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輝秀
薛濤是唐代著名才女。她和卓文君、花蕊夫人、黃峨并稱“蜀中四大才女”,與李冶、魚玄機、劉采春并稱“唐代四大女詩人”。薛濤是蜀中才女之首,亦是唐代女詩人的代表。她不僅文采風(fēng)流,多才多藝,還是大唐第一位幕府女校書郎,是一位擁有杰出政治見識和憂國憂民愛國情懷的大唐女官。她和當(dāng)時眾多高官名士酬唱往來,受到歷任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的青睞,名重一時,千古流芳。
關(guān)于薛濤的生年,文史資料中沒有確切記載,學(xué)界至今仍未有公論,主要有公元758年、760年、764年、768年、770年、777年、781年、785年、785—786年等幾種不同觀點。其中,公元768年、770年、781年這三種薛濤生年觀點的認同者較多;但持這三種觀點的學(xué)者亦各持一端,互不認同。[1]
上文所述薛濤生年觀點皆以薛濤生平記載、相關(guān)史實和薛濤留存詩作這三種研究資料為論據(jù),按照五種推論思路得出薛濤生年;但因其論據(jù)選擇和推論思路存在不足,說服力有限,因而未能得到學(xué)界公認。薛濤生年考辨需要一個能夠準(zhǔn)確定位的時間點,由此為軸點,推論出薛濤生年。
薛濤留存詩作是研究薛濤生平的第一手資料。薛濤生年的研究思路及資料選擇,應(yīng)以薛濤生平記載為線索,梳理出薛濤留存詩作中與薛濤生平重要時間節(jié)點重合的詩作;以此薛濤詩為切入點,結(jié)合韋皋鎮(zhèn)蜀、韋皋為相、韋皋加封中書令、元薛因緣、南詔贈送韋令孔雀、劍南西川與吐蕃及南詔之間的戰(zhàn)事等相關(guān)史實,考證出這個能夠準(zhǔn)確定位的薛濤生平時間節(jié)點。
根據(jù)薛濤生平記載,參考薛濤《十離詩》及前人研究成果,薛濤生年研究的重要時間節(jié)點梳理如下圖:
薛濤生平時光軸
薛濤一生賦詩40余年,有詩500首,歸于《錦江集》,留存詩作92首。其中,有三組“罰赴邊”詩跟“薛濤生平時光軸”上“被罰赴邊”時間節(jié)點重合。薛濤被韋皋罰赴松州后,為了得到赦免,曾三度向韋皋獻陳情詩。在罰赴松州起行之前和剛到松州時,薛濤作詩《罰赴邊有懷上韋相公(二首)》[2]。到了松州生活一段時間后,薛濤又先后作詩《罰赴邊上韋相公(二首)》和《十離詩》獻給韋皋。
罰赴邊有懷上韋相公(二首)
一
黠虜猶違命,烽煙直北愁。
卻教嚴(yán)譴妾,不敢向松州。
二
聞道邊城苦,而今到始知。
卻將門下曲,唱與隴頭兒。
上面詩題中的“韋相公”三字,表明薛濤被罰赴邊是在韋皋被加宰相銜后。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二月,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加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銜,成為使相。此后,韋皋被人們稱為“韋相公”或“韋相國”。
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十月,韋皋因功加檢校司徒、中書令,封南康郡王。中書令于大歷二年(公元767年)升為正二品職事官官職,官階高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韋皋加封中書令官職后,人們稱呼韋皋就用官階更高的“韋令公”或“韋令”,而非官階低一些的“韋相公”或“韋相國”。唐代詩人王建在《傷韋令孔雀》詩中即用“韋令”稱呼韋皋。唐詩中這樣稱呼韋皋的,還有白居易《和武相公感韋令公舊池孔雀(同用深字)》、元稹《送林復(fù)夢赴韋令辟》、劉禹錫《和西川李尚書傷韋令孔雀及薛濤之什》。韋皋加封中書令后,上述唐代詩人都用“韋令”或“韋令公”稱呼韋皋。
《罰赴邊有懷上韋相公(二首)》詩題中,薛濤稱韋皋為“韋相公”,表明此詩作于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二月韋皋晉相位之后、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十月韋皋加封“中書令”官職之前。
此外,此詩中還有“門下”二字可與“韋相公”相互印證,表明薛濤被罰赴邊時韋皋已經(jīng)加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銜。第二首詩后兩句“卻將門下曲,唱與隴頭兒”意為:我(薛濤)到了松州后,將過去曾在劍南西川幕府、韋皋官廳演唱的歌曲唱給松州邊城的軍士們聽。很明顯,“門下曲”代表的是薛濤過去在韋皋官廳演唱的歌曲。
“門下”為“門下省”的簡稱,乃官署名。唐代后期,人們常用“門下”稱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宰相)。例如,唐代詩人杜牧有詩《奉和門下相公送西川相公兼領(lǐng)相印出鎮(zhèn)全蜀詩十八韻》,李頻有詩《感懷獻門下相公》,薛濤詩友王建則有詩《和武門下傷韋令孔雀》。王建詩題中的“武門下”,指的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武元衡。薛濤《罰赴邊有懷上韋相公(二首)》詩中的“門下”,很明顯也是指一位宰相,即已加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銜的韋皋。
根據(jù)薛濤詩題《罰赴邊有懷上韋相公(二首)》和詩中“門下曲”之語可以推論:薛濤作此詩的時間應(yīng)是韋皋晉相位后、加封“中書令”前。薛濤被罰赴邊的時間是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二月之后、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十月之前。
《罰赴邊有懷上韋相公(二首)》詩中,第一首詩后兩句“卻教嚴(yán)譴妾,不敢向松州”意為:您(韋相公)卻派人來嚴(yán)厲地譴責(zé)我:是不是不敢去松州?表明她被罰赴的“邊城”,就是“松州”。
薛濤圖(選自清·王翙《百美新吟圖傳》)
松州,位于今四川省阿壩州松潘縣,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邊陲重鎮(zhèn)。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松州被吐蕃攻陷占據(jù),直至唐末。[3]
前文所述的薛濤生年觀點,認為薛濤最早生于公元758年,最晚生于公元785—786年。根據(jù)“薛濤生平時光軸”,薛濤15歲及笄之后入西川幕府,再四五年后被罰赴邊,[4]則薛濤被罰赴邊時為20歲左右。以最早的薛濤生年觀點(公元758年)計算,薛濤被罰赴邊之年是公元778年;而松州自公元763年以后直至唐末都在吐蕃控制中。采用其他生年觀點更是如此??傊?,薛濤被罰赴邊時,松州是由吐蕃控制管轄的。
中唐時期,吐蕃乃是唐朝的西部勁敵,唐朝軍民一般情況下是不敢去吐蕃人控制下的松州的?!堆i》的作者吳柯、吳維杰甚至因此認為,薛濤是不可能去“敵占區(qū)”松州的,她被罰赴的邊城不是松州。[5]
可是,根據(jù)《罰赴邊有懷上韋相公(二首)》詩意,薛濤被罰赴的邊城明顯就是松州。[6]這就令人費解了。
此外,薛濤獲罪被罰赴邊城松州,應(yīng)該還有人押解或者監(jiān)督薛濤到松州。因此,不僅薛濤去了松州,而且還有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派出的或遣送或押解、或管制或陪同薛濤的人員都一起去了松州。這些大唐的官差、兵役和獲罪的薛濤,在怎樣非一般的情形下才能到達被吐蕃控制的松州呢?參考唐朝與吐蕃當(dāng)時的政治軍事形勢,答案只有一個:薛濤是跟隨唐蕃戰(zhàn)爭中的唐朝軍隊到達松州的。
劍南西川為邊疆防御型藩鎮(zhèn),西有吐蕃,南有南詔,且南詔于天寶九載(公元750年)臣服于吐蕃,與吐蕃聯(lián)手攻唐。安史之亂開始后,吐蕃利用唐朝內(nèi)亂,趁機陸續(xù)攻占了劍南西川南部的雟州、西北方的松州、西邊的維州、保州等地,并不斷滋擾西川南部的黎州、雅州和西川西部的西山地區(qū)。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唐蕃于清水會盟,在承認吐蕃占據(jù)雟州、松州、維州、保州等地的基礎(chǔ)上,還承認了吐蕃對白龍江上游以西地區(qū)、弱水西山地區(qū)(含西山八國)、雅州、黎州徼外的大渡河以西地區(qū)、大渡河西南地區(qū)的占領(lǐng),吐蕃軍隊與唐軍隔清溪關(guān)對峙。
貞元元年(公元785年),韋皋鎮(zhèn)蜀。其后,韋皋大力整頓西川軍事,迅速增強了劍南西川的軍事力量,使得黎州、雅州地區(qū)的東蠻部落、西山地區(qū)的黨項羌族部落和南詔國相繼附唐。唐軍在唐蕃戰(zhàn)爭的西川戰(zhàn)場上逐漸處于優(yōu)勢地位。
韋皋鎮(zhèn)蜀后,唐蕃之間發(fā)生的跟西川有關(guān)的戰(zhàn)事主要有:
1.貞元三年(公元787年)平?jīng)鼋Y(jié)盟后,唐蕃戰(zhàn)爭重新爆發(fā)。
2.貞元三年、四年,吐蕃寇涇州、寧州、邠州等地,大掠而去;同時,貞元四年(公元788年),吐蕃為阻止韋皋繼續(xù)滲透和東蠻部落的叛離,發(fā)兵十萬進攻西川南部的兩林、東蠻、清溪關(guān)、銅山城,唐軍大破之。
3.貞元五年(公元789年),韋皋派兵協(xié)助兩林進逼臺登,大破吐蕃,奪回了雟州臺登城。(此后直至貞元十三年,西川和吐蕃之間開展了爭奪雟州的大小戰(zhàn)役無數(shù),最終由唐軍完全掌控了雟州。)
南康郡王韋皋紀(jì)功碑(在今四川簡陽市人民公園西側(cè),為唐貞元二十年德宗口授詔書,時太子即后順宗李誦親書。現(xiàn)漫患不堪,僅存數(shù)十字可識)
4.貞元八年(公元792年),吐蕃寇靈州、涇州。為了牽制吐蕃,分散其兵力,韋皋出兵攻取維州,大破之,獲吐蕃大將論贊熱等獻于京師。
5.貞元九年(公元793年),為掩護鹽州城筑城,唐德宗命涇原、劍南、山南諸軍討伐吐蕃,以分其力。韋皋派遣大將董勔、張芬出西山及南道,破峨和城、通鶴軍。吐蕃南道元帥論莽熱率眾來援,又遭破之,死傷數(shù)千人,定廉故城遭焚。唐平柵堡50余所。
6.貞元十年(公元794年),南詔附唐。南詔以奇襲的方式攻占了鐵橋城,并攻取吐蕃所占昆明。
7.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韋皋出兵鞏固雟州城防御。
8.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三月,韋皋招降雅州會野路的高萬唐等部族兩萬余口。
9.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吐蕃兩度攻擊雟州,企圖奪回雟州,未能得逞。
10.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吐蕃攻黎州、雟州,韋皋破之。吐蕃酋帥馬定德率臘城、青城等九節(jié)度使等大將八十七人舉部落來降。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吐蕃控制的昆明城千余戶又降唐。至此,吐蕃在劍南西川的戰(zhàn)事幾乎全面潰敗。
11.為償西川之?dāng)?,貞元十七年(公?01年)七月,吐蕃北寇靈州、朔州,攻陷鹽州、麟州,靈州、朔州岌岌可危。靈朔之地乃是唐朝北面門戶,有秦漢長城防范北方少數(shù)民族侵襲,一旦被吐蕃攻破,則長安危矣。因此,德宗遣使至成都府,命令韋皋出兵深入蕃界,以解唐朝北方戰(zhàn)爭危局。于是,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八月,韋皋分南北九路出兵,北路進攻吐蕃維州、保州、松州及棲雞、老翁城,南路進攻雟州、黎州、雅州地區(qū)。十月,唐軍大勝。
上述11條戰(zhàn)事中,只有第8-11條發(fā)生于韋皋晉相位(貞元十二年二月)后、封中書令(貞元十七年十月)前。其中,第8、9、10條戰(zhàn)事,發(fā)生在劍南西川南部的雅州、黎州、雟州地區(qū),只有第11條戰(zhàn)事發(fā)生于“直北”,且還涉及“松州”,在時間、方位、地名上都與薛濤《罰赴邊有懷上韋相公(二首)》其二的內(nèi)容相符。
根據(jù)記載,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八月,韋皋分九路出兵西山和雟黎雅地區(qū):韋皋“乃令鎮(zhèn)靜軍使陳洎等統(tǒng)兵萬人出三奇路,……都將高倜、王英俊兵二千趨故松州……”[7]其中,第五路軍隊兩千人,由都將高倜、王英俊等率領(lǐng),奔赴故松州。[8]
在韋皋可以被稱為“相公”后,符合“黠虜猶違命,烽煙直北愁”描寫,劍南西川軍隊兵鋒直達松州的戰(zhàn)事,僅有這么一次。因此,薛濤被罰赴邊,是于貞元十七年八月和高倜、王英俊率領(lǐng)的作戰(zhàn)部隊一起奔赴松州的?!把綍r光軸”上的重要節(jié)點“被罰赴邊”的時間得以確定為貞元十七年八月。
薛濤被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罰赴松州后,曾三度獻詩向韋皋陳情,前兩組“罰赴邊”詩都沒有打動韋皋。于是,薛濤寫下了凄婉哀絕、椎心泣血的《十離詩》,打動了韋皋,得以被赦免回成都。薛濤從松州回到成都的時間,史料上雖未記載,但可從唐蕃貞元十七年之戰(zhàn)中窺探一二。貞元十七年十月維州之戰(zhàn)中,唐軍(主要是西川軍隊)大勝;吐蕃大軍潰敗,且吐蕃的最高統(tǒng)帥論莽熱被擒。論莽熱被押解至京師,西川軍隊撤回。此次唐蕃戰(zhàn)爭結(jié)束。
但是,松州最終并沒有在此戰(zhàn)中被唐軍收復(fù)。一旦戰(zhàn)事結(jié)束,唐朝軍民就會撤出松州。被罰赴松州后,薛濤一直在高倜、王英俊率領(lǐng)的唐軍松州軍營中。因此,她也會隨著西川大軍于貞元十七年十月一起撤回成都。當(dāng)然,如果有韋皋的赦令,薛濤也可在大軍班師前回到成都。因此,《十離詩》是薛濤于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八月至十月之間寫下的。
《十離詩》中的第一首《犬離主》和第七首《魚離池》都自述了薛濤進入劍南西川成都府樂營的時間。
犬離主
出入朱門四五年,為知人意得人憐。
近緣咬著親知客,不得紅絲毯上眠。
魚離池
跳躍深池四五秋,常搖朱尾弄綸鉤。
無端擺斷芙蓉朵,不得清波更一游。
《犬離主》中的“四五年”、《魚離池》中的“四五秋”,都說明薛濤被韋皋召入成都府樂營為樂伎的時間四年有余而不足五年。[9]根據(jù)之前的考證,薛濤作《十離詩》的時間,最早是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八月,最遲是當(dāng)年十月。按照這個時間,倒推四五年,薛濤被韋皋召為樂伎的時間為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八月至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十月之間。
薛濤像(李可染繪,啟功題箋)
《薛濤小傳》有云:“薛濤……母孀,養(yǎng)濤及笄,以詩聞外?!瓡r韋中令皋鎮(zhèn)蜀,詔令侍酒賦詩,僚佐多士,為之改觀。”[10]由上文可知,薛濤乃是及笄之后,被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召入幕府侍酒賦詩、淪入樂籍的。古代女子15歲及笄。因此,薛濤的生年應(yīng)是她被韋皋召為樂伎前的15年,即建中二年至建中三年(公元781—782年)之間。
薛濤留存詩作是研究薛濤生平的第一手資料??甲C薛濤生年,應(yīng)以解讀薛濤詩為主,結(jié)合相關(guān)史實,并參考薛濤生平記載。具體來說,第一步,應(yīng)以“薛濤生平時光軸”為線索,梳理出薛濤留存詩作中與“薛濤生平時光軸”重合的詩作。第二步,以此薛濤詩為切入點,結(jié)合相關(guān)史實,考證出一個能夠準(zhǔn)確定位的薛濤生平時間節(jié)點。第三步,以此節(jié)點為軸點,根據(jù)“薛濤生平時光軸”及薛濤生平記載推論出薛濤生年。薛濤生年考辨的重點和難點都在第二步。
薛濤留存詩作與“薛濤生平時光軸”重合之處,是“罰赴邊”詩和薛濤“被罰赴邊”。薛濤被罰赴邊后,曾三度獻詩陳情,寫下了三組“罰赴邊”詩:《罰赴邊有懷上韋相公(二首)》《罰赴邊上韋相公(二首)》《十離詩》。
首先,根據(jù)薛濤詩《罰赴邊有懷上韋相公(二首)》中“韋相公”“門下曲”等語,可考證出薛濤被罰赴邊的時間是韋皋晉相位后、加封“中書令”前,即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二月至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十月之間;其次,根據(jù)“卻教嚴(yán)譴妾,不敢向松州”等詩文內(nèi)容,可知薛濤被罰赴的邊城是松州;再次,梳理韋皋鎮(zhèn)蜀后唐朝北方發(fā)生大戰(zhàn)、同時劍南西川出兵松州的戰(zhàn)事,可考證出薛濤被罰赴邊的準(zhǔn)確時間是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八月。
然后,根據(jù)貞元十七年唐蕃戰(zhàn)爭的戰(zhàn)事進展情況,推測薛濤最晚于貞元十七年(801年)十月回到成都。根據(jù)薛濤被罰赴邊的時間和返回成都的時間,考證出薛濤寫作《十離詩》的時間是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八月至十月之間。
接著,根據(jù)《十離詩》中薛濤自述的“出入朱門四五年”“跳躍深池四五秋”,得出薛濤被韋皋召入幕府、淪入樂籍的時間: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八月至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十月之間。
最后,再根據(jù)古代女子年十五及笄及薛濤小傳相關(guān)記載,得出薛濤生年:建中二年至建中三年(公元781年—782年)之間。
注釋:
[1]汪輝秀:《唐代才女薛濤生年研究綜述》,《文史雜志》2022年第2期。
[2]關(guān)于這組詩的詩題,學(xué)界有兩種不同觀點:第一,陳文華、辛島驍、彭蕓蓀都認為詩題是《上韋令公》,《全唐詩》收錄的詩題也為《罰赴邊有懷上韋令公二首(一作陳情上韋令公)》。第二,劉天文引唐代韋莊《又玄集》所選薛濤詩中,此詩題目為《罰赴邊有懷上韋相公》詩,證明上述兩首薛濤詩題目應(yīng)為《罰赴邊有懷上韋相公(二首)》。劉天文的觀點得到學(xué)界認同。參見陳文華:《唐女詩人集三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0頁;辛島驍《漢詩大系》15《魚玄機·薛濤》,集英社(日本東京)1965年版,第233頁;彭蕓蓀:《望江樓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頁。(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中華書局1979年版,卷八百三,第9036頁。劉天文:《薛濤生年考辨》,《社會科學(xué)研究》1992年第6期。
[3]兩宋時,松州仍為吐蕃領(lǐng)土,直至元朝才將松州重新納入版圖。參見殷叔鵬:《明代松潘衛(wèi)研究》,西南民族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2012年,第2頁。
[4]薛濤《十離詩》中有“出入朱門四五年”之語,表明她被罰赴邊時,入樂籍已四年有余、而不足五年。
[5]吳柯、吳維杰認為,薛濤被罰赴的邊城不是劍南西川北邊的松州,而是劍南西川南邊的雟州。其理由是:第一,“松州自安史之亂后,已陷‘為吐蕃地’,韋皋不可能將薛濤罰赴敵人境內(nèi)去。”第二,吳柯、吳維杰認為,薛濤被罰赴邊的時間是貞元五年(公元789年)。但“史書記載,韋皋對吐蕃用兵,從貞元五年(公元789年)至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為止,都集中在雟州和黎州地區(qū)。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才將重點轉(zhuǎn)移到北邊的維州”。第三,薛濤詩寫的是“不敢向松州”。因此,吳柯、吳維杰認為,薛濤被罰赴的邊城不是松州,而是雟州。參見吳柯、吳維杰:《薛濤之謎》,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第139-140頁。
[6]張蓬舟、劉天文也認為薛濤被罰赴的邊城是松州。參見張篷舟:《薛濤詩箋·薛濤傳》,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3年版,第79頁;劉天文:《薛濤詩四家注評說》,巴蜀書社2004年版,第136頁。
[7]《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中華書局2019年版,第3824頁。
[8]一個“故”字,也說明當(dāng)時的松州已經(jīng)不屬于唐朝疆域,而是吐蕃占領(lǐng)區(qū)。
[9]劉天文認為,薛濤《十離詩》中“出入朱門四五年”“跳躍深池四五秋”的“四五年”,指的就是韋皋加相位(公元796年)至加封中書令官職(公元801年)的這五年。參見劉天文:《薛濤詩四家注評說》,第136頁。
[10]彭蕓蓀:《望江樓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