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鄒璟 編輯/盧娜
九朝帝王都,云龍山下住;兩漢文化發(fā)源地,波瀾壯闊匯一處——這說的就是江蘇徐州。
位列華夏九州之一的徐州古稱“彭城”,自古便是北國鎖鑰、南國門戶、兵家必爭之地和商賈云集中心。作為兩漢文化的發(fā)源地和劉邦故里,它擁有上千年的建城史,更坐擁大量文化遺產(chǎn)、名勝古跡,深厚的歷史底蘊使其被稱為“帝王之鄉(xiāng)”和“東方雅典”。
作為一名四川人,我?guī)е鴮χ性幕纳裢?,帶著對歷史的敬畏,來到這座在中華民族歷史上英雄輩出的城市,觸摸它的每一寸滄海與桑田,感受炙烈的兩漢文化。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燦若星辰的文化體系中,兩漢文明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徐州作為漢高祖皇帝劉邦的故鄉(xiāng)和發(fā)跡之地,西漢歷代的統(tǒng)治者都會派藩王駐守這塊龍脈。加之藩王死葬封地的制度,所以西漢十二代楚王的陵墓都在徐州附近。近年來,考古工作人員在徐州總共調(diào)查和發(fā)掘了八代楚王墓,其中,有著漢兵馬俑的獅子山漢墓最為引人注目。
獅子山位于徐州市東郊4 公里外,海拔不高,因形似雄獅而得名。1984 年12 月的一天,山腳下磚瓦廠的一個民工正在挖土,伴著鐵鍬“哐當”一聲響,一個奇跡重現(xiàn)人間:繼咸陽楊家灣西漢彩繪兵馬俑、西安臨潼秦始皇兵馬俑之后的第三批兵馬俑軍陣——徐州獅子山彩繪兵馬俑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兵馬俑的出現(xiàn),意味著附近必然有一位身份顯赫的主人,而有能力在徐州開山為墓的,唯有西漢分封于此的楚王。確實,學者認為,獅子山漢墓的主人極有可能是西漢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劉戊。
走進其中,迎面而來的是幾塊巨大的“王陵塞石”,因為“鑿山為墓”的崖洞室的防盜重點在于墓門、墓道,必須以巨大的石塊填塞墓道,防止盜墓者進入。在獅子山漢墓中,一共安置了16 塊巨型封門塞石,然而,這些即使在今天都要靠起重機才能搬運的巨大塞石,還是無法阻擋盜墓者。他們在每組塞石的右上角鑿出“牛鼻眼”,然后牽引上繩索將前后四塊塞石一一拉出,因此楚王陵主墓門后各室的主要物品在早年即被盜劫一空。
經(jīng)盜劫的獅子山漢墓,其出土文物的數(shù)量和保存的完好度雖無法和廣州南越王墓、滿城中山靖王墓、長沙馬王堆漢墓等未經(jīng)盜墓賊擾動的漢墓相提并論,但整座墓葬的出土文物仍達2000 余件,其中以各類玉器為大宗,共出土有200 余件,有多件都稱得上國之重寶,最著名者當數(shù)金縷玉衣。
漢代人相信金玉能使死人不朽,所以高級別的漢代墓葬,大多都有玉制的九竅塞、玉握、玉琀等殮葬玉器。那為何盜墓者沒有拿走這些玉器呢?原來,在漢代,玉的使用有嚴格的規(guī)制,只有貴族才可使用,而這些用于喪葬的玉又非常顯眼,銷贓受限,所以盜墓者只從金縷玉衣上抽取了金絲,殘玉則散落在了墓室之中。
至于打開這座大墓的鑰匙——漢兵馬俑則在發(fā)掘地的原址上建起的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里保存,供今人領(lǐng)略這支兩千多年前的楚漢軍隊的威儀。
西漢的陪葬兵馬俑,雖然從氣勢上不如秦俑,但亦有自己的特點和研究價值。比如,由秦入漢,俑為什么一下變小了呢?有研究認為,漢初實行的修養(yǎng)生息政策主張節(jié)約,這就是漢俑變小的原因之一。另外,漢俑在制作工藝上開始使用模具制作,看起來比秦俑更寫意。當然,既然是兵馬俑,它的軍陣排列、軍隊建制、兵器等,都對研究漢代軍事有著極大的價值。
公元前202 年,西楚滅亡。
西楚霸主項羽用自刎的方式成就了中國歷史上不朽的傳說,如果把他短短30 年的人生比作一幅長卷在他眼前展開,既有自己的赫赫戰(zhàn)績,也有對手的陰謀與陽謀。
最清晰的是他在彭城度過的人生巔峰,那座收藏了隋侯之珠、太阿之劍、和氏之璧的西楚王宮;彭城北門外那條十馬并行的大街;曾和虞姬居住過,一起看威嚴軍政的戲馬臺。
戲馬臺在彭城的南山上,依山而建,山門是一座三間式門樓式大門。時年26 歲的項羽建都之后,便修了戲馬臺,此處因山為臺,以觀戲馬,是練兵和檢閱部隊的演武場。
蘇東坡曾這樣形容北宋時期的戲馬臺,他說,徐州城三面皆有水,只有城南可通行車馬,而戲馬臺就在那里,此臺約有十六米高,一百一十多米寬。要是在戰(zhàn)時,能屯兵千人,如果再置上滾木礌石等防守裝備,跟城中相配合,再儲存夠吃三年的糧食,就算是十萬雄兵來攻城,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道琉璃瓦檐赭墻,連接戲馬臺東西兩處古樸典雅的四合院。
東院稱“楚室生春”院,由穿廊、雄風殿和東西配殿組成。殿前立有西楚霸王項羽的石雕像,高2.85 米,頂盔摜甲,迎風而立。雄風殿為“楚室生春”院正殿,殿前卷棚抱廈的兩根蟠龍柱,系珍貴文物,是戲馬臺建筑群中留存的古老構(gòu)件之一,雕工粗獷,造型生動。
項羽初建的戲馬臺并不繁復(fù),但到后來,歷史上各個朝代在戲馬臺場地上又營建了不少建筑物,諸如臺頭寺、三義廟、名宦詞、聚奎書院、聳翠山房和碑亭等。使這個曾經(jīng)的演武場平添了更多的人文色彩。
碑亭中“戲馬臺”三個字為明代徐州當?shù)毓賳T所書,筆鋒蒼勁,為當年舊物。院中還有西楚王城的復(fù)原模型,只是眼前的一切早已隨歷史的煙云飄散而去。
正如元代“雁門才子”薩都剌之筆:“古徐州形勝,消磨盡,幾英雄。想鐵甲重瞳,烏騅汗血,玉帳連空。楚歌八千兵散,料夢魂,應(yīng)不到江東。空有黃河如帶,亂山回合云龍?!痹佥x煌的過去也有歸于塵俗的一刻,項羽和他的戲馬臺為一個遠去的爭霸時代留下了注腳。
回龍窩,光聽名字十分神秘,實際上它只是一豎兩橫三條總長不足四百米的居民胡同。不過它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是從清代延續(xù)至今的居民點,雖幾經(jīng)變遷,但仍保存了灰磚青瓦的老面貌。
回龍窩的得名還要從清乾隆時說起。據(jù)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微服私訪來到了徐州的這條胡同,本想從這里穿行而過,但沒想到這里的胡同太多,而且多為死胡同,他怎么走都沒法走出去,無奈之下只好從原路返回,從那以后這片胡同便得名回龍窩。不過這終究只是民間傳說,據(jù)徐州市志記載,回龍窩在城南靠近城墻邊,因地勢低凹,每逢下雨時雨水倒流而且久積難泄,俗稱“回流渦”,因在當?shù)胤窖灾信c“回龍窩”諧音,久而久之慢慢就叫成了回龍窩。
今時今日,經(jīng)重新打造的回龍窩作為歷史文化社區(qū),成了市中心車水馬龍中的一處悠哉之地,食肆、茶館、藝術(shù)品、民俗等回轉(zhuǎn)其中,別有一番天地。而整個回龍窩最值得一來的地方當數(shù)“國潮漢風館”,每到周末這里就會有一場漢文化表演,一共9 個曲目,時長1 個半小時,是游客了解徐州漢文化和民俗風情的不二窗口。
徐州古稱彭城,彭祖開創(chuàng)大彭氏國是古城的根源。旨在弘揚彭祖文化,這個公園先更名“彭園”最終定名為“彭祖園”,而且免費對外開放。公園的園林景觀做得一點都不敷衍,四處可見中原名勝和江南山水。沿福壽大道行走于園中,可見一尊彭祖雕像和藹可親地站立園林廣場中央,訴說著這座城市的歷史脈絡(luò)。
順著小道,沿著指示牌的方向便可抵達櫻花園。櫻花林景區(qū)位于彭祖園北部,福山北麓。東自城建林,西到不老湖;南始福山路,北終溢洪道,總面積80 余畝。擁有十幾個品種的櫻花3000 余株。1993 年,徐州市與日本半田市締結(jié)為國際友好城市。1994 年3 月,在兩市市長的提議下,徐州市和日本半田市共同在這里栽下了第一批櫻花。
“澄白兮皎比明月,霏紅兮燦似霞駁。類嫦娥之下凡,勝貴妃之醉酡。”彭祖園的櫻花有早櫻和晚櫻之分,早櫻花色為白色,多為單瓣,花托呈淺褐色,本地花期一般在四月初;晚櫻為粉紅色,花期在四月中旬,多為重瓣,常常一個花芽數(shù)朵并發(fā),形成一簇簇一團團花的云霞。
若值春天櫻花盛開之時來此,櫻花團簇盛開,聲勢浩大,花瓣在陽光微風中,飄揚著粉香氣息。滿是柔情,只靜靜看著便已十足美好。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這是唐代彭城人劉禹錫《陋室銘》所寫;“云龍山下試春衣”這是宋人蘇軾任徐州太守時所吟;“亂山回合云龍”這是元人薩都剌所填。
云龍湖上煙波縹緲,山色疊翠,一望無盡,甚是壯觀,吸引眾多游子。上溯下延,古往今來,遷客騷人,多會于此,或吟詠、或撰文、或潑墨、或摩崖,久而久之,這座海拔僅142 米的不高的山,被打造成了徐州的文化坐標,就此聲名遠播。
云龍山上名頭最響的古跡當數(shù)興化禪寺,始建于南朝宋、梁間。這里行人少至,沿著山寺的樓梯可以下到山下,僧人寂寂地打掃階梯,煙霧繚繞之下,多了幾分禪意。
除了興化禪寺,山上還有眾多的文化古跡,北魏時代的大石佛,唐宋摩崖石刻,宋代的放鶴亭、招鶴亭、飲鶴泉、張山人舊居,清代的大士巖、山西會館、船廳、御碑亭、碑廊等皆可瞻仰。
云龍山腳下就是云龍湖,站在云龍山上往下遠眺,云龍湖6.76 平方公里的水面被湖心島分為東西兩湖,如同徐州大地上的兩顆明珠。而云龍湖上最亮眼的建筑當數(shù)徐州音樂廳,造型設(shè)計取意城市的市花——紫薇花的形態(tài)。建筑整體猶如層層展開的花瓣,勾勒出花朵婀娜的形態(tài),綻放在云龍湖平靜的水面上。
徐州從來都是交通重鎮(zhèn),而地處五省通衢所匯集起來的濃濃煙火氣則賦予了它更多人情味。當我的腸胃被熱氣騰騰、香味四溢的徐州地鍋菜所撫慰;當據(jù)說起源于戰(zhàn)國時代的烙饃卷馓子在舌尖上綻放油脂與碳水結(jié)合的香脆美味,這趟徐州之旅的收獲,也變得益發(fā)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