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峰
(鳳城市特殊教育學校)
近年來,黨和國家對特殊兒童平等享受教育的權益特別重視,提出努力實現(xiàn)特殊兒童少年享受教育“全覆蓋、零拒絕”,逐步完善適齡重度特殊兒童送教上門服務工作。為了提高殘疾兒童少年教育普及率,增強殘疾兒童少年的認知能力和生活適應能力,國家建立重度殘疾兒童少年(以下簡稱“重殘兒童”)送教上門服務體系,由政府統(tǒng)籌安排送教上門等實踐,從而為特殊兒童提供教育。
特殊教育送教上門體現(xiàn)了國家對重殘兒童教育問題的重視。但是,由于送教上門服務方式缺乏完善的體系支撐和規(guī)范的制度約束,在送教對象審核和送教教師選擇、具體送教內容制定等方面仍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要開展好送教上門的精準化服務工作,需要在評估送教對象、了解送教需求、精選送教內容、創(chuàng)新送教方式等方面優(yōu)化操作流程,建立管理機制,發(fā)揮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作用。
2022 年7 月,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fā)《遼寧省“十四五”特殊教育發(fā)展提升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加快健全特殊教育體系,推動送教上門工作有效落實。多年來,鳳城市特殊教育學校(以下簡稱“學?!保┮恢睘橛兴徒绦枨蟮闹貧垉和峁┧徒躺祥T服務。送教人員結合重殘兒童的家庭因素、身心狀況,努力讓這些無法入校的重殘兒童同樣享受到教育的雨露,讓這些特殊家庭感受到來自國家和社會的溫暖與希望。在長期的送教入戶、服務“三農”的過程中,學校教師探索出一條送教上門的實踐之路。
送教上門既是特殊教育安置的補充形式,是特殊教育面向重殘兒童精準化服務的拓展與延伸,也是落實黨中央關于“扶貧先扶智”“精準扶貧”重要思想的體現(xiàn),更切實解決了重殘兒童家長急難愁盼的教育問題。因此,在進行送教上門之前,學校需要摸排送教上門對象的具體情況,為將來的送教提供重要依據(jù)。
學校每年在首次摸排中都會與鳳城市教育局、鳳城市殘疾人聯(lián)合會和全市21 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進行溝通,并進村入戶摸排統(tǒng)計,盡可能地完善鳳城市內所有的重殘兒童信息。僅2023年,鳳城市共有86名重度重殘兒童在家待教,殘疾類別以腦癱、智力落后、孤獨癥及多重殘疾居多。為了精準送教,鳳城市特殊教育學校還進行了二次上門入戶摸排,直面重殘兒童及家庭,進一步了解兒童的殘疾狀況和受教育程度,組建送教上門重殘兒童學籍檔案,為實施送教奠定基礎,并根據(jù)檔案確定具有送教條件的重殘兒童。初步統(tǒng)計具有認知能力和送教潛能的重殘兒童共32 人,殘疾類別為孤獨癥、腦癱、智力落后、肢體、唐氏等。
地校對接、學生建檔、多次入戶是十分重要的準備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送教工作的順利開展,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費,為后續(xù)工作的優(yōu)化打下堅實基礎。
在開展送教上門服務初期,出現(xiàn)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與上門教學模式不兼容的現(xiàn)象。學校常規(guī)的教育環(huán)境、教學條件、生源質量都與送教的教育教學現(xiàn)狀和教育對象存在著極大的差距。教師備課方式不同、傳統(tǒng)授課模式不適合、教育學生的同時是否需要培訓家長等一系列問題接踵而至。經過10 年的送教經驗積累,我們總結出教學模式上的創(chuàng)新之法,即打造有特點的“專屬課堂”。
送教上門之前,教師要擺脫原有的教學模式,在充分了解每一名學生的認知水平,為其制定科學合理有效的個別化教育計劃的基礎上,做到因生而異,每生一案、每生一法。學校讓教師和家長充分認識到送教上門服務不只是一堂課的教學,而是需要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工作流程,即初期調查—對象評估—制定個案—具體施教—測評反思。通過標準化的送教流程規(guī)范送教上門的每一個細節(jié),能更好地促進中短期送教目標的實現(xiàn)。
針對送教上門服務對象的生理狀況、心理特點、殘疾類別、家庭環(huán)境及家長認知程度等,學校制定切實可行的個別化幫扶方案,包括對重殘兒童的家庭成員的家教指導方法,有計劃、分階段地對學生及家長進行心理疏導、康復培訓、醫(yī)教指導、希望規(guī)劃等方面的干預與訓練,提高送教工作的拓展性、全面性、實效性和親和力。
送教上門服務是一項持久的工作,需要有序的銜接,因此要建立“送教上門”服務對象相關檔案,通過初期評估、定期評價分析等方式展現(xiàn)送教對象的成長歷程,總結經驗,反思不足,完善計劃。檔案資料主要包括學生基本情況、學生發(fā)展評估手冊、教學過程資料、個別化教育方案、康復訓練記錄、家長信息反饋和影像資料等。學校將送教上門對象列入學校學生學籍統(tǒng)一管理,及時跟蹤、健全送教上門服務臺賬,完善送教學生的綜合評價體系。
送教上門服務雖然是解決重殘兒童無法入學接受教育問題的一種方式,但其仍然難以滿足重殘兒童和家長回歸校園、接受全日制教育的愿望,這也是教育者“打通送教服務最后一公里”的痛點所在。為了引領希望,圓夢助愿,我們打破學校教育與送教學生之間的壁壘,破除在校學生與送教學生的藩籬,為部分送教學生提供短期入校機會——可以是一次短暫的參觀,也可以是一日的體驗,甚至可以是一周的嘗試。在充分考慮重殘兒童的家庭情況、地理位置、殘疾程度等因素的前提下,學校組織安排部分重殘兒童走入校園,坐進課堂,參觀校容校貌,盡己所能滿足學生心愿,消弭其心理落差,提升重殘兒童及其家長接受教育、實現(xiàn)成長的信心。
當前,針對特殊兒童送教教師隊伍建設沒有統(tǒng)一標準,由于重殘兒童的類型較多,需要幫助的重點和難點存在差異,教師隊伍一般以地方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為主。面對一些需要醫(yī)療康復介入的特殊情況的重殘學生,教師只能靠自修或求助專業(yè)醫(yī)護者來提供幫扶。目前特殊教育教師資源相對缺乏,送教教師隊伍的專業(yè)水準不高、規(guī)范不足。同時,由于教育對象的“小眾”,特殊教育教師群體缺少專業(yè)學習提升的機會;由于教育對象的特殊、教育范圍的特定,大多數(shù)特殊教育教師也不適合參與本地區(qū)普教教研;即便有了適合參與的學習機會,研討內容與實際教學工作之間卻存在著巨大差異,學習者難以在專業(yè)培訓中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專業(yè)素養(yǎng)提升,教學改革實施也就難以有效推進。這些是制約特殊教育課堂教學質量和送教上門工作開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強師資隊伍的專業(yè)化培養(yǎng)工作尤為重要。
送教上門的教學內容是由教師傳達,送教上門的教學效果也要由教師實現(xiàn)。因此,送教上門教學模式的選擇要符合學生的接受實際,也要符合教師的施教實際,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送教教師的教學能力是關鍵所在。無論是在送教上門教學模式探索的初級階段,還是在送教上門教學模式改革的“深水區(qū)”,優(yōu)秀的師資力量都同樣重要。因此,必須加大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的專業(yè)素質提升教育。
學校加強送教人員的專業(yè)技術培訓,在專業(yè)評估、醫(yī)教結合、康復培訓等方面創(chuàng)造機會,多頻率快步落實,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讓更多的送教教師有機會參與各領域的專業(yè)理論學習和研討,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提高對課堂教學的認識、適應、把握和運用等方面的能力。學校消除陳舊的教育觀念和固有的特殊教育課堂教學模式的影響,鼓勵教師敢于創(chuàng)新、善于創(chuàng)新,結合送教工作的要求和重殘兒童的實際情況,穩(wěn)步、有序、創(chuàng)新地開展將特殊教育課堂前移至家庭的工作。
送教上門服務不是簡單地將課堂前移至家庭的過程,而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方式,其既需要專業(yè)的特殊教育教師作為主力成員,也需要專業(yè)人士在康復訓練和醫(yī)療輔助、心理疏導的幫扶,還需要行政部門的鼎力支持。多年來,學校在送教服務中逐步形成“以學校教師為主的送教1+個別化需求的N 項服務扶持”模式,協(xié)調鳳城市教育局、鳳城市殘疾人聯(lián)合會、鳳城市鳳凰醫(yī)院康復醫(yī)療中心、丹東市某心理咨詢工作室,以及各鄉(xiāng)鎮(zhèn)社區(qū)民政部門等,對重殘兒童進行精準的教育、醫(yī)療、康復、政策等支持,效果顯著。
腦癱兒童暢暢常年臥床,送教教師發(fā)現(xiàn)其對室外的環(huán)境非常好奇和向往,但行動不便成為其親近自然的阻礙。在教師、學校和殘聯(lián)的共同努力下,一臺嶄新的輪椅滿足了暢暢出入自由的愿望。重度肢殘兒童瑤瑤,身患雷特綜合征,常年臥床,肢體肌肉嚴重萎縮。送教教師向康復醫(yī)療部門請教學習,在授課之余堅持為瑤瑤進行康復按摩,現(xiàn)在瑤瑤的肌肉恢復效果明顯。
學校在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中將培養(yǎng)“1+N”型的專業(yè)師資力量作為教師專業(yè)化提升的重點,通過專業(yè)化的培訓、進修與自學的模式,加快教師自身的素質提升,積極打造一支在課堂教學、醫(yī)教結合、康復培訓、心理疏導等方面具有綜合性素質的送教隊伍。
重殘兒童接受教育的目的究竟是為了學習知識,還是為了提高生活生存質量?這一直是我們在送教工作的過程中思考的重要問題。我們認為,學習知識對受教育者來說較為簡單,而提升其生活質量是綜合性的服務,需要家長作為核心主體進行配合,需要家庭統(tǒng)一重殘兒童教育觀念。因此,家長和家庭是送教上門服務幫扶的第一對象。
作為特殊教育者,特別是重殘學生的送教教師,應把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作為送教上門的第一堂課。送教教師應讓家長增強責任意識,摒棄“因殘而廢”的思想,幫助家長樹立信心。重殘兒童幾乎常年居家,家庭氛圍、家長的關愛程度對兒童成長有著直接影響。家長是送教上門活動成功開展的關鍵因素,其在送教上門過程中是否配合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家長的作用舉足輕重,因此,送教上門的首要任務是征求家長的配合。
具體來講,首先,教師在正式上課前應加強相關信息的溝通和宣傳;研究與家長的溝通方案;通過走訪交流,向家長正確傳遞送教上門的核心價值;對家長的意見、質疑及時作出正面回應,獲得其理解和支持;相互分享教育經驗,使其意識到送教上門的作用,讓家長成為送教上門活動的一分子,主動配合工作開展。
其次,家長自身也應調整心態(tài),消除負面情緒,正視孩子的缺陷,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做到言傳身教,幫助孩子糾正錯誤,配合送教上門,陪孩子一起聽課,在課后輔導孩子,幫助孩子鞏固所學,提高其學習效率。
送教上門服務中,家長與孩子對生活的信心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關鍵。由于重殘兒童家庭負擔大,部分家長對孩子顯露出厭倦、冷落的態(tài)度,對家庭缺乏信心,內心存在極大的自卑感。因此,教師在開展重殘兒童的送教過程中應有意識地關注家庭,幫助家長樹立信心。
具體來講,首先,教師要了解每一個家庭的狀況、每一位家長的素質,分析家長的心理,選擇直接有效的溝通協(xié)調方式,對癥實施家長認知干預。這是最關鍵的一點。
其次,教師要在送教過程中找到重殘兒童原有認知中的某一突破點,根據(jù)重殘兒童已有的知識、認知條件,制定有效的短期學習目標,創(chuàng)設適宜的教學情境,讓重殘兒童通過不斷地嘗試完成學習任務,并在其完成學習任務時給予鼓勵,逐步增強重殘兒童的學習信心,也讓家長看到希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以認真負責的職業(yè)素養(yǎng)與專業(yè)態(tài)度去感染和引導家長,使家長在轉變意識的同時增強教育的責任感。
提高送教上門質量,調動家長參與度尤為重要。筆者認為,送教課堂應該以學生實際需求為主,重點訓練其弱項領域,補充和更新其原有認知,并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具體來講,首先,家長在生活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孩子提升各種能力。比如:家長可以帶孩子到室外感受大自然,參與市場購物、醫(yī)院就醫(yī)、超市結賬等日常活動,學會乘坐公交出行、學會聯(lián)系行政機關尋求幫助等內容,依托社會大課堂,滲透實實在在的生活生存技能,把生存能力培養(yǎng)和文化知識學習融為一體,提升孩子的生存價值和生活質量。
其次,教師在送教路上與家長共同見證孩子的成長,觸發(fā)孩子對未來的希望,為重殘兒童將來有尊嚴地生活奠定堅實基礎。
最后,學校要注重醫(yī)教結合,指導家長成為家庭康復師,逐步縮減送教人員的參與時間。學校還要引導家長改變固有的觀念意識,理解、支持與配合學校,讓家長明白——只有直面特殊孩子的現(xiàn)實情況,配合特殊教師進行教育教學干預,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送教目的,進而對重殘孩子的生活發(fā)生質變。
送教上門服務任重而道遠,是實現(xiàn)特殊學生接受平等教育目標的“最后一公里”。推動特殊教育學校向特殊教育資源中心轉型,從校園課堂教學向送教上門服務轉變,這是教育事業(yè)在當今時代全新的挑戰(zhàn)與突破。送教上門工作需要上級的支持,需要學校的重視,更需要教師積極地探索,以及家長有信心地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