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慧
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我國和世界的交流空前擴大。高校簡介作為展示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宣傳窗口,具有展示獨特辦學優(yōu)勢,對外宣傳學校,促進學校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作用。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新時代,國際交流已經成為各大高校關注的焦點。國內對于高校簡介的體裁研究從多角度出發(fā),但多從翻譯學視角出發(fā)對其相關英文翻譯進行研究,很少有學者從體裁分析的視角進行研究。高校簡介作為一種具有特定交際目的的文本有其相對主要的體裁結構,了解中美高校簡介的體裁結構有助于其在國際上更好地傳播和交流。
自20世紀末以來,體裁分析逐漸成為語言研究領域的熱點話題,受到越來越多學者們的關注和探討,學術成果豐碩。高校簡介作為對外宣傳的重要途徑,其在國際傳播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對高校簡介的搜集、整理,發(fā)現(xiàn)中美高校簡介既存在相同之處也存在略微差異。有些高校簡介雖在篇章結構上存在共性,但由于中美高校在辦學特色和研究方向等方面的不同,二者在體裁上又具有各自鮮明的特點。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高校英文簡介作為展示高校校園文化的對外宣傳窗口,其重要性日益凸顯。通過對中美高校英文簡介體裁的分析,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一體裁,使其在國際上更好地交流和傳播。
本研究擬采用兩個相對權威的大學排名作為選取語料的標準,即中國校友會網(cuaa.net)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發(fā)布的世界大學排名。為保證語料選取的質量,本研究從每個排名中分別選取前100所大學,分為兩組,每組100所大學。然后從每組中隨機選擇15所大學,以確保選取的隨機性。以此為語料比較中美高校在英文簡介體裁上的異同,歸納總結出中美高校簡介特有的體裁結構和語言特征,并分析其差異性以及造成差異的主要原因,使其更好地在國際上傳播。
“體裁”的概念源于genre一詞,傳統(tǒng)上屬于文學和修辭領域研究的范疇,后來被人種學家引入語言學研究領域,目的是研究某一社團對其成員的言語行為的分類方法。①現(xiàn)代西方體裁理論可被理解為關于語境中言語行為的研究,其關注的焦點是特定文化語境下社會功能與語言運用之間的關系。②即在一定的交際情境下,通過對詞匯、語法以及話語資源等的限制和使用,形成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話語結構。
根據研究中側重點的不同,可以將體裁理論化分為三個流派,即以Miller為代表的北美新修辭學派,以Martin為代表的澳大利亞功能學派以及以Swales和Bhatia為代表的ESP和EAP學派。英國ESP學派的體裁理論側重于對語篇交際目的及語步結構的分析,其研究焦點在于探究人們在專業(yè)語境及學術語境下以何種方式來使用語言。Swales將體裁定義為由具有相同的交際目的的一組交際事件組成的。③ESP/EAP學派的Swales和Bhatia分別以學術和職業(yè)語篇為研究對象創(chuàng)立了各自的體裁分析模式:Swales(1990)的科研論文分析模式;Bhatia(1993)④的推銷體裁分析模式。
在分析具體的語篇時,ESP學派通常以語步(move)和步驟(step)作為語篇分析的出發(fā)點。本文借助Swales和Bhatia的語步分析法,對高校官方網站上的學校簡介(about the university)進行語步劃分,并從語言特征層面進一步認識該類語篇的體裁結構。
通過對所收集語料的統(tǒng)計和分析發(fā)現(xiàn),中美高校英文簡介基本由八個語步及其包含的20個步驟組成(見表1)。從語篇中各語步的出現(xiàn)頻次可以看出,校園概覽、實力展示和學校領導為高校簡介的必選語步,其余為可選語步。
首先,如表1所示,中美高校英文簡介具有類似的語步。二者基于相同的交際目的,即擴大對外宣傳,增強影響力,其會采用一些相似的手段和策略進行有效宣傳。其次,除語步5外,其余語步中美高校均有所涉及,且語步1和語步2作為承載信息的重要語步,在中美高校中均高頻出現(xiàn)。有效實現(xiàn)了高校簡介的交際目的,讓讀者迅速抓取主要信息。
表1 中美高校英文簡介體裁結構
中美高校英文簡介雖然在語步上具有一些相似之處,但由于文化背景等不同,其在具體的結構上仍有一些差異。總體來說,其差異性主要體現(xiàn)在語步種類、順序、表現(xiàn)形式和語步/步驟出現(xiàn)的頻率方面。
第一,在語步類別方面,中美高校基本保持一致。其中生源和學校的招生政策(M5)為美國高校特有語步。此外,在校園概況(M1)中,領導致辭(S1)為中國高校特有步驟。其差異可能和兩國的國情和文化背景有一定的關系。領導致辭主要為學校領導的歡迎詞或者國家領導人在該校發(fā)表的重要講話或視察,學校領導歡迎詞可以帶給人溫暖、禮貌、熱情友好的感受。且國內高校歷來與政府保持著較為緊密的聯(lián)系,簡介中有國家領導人的重要講話,可以凸顯其在中國教育領域的重要地位。與之相反,美國并沒有國家統(tǒng)一的招生政策,每個大學都會根據自己的情況來決定自己的招生計劃和相應的錄取標準,在其高校簡介中往往會有往年的生源情況,申請情況以及多樣的資助項目,以此來吸引世界各地的優(yōu)秀學者。
第二,在語步順序方面,筆者發(fā)現(xiàn)并非所有的語步均為上表所概括的線性排列,有些步驟較為靈活。例如,校園云參觀(M7)有時會嵌入到校園概覽(M1)中,而創(chuàng)立時間、歷史沿革(S4)有時不會嵌入到校園概覽(M1)中,而是以單獨的語步出現(xiàn)。此外,發(fā)展愿景(M4)出現(xiàn)的位置也較為靈活,有時會出現(xiàn)在組織領導(M3)和生源及招生情況(M5)之間,有時也會出現(xiàn)在篇末的位置。
第三,在體裁結構的總體表現(xiàn)形式上,中國高校一般以完整的篇章形式出現(xiàn),而美國高校的英文簡介多以模塊的形式出現(xiàn),如“At a glance、Mission and Values、University Leadership”等,并結合豐富多彩的圖片或者視頻,例如想要了解某部分更詳細的內容,也可以通過頁面跳轉詳細了解。美國高校簡介的體裁結構總體上來說充分運用了各種互聯(lián)網技術,具有一定的多模態(tài)體裁特征。
第四,在語步/步驟出現(xiàn)頻次方面,關于公共設施及服務(S10)出現(xiàn)的頻次,美國高校要遠高于中國高校,美國學校在注重科研的同時也會高度關注社會服務,在其簡介中會列舉很多社會服務的項目及其影響。此外,關于辦學條件(S11)和國際交流與合作(S14)出現(xiàn)的頻次,中國高校要明顯高于美國高校,國內高校簡介內會列舉眾多的研究所,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立足國際的戰(zhàn)略交流計劃等,以吸引廣大優(yōu)秀學者。
校園概覽(M1)及其包含的步驟,是讀者對學校的初步認識。以學校性質(S2)為例,其是用簡潔的語言讓讀者對學校的性質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和認識,中美高校在表達此步驟時均使用陳述句式。通過對語料的觀察和分析發(fā)現(xiàn),中國高校英文簡介在表述學校性質時經常使用“national key university directly under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one of the“211 Project”and“985 Project”universities.”而美國高校英文簡介中常包含“one of the world's most important centers of research、at the frontier of academic and intellectual discovery.”由上述語料可知,中美高校在對學校性質描述時采用了相似的語言結構,但二者對于大學性質的修飾語有所不同,其原因與中美兩國的文化差異有一定的關系。國內高校充分抓住讀者關于國家對高校認可、信任的心理,高頻使用教育部直屬重點高校,“985”“211”建設工程等修飾語以彰顯學校綜合實力,吸引廣大讀者的關注。而美國則高頻使用研究中心、世界級等很多積極、正面的詞語以凸顯其在國際前沿的研究水平。
實力展示(M2)作為高校簡介的核心語步,由8個步驟組成,是讀者了解和選擇學校的關鍵語步。以師資力量和學生的情況(S9)為例,中國高校在介紹老師時會較為詳細列舉出校內現(xiàn)有教授/副教授人數,碩士/博士指導教師人數,而美國高校則有所不同,其會標明全職教師、兼職教師或者訪問學者的人數。此外,在學科實力(S8)方面,中國高校會列舉出國家重點一級學科,二級學科以及學科排名等,而美國在此方面會以具體的研究項目為例。
本文通過對中美高校各15篇英文簡介整理和分析,運用Swales和Bhatia的體裁分析理論,從宏觀體裁結構和微觀語言特征兩方面進行對比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中美高校英文簡介具有相同的交際目的,因此二者具有類似的體裁結構,但由于兩國文化等差異,在具體的語步/步驟上又有些許差異。總體來說,中美高校的體裁結構由8個語步和其包含的20個步驟構成。在宏觀體裁結構上,中美高校在語步種類、順序、表現(xiàn)形式以及語步/步驟出現(xiàn)頻次方面有所差異。在微觀體裁特征上,二者由于文化差異在某些具體步驟上也存在些許差異。本文通過對中美高校英文簡介體裁特征的分析,希望可以引起各高校對于體裁跨文化特征下的差異性的重視,并為后續(xù)撰寫提供些許建議。
注釋:
①梁文花,秦洪武.我國近十年“體裁理論”研究概觀[J].外語教學,2009,30(01):44-48.
②任柏洋.中美銀行網站主頁體裁特征對比分析[D].黑龍江大學,2015.
③Swales J.M.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④Bhatia,V.K.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London:Longman,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