解、判斷或者反應,并把這一切表現在自己的作品當中?!?/p>
1997年大學開始收費,當時學校本來窮學生就多,再加上收費,貧困家庭的學生其境況可想而知。2004年底,紅柯調入陜西師范大學,學校條件好,學生食堂有大鍋免費菜湯,“孫少平”們可以用饅頭、米飯以此下飯。紅柯想到自己當年兩分錢咸菜吃一天。他在給本科生開的文學與人生、文學與體驗的課堂上叮嚀那些貧窮大學生:“寧肯穿不好也要吃好一點,一年少買一件衣服,每天就可以吃一個雞蛋,營養(yǎng)跟不上學習就沒精神,大腦需要營養(yǎng)?!奔t柯言傳身教,又將帕烏斯托夫斯基“最可貴的饋贈”給了他的學生們。
2000年,紅柯參加中國青年出版社組織的“走黃河”活動,他專門負責考察黃河中上游各民族民間文化,從青藏高原到黃土高原再到內蒙古大草原。紅柯說:“遷徙對我是極大的長進,是一種生命不斷體驗變化的過程。生命最忌諱封閉呆滯?!薄爸芮貪h唐,穆天子西游天山,漢張騫通西域,唐玄奘西天取經,文人們壯游天下。小說本是動態(tài)的,是對陌生地域的冒險。”(舒晉瑜《紅柯:從關中到天山,從詩歌到小說》)2004年11月26日,他從出生地老家寶雞遷居西安,定居西安后的紅柯在多元文化中得到了進一步交融。離開新疆回到陜西,新疆的記憶成為紅柯文學作品的源頭和動力。他嘗試將天山與關中連接,他想在作品中把這座千年古都與西域打通,生命的遷徙,讓他一次次回望故鄉(xiāng)、回望天山,在對比中尋找生命的味道。在《一個陜西人看西域》中,他說:“我更樂意稱西安為古長安,這才符合我想象中的周秦漢唐。有一種說法,作家最好是用30年時間漫游天下;后30年安居下來潛心創(chuàng)作。我40歲前,基本上處于漫游狀態(tài),居小城奎屯10年,居小城寶雞10年,2004年底遷入西安,也是南郊大雁塔下。雁塔廣場的玄奘塑像讓我流連忘返?!睂t柯而言,他始終在絲綢之路的文化通道上游走。2005年,紅柯開始在陜西師范大學招收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開三門課,專業(yè)必修課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史,專業(yè)選修課中國少數民族經典導讀與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與哲學。紅柯認真培養(yǎng)少數民族文學專業(yè)的研究生,寫作上堅守內心,堅持不寫論文,依然忙里偷閑埋頭創(chuàng)作,耕耘他的小說。在同事張宗濤眼中,紅柯會給人這樣一種印象:“手提兩大袋書籍資料踽踽行,滿臉思慮,眼里裝滿很多心事似的。”
在西安生活以來,紅柯一直居住在明德路鑫泰園小區(qū)。小區(qū)所處位置是唐長安城的明德門,此門屬于唐長安城的正南門?!懊鞯隆倍殖鲇凇对娊洝せ室印罚骸坝钁衙鞯?。不大聲以色……”說的是一個心中有道義的人應該是氣定神閑的。此意與紅柯一貫的狀態(tài)非常契合——“文學從來都是寧靜的”。而《詩經》中的《生民》《皇矣》《棉》則被紅柯認為是“周人的民族史詩”。紅柯明德門家里最多的就是書,客廳有四組三門大書柜均已塞滿書,書柜周圍的地板上也堆滿了書,書房里除了書桌和一把椅子之外,別的地方也都是書。這些書里包含了大量的文學、歷史、地理、民族、藝術、哲學等類別的書目。當年,從新疆回寶雞五千冊以及幾百盤各民族民間歌手歌帶,遷西安時藏書近萬冊。好多書中還有大漠沙塵,為此,他曾專門寫了一篇《移動的書房塵土飛揚》。
熟悉紅柯的人知道他是一個熱愛世俗生活的普通人。上午,在沒有課的時候陪愛人蔡玲娟在明德門附近的早市上買菜,下午則在小區(qū)的廣場上戴著耳機快走。他對自己一天的工作與創(chuàng)作有著嚴苛的時間規(guī)定:每天下午7點上床睡覺,晚11時起床寫作,凌晨4點后在書房打坐兩小時,早晨6點開始洗漱、吃早餐,然后乘坐公交去學校給學生們上課。所在吳家墳的陜西師范大學老校區(qū)是唐代的曲江勝地,長安新校區(qū)則是漢代上林苑的所在地。除了上課,周末他也會去興善寺西街或大雁塔南北廣場的舊書攤淘書。紅柯曾直言:“我對西安印象非常好,這里是絲綢之路的起點。”2005年的一天,當紅柯登上西安東南的天然屏障白鹿原時,他第一個強烈的感覺就是這是一個軍事要塞,幾乎脫口而出,“掌控白鹿原就等于掌控了整個西安,即古長安”。在紅柯的視野里,“古長安的大街小巷以及周邊的村寨寺廟包括終南山,全都是周秦漢唐古典文學作品中反復出現的關鍵詞。碑林里的《大秦景教碑》和化覺巷清真大寺、大學習巷、順城巷廣仁寺,讓人想到盛唐時基督教、伊斯蘭教傳入中國的情形,大雁塔與玄奘就更不用說了”。(舒晉瑜《紅柯:從關中到天山,從詩歌到小說》)可以說,自2004年定居西安后,他在新疆十年生活的全部積累被調動起來了。
比起只有出生地沒有遷徙地的作家,紅柯是幸運的。他出生在歷史文化底蘊豐厚的周原大地,這種豐富厚實的傳統文化一度使他倍感自豪。但紅柯在經歷遷徙地的生活與文化洗禮之后,他受到了多種文化的熏陶,具有了多重文化身份。多種文化身份的憂患意識使他開始重新審視儒家文化。正是有了這種意識,紅柯將對儒家文化的反思,投射到其小說中,對其文學創(chuàng)作產生了轉折式的影響,使其作品呈現出了多樣性。小說《烏爾禾》中劉大壯本來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漢族陜西人,后來被分配到新疆,與當地的蒙古族一起喝酒吃肉、看護牧場畜牧……在這些人物身上也映射出紅柯的一部分自我轉變,他想通過異域文化中的血性豪邁來喚醒傳統文化的生機?!渡倥_吾爾登》中描寫了叔叔周志杰的失敗還鄉(xiāng),回歸故鄉(xiāng)給他帶來的不是溫暖反而是滿滿的傷害,因此他萌生了重回新疆的念頭。紅柯自己也承認:“所有寫新疆的小說背后,全是陜西的影子?!敝档米⒁獾氖羌t柯在寫有關新疆各色人物和事件的時候,即使作品是新疆底色,但寫作中卻帶有陜西的經驗與目光。這一切緣于1986年西上天山之后三十多年間在“天山——祁連山——秦嶺”這條絲綢古道奔波的結果。紅柯曾說:“我感恩新疆,感恩故鄉(xiāng)關中?!痹谛陆c陜西兩地對觀中,紅柯在貫穿兩地寫作中使得陜西與新疆二者作為獨立的個體互動互補,也就是說,陜西與新疆的生命意識、文化色彩、價值觀念以及思維模式都得到了相互滲透與融合,他搭建起兩地在文化上的對話,構建了屬于作家紅柯自己的“文學絲路”,書寫著兩地文化的貫通與互融。
從2007年出版長篇小說《烏爾禾》開始,在之后十年的時間里,紅柯先后出版了長篇小說《生命樹》《喀拉布風暴》《少女薩吾爾登》《太陽深處的火焰》等,連續(xù)四次入圍茅盾文學獎前十名,遺憾的是每次都是擦肩而過。2018年2月24日凌晨,紅柯因突發(fā)心臟病,在西安去世,時年56歲。在《紅柯評傳》的作者韓春萍看來:“紅柯2月24日的心臟病突發(fā)去世其實是在《太陽深處的火焰》中顯現出了預兆的,那個‘永遠的少年’被生活擠了出去,取而代之的是中年油膩男徐濟云,最讓人痛心的是‘靈性的女子’吳麗梅的愛情再也無力拯救他,只有以生命去殉道去燃燒才能喚醒他的良知?!保n春萍《紅柯:絲綢之路上的騎手》)紅柯曾說:“我們跑到戈壁灘、大沙漠里,有兩種植物我印象太深了,一個是胡楊,一個是紅柳。”風景在他的作品中不是背景,是萬物與我同一的主體。騎手的肉體可以在堅實的大地上隕落,但靈魂是不滅的,他的文學成果和精神,必將成為絲綢之路上久遠的生命風景!正如批評家李敬澤在《紅柯評傳·代序》中所言:“他向往著無邊的群山、大漠和草原,他如奔馬跑在了他的時代的前面,現在的人、未來的人會發(fā)現,紅柯原來是新的,他提前為未來的文學設定了新的主題、指出了廣闊的疆域?!?/p>
三
紅柯曾說:“四十歲前我沒有流過眼淚,四十歲以后我經常潸然淚下?!表n春萍認為:“紅柯勤奮寫作800萬字絲綢之路文學,其實不僅僅是為了寫出好作品,對紅柯來說,小說是他想要讓社會變得更美好的一種方式。……但是因為種種原因,紅柯的作品在當下沒有起到他所期望的治愈人心的效果,我想這多少給紅柯帶來了焦慮。”(韓春萍《紅柯:絲綢之路上的騎手》)在接受《中華讀書報》采訪時,紅柯曾有過這樣的表達:“我在哪個地方都無法建立中國式的關系網,沒有團隊,沒有可以利用的人脈關系資源。好聽點我像個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難聽點就是一個流浪漢,家人受累。”(舒晉瑜《紅柯:從關中到天山,從詩歌到小說》)
李敬澤是紅柯的伯樂,1996年他在《人民文學》上重點推出了紅柯的小說《奔馬》,1997年又寫下《飛翔的紅柯》一文,從此開啟了評論界對紅柯創(chuàng)作的持續(xù)關注。1999年7月2日,在西安召開的紅柯作品研討會上,評論家李星認為:“我覺得我們培養(yǎng)文學新人,就是要培養(yǎng)這種以文學為生命的青年作家,他創(chuàng)作不為名不為利,文學也不是敲門磚,也不是為當官,而是自己以文學為生命的?!崩钚钦f這個“他”,正是作家紅柯,時年37歲。
紅柯去世以后,學者肖云儒在接受《華商報》記者羅媛媛采訪時說道:“紅柯是橫跨中西部的一個作家,他生活在寶雞農業(yè)文明區(qū),然后到新疆游牧文化區(qū)體驗生活,他把對中國西部的親身的體驗和了解,用西部浪漫的、詩性的手法寫出來,構成陜西乃至于中國文學一個非常新穎獨特的現象。調到大學之后,他又有相當深入的西部文化理論的儲備,是中國西部文學的領軍人物。”(《太陽深處的火焰“熄滅”了》)
其實,在陜西文壇,低調的紅柯和其他陜西作家都不一樣,是“文學陜軍”中的一個異數,不大交際,作品卻一本接一本問世,很少見他出來說話,也不介入任何是非。他是除了賈平凹之外,入圍茅盾文學獎次數最多的作家,這樣的作家全國屈指可數。但對于大多數普通讀者來說,“紅柯”這個名字依然是陌生的。
2018年1月12日,在去世前一個多月的《太陽深處的火焰》發(fā)布會上,紅柯曾有過這樣的總結:“從1983年發(fā)表第一首詩到《太陽深處的火焰》,我的創(chuàng)作就是一個核心,火?!薄短柹钐幍幕鹧妗肥羌t柯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長篇小說,這是一次天山與西安的對話,也是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的對話,更是理想和現實的對話。
2021年3月,也是紅柯去世三周年之際,他的遺作《長命泉》問世。這是一部書寫人性之殤的作品,延續(xù)了紅柯一貫的寫作風范,寫人性鞭辟入里,回到人類起源之地,正本清源,呼喚生命的正大蓬勃,呼喚人類精神中的浩然之氣。正如該書《編后記》所說:“我們想留下的是騎手心中最質樸、最初始的文學奔涌?!笔堑?,這是《長命泉》的意義,也是紅柯的意義。
葉廣芩:行走在“老縣城”的街道上
葉廣芩在陜西作家中是比較特殊的一位。因為與大多數出身農村的陜西籍作家相比,她出生于北京一個滿族之家,鑲白旗,葉這個姓來自“葉赫那拉”,與慈禧太后、隆裕皇后是本家。她的祖父做過官,曾留學日本,民國年間在國立北平藝術??茖W校教授美術。葉廣芩家里14個兄弟姐妹,她排行13,是大宅門里不起眼的“墊窩”。
在“上山下鄉(xiāng)”的年代,知青葉廣芩離開北京時,媽媽臥病在床,不能到火車站送她,“那是一種撕心裂肺的痛”。19歲的葉廣芩望著窗外舉著燒餅一邊哭一邊喊著并追趕著火車的妹妹和北京告別,一站又一站后,她來到了西安。到西安的那年正是八月秋霖之際,對于一個從小在北京長大的人來說,久下不停的秋雨怎能不讓人心煩?很多個夜晚,葉廣芩在想象中從西安回到了北京,“但到了后來我知道我可能永遠不能回北京了,就是一種絕望”。多年以后,葉廣芩也曾坦言:“當時心里是有點排斥的。可沒想到,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我慢慢認識了西安這座城,熟悉了這里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內涵,在這樣一個漸進的過程,我也慢慢愛上了這座城市。”
50余年過去了,葉廣芩成為赫赫有名的“格格作家”,也是公認的“老舍之后京味文學的領軍人物”。她鄉(xiāng)音未改,不經意間總帶著老北京的口音,然而飲食習慣卻已是地道的秦人,愛吃羊肉泡饃,吃啥都要“漲”點油潑辣子;在日本跟人說話時,還要秀幾句“陜西方言”。對此,她頗為得意:“我把秦腔都唱到日本去了?!保◤堨o《葉廣芩:生活五十年愛上了這個內斂的城市》)
一
1968年,到西安后的葉廣芩被分配到陜西省黃河機器制造廠(今陜西省西安市幸福北路21號)。到黃河廠工作半年的葉廣芩,因為“寫詩的問題”被抓了辮子。為此,“我至今不寫詩,一句也不寫,怕的是觸動那再不愿提及的傷痛”。因為出身問題,葉廣芩又被下放到農村勞動——養(yǎng)豬、種菜。她一度在荒涼的黃河灘種地、養(yǎng)豬。因為學醫(yī)出身,后來又到廠醫(yī)院當了護士。一次,有一個病號在病床上看雜志,看得淚流滿面。葉廣芩拿來一看,說:“我也能寫!”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葉廣芩為了證明自己也能寫小說,就用值夜班時間寫出了第一篇小說《在同一單元里》并在《延河》發(fā)表,時任《延河》小說編輯的路遙寫信問她:“葉廣芩,你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寫作讓她找到了安慰。1983年她調入《陜西工人報》當記者。那時候,葉廣芩寫的是陜西,不敢觸碰“北京”,那是她的痛。葉廣芩首部京味兒小說《本是同根生》在1994年《延河》第8期發(fā)表后,沒過多久,《新華文摘》《小說月報》《小說選刊》紛紛轉載,她受到莫大鼓勵,之后《祖墳》《采桑子》《狀元媒》《全家福》,京味兒小說寫作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
1995年,48歲的葉廣芩在作家陳忠實、賈平凹的幫助下調到西安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創(chuàng)作研究室專職從事寫作,這才開啟了她的職業(yè)創(chuàng)作生涯。
1995年元月1日是葉廣芩上班的第一天,她守在單位值班,“我在辦公室坐著,門哐當哐當響,窗戶玻璃用報紙糊著。外邊小麻雀在枯樹枝上蹦著。一個上午沒有一個電話。我想如果在報社,這個時候應該是正忙的時候、最熱鬧的時候。而在文聯,一上午接不到一個電話,一個人在連暖氣都沒有的屋子里坐了一個上午。我告訴自己,作為作家,就要沉下心好好寫自己的作品。從此以后,我的寫作生涯就開始了?!贝撕?,葉廣芩慢慢觸碰北京題材,她常常會想起北京的老事兒、老人兒,尤其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那種感覺更強烈。
葉廣芩說:“嚴格說,我很認真地、很正式地寫小說是在1995年。這以前也在寫。在報社工作,寫新聞報道、報告文學、小小說,就寫這些?!钡轿穆撝?,葉廣芩的寫作才算真正開始。短短幾年時間陸續(xù)創(chuàng)作了多部書寫家族興衰命運的小說,迎來了她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個爆發(fā)期。在這些作品中,葉廣芩不管是書寫個體生命的酸甜苦辣,還是書寫整個家族的興衰命運,都與她所經歷的時代、事件相呼應。正如她在回憶中所說:“我自己從小生活在市民社會,接觸的大多是普通百姓,經歷了中國社會的風云動蕩,遍嘗生活的苦甜酸辣?!?/p>
同樣寫北京,老舍寫“俗”,張恨水寫“雅”,鄧友梅寫“貧”,葉廣芩寫“貴”。身為皇族后裔的葉廣芩,經歷了沒落家族的命運困窘,生活反差是巨大的。書中的金家,半虛半實地摻進葉赫那拉后人的影子。正如《采桑子》因為有“我”,“我”所講述的是“我”的親人們,親親相隱,和則樂,分則痛,歡喜和怒罵背后都是難以割舍的手足之情。而在《狀元媒》里面,故事涉及從辛亥革命到當下百余年的歷史,所有人都被歷史風云變幻的大潮裹挾前行,辛亥革命后“鏡兒胡同”里的陳舊沒落、抗日戰(zhàn)爭中青雨的淪陷和反抗、“文革”中金家兄弟的反目成仇、知青上山下鄉(xiāng)運動中“我”到陜西插隊……百余年,演繹了多少故事,生化了多少情感,直到今天,當“我”回到北京、回到兒時生活的地方,“老宅子便蕩然無存了,變作了一片瓦礫場,變作了一片拾掇不起來的蒼涼”。作家鄧友梅說:“葉廣芩的作品好就好在‘夠味兒’,不僅有京味共性,還有她葉赫家的個性。好比穆柯寨的‘炒疙瘩’,一樣的面,她炒出來就另個味兒!”葉廣芩的小說對滿族禮儀、風俗、飲食、服飾、娛樂的描寫,對老北京街頭巷尾風情的采擷,使她的作品有一種獨特的氣質。正因為這種氣質,她的家族小說有了京城文化所賦予的厚重與深度,散發(fā)出文學的高貴精神與人性的關懷。
比如,《采桑子》里對大格格金舜錦遺物的描寫:“在金家偶然的一次騰房過程中,我從廂房拾到了一本殘舊的戲本,是一出老舊的《鎖麟囊》。七哥舜銓說,這是大格格的東西,燒了吧,她在那邊說不定還有用。我則有些舍不得,將這個發(fā)黃的已被蠹蟲侵蝕大半的戲本拿到窗前細看,發(fā)現里面不少地方都做了圈點記號,標了工尺。從那娟秀的一絲不茍的小楷可以推出這當是大格格的手跡,近60年前的手跡?!痹俦热纭稜钤健防锏臇|岳廟:“東岳廟供奉的是東岳大帝,東岳大帝是百鬼之帥,專門主管死生的大神,東岳泰山,是連皇上也要去封禪的重要地界。北京東岳廟氣勢肅穆陰森,前后六進,院落層層相套,內里有十八層地獄,有各樣恐怖猙獰的塑像。”
葉廣芩說過這樣兩句話:“我珍惜我掌握的素材,它們中有些不是誰都能得到的,我常常為我的素材所感動。這些素材不是記錄在本子上,而是融化在我的心里,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很多時候,什么都不存在了,只有這感動還在?!闭缛~廣芩在《離家時候》中所寫:“在我離家的當天下午,哥哥去了贛南。半年后,妹妹插隊去了陜北。母親去世了?!?/p>
葉廣芩的大紅大紫是她中年以后的事,而多少年前的背井離鄉(xiāng)、顛沛流離,多少年間的揮毫不輟、四處奔波,多少年來的厚積薄發(fā)、大器晚成,并不為人們所盡知。在央視《百家講壇》里,她提起往事幾次泣不成聲。多年前回北京,葉廣芩就發(fā)現北京變了,小時候她家在東四十條西頌年胡同里的四合院拆了。不少老房子拆了,京腔京韻也正在消失。前些年,葉廣芩在北京買了房,還辦了一張北京暫住證,一年中會在北京待一陣。她曾坦言:“坐公共汽車可以不用花錢,能享受這個待遇很自豪,我沒有北京戶口,我也有這樣的待遇?!彼磸驼f北京待她不薄,“除了沒有那張戶口頁,心里多少還是釋然了”。
其實,葉廣芩一直想調回北京。20世紀80年代,她積極爭取,但沒調成。20世紀90年代,她的丈夫準備調回北京,但葉廣芩的單位又不放人。2000年以后,北京作協說好可以調回葉廣芩,但她又想自己已經50多歲了,想了想還是放棄了,她愛上了這里的羊肉泡饃,這里的餃子,這里深沉的文化,這里視覺上、口味上的辛辣,還有這里知根知底的朋友、文友。至今,她依然說:“西安就是我不能離開的家,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二
2000年7月,52歲的葉廣芩暫停家族文學的創(chuàng)作,被西安市委組織部派往周至縣掛職縣委副書記,去尋找新的創(chuàng)作靈感。有人曾說,陜西不缺寫農村題材的作家,像賈平凹、陳忠實,你能寫得過他們嗎?葉廣芩覺得,他們是農村這塊土地浸泡出來的,是“背靠”;她是用城里人的眼光看農村,是“面對”,從語言到角度都不一樣,也是一種挑戰(zhàn)。
“穿旗袍,啃白薯,坐三輪”,葉廣芩到周至以后很快在小小縣城婦孺皆知了。夏天圖涼快,她穿個自制的花布旗袍滿縣城跑??h委書記琢磨半天,讓縣文化館館長帶話給葉廣芩:“您的穿戴要注意,干部最好穿正裝。”她虛心接受,但堅決不改。葉廣芩打小就愛吃烤白薯,見了就非吃不可,縣城里賣白薯的人沒有不認得她的。縣委辦公室主任委婉地說:“葉副書記,您有啥需要就對我們說,我們去給您辦?!比~廣芩意識到影響不好,第二天買了烤白薯后,揣進懷里就往辦公室飛跑。葉廣芩是掛職縣委副書記,配有專車,但一元錢跑遍縣城的三輪車卻是她最得意的交通工具。
“縣委大院后院里的住宿者常常是我一個人,離西安太遠,我不?;厝?,平時就住在辦公室里。夜深時推窗而望,后院一派靜謐。窗南,月光下幾株藤蔓在欄桿上穿來繞去,花已謝去,果實也不見蹤影,只留幾片葉迎著清冷的月,組成一片婆娑。有風吹來,夾帶著殘菊的苦香。時光亂了,不知今夕是何年?!保ㄈ~廣芩《老縣城》)
周至縣南依秦嶺山脈,山區(qū)占76.4%,為千里秦嶺最雄偉且資源豐富的一段,自然環(huán)境非常優(yōu)美。走進山里,滿眼都是自由生長的綠樹、野花和小草。葉廣芩說,置身綠海,清風鳥鳴,山泉跟隨,這天、地、人合一的至臻至妙之境,讓她感到心靈極致的凈化。
葉廣芩在周至縣分管的主要工作是環(huán)境保護。從2000年起,她長期蹲點于秦嶺腹地的厚畛子鎮(zhèn)老縣城村,住在大熊貓保護站里,經常和保護人員一起巡山,了解環(huán)保方面的知識。她的創(chuàng)作題材也由家族小說轉向生態(tài)小說,更多地關注生態(tài)和動物保護。秦嶺地區(qū)有大熊貓,這里的大熊貓是圓臉,而四川臥龍地區(qū)大熊貓的臉是尖的。相比之下,秦嶺大熊貓更可愛。不久,中篇小說《熊貓碎貨》(“碎貨”在陜西方言中的意思是“小東西”),從葉廣岑的筆下流淌而出。
關中農村禮節(jié)很重,村民們見了葉廣芩,總是停住腳步,恭敬地叫一聲“葉書記”。一開始,葉廣芩以為他們找自己有事,后來才知道,這是禮貌。剛到大山里的時候,葉廣芩覺得自己是個文化人,感覺很是良好??墒谴欢螘r間后,就張不開嘴了。有時候遇見一個老農民,聊著聊著,發(fā)現他在研究甲骨文;再碰到一個老農民,是研究哲學的;還有人可以用古體詩唱和。這些讓她感慨頗多。
2003年,葉廣芩寫出了長篇地域文化札記《老縣城》,于2004年由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不少人在《老縣城》的指引下來到了老縣城。一篇篇作品,字里行間溢出了一股草木的青氣。葉廣芩成了老縣城的一張名片,成了周至獼猴桃的形象代言人??h里開始有詩人、作家經常舉行作品朗誦會;槐樹花開的時候,舉行槐花文學節(jié);獼猴桃熟了的時候,有獼猴桃文學節(jié)……這是一種生活養(yǎng)分,掛職下去是體驗生活,是作家最好的培土施肥。
老縣城也成了葉廣芩的一塊精神高地、一方靈魂凈土,與賈平凹的商州、陳忠實的白鹿原一樣,在這里,她感受著作家與老百姓的血脈相通。央視《百家講壇》里,她否認自己是貴族作家,因為她遍邀文壇朋友去老縣城時,對方總要問有沒有空調、吃住條件如何、廁所有沒有,而她在深山老林里一待幾年,究竟誰才是“貴族”?葉廣芩笑著反問。她提醒人們:“當(人們)往嘴里填塞大魚大肉時,可曾聽到手中筷子的吶喊,聽到那片片森林轟然傾倒的聲音?”她不無尖刻地指出,人在切黃瓜時,黃瓜在刀下會發(fā)出尖叫,但人們聽不到。她對生命的敬畏正是來自她在老縣城的種種體驗。
葉廣芩曾自言是“一個散淡的文人,混跡于豆棚瓜架之下,周旋于野老村婦之中”,與當年曾做過周至縣尉的詩人白居易遙隔千年而心意相通,使她時常想起他那首《戲題新栽薔薇》:“移根易地莫憔悴,野外庭前一種春。少府無妻春寂寞,花開將爾當夫人。”在周至時的白居易尚是單身,為了打發(fā)寂寞的后衙時光,于是他從山野挖來一叢野薔薇,種在南墻下。這是地域的財富,是周至文化人的得天獨厚。葉廣芩坦言:“在文學造詣上,我無法和白居易攀比,但是在周至為官的鏈條上,一環(huán)環(huán)扒上去,我們會碰撞在一起,這絕對是我們的緣分。后來我和文學朋友在山野里也挖了許多野薔薇,種在我的小院內。春天來了,滿墻一片錦繡,那些花朵瀑布一樣高高垂落下來,人們紛紛來照相。有人問我是什么花這樣精彩,我自豪地回答:周至的白居易花?!?/p>
不論是書寫故鄉(xiāng)北京,還是深入秦嶺深處書寫人與自然的關系,葉廣芩或以親歷者的視角審視人類在不同文化中的生存狀態(tài)的作品,都是她在多地輾轉行走與對話中,對不同人生經歷的現實觀照。正如在接受《西安晚報》記者張靜采訪時所說:“為什么我寫出了那么多京味小說?我后來認真想了原因,一方面因為我離開了北京,拉開了距離去看北京城,所以對北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立體的感受;另一方面我覺得是陜西西安給我的,西安這座城不是很張揚,但她的文化底蘊是浸入骨髓的,十三朝古都有著得天獨厚的饋贈,她給予我文化視覺、審美觀念以及文化傳承?!?/p>
高建群:浪漫騎士的“大平原”藍圖
1993年上半年,北京幾家期刊與出版社陸續(xù)推出了《白鹿原》《八里情仇》《最后一個匈奴》等,這些作品以其鮮明的陜西地域特征引發(fā)了一波閱讀熱潮。隨后,在北京空軍招待所召開高建群《最后一個匈奴》研討會期間,有評論家說:“你們陜西人可真厲害,聽說都在寫長篇。好家伙,是不是想來個揮馬東征呀?”之后,《光明日報》記者韓小蕙發(fā)表題為《陜軍東征》的文章。至此,新時期文學中的“陜軍東征”現象成了一個全國矚目的文學現象。據參加《最后一個匈奴》研討會的韓小蕙回憶,當時明確提到的有《白鹿原》和《八里情仇》,也有人模模糊糊提到《廢都》,因為《廢都》的書還沒有出來。
1992年11月17日和1993年1月16日,陜西文壇相繼失去路遙和鄒志安,這年對陜西文壇來說無疑是損兵折將的低谷時期。沉靜一段時間的陜西作家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先后涌現出幾部質量上乘的長篇小說作品,評論界甚至用“井噴”來形容這批作品的出現。高建群就是當年“陜軍東征”主力作家之一,其作品《最后一個匈奴》與賈平凹的《廢都》、陳忠實的《白鹿原》并稱為“陜軍東征”的“三駕馬車”,他創(chuàng)作了不少個性鮮明的文學作品,被譽為浪漫主義文學“最后的騎士”,深受眾多讀者的青睞。
一
我們仔細閱讀會發(fā)現,高建群的作品大多數以新疆和陜北題材為主。其實,高建群祖籍西安市臨潼區(qū),是地道的關中漢子,他的創(chuàng)作與他自身的經歷有著密切的關聯。
1954年,高建群出生在渭河平原。小學二年級時因父親在陜北工作的緣故,高建群在延安生活學習了八年,度過了他人生中至關重要的小學時代和中學時代。正如俄羅斯作家康·帕烏斯托夫斯基在《金薔薇》中所寫:“在童年時代和少年時代,世界對我們來說,和成年時代迥然不同。童年時代的太陽要熾熱得多,草要茂盛得多,雨要大得多,天空的顏色要深得多,而且覺得每個人都有趣極了。……詩意地理解生活,理解我們周圍的一切——是我們從童年時代得到的最可貴的禮物。要是一個人在成年之后的漫長的冷靜的歲月中,沒有丟失這件禮物,那么他就是個詩人或者是個作家?!?/p>
1972年12月14日,高建群離開渭河邊的村子。在一輛一直向西的鐵悶子火車上經過四天五夜之后,再乘五天的大卡車,之后抵達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區(qū)額爾齊斯河北灣邊防站(白房子),正式成為一名邊防戰(zhàn)士。這是他應征入伍的地方,在這里他度過了一生難忘的軍旅生活?!斑@是生活在我沒有絲毫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塞給我的一本書。”數年軍旅生涯,給高建群留下很多難忘的印記,他曾在《白房子》中這樣寫過:“你將像耶穌一樣永遠背著沉重的十字架,在時空漫游。不過你背上背的不是十字架,而是白房子——你的一段沉重的過去?!?/p>
1975年冬天,一位老兵來高建群所在的連隊視察。一場大雪的機緣,這位老兵將他的詩歌《邊防線上》推薦給了《解放軍文藝》,后來這組詩發(fā)表在了第二年的《解放軍文藝》8月號上。這是他的處女作。高建群說,自此開始,“我就被文學綁架,一直到今天”。
1977年,高建群退役后回到少年時學習生活的延安工作,他與延安一直緊密連接,也正是在延安這片熱土上,才有了后來的《最后一個匈奴》。在談到《最后一個匈奴》的創(chuàng)作過程時,高建群表示,他整整用了十年去做準備工作,而寫作其實只用了一年零十天。
1979年5月,中國作家協會西安分會在建國路作協大院的高桂滋公館召開協會恢復活動后的一次創(chuàng)作會,延安有臧若華、張弢和高建群參加。會議期間,北京知青臧若華和高建群約好要合寫一部陜北史詩的小說,她甚至提供了大量的細節(jié),包括《最后一個匈奴》中“高粱面饸饹羊腥湯”事件,還有那個剪紙的小女孩等。回到延安后不久,臧若華移民去了香港。而這個題材一直縈回在高建群的腦海中,再也無法丟開。也正是從這次會議后,高建群利用記者的便利身份,幾乎踏遍了陜北高原的山山峁峁、角角落落,陜北黃土高原斑斕的歷史和神秘的文化對他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當然,這個也是《最后一個匈奴》素材搜集及準備工作的階段。
1989年,為這部小說整整籌備了十年的高建群接到了一份長篇小說的約稿合同,他當即就簽了《最后一個匈奴》的出版合同。1991年5月,高建群開始閉門創(chuàng)作。1992年6月13日,呈現陜北歷史進程和一代又一代人的波瀾壯闊的奮斗史的《最后一個匈奴》問世,而臧若華成了小說中一個名叫“丹華”的人物。
當《最后一個匈奴》畫下句號的那一刻,高建群哭了,他對自己說:“你是不可戰(zhàn)勝的!”“在那一年多里,我就像一架失控的航天器、一個植物人一樣地生活著,我生怕我不能把自己的沉重思考告訴人類,就撒手長去”。高建群說,一年多一點的創(chuàng)作,他抽了一百多條煙,瘦了十三斤,掉了三顆牙齒。后來肉又重新回到了他的身上,只是牙齒永遠沒了。
高建群曾在不同場合多次表達過“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奇妙的結合,顯示了這塊高原文化因素的主要特征”,還說這也許就是要選定“最后一個匈奴”作為書名的緣由所在。陜北的本土文化頑強地從這塊荒僻之地上生長出來,給這種文化以最重要影響的,是民族文化的融匯,而在融匯過程中,匈奴文化的影響顯然是最為重要的一次。
高建群把自己的寫作與思考和三條河緊緊地關聯到一起——他度過了卑微和苦難的少年時代的渭河,在崗哨和馬背上把青春年華拋灑的額爾齊斯河和他走向成熟、成功的延河。他說正是這三條河構成了他文學作品的主要源泉和根基。
在《萬水千山走過,歸來仍然少年》中,高建群這樣講述:“我已經有三十多部著作問世了。我則為我長期生活和工作的陜北高原,寫出了高原史詩《最后一個匈奴》,我為我的家鄉(xiāng),寫出了平原史詩《大平原》,我則為我從軍年代的阿勒泰草原寫出《大刈鐮》,而今年(2019年——引者注),我又完成了《我的黑走馬》。文學整個地將我的一生吞沒,而它的起因,竟是由于有一場雪,一位老兵的緣故?!保ǜ呓ㄈ海骸段业暮谧唏R》)
二
如果說,高原史詩《最后一個匈奴》是高建群獻給他曾經生活工作過的陜北,那么《大平原》就是獻給他關中家鄉(xiāng)的平原史詩。關中人文地貌獨具一格,歷來“沃野千里,人民好稼穡,殖五谷,有先王之遺風”,是中國傳統文化最深厚的區(qū)域之一,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潤,對于美學追求有著嚴格的要求。因此,在陜西歷史文化及人文地理的熏陶下,高建群從多層面竭力呈現這塊土地所特有的地域文化風貌。
其實,高建群早在以前就曾提出過“作家地理”的概念:“這幾年,我在創(chuàng)作中的許多思考和歸納,用現成的文學理論都不能予以指導和解釋,于是腦子里陡然有了一個模模糊糊的地理哲學意識。比如《白房子》中那個我生活過5年的白房子;我的長篇小說《穿越絕地》中的我呆了13天的‘死亡之?!_布泊;我的代表作《最后一個匈奴》中的陜北高原。我覺得除了賦予這些地方以理論家所解釋出的文學含義外,它還是地理的,而地理的哲學意識甚至是支撐思考、支撐一本書的主要框架?!骷业乩怼莻€有些奇怪的名詞組合,我給它下的定義是,一本作家個人化了的地理圖書。再展開來說,就是寫作者獨特視角中的地球一隅,寫作者主觀意識下的第二自然。再要打個比方,可以舉出福克納筆下的那一張郵票大的地方——井底之蛙縣(實為“約克納帕塔法”——引者注);哈代筆下的英國德比郡(實為“威塞克斯”——引者注);等等?!保ɡ罟谌A《北方:高建群的“作家地理”》)
《大平原》是一部家族史,家族是中國鄉(xiāng)土文化結構中的硬核。小說中,渭河平原上高氏家族的主要人物的原型大都是高建群自己的親人。這部小說講述的是渭河平原老崖畔一戶高姓人家近百年來的家族變遷,呈現的是一個關中平原三代家族的時代苦難與愛恨情仇,猶如一部《百年孤獨》式的家族史。
文明因河流孕育,受河流滋養(yǎng),隨河流流淌,與河流共存。有論者認為,“從地理的角度看,渭河無疑是黃河的支流,但是從文化的角度而言,渭河是主流,是正源,它與陜西潼關以下的黃河流淌方向一致,從西向東,直至大海,在中國的中部形成一條軸線,這條軸是中華的文化之軸,中華文明的書頁是以此來翻動的”。(侯甬堅:《渭河》)小說中的高黑建是高氏家族的嫡傳子孫,他是歷練成熟起來的作家,對渭河平原大大小小堡子里發(fā)生的一切,都爛熟于胸。
高建群在小說《大平原》開頭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將地域空間鎖定在渭河及渭河平原。我們知道,作者筆下的渭河流域是中國農業(yè)發(fā)祥之地之一,也是一條歷史之河,更是一條文化之河;一路奔騰,它締造了被稱為“八百里秦川”的渭河平原,是華夏文明蔚起與傳承之地之一。評論家雷達在針對開篇的第一章這樣評價:“文字頗有一抹長安畫派的作風,如觀石魯、趙望云、劉文西們的筆墨意象,又像聽大秦之腔那悲愴、高亢、響遏行云的吼叫?!?/p>
《大平原》告訴我們,絕對不能忽視渭河平原文化對高建群的影響。高建群筆下的家族隸屬于鄉(xiāng)土社會,而作為農民的兒子,家族便成為他關注的對象。正如作者在他作品中所寫:“我曾經長久地爬在大地上,我經歷過苦難,我看見過苦難。從此以后,我只能用農民的腔調說話,用農民的哲學來思考問題。無論從此命運把我拋到哪里,居家何方,我將永遠是這村子里一個叫‘黑建’的孩子。”
小說中掛職在高新區(qū)的高參事(黑建)是以作家本人高建群為原型的。我們不妨來對比一下他們的人生軌跡:黑建的幼年在平原上度過,而作者童年也曾在出生地渭河平原生活過幾年;黑建后來在膚施城(延安的古稱)生活過幾年,而作者曾在延安有過八年的生活學習經歷;黑建在中蘇邊境上的“白房子”服役過五個年頭,而作者曾在阿勒泰地區(qū)額爾齊斯河北灣邊防站(白房子)服役過五年;黑建后來走過那么多的地方,但他依然說著一口土得掉渣的方言,熟悉高建群的人都知道他時常操著一口地道的關中方言。對于作家高建群來說,“他從新疆邊陲到陜北高原,再到渭河平原;從詩歌到小說,再到散文;從作家的青年直到老年,他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是關于北方的書寫。高建群以其深廣的悲憫情懷、浪漫主義的文學精神,和充盈著詩意的筆調,為我們建構起一個關于中國北方的‘作家地理’。這一‘作家地理’立足于大西北的真實地理方位,但又遠遠超越于此,成為一種獨特的美學和藝術的建構,形成一個獨特的文學世界?!保ɡ罟谌A:《北方:高建群的“作家地理”》)
三
2005年,高建群受陜西省委宣傳部、組織部的委派,前往西安市高新區(qū)掛職任管委會副主任。之后,他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與企業(yè)家廣交朋友,收集素材,為他的長篇小說做準備。當時的西安高新區(qū)共有九千多家企業(yè),每一家企業(yè)都有著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經歷和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這些都是巨大的財富,將它們挖掘出來會給西部大開發(fā)以強大的智力支持。因此高建群說這部書會是一個類似《美國三部曲》那樣一部反映經濟變化發(fā)展的大書。
作家、評論家梁鴻鷹說:“正是西安市高新區(qū)出現的這一切,讓高建群找到了創(chuàng)作《大平原》更為充分的理由。”由高村平原裂變?yōu)椤案咝碌谒慕謪^(qū)”,正是在全球工業(yè)化與城市化的浪潮之下,高村從地皮上被抹掉,建成了高新區(qū),高村平原成了高新第四街區(qū)。高建群也曾說過:“有一些老故事,在我的心中已經埋藏了很多年。那是我的家族故事。那故事中有著許多的傳奇和令人不可思議的斑斕色彩。它們已經成熟得快要從樹上掉下來了。你不摘,它們就會掉的?!备呓ㄈ喝缟钤邳S土高原的一位說書藝人,將近百年來不同時期的歷史風貌從《大平原》中娓娓道來。
高建群在《大平原》扉頁上題記“獻給母親和渭河平原”,試圖實現某種意義上的精神返鄉(xiāng)。作者在后記中也寫到小說《大平原》最初叫《生我之門》,“它有三個含義。狹義講,是指我的母親,這個平凡的卑微的如螻蟻如草芥從河南黃河花園口逃難而來的童養(yǎng)媳。廣義講,是指我的村莊,或者說指天底下的村莊。再廣義講,是指門開四面風迎八方的這個大時代”。
面對時代的巨變,高村人一部分昔日的農民成為高新開發(fā)區(qū)的民營企業(yè)家,“今天一夜暴富,明天中槍倒下,后天東山再起”。高建群在他們身上找到了與古老鄉(xiāng)村相通的氣息,那是泥土的芬芳,那是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
當然,高建群懷念村莊曾經的田園牧歌、青磚綠瓦。諸如他的“高看一眼工作室”就坐落在鬧中取靜、茂竹幽篁的豐慶公園北側,在公園的對面,就是他生活的豐園小區(qū),小區(qū)住了不少文化名人,有學者肖云儒,評論家李星及李國平等。其實,高建群對渭河及渭河平原審美鏡像的營造,寄寓著他對大變革時代中被城市化消失和正在消失的古老村莊的緬懷與追憶。他并沒有反對現代工業(yè)化進程,反而對由腳下故土演變出的新生事物和城市化進程中的領航者給予極大的禮贊,肯定了社會和時代的進步。在《大平原》的最后部分,寫了高村在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建高新區(qū)、科技園,不可避免地成了城市的一部分,古老的地名也“從大地上殘忍地抹去了”。為此,高建群說:“面對偉大的變革時代,不斷出現的新的人物和故事,是藝術長廊里從沒出現過的,作為藝術家有責任去表現他們,為時代立傳,給后人留下當代備忘錄。如果做不到,那是文學的缺位,是作家的失職。”
吳克敬:傳奇“木匠”眼中的西安味道
20歲以前,作家吳克敬一直在扶風縣的閆西村成長和勞動。扶風是西周文化的發(fā)祥地,因“扶助京師、以行風化”而得名。他在周原文化的腹地扶風自學了木匠手藝,走村串巷,東家出門來,西家進門去,在忙碌的日子里完成了一件件家具的打制。吳克敬曾坦言:“那時候的我,還很年輕,所以自學這門手藝,為的就是那一種紅火。我學成后,整天背著自己的鑿子、刨子、斧子、鋸子、墨斗,還有魯班尺等,走千村,踏百鄉(xiāng),積累了許多生活常識,還有許多生活故事,讓我知道了‘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的講究,還知道了‘彎木頭,直匠人’‘木匠行里,一根墨線是準繩’的生活大道理?!保ā丁澳窘场眳强司础罚┻@些源于行走大地的經驗都匯聚成了作家吳克敬心中的“鳳棲鎮(zhèn)”,這是一個容納現實與想象的大社會。作為扶風縣北鄉(xiāng)一帶最好的木匠,在走街串巷的煎熬日子里,吳克敬以木匠的手藝營生養(yǎng)活著自己,也偷偷愛戀上了文學。在物質匱乏的鄉(xiāng)下,能夠閱讀的書籍并不多,身邊有什么,他就讀什么書,讀起來津津有味,由此讀書也就成了他最大的愛好。和絕大多數鄉(xiāng)下青年一樣,吳克敬靠書籍滋潤理想并改變了命運。
一
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文學的復蘇和人的覺醒,吳克敬也吸吮著來自文學精神的滋養(yǎng),特別是寫作初期受到汪曾祺《受戒》的影響,為日后走上文學道路的吳克敬做了一次根本性的奠基,并為其苦苦探索的精神提供了澤光。此后,吳克敬便如同在沙漠中尋得了一汪池水,在迷路的黑夜看到了一絲光亮般,盡情吸收著《受戒》帶給他的一切啟發(fā)。
汪曾祺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受戒》描寫了小和尚明海與農家女小英子之間朦朧的愛情,蘊含著對人的本性以及人與自然和諧之美的關照。吳克敬受汪曾祺的啟發(fā)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寫作方向。中篇小說《渭河五女》作為吳克敬的成名作,發(fā)表于1985年第3期《當代》頭條,隨后短篇小說《井臺》也發(fā)表于1985年第4期《延河》。20世紀80年代是一個一作成名的年代,吳克敬因為在《當代》發(fā)表中篇小說《渭河五女》,在文壇和讀者當中激起很大的反響,可以說是一個文學新人的一鳴驚人?!澳鞘且粋€中篇小說創(chuàng)作異軍突起的年代,也是廣大讀者因中篇的藝術魅力而沉醉的年代?!保ㄖ苎喾艺Z)。這一年31歲的他,以一個木匠的身份創(chuàng)造了一種轟動。命運也隨之改變,吳克敬報名參加了西北大學作家班,太白北路上的西北大學,是吳克敬人生轉折的福地。1991年,從西北大學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后便進入了《咸陽日報》,三年后《西安日報》復刊,吳克敬又從咸陽調入西安,不久便任命為總編部兼基建辦主任,之后一路干到報社副總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讀書依舊是他最大的愛好。但當他再次提起筆寫小說時,已經是22年之后的事情了。
2007年,吳克敬54歲,他從報社轉崗到西安市文聯,正式開始了自己文學事業(yè)生涯——“天命我是個寫小說的人”。轉崗以后,他以一種創(chuàng)作“噴發(fā)”之勢,再次在文壇和讀者當中激起新一波的反響,《五味什字》《烈士奶奶》《狀元羊》《欲望的繩子》《癢》《繡花枕頭》《紅顏》《女人》《手銬上的藍花花》等一系列中篇力作,重新活躍在當代文壇。特別是《手銬上的藍花花》在《延安文學》(2007年第6期)上刊發(fā)后獲得了第五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獎。如果說《渭河五女》代表了吳克敬早期的創(chuàng)作成就,那么歸來之后的作品突破了之前較為單一的創(chuàng)作格局,獲得了更加多元化的小說敘事自由。正如作家在創(chuàng)作談《西府西子》中所言:“追尋著她們的足印,探觸著她們的行程,體味著她們的溫度,感知著她們的心跡,發(fā)現她們每一個的個體,都是一段令人扼腕慨嘆、唏噓不已的傳奇。我顫抖的手開始敘寫她們了?!?/p>
作家身在城市中,不得不面對城市問題。吳克敬在太陽廟門43號報社工作時,每天要經過一個叫五味什字的路段。這條街雖名為什字,但并非十字交叉的路口,而是東起南廣濟街南口,西至四府街的一條東西橫街,是曾經中藥店密聚、各省會館云集的地方。這條路在明清兩代至民國初年,因開設過比較著名的藥店“藻露堂”,后來人們以中藥之甘、辛、酸、苦、咸五味而稱其名。正是緣于此因,他創(chuàng)作了一篇題為《五味什字》的小說。小說故事就發(fā)生在“五味什字”,何謂“五味什字”?吳克敬在小說中做了交代:“藻露堂的大名傳播了二百年,又有地方賢良,集會在一起,為表彰藻露堂的功業(yè),針對藥性中苦、辣、酸、澀、甘諸味的品性,把藻露堂所在的十字,改名為五味什字了?!边@種城市景觀既是一種獨特的文學想象,又是一種個人的感性認識,使這部小說情節(jié)顯得頗為獨特。來自西府貧困的農村女青年大滿進城失足做了按摩女,偶遇青梅竹馬的“弟弟”小滿,她對小滿一片癡情,用自己失足的錢供他上大學。
大滿手里提了個塑料袋,見面就給了小滿。小滿知道塑料袋里裝的是一個肉夾饃。竹笆市老樊家的肉夾饃,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外焦里嫩,小滿吃了一回,就念念不忘,對大滿直說好吃,好吃。小滿愛吃,大滿就給小滿買。好在竹笆市離五味什字的路短,大滿走著去,就把肉夾饃給小滿買來了。(吳克敬《吳克敬獲獎作品選:五味》)
在文學中,女人成了作家書寫和想象的主角。在城市中,女人擺脫了農業(yè)社會的體力勞動之后,在城市獲得了更多的就業(yè)機會,女人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來安排自己的命運,她們在霓虹燈的映襯下,妝容精致的女子顯得婀娜多姿,是城市里一道最靚麗的風景線:“護城河深陷在城墻腳下,像一條淺墨色的紗帶,波瀾不興,偶爾地會有一條魚兒躍起來,在河面上劃出一道優(yōu)美的曲線,復又跌進水里,濺起一朵晶晶閃亮的小水花。越過護城河,再越過一條寬敞的大馬路,即是一座連著一座的高樓,樓上的玻璃窗子,趕著時間,一戶一戶地亮起燈來……大滿就踏著亮閃閃的燈光,到環(huán)城公園會小滿來了?!?/p>
《五味什字》中一個神秘的“嫖客”卻對大滿產生了含混的愛與同情,不但給她錢,還把她送進了藻露堂衛(wèi)校上學,并且在關鍵時刻解救了她和小滿。在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羅素看來:“愛,如果該詞正確使用的話,并不是指兩性間的一切關系,而是一種涉及微妙情感的關系,一種既是心理又是生理的關系?!保_素《幸?;橐雠c性》)這種愛與同情顯然是不對等的。以消費和商品為表征的城市文化中,她們在城市生存中顯得非常蒼白無力,她只有把自己當作商品出售,才能實現自我。小說的最后,這個衛(wèi)生局局長最后被雙規(guī)了,“大滿”和“小滿”不自覺地成了作家表現城市墮落和底層的符號,從某種意義上,如小說題目一樣,有一種五味雜陳難以言說的況味。而吳克敬特別在小說中用西府的特色面食中的“五味”與現實生活中的地理五味作了對比說明——“西府面講究的是大味濃湯,酸要酸得出頭,辣要辣得出頭……是所謂:煎稀汪、筋薄長、酸辣香,五味俱長。但五味什字的起名,不是依西府面莊的味道起的”。大滿和小滿來自西府的農村,他們在農村長大,喜歡聽這一口秦腔,而秦腔在城里已不太流行,只有公園的角落和護城河一帶,還有零星的秦腔表演,而“這樣的生活,能維持多長時間呢?”
初夜的環(huán)城公園,人來人往的,倒比白天還多,幾個人在一起抖空竹,嗡兒——嗡兒——的聲響,十分的好聽;還有打太極拳的、舞劍的、打羽毛球、做廣播體操的……稍遠的一處空地上,圍了一群人,在聽一個自由結合的自樂班唱秦腔。
在這樣的情感之下,吳克敬對人性沒有失去信心,他用文學表達著當下底層“西府女子”在西安的另類生活。他試圖發(fā)現并建造美好的人性,并以此賦予自己寫作的意義。城市文學創(chuàng)作的意圖是在探索城市,在西安城居住二十余年的吳克敬把筆觸伸向這座城市的各個角落和階層,不斷以各種形態(tài)在小說中呈現現代城市的圖景,因其不同方法和角度的進入,為以揭示城市復雜和動蕩生活的社會意義為目的的洞察提供了理由和依據,因而也有了關于西安城市的另一種想象,使文學成為城市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美國學者理查德·利罕在《文學中的城市》建議將文學想象作為城市演進的編年史來閱讀:“這種閱讀關系還關系到理智的以及文化的歷史:它既豐富了城市本身,也豐富了城市被文學想象所描述的方式?!?/p>
二
從2007年開始,吳克敬以常人難以想象的勤奮與速度寫出了一大批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作品,也迎來了自己文學事業(yè)的高峰。按照作家賈平凹的話來說,吳克敬是大器晚成的作家,在十多年的寫作生涯中,吳克敬創(chuàng)作的小說、隨筆達三百多萬字,先后獲得了莊重文文學獎、柳青文學獎、冰心散文獎及魯迅文學獎等,其中《初婚》《羞澀》等四部作品被改編成了影視劇作品,并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反響。電視劇《初婚》拍完后登上了央視電視劇頻道,創(chuàng)了陜西省歷年在電視劇上收視紀錄,電影《羞澀》榮獲美國雪城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獎。評論家李國平稱之為“吳克敬現象”。
2010年,吳克敬當選西安市作協主席。當時,所在的單位西安市文聯有不少文化名人,包括賈平凹、葉廣芩等。這顯然無論是在創(chuàng)作上還是在生活上都會給他帶來極大的改變,先是在中篇小說方面的大力耕耘,接著開始長篇小說的跋涉,《初婚》的嘗試,《乾坤道》的發(fā)力,以及《分骨》《新娘》《你說我是誰》《風流書》《姐妹》等的積累,最終還是作為給予故鄉(xiāng)周原的開掘與表達。虛擬的“鳳棲鎮(zhèn)”是文學夢想扶搖的地方,許多作品根植在鳳棲鎮(zhèn)里,已經飛躍起來了,而更灌注了他7年有余心血的一部名為《鳳凰》的長篇,和另一部名為《源頭》的長篇,在2022年與大家見面。在西安這座城市里生活工作了30多年,吳克敬從最初的那個見天走地的傳奇小木匠,已然成了理想中的文學騎手。除卻小說創(chuàng)作外,吳克敬的散文集也是一本接一本,如故宮出版社連續(xù)推出的《青銅器的故事》《碑刻的故事》《書法的故事》《國畫的故事》,以及百花出版社、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碑說》《知道》《知?!贰吨酢贰吨瘛返龋此片嵥榫?,卻無不蘊藏著常人不易覺察到的哲理。
2013年出版的隨筆集《西安味道》,可說是一部吳克敬向這座生活了30多年城市的致敬之作。作者在代序中飽含深情地貼近城市內部回憶著這座城市的種種美好記憶與心靈感受。他從西府傳奇小木匠到改天換命進入城市,城墻、城門、箭樓、甕城和角樓等構成的四方城里,那種閑適與自在,那些秦腔與羊肉泡饃是如何溫暖了一個人的記憶,它們是城市見證過的脈絡,也給了他無數的靈感與啟迪。這座城市古往今來所蘊含的古老文明與兼容并蓄精神,德福巷里永遠是年輕人談天說地和談情說愛的聚會場地,茶館、酒吧與咖啡廳一字排開,相比之下書院門則琳瑯滿目地擺放著一切與文化有關的物什,骨子里泛著懷舊的味道。這座城市的井字街道那些熱氣蒸騰的羊肉泡饃、臊子面、灌湯包子、鍋盔饃、金線油塔、涼皮兒等豐富的小吃小喝更原汁原味地展現著市井生活,遛鳥斗嘴,舞槍弄棒,劃拳喝酒,交織著百味人生與大千世界,書寫著最普通民眾的日常。
此外,西安這座城市還有一大批用靈魂在歌唱的搖滾歌手,許巍、鄭鈞和張楚等都以自己的生命激情表達著對這座城市的深愛,吳克敬曾坦言:“一次橫穿城墻,殷紅的夕陽掛在天邊,柔和的陽光撒在護城河上,我倏忽聽見許巍的《故鄉(xiāng)》……許巍把我聽哭了,一時淚流滿面……我希望許巍能再寫一曲西安的搖滾,一曲不使我落淚的搖滾。因為我看見,西安與許巍的《故鄉(xiāng)》有了些新的可喜的變化。”
《西安味道》作為一本隨筆,吳克敬寫人情世故,寫滄海桑田,寫世俗歡宴,寫著盛大與微小的迎送往來里的熙熙攘攘,我以為作者通過美食來展現西安城的煙火蒸騰盛景:“灌湯包子是‘賈三家’的好,涼皮兒是‘秦鎮(zhèn)’的好,臊子面是‘岐山’的好,……酒香不怕巷子深,地道對味的名小吃,不管把招牌掛在哪里,整日里都會客滿為患。生活在西安,虧得了天,虧得了地,但是一定虧不了自己的嘴,虧不了自己的胃?!钡谖曳赀@本書后得到了另一種答案。作者避開了世俗的吃喝趣味,將筆尖轉向對人情世故的描摹與刻畫。人世間歡宴與離愁別恨總讓人牽腸掛肚,灞橋垂柳見證著千年來“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孤獨之感。與此相適應,《西安味道》中的西安是充滿強烈私人體驗和感受的一座城市,他用最直言不諱的文學作品維護了這座中國歷史上最重要城市之一的延續(xù)性。
從本質上來看,西安作為中國文人的精神故鄉(xiāng),周秦漢唐已經淪為瓦礫,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歷史反反復復,今天西安城上演的觥籌交錯與推杯換盞,何嘗不是幾千年這座城市里的記憶呢?李白、杜甫、王維等那些盛唐偉大的詩篇里有著昨日的輝煌與記憶,走在如今西安的大街小巷也隨處可見文物古跡,或許酒中訴衷腸本就是一種孤獨的表達,甚至在那些古典的詩篇里,我們想象的場景中那些來了又去了的身影都可以凝縮為昨日他們歡宴之后的詩句與空愁。“城墻、城門、城樓、箭樓、甕城、角樓……還有撞入眼睛的城磚,灰色的無邊無盡的城磚啊,悠閑地走在城墻上,那種君臨天下的味道,除了西安城,別的地方有嗎?”(吳克敬《知乎》)
今天,吳克敬筆下的人物與故事也如同他曾經的傳奇一樣,在大街小巷廣為流傳。人們記住一座城市往往是因為一首詩歌、一部小說或一篇隨筆,那么在西安這座城市里走在大街上迎面而來的人群中,或許我們就會遇見一位叫吳克敬的西安作家。
方英文:幽默閑散中的西安趣味
一
“人的所有行動,都豐富了人的晚年回憶。全部往事由此而來,因而歷史總是彌漫著詩意的虛構?!边@是作家方英文在《后花園》題記開宗明義之理,以此幽微闡發(fā)其文之思也不為過。無論在隨筆抑或小說間,他的作品中總彌漫著方氏幽默趣味,這種與生俱來傳達幽默的氣質,構成他筆下詩意虛構的一抹溫暖。
1958年冬,方英文出生于鎮(zhèn)安縣西口鎮(zhèn)程家川安嶺村一戶耕讀之家,祖父是鎮(zhèn)醫(yī)院聞名四方的老中醫(yī),父親是小學教師,母親在家務農。父親溫潤如玉,一表人才;全家禮佛,母親更是持齋一生,吃苦耐勞,做事很有主見。父親在幾百里外教書,與母親聚多離少,時間久了感情就淡了。三歲半時,父母離婚了。他母子與祖父祖母及叔父嬸娘們生活在一個大家庭里,小矛盾難免,但總體上還算融洽。除了祖母,全家都是識字人;除了母親一人種地,其余人都端公家飯碗。在他們的寵愛呵護下,幼年的方英文常聽大人們講《西游記》《三國演義》《紅樓夢》及《薛仁貴征東》《大詩人李白》中的人物故事。祖父給他寫了不少影格,多為歐體。母親常教導他好好寫字:“字是門樓書是屋,心正字則正?!边@樣的環(huán)境未必確保他以后成為作家及書法家,但是深刻影響了他以后的人生,則是無疑的。
1975年方英文高中畢業(yè),當了一年半代課教師,終究未能轉為正式民辦教師,只好當農民。1979年他以鎮(zhèn)安縣文科狀元的身份被西北大學中文系錄取。23歲大三時,他在1981年第10期《上海文學》發(fā)表了《文論小議》,這是他的文章第一次變成鉛字。1983年大學畢業(yè),他被告知分配到某報社工作。但是隔了一夜,那指標被另外一個同學占了去。沒有辦法,只好在學校等待分配,一待就是四個月。那時倡導“哪來哪去”,他被分配到商洛地區(qū)群眾藝術館,任文學輔導干部,工作生活了十年之久。
1993年,方英文由商洛被邀請到西安任《收藏》雜志副主編。編輯部設在建國路上的陜西作家協會大院,他就臨時住在建國路六巷省政協家屬院信義巷,那是一間有點破舊的平房,大概十余平方米,倒也能遮風擋雨。方英文入住信義巷,先從舊貨市場買來一張凸凹不平的雙人彈簧床,及一個插電燒水杯。雖鄙陋,卻接待了不少人物,諸如《白鹿原》責編劉會軍,《深圳青年》來約稿的孫蘊。當時在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從事專業(yè)編劇的同鄉(xiāng)好友陳彥,算是這里的??停砼c方英文談稿子,談晚了索性擠睡一張床。半年后,方英文調入陜西日報社新創(chuàng)刊的《三秦都市報》,擔任文藝編輯,信義巷的房子繼續(xù)住著。新進報社者大多單身,空閑的夜晚常聚一室打麻將。方英文坦言手氣從沒好過,十打九回半都是輸。輸錢后很沮喪,回房子又睡不著,于是用寫文章的稿費來彌補打麻將的損失——《種瓜得豆》一書所收文章,幾乎全是這么“輸”出來的。
1996年,報社印刷廠西側的綜合樓(單身樓)三樓給方英文分了一間廁所邊的房子,他稱“墻壁洇濕,管道縫隙耗子上下跑”。盡管這樣,一家三口終于在西安團聚了。后來,報社臨近安東街家屬區(qū)的舊樓給他分了一套小居室房子。家從單身樓搬到南北樓,房子盡管破舊,但比單身樓寬敞多了,而且?guī)瘹?,有衛(wèi)生間,真是進了天堂!在這套被方英文稱為“陳舊的、搖搖欲墜的”房子里,他寫出了至今暢銷的長篇小說處女作《落紅》。《落紅》里“百陵市”的原型主要取自西安,可見他已深度融入西安。
熟悉方英文的人都知道,他思維敏捷,談吐風趣,人緣頗好。很多年以前,他就在遍地作家的西安城里獲得“方老”這個雅稱,尊重之余體現出一種遇事不使計,論人不苛求的寬厚,這使他在陜西文學界廣有口碑。
某一次,方英文參加一文學研討會,他似乎對研討的問題不感興趣,輪到發(fā)言時,一看無法推辭,便開始大放厥詞,現身說法如何戰(zhàn)勝人性的弱點,一本正經地談起自己瀏覽某類網站的經歷,而且連續(xù)幾夜看,目的是為了看膩,永不再看它。此次活動后,以至于有人誤解他風流成性,放蕩不羈,卻不知方英文乃性情中人,熱血男兒。正如方英文在答《新華書目報》記者時回答:“至于我的寫作風格,也不宜由我自己講。我只說一句,‘作家理應個性化,能讓讀者覺得你只此一家、別無分店,就好’?!?/p>
方英文的語言有別樣的幽默、詼諧、趣味,有著非同一般的敘事智慧,給讀者以強烈的閱讀快感。陳忠實在《再讀〈落紅〉致方英文》中,以肯定的語氣,預測小說主人公唐子羽“以其陌生的新鮮的面孔立于當代文學畫廊人物之林”,同時贊美“方英文式的語言”的獨特性,極具辨識度。
方英文在長篇小說《后花園》中通過對秦巴故鄉(xiāng)和古都長安的溫情緬懷,以其旖旎又不失厚重的精彩敘述,再現了當代人特別是當代知識分子的尋夢之旅。他在這部作品中營造了一個寓意豐富的棲居地,甚至這個“后花園”最終延伸到一個人靈魂的縱深處。由于故事引人,語言優(yōu)美新穎,《后花園》因深受讀者歡迎而出現盜版,因有盜版而促成再版,盜版卻依舊不絕。
新世紀初,單位的舊樓要拆,卻又沒新房可分。即使有新房,按級別職稱也輪不上方英文?!安坏貌蛔约嘿I房”的方英文,在西安城南明德門小區(qū)看一套高層房時,兩間臥室及帶陽臺的大書房,都能采光?!懊鎸η貛X,滿目明亮,一片朗然。頓生此處候我久矣的感嘆!”只是房面積一百零六平方米,陪同朋友說“現在只有省級領導能分這么大房子”。一聽此言方英文分外來勁:“那我買定了,我自己給自己省級領導待遇吧,不麻煩組織了!”于是借錢買了,并給書房以嘉名“采南臺”。
明德門是盛唐長安城最繁華的南大門,風水寶地、文脈源遠,因此三百米之內住了三位名作家。另兩位一是散文家朱鴻,一是英年早逝的小說家紅柯。
彼時,明德門周圍還是莊稼地,晴天麗日一眼望到巍巍秦嶺。采南臺隱含著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寓意,“心遠地自偏”的脫俗境界。在方英文心里,每個文人都有一個田園牧歌式的夢想,于是他筆下的小說和散文里,不時呈現出夢幻與浪漫的格調。
二
《后花園》作為方英文第二部長篇小說,雖不是典型意義上的西安城市敘事小說,但小說敘事的地理始終圍繞著西安而展開,即“逃離西安——想象西安——返回西安”。主人公宋隱喬是西安未央大學的一位老師,從西安通往后花園的列車上因與陌生女子羅云衣邂逅而耽誤了內急,跳車后開始了一場尋找后花園的冒險之旅。宋隱喬跳車后,進入莽莽大山,巧遇了哭墳女子胡珍子、小店老板胡葵花、神秘的老紅軍、聰慧的智呆和尚以及夢境里的楚春苔等。直到再次與羅云衣相遇后花園,開啟了如醉如幻的愛情生活,回到西安城中他們的關系從隱秘到公開,最后因夢想破滅而再次遠走西藏。
宋隱喬作為西安未央大學已有九年教齡的講師,他玩世不恭,卻風度翩翩,深受學生喜愛。宋隱喬乘火車南下的動機無法得知,但在冒險途中尋找后花園時,西安卻成了他腦海與所處環(huán)境對比的重要參照物。西安城中的繁華熙攘與山里的寧靜神秘成為鮮明的對比,宋隱喬也在山間冒險中不時想起西安。在離開胡珍子時想象著她進城了,幻想著“假如珍子進了西安,他想一定要好好地招待她,陪她上大雁塔、逛曲江池,夜里到環(huán)城公園聽秦腔。還要帶她去品嘗回民小吃”。當然,在后花園蒼茫大山中,西安也成為對古老文明的想象。宋隱喬攜帶羅云衣返回西安后,西安成了他們日常生活與故事的真實發(fā)生地,羅云衣開車圍繞大雁塔轉圈子,打情罵俏成了溫柔鄉(xiāng)里必備課。西安城墻、朱雀路、明德門、南郊、建國路、秦腔和泡饃等秦地、秦風、秦韻構成了故事涌動的觸角與行走的軌跡。
雖然《后花園》大篇幅都在敘述宋隱喬逃離西安進入大山深處冒險之旅中的所見所聞,但西安卻成了整個故事空間中時隱時現的地理坐標:“平常在西安城里,不可能見到這樣的早晨,因為那鬼地方根本無風景可看……盡管西安的樓房一片接一片地拔節(jié)生長……車流是那么稠密……”
《后花園》文本里西安的篇幅略少,但重心依然在西安,因為城市與鄉(xiāng)村必須相互映襯才成為城市與鄉(xiāng)村,一如圍棋必須黑白兩色才能各顯其色。
故事開頭,宋隱喬從西安出發(fā)一路南下開始冒險,從逃離西安到返回西安,再到愛情破滅離開西安去西藏,西安成了整個故事敘事的邏輯起點和最終歸宿。作為十三朝古都,西安與南京、洛陽等城市一樣彌漫著對古典文化的浪漫態(tài)度與精神向往,這種深層次的精神構造與現代城市文化融為一體,構成現代城市精神想象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時,西安的時空、地理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按笱阋吡?大雁向往更遼闊的天更美麗的云/大雁馱著唐朝飛走了”。即使大雁飛走空留大雁塔,也無法阻止不斷有人朝向西安。法國的腦外科博士李可秀棄醫(yī)而永居中國,她認為,“似乎唯有長安,就這個地方,才是我最理想的地方。是的,最理想的地方”。可見,他筆下的人物,字里行間充滿著無限熱情,展現出強烈的生命意識。
宋隱喬始終徘徊于西安城市內部與外部,更像古典文化意義上的文人才子,從西安古典的內部走向田園牧歌式的山間鄉(xiāng)土,浪漫的詩意始終潛伏在敘事可能抵達的觸角。在營造的語境和宋隱喬的語氣中,我們知道他既不附著于西安古典性的詩意浪漫精神中,也不過度沉溺于西安現代性層面的華麗與時尚。相反,他從不同層面一直持續(xù)反思西安的現代生活。但終究在反思中還是充滿無限的憐愛,畢竟西安是他精神中的傳統與現代的兩個重要面向。從這個意義看,宋隱喬也是撕裂的,他并不是傳統的守舊者,也不是現代的倡導者。因此,在以宋隱喬和羅云衣為核心人物構造的西安故事中,隱藏著我們對西安古典文化的巨大想象,現代城市的時尚繁華與古典傳統的詩意相互成就、相互碰撞,從而豐富了我們對西安歷史、城市和文化的想象。
三
方英文筆下的《后花園》并不局限當下西安生活,而是龐雜涉及了社會歷史的各個方面。城市與鄉(xiāng)村、古典與現代、文人與商人、世俗與神圣等不同命題,隨著場景的轉換和人物的登場,整個故事逐漸展開了豐富的縱深景觀,看起來更像是一部當代知識分子的生活風俗史,既有歷史感與時間感,又裹挾著知識分子游走人間煙火中的自我批判與反思的心靈史。另外,小說追溯了楚家大院幾十年前與古城西安所遭遇的滄桑歷史,還借胡葵花之口講述了早年一個鄉(xiāng)下女子在西安城的際遇,等等。西安成了知識分子想象與進入古典浪漫的通道,故事結尾處飛機騰空而躍,宋隱喬腦海中的西安、長安并沒有消失,他依然經受著回與不回西安的精神煎熬。如果說“后花園”隱喻女性文化,那么在宋隱喬與羅云衣結婚夢想破滅后,這個后花園對于宋隱喬來說已經不復存在?!昂蠡▓@”像是巫山云雨幻境之夢,既充滿神秘的質感又夾雜著驚心的跳動。作家沒有明確地表示,只是提出問題,讓讀者去思考,而他則“欲辯已忘言”。
正如法國學者讓—路易·蒂西埃(Jean-Louis Tissier)所說:“在想象與現實之間,在藝術再現與真實體驗之間,有一種寫作的張力……詩情畫意并不提供知識、教誨,而只是打開了一片視野,為世界打上別樣的一束光照……在這個詩意的新世界里,并沒有太多的秘密,詩意本身也并不提供什么具體的材料,這里有一種內在親密的源泉,幫助我們找回棲息之地……詩是真理之地,在那里,人的意識與真實的世界自在相遇?!保ㄗ尅芬住さ傥靼#骸吨x閣蘭與黃土地》)。而方英文讓讀者與研究者輕松獲得了關于長安與“后花園”的體驗,這種體驗來自作家所講述的故事,介于真實與夢幻之間。
在小說的末端處,我們可以看到,萬物自由自在,適性而動,正如作品人物宋隱喬所言:“這個西安,這個曾經先后叫作鎬京、長安、大興,又恢復叫長安最后又叫西安的城市,不管他十三朝古都也好,東方的羅馬也罷,對于他而言,都沒有什么實際意義。一個城市對于一個人的意義,就看它讓這個人舒服不舒服?!痹跉v史豐富缺少風景的西安城,與城市隔絕的“后花園”,既涉及“肉體”,更關懷“精神”。諸如對“留守孕婦”胡珍子來說,“表哥”宋隱喬只是城市男性的一個象征,當代表鄉(xiāng)村權利的性轉向城市之后,留守婦女到底該不該守貞?小說中胡珍子難免思春,差點跟宋隱喬歡愉。其實,胡珍子所經歷的正是一次守貞觀念的突圍,這種“突圍”不僅僅停留在身體越軌的層面,更是一次精神徹底的放逐。作家方英文本人也像擺脫官場束縛悠然自在的陶淵明,他在文學與人生的道路上悟出了人與自然的人生哲學,那就是人生應該回到無限清新和生機勃勃的大自然,不應該因種種“不舒服”而丟失了自己自然的天性。因此,才把自己向南的書房名為“采南臺”。
方英文是多面手,是典型的才子作家,寫作之余更是勤于書法,也有人說“他的書法作品甚至于要超過一些專門的書法家”,朋友圈經常看到他得心應手地寫自己生活中隨便想說的話。近年,方英文的第三部長篇小說《群山絕響》,就是全用毛筆寫在二十多冊宣紙本上的。正如他所言:“我不寫唐詩宋詞,我只寫我自己的語句?!薄度荷浇^響》被媒體鑒定為“1949年后唯一毛筆寫成的長篇小說”。
作為渴望田園牧歌式的作家,方英文筆下的西安城既富含古典的浪漫,又兼容現代的華麗與時尚,真實與虛構往往很難清晰地分出紋理。就像作者在《后花園》結尾處寫道:“我能肯定的只有一點,我靈魂深處的后花園,是與我永遠如影隨形的?!蔽靼策@座城市為方英文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與想象,而他傾心所寫的字里行間也潛在地閃爍著多元文化下的西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