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題為“文化遺產(chǎn)”的文章中,作者往往會介紹某一種文化遺產(chǎn),講述自己與它之間發(fā)生過怎樣的故事,對自己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或是講述其歷史淵源、發(fā)展歷程以及對社會發(fā)展的意義價值。此類閱讀大多以記敘文和說明文為主,這就需要同學們具備賞析文章語言、體會作者情感、解讀說明方法的能力。中考常見的考點有:1.賞析加點(黑體)字詞或畫線句子;2.分析作者的情感;3.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有何作用等。
蒼蒼琴韻
◎遲子建
我最早聆聽的琴聲,是小提琴。
童年在小山村時,清晨時分,要是父親喚我們起床得不到響應的話,他會動用兩大法寶,把懶睡的我叫出被窩。這兩大法寶是:狗和小提琴。
父親會把屋門敞開,將在院子中守完夜的狗放進我的睡房,狗搖頭擺尾地進來后,歡天喜地地把兩只前爪搭在炕沿兒上,伸出柔軟的舌頭,哼哧哼哧地舔我的臉,直到把我舔醒。
要么,父親會取下掛在墻上的小提琴,站在炕前,有板有眼地拉起來。琴聲如黎明之船,駛入我昏沉的睡眠里,將我照亮。當我睜開眼的時候,琴聲還在繼續(xù),玻璃窗上彌漫著朝霞,好像朝霞也喜歡琴聲,特意從天庭飛來聽琴?,F(xiàn)存的世界上最古老的琴,是古琴吧。古人的詩詞歌賦中,常常出現(xiàn)“瑤琴”的字眼,說的就是它。我最早認識古琴,是1994年在云南麗江的玉龍雪山腳下。中秋節(jié)的晚上,一行人在大研古鎮(zhèn)聽老人們演奏洞經(jīng)音樂。洞經(jīng)音樂如同仙樂,至美至純。在幽幽的絲竹聲中,你能清晰地辨出古琴清麗的影子。古琴聲宛如落在水面的星光,宛如生長在花蕾中的晨露,給整首樂曲帶來濕潤、清新的氣象。據(jù)說有張古琴,有幾百年的歷史。它似乎還裹挾著時代梅花的苦香氣,說不出的風雅。
我與古琴這一別,竟是十多年。
去年十一月,在香港城市大學的惠卿劇院,我又與古琴相逢。城市大學舉辦了一場古琴演奏會,請來了國內(nèi)演奏古琴的名家。那天劇院爆滿,作為主持人的城市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的鄭培凱教授,特意穿上了一件灰色的長袍。演奏開始了,首先出場的是丁承運先生,他是武漢音樂學院的教授,他首演的曲目是《白雪》。盡管劇場很安靜,音響效果也不錯,可是幾百人的呼吸聲聚合在一起,還是弱化了琴聲,雖然古琴傳達的是那種曠古的美感,但在大劇場聽起來,它還是顯得寥落了。第二個出場的是李祥霆先生,也許由于他是遼源人的緣故,他的《流水》和《幽蘭》,粗獷豪放,如同一陣急雨,沁人肺腑,聲聲入耳。然而接下來的幾位,又回到了初始的風格,盡管他們在演奏上無可挑剔,彈奏的又是名曲,如《忘憂》《平沙落雁》《長門怨》等,可是卻缺少那種攝人魂魄的力量。未等曲終,與我同去的幾位外國作家,有兩位提前離座,一位酣然入睡。只有坐在我身旁的尼日利亞作家阿基耶拿,始終饒有興味地欣賞著。演奏間隙,阿基耶拿問我:“遲,你最喜歡哪一曲?”我說最喜歡第二個人的演奏,他興奮地叫道:我也喜歡他!看來李祥霆那蒼涼雄渾的琴風,與尼日利亞大地上回蕩的風是相似的。
這次演奏會,總感覺不如在麗江與古琴初識時來得愜意。我想古琴的獨奏,最適合的場所還是在大自然中,在林中溪畔,在鳥語和落花聲里。聽眾不須多,三五人,散坐在石頭上。撫琴者完全可以把琴置于膝上,與松濤和流水唱和。由此說來,真正的風雅是私人化的。難怪王維在《竹里館》里這樣寫道:“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3年,把古琴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古琴由此成為了世上最蒼老的琴。它們很難再回到曾讓它們無比燦爛的那個時代,它們在日新月異的時代里落落寡合。但它們是巍峨的,如同冰山,風骨依然,難以征服。這樣的琴哪怕有一天消失了,它留給天地間的,也是最美的一抹斜陽。
(選自《揚子晚報》2004年9月4日)
●思考練習
1.在城市大學舉辦的一場古琴演奏會上,主持人為什么“特意”穿上了一件灰色的長袍?
2.在城市大學聽古琴演奏,為什么“總感覺不如在麗江與古琴初識時來得愜意”?
3.文章標題有何含義?請簡要分析。
宣紙的“前世今生”
◎曹天生
“宣紙制作技藝”于2009年10月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宣紙雖為世人熟知,但不少人對其發(fā)展演進及內(nèi)涵變化并不十分了解,仍將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不同內(nèi)涵的宣紙混為一談,因此有必要對宣紙的“前世今生”一探究竟。
“宣紙”二字連用,成為表示紙張的專有名詞,始于唐代《歷代名畫記》:“江東地潤無塵,人多精藝,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边@種“宣紙”還不是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為原料生產(chǎn)出來的紙張,而是“蠟之”后才可以用的皮紙??梢娞拼靶垺笔切莸貐^(qū)所產(chǎn)高級紙張的總稱,是以產(chǎn)地而稱的。
宋末元初,“以蔡倫術為生業(yè)”的曹氏一支因避亂遷徙到安徽涇縣小嶺,根據(jù)當?shù)貤l件開始了以青檀皮為原料的宣紙試制和生產(chǎn)。宋末經(jīng)元到明中葉之前,皖南山區(qū)社會相對穩(wěn)定,文化繁榮,促進了當?shù)卦旒垬I(yè)的快速發(fā)展。小嶺盛產(chǎn)優(yōu)質(zhì)青檀皮,而當?shù)氐膬晒缮饺还善珘A,一股偏酸,為宣紙制漿時需要偏堿、撈紙時依賴弱酸的用水要求提供了恰到好處的保障。天時之機、地利之便加上人之勤奮,沾著黃山、九華山的秀氣,染著巢湖、太平湖的靈氣,涇縣宣紙開始嶄露頭角。當然這時的宣紙還是稚嫩,主要用于裝裱托紙等,還不宜用于書畫。
明朝中葉后,宣紙的原料已非采用青檀皮一種,而是摻和了沙田稻草。由于青檀皮的纖維較長,單一用青檀皮漿作為原料,成紙性質(zhì)較硬,柔韌性不足,在這種紙上進行書法繪畫時,潤墨性稍遜。而稻草的纖維較短,用青檀皮漿摻和稻草漿造紙,則增加了成紙的綿柔度和書法繪畫的潤墨效果。及至清代,宣紙已經(jīng)普遍采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兩種原料制成。宣紙因其質(zhì)地綿韌、紋理純凈、不蛀不腐、潤墨性強的獨特稟賦,成為書畫家們的最愛。
如今,宣紙產(chǎn)地早已由小嶺傳播到?jīng)芸h及其周邊地區(qū)。國內(nèi)少數(shù)地方曾在原產(chǎn)地技術人員指導下生產(chǎn)過仿宣,但產(chǎn)品質(zhì)量難與正宗宣紙相比。今天所謂正宗宣紙,就是用生產(chǎn)自安徽涇縣及周邊地區(qū)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做原料,用涇縣特有的山泉水以及傳統(tǒng)工藝精制而成的書畫、裱拓用紙。
宣紙是中國書畫藝術的重要載體,中國的書法和繪畫離了它便無從表達藝術的妙味。經(jīng)歷了上千年歲月,獨占天時地利、絕活秘笈的宣紙,依然花信尚存,青春不衰。
(選自《光明日報》2017年4月12日,有刪改)
●思考練習
1.“宣紙”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價值和用途,請按時間順序加以說明。
2.簡要分析第三段中黑體詞語的表達效果。
(1)相對:
(2)嶄露頭角:
3.第四段中畫線部分運用了哪種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