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東
(玉溪師范學院 文學院,云南 玉溪 653100)
朱權(quán)①朱權(quán)(1378—1448)號大明奇士、涵虛子、丹丘先生,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受封于大寧(今遼寧寧城一帶)謚獻,世稱寧獻王。朱權(quán)學識淵博,著述頗豐,經(jīng)史子集均涉及。在其著作《太和正音譜》中將戲劇分為“十二科”,其中第一科為“神仙道化”科,第二科為“隱居樂道”②《太和正音譜》中對雜劇進行了自覺和清晰的分類,即著名的雜劇十二科:一曰神仙道化;二曰隱居樂道;三曰披袍秉笏;四曰忠臣烈士;五曰孝義廉節(jié);六曰叱奸罵讒;七曰逐臣孤子;八曰鈸刀趕棒;九曰風花雪月;十曰悲歡離合;十一曰煙花粉黛;十二曰神頭鬼面。,學界常把第一、第二合在一起討論,因此第二科“隱居樂道”常被忽略,目前并無文章對隱居樂道劇進行專門論述,僅有一些學者的文章零星透露出對隱居樂道劇的一些認識。如:詹石窗《元代道教戲劇的象征性》將隱居樂道劇與神仙道化劇歸為同一類型,認為隱居樂道劇中的主人公放棄功名利祿、紅塵愛欲的行為所體現(xiàn)的精神與神仙道化劇一致③詹石窗.元代道教戲劇的象征性[J].中國典籍與文化.1994(1):21-27.。高鷹《元雜劇的故事模式研究——以〈元曲選〉為例》一文認為隱居樂道劇“是一種更富有文人情懷的變化,相比正統(tǒng)神道劇來說略欠缺矛盾沖突,人物間的對抗應更少。主人公出場就具備了初步的慧根,顯出仙風道骨不食人間煙火的滋味,從美學上來看與神道劇所追求的精神自在的旨趣是一致的”④高鷹.元雜劇的故事模式研究——以《元曲選》為例[D].上海:復旦大學,2013:21.,高鷹從戲劇模式的角度,把隱居樂道劇看作神仙道化劇的一個分支。詹石窗和高鷹的觀點都透過隱居樂道劇與神仙道化劇帶給我們的表面觀感而觸碰到二者內(nèi)在的一致性,但僅僅論述二者的一致性是不夠的,它忽略了元代隱居樂道劇作為一種獨立的戲劇類型,有著不同于元代神仙道化劇的特殊內(nèi)涵:由于隱居樂道劇中主人公的身份既是道士又是儒生,所以劇作所體現(xiàn)出的道教教義融入了儒家的入世思想,展現(xiàn)了士人階層對于政治理想和人生理想的追求,馬致遠的《西華山陳摶高臥》作為隱居樂道劇的典范之作,代表了這一戲劇類型的特征①馬致遠(1250—1321),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元曲家,在戲劇創(chuàng)作尤其是神仙道化劇和隱居樂道劇的創(chuàng)作上成就巨大,是元代神仙道化劇的奠基者,被稱為萬花叢中馬神仙。。
《西華山陳摶高臥》是馬致遠的經(jīng)典作品,也是元代僅存的兩部隱居樂道劇之一,另一部是宮天挺的《嚴子陵垂釣七里灘》?!段魅A山陳摶高臥》有元刊本、明刊本兩種版本,元刊本題目為《泰華山陳摶高臥》,明刊本題目為《西華山陳摶高臥》,二者情節(jié)大致相同,但曲文有所差別②本文所引曲辭,以徐沁君編校《新校元刊雜劇三十種》為準,文中不一一出注。。劇作圍繞陳摶與宋統(tǒng)治者的交往展開,第一折敘述陳摶見天下動蕩,生靈涂炭,下山尋訪明君,得遇趙匡胤,借算命對其進行指點。第二折敘述趙匡胤稱帝之后遣使者征召陳摶為官,被陳摶拒絕。第三折敷演趙匡胤請陳摶入朝,向其咨詢治國及修身之事。第四折敷演鄭恩遣美女試探陳摶,被陳摶以機智幽默化解。
關(guān)于陳摶其人其事,典籍頗多記載③據(jù)《宋史·陳摶傳》《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鑒》《道藏輯要·玉詮》《宋元學案》等史料,可以大致勾勒其主要事跡與思想。,陳摶生活于戰(zhàn)亂頻仍的唐末五代宋初,個人舉業(yè)失意,遂由儒入道,寄身方外,但陳摶與宋初統(tǒng)治者交往頗深,杯酒釋兵權(quán)、征伐河東,乃至選擇皇位繼承人等歷史事件都與陳摶相關(guān)。修道之人的故事本就因其與現(xiàn)實社會的隔遠而具有某種神秘感,又由于陳摶本人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中的崇高地位,因此他與宋朝統(tǒng)治者的交往充滿了濃烈的傳奇色彩,是絕佳的戲劇題材。
“身國共治”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指的是將“修身”作為“治國”的出發(fā)點,將“治國”作為“修身”的終極目標,最終達到二者的雙重實現(xiàn)。馬致遠《西華山陳摶高臥》將陳摶與宋代統(tǒng)治者交往的故事加以演繹,劇中渴望建功立業(yè)和向往生命自由兩個主題交替出現(xiàn),這是身國共治理念在戲劇中較早的體現(xiàn)。《西華山陳摶高臥》第二折第二支【牧羊關(guān)】曲是全劇總綱,對身國共治的主旨進行了概括:
也不是九轉(zhuǎn)火里燒丹藥,三足鼎里煉水銀,若會的《參同契》便是真人。教雖沒千言,道不離一身。你寸心休勞苦,四體省殷勤。散誕是長生法,清閑真道本。
使臣向陳摶咨詢長生之術(shù),陳摶給出的意見是摒棄外丹之法,參悟《周易參同契》,在形體和心性上都擺脫外物束縛而獲得生命的自由。這一情節(jié)當是根據(jù)宰相宋琪④宋琪(917—996)字俶寶,幽州薊縣(今北京大興區(qū))人,北宋宰相。向陳摶咨詢神仙之道這一真實的歷史事件改編而來,據(jù)《宋史·陳摶傳》記載,太平興國九年(984),宋太宗召陳摶入朝,宰相宋琪曾向陳摶問修煉之道,陳摶對曰:
摶山野之人,于時無用,亦不知神仙黃白之事,吐納養(yǎng)生之理,非有方術(shù)可傳。假令白日沖天,亦何益于世?今圣上龍顏秀異,有天人之表,博達古今,深究治亂,真有道仁圣之主也。正君臣協(xié)心同德,興化致治之秋,勤行修煉,無出于此。⑤(元)脫脫、阿魯圖.宋史·陳摶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4:1341.
據(jù)《宋史》記載,陳摶對統(tǒng)治者關(guān)心神仙之道頗不以為然,認為對于統(tǒng)治者而言,君臣協(xié)心同德治理好國家,便是修煉之道。馬致遠卒于脫脫主編《宋史》之前,《西華山陳摶高臥》中使臣詢問神仙之術(shù)這一情節(jié)當是根據(jù)當時傳聞加上他自己的杜撰而成,戲劇中馬致遠讓陳摶很痛快的對使臣傳授了長生之法,這表明在馬致遠的觀念里出仕與修道是不相沖突的,在這一理念之下,《西華山陳摶高臥》具體描繪了元代士人政治理想與人生追求。
馬致遠《西華山陳摶高臥》第一折敘述陳摶隱居太華山,見中原王氣,知真命天子將出,故下山賣卦尋訪,恰逢趙匡胤與鄭恩前來買卦,陳摶趁機指出趙匡胤為真龍,并建議其建都汴梁。這則故事還有另外一個版本,近人丁傳靖所編《宋人軼事匯編》“太祖”條下云:“初,兵紛時,太祖之母挑太祖、太宗于籃以避亂。陳摶遇之,吟曰:莫道當今無天子,都將天子上擔挑?!瘪R致遠戲劇中故事與丁氏所輯的故事是同一事件,但其中又有不同,正是這點不同,反映了文人士大夫的心理。在《宋人軼事匯編》所記載的故事中,陳摶偶遇尚在襁褓中的宋太祖,預言其將來必為真龍?zhí)熳樱段魅A山陳摶高臥》則將陳摶與宋太祖的偶遇改為陳摶刻意尋訪,并且對建都之事提出建議。就故事的傳奇性而言,前者更為濃烈,更適合于場上演出,后者則略顯平淡,然而對于作為文人士大夫的馬致遠而言,故事的傳奇性并不是第一位的,他的目的是通過這樣一部劇作反映自己作為儒家文人士大夫的政治理想與人生期望,那么文人士大夫主動尋訪明君則更能表達這一主題。
此外,戲劇的曲辭也充分地展現(xiàn)了這一點,第一折陳摶上場唱【仙呂·點絳唇】【混江龍】【油葫蘆】三支曲子,鋪敘自己精通《周易》,不但能夠定死知生,而且對天下形勢了然于胸,接下來趙匡胤與鄭恩上場,陳摶唱【醉中天】曲:
我等您呵似投吳文整,尋您呵似覓呂先生。交我空踏子斷麻鞋神倦整,您君臣每元來在這答兒相隨定。這五代史里胡廝殺不曾住程,休則管埋名隱姓,卻交誰救那苦厭厭天下生靈。
這段曲辭將自己與趙匡胤的相遇與歷史上幾次著名的君臣遇合相提并論,并且表達了自己對趙匡胤的期望,儼然以帝王師自居,據(jù)《宋史·陳摶傳》記載,可以看出陳摶還是頗有政治見識,蒙文通引邵伯溫之評價曰:
希夷始有大志,種放言其有皇帝王霸之學,皆足見其識量之奇?zhèn)?,非徒枯槁山林者也。觀其流風所被,甑陶群杰,更足驗也。①蒙文通.校理陳景元《老子注》《莊子注》敘錄之附論陳碧虛與陳摶學派[M]//蒙文通文集:第6 卷,成都:巴蜀書社,2001:717.
陳摶的這種身在山林、心憂廟堂的情懷,識量奇?zhèn)ァ⒅更c江山的氣魄與風度,正是馬致遠作為文人士大夫以帝王師自許、渴望遇合明君的心理映射。第二折陳摶一上場即唱【南呂·一枝花】曲:
我往常讀書求進身,學劍隨時混。讀書匡社稷,學劍定乾坤。豪氣凌云,心志如伊尹。本待交六合入并吞,伐天下不義諸侯,救數(shù)百載生靈萬民。
遇合明君,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是古代知識分子的最重要的人生追求,儒釋道三家此消彼長,促成這些變化的心理動因也因時代的不同、個人際遇的不同而不同,然而儒家的政治情懷始終是文人士大夫的心結(jié)。
在表達渴望君臣遇合的政治理想之時,《西華山陳摶高臥》又時時流露出畏禍思退的情緒,具體表現(xiàn)為在涉及歷史內(nèi)容時又經(jīng)常是虛無態(tài)度,在對英雄人物悲劇命運的慨嘆中消解入世的意義,以世事的無常解構(gòu)歷史?!蛾悡桓吲P》第二折陳摶在熟睡中被使臣驚醒,唱【牧羊關(guān)】曲:
我恰游仙闕,謁帝閽,猛驚得我跨黃鶴飛下天門。你揮的玉麈特遲,打的金鐘暢緊。又不是紙窗明覺曉,布被暖知春。驚的夢莊周蝶飛去,尚古自炊黃粱鍋未滾。
在這段曲辭中,使臣奉趙匡胤之命請陳摶出山為官,而陳摶正在高臥酣睡,這里的酣睡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睡覺,而是與出仕相對的歸隱。在此馬致遠用了“莊周夢蝶”“黃粱一夢”兩個典故來表達功名的虛幻,而在第三折陳摶拒絕出仕所唱的【滾繡球】中,則用了“云陽刑市”的典故來表達險惡的政治環(huán)境對生命的傷害:
四百貫,四百石,一品官,二品職,子落的故紙上兩行史記,雖然重裀臥列鼎而食。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禮,呀!便是死無那葬身之地,敢向那云陽市血染朝衣。本居林下絕名利,貧道呵自不合剛下山來惹是非,不如歸去來兮。
“云陽刑市”典出秦宰相李斯之事,李斯故事在文學史上以各種形式被抒寫,李白《行路難》“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①(清)王琦.全唐詩·卷六四七·李太白全集[Z].北京:中華書局,1960:1684.,唐代胡曾《詠史詩》“上蔡東門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歸。功成不解謀身退,直待云陽血染衣”②(清)彭定求.全唐詩·卷六四七[Z].北京:中華書局,1960:7430.,皆用李斯典故。雖然詩作由于作者胸懷氣度不同而呈現(xiàn)不同風格,但是在慨嘆李斯的悲劇下場,同時用以自警這一點上基本一致。古代文人士大夫所處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是十分復雜和險惡的,歷史上位高權(quán)重的政治人物的悲慘下場令人驚心,這使得他們在渴望施展政治抱負,解生民于倒懸的同時不得不為自身性命能否得到保全而憂心,因此諸如李斯、韓信之類歷史人物的故事常常被反復吟誦,作者一般在寄予同情之際用以自警。相對于前代詩作,馬致遠這支【滾繡球】寫得更加直白,觸目驚心,對比“便是死無那葬身之地,敢向那云陽市血染朝衣”的血淋淋的政治生涯,隱居修道才是全身保命的唯一途徑。在波譎云詭的歷史風浪中,不但個人生命不能保全,看似永恒的政治功業(yè)亦屬虛無,不值得執(zhí)著,第二折【牧羊關(guān)】:
既然海岳歸明主,敢放這巢由作外臣,誰望您那千年吊高塚麒麟。誰待老年攀蟾,子待閑身臥云。試看蓬萊尋藥客,商嶺采芝人,天下已歸漢,天下猶避秦。
曲辭直接用唐李頻《過四皓廟》詩句。李詩云:“東西南北人,高跡自相親。天下已歸漢,山中猶避秦。龍樓曾作客,鶴氅不為臣。獨有千年后,青青廟木春?!雹?清)彭定求.全唐詩·卷五八八[Z].北京:中華書局,1960:6825-6826.此詩所詠對象是商山四皓之廟,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末漢初東園公、角里先生、綺里季和夏黃公四位秦博士,后隱居商山(今陜西丹鳳縣境內(nèi)),出山時皆眉皓發(fā)白,故稱“商山四皓”。劉邦曾數(shù)次請他們出山而被拒,后向劉邦諷諫不可廢太子劉盈,成為太子劉盈上賓,于劉盈即位后再次歸隱。李頻這首詩主要是抒發(fā)對四位隱士高風亮節(jié)及其政治事跡的景仰之情,其中“天下已歸漢,山中猶避秦”是指他們的隱居狀態(tài),然而卻隱約透露出作者的歷史情懷,歷史風云變幻莫測,再偉大的功業(yè)都會成為過眼煙云,甚至在深山之中尚未引起絲毫波瀾就已消散,甚至不如隱士廟前的樹木長久,這種虛無態(tài)度是渴望遇合明君的政治理想破滅后產(chǎn)生的一種心態(tài):放棄建功立業(yè)的機會,不過是因為沒有機會,甘老林泉,常常只是因為上天無梯,灑脫與曠達,只不過是不甘與無奈的體面表達。
既然仕途險惡,為官常有性命之憂,歷史功業(yè)亦如鏡花水月般不能長久,因此不如將注意力投向生命本身,《西華山陳摶高臥》在道教修煉方法的描寫中融入了儒家士人對生命自由的追求。劇作第二折主要情節(jié)是趙匡胤登基之后派鄭恩請陳摶下山,陳摶不愿為官,只隨鄭恩下山復命,在這一折中,馬致遠通過陳摶對下山的抗拒表達了對生命本身的期許,這一點在第一折【金盞兒】曲中就已經(jīng)有所透露:
投至我石枕上夢魂清,布袍底白云生。我但睡呵一年半年沒干凈,子看你那朝臺暮省干功名。我睡呵黑甜甜倒身如酒醉,喝嘍嘍的酣睡似雷鳴。誰理會的五更朝馬動,三更曉雞聲。
在政治上希望遇合明君,為帝王之師,而對于自身的期許,不是紫綬金章,重裀列鼎,而是愛其身、全其性,得身體與精神之雙重自由。這一思想的邏輯起點可追溯至莊子的逍遙之心與濠梁之樂,甚至可溯至老子的“貴大患若身”①(清)魏源.老子本義[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34.,但同時,這與儒家傳統(tǒng)也并不相違背,《論語·先進》曾皙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②(清)劉寶楠.論語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90:474.
孔子對曾皙的志向表達了認同,并發(fā)出“吾與點也”的慨嘆,“春服舞雩”這一充滿詩意的場景更成為后代文人士大夫表達人生期許的典型意象。在這一層面上,儒家與道家同時表達了對政治的疏離,對身體與精神自由的向往,二者在此達到了最深刻的相互理解。道家審美崇尚“自然”,所謂自然即本來如此,不假人為,老子、莊子、郭象等皆對此有充分闡述,此無為之自然與自然界亦有密不可分之關(guān)系,自然無為的審美理想在很多時候總是以自然景物的描寫展現(xiàn)出來,“高山流水”“野草閑花”,常是文人士大夫情志寄托的所在。除了自然景物傍身,文士的生活與修道之人一樣,亦少不了“三玄”的加持,第三折【煞尾】:
俺那云間太華煙霞細,鼎內(nèi)還丹日月遲,山上高眠夢寐希,殿下朝元劍佩齊,玉闕仙階我曾履,王母蟠桃我曾吃,欲醉不醉酒數(shù)杯,上天下天鶴一只,有客相逢問浮世,無事登臨嘆落暉,危坐談玄講《道德》,靜室焚香誦《秋水》,滴露研朱點《周易》,散誕逍遙不拘系。赴召離山到朝里,怏及陳摶受宣敕,送上都堂入八位,掌管臺衡總百揆,御史臺綱索省會,六部里當該各詳細,穰穰垓垓沒伶俐,是是非非沒盡期,好交我戰(zhàn)戰(zhàn)兢兢睡不美。
除了“俺那云間太華煙霞細,鼎內(nèi)還丹日月遲,山上高眠夢寐希,殿下朝元劍佩齊,玉闕仙階我曾履,王母蟠桃我曾吃,欲醉不醉酒數(shù)杯,上天下天鶴一只”這樣有明顯道教意味的描寫,曲子下半支“有客相逢問浮世,無事登臨嘆落暉,危坐談玄講《道德》,靜室焚香誦《秋水》,滴露研朱點《周易》,散誕逍遙不拘系”,則頗像是對文人士大夫在建功立業(yè)之外所渴望的閑適生活的生動描繪。
在描述具體修煉法門時,《西華山陳摶高臥》不是如神仙道化劇那樣著重于敷演修煉步驟,而是側(cè)重對自身生命狀態(tài)的描繪,更多地體現(xiàn)出一種儒家趣味,如劇作對陳摶的“睡功”的敷演就是如此。劇中有數(shù)支曲子涉及“睡功”:第二折【隔尾】【牧羊關(guān)】【哭皇天】,第三折【倘秀才】【滾繡球】【三煞】【煞尾】,第四折【雙調(diào)·新水令】【駐馬聽】【攪箏琶】,陳摶在面對功名與美色的誘惑之時,都以自己貪睡為名堅拒。這里所指的“睡”,即最為人所熟知的“睡功”,又稱“陳摶睡”。
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中記錄了陳摶向衣冠子金礪講述“世俗之睡”與“至人之睡”的區(qū)別:
不意子繁瑣若是也,與起居寢處尚不能識,欲脫離生死躍出輪回,難矣。今飽食逸居,汲汲惟患衣食之不豐,饑而食,倦而臥,鼾聲聞于四遠,一夕則輒數(shù)覺者,名利聲色汩其神識,酒醴膏膻昏其心,此世俗之睡也。若至人之睡,留藏金息,飲納玉液,金門牢而不可開,士戶閉而不可啟,蒼龍守乎青宮,素虎伏于西室,真氣運轉(zhuǎn)于丹池,神水循環(huán)乎五內(nèi),呼甲丁以直其時,召百靈以衛(wèi)其室,然后吾神出于九宮,恣游青碧,履虛如履實,升上若就下,冉冉與祥風遨游,飄飄共閑云出沒。坐至昆侖紫府,遍履福地洞天,咀日月之精華,玩煙霞之絕景,訪真人論方外之理,期仙子為異域之游,看滄海以成塵,指陰陽而舒嘯,興欲返則足躡清風,身浮落景。故其睡也,不知歲月之遷移,安愁陵谷之改變。③(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M]//道藏:第5 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370.
根據(jù)陳摶的闡述可知,這種“至人之睡”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睡覺,而是一種內(nèi)丹修煉方法。據(jù)傳,陳摶在科舉不中之后即到武當山九室?guī)r隱居,“服氣辟谷,以恬默自處”,長達二十余年,期間曾到四川邛州天慶觀隨何昌一學得此“睡功”,后至華山白云觀為道,常閉門獨臥,累月不起。馬致遠在《陳摶高臥》中用大量藝術(shù)化的手法反復描述此功,但并不如神仙道化劇那樣以展示學問道術(shù)為目的,馬致遠筆下的“睡”具有豐富的藝術(shù)內(nèi)涵,展現(xiàn)對了儒家士人對于人生狀態(tài)的期許。
首先,“睡”象征肉體自由。將隱居修道的身體自在與為官做宰所造成的肉體拘牽形成對比,第二折【哭皇天】:
酒醉漢難朝覲,睡魔王怎做宰臣?穿著底紫羅袍便似酒布袋,秉著白象笏似睡餛飩。若做官后每日家行眠立盹,休休,枉笑煞凌煙閣上人。早是疏慵愚鈍,更孤陋寡聞。
此曲以想象之辭描述自己做官后仍然酒醉嗜睡的樣子,極具夸張意味地塑造了一個酒醉漢、睡魔王的形象,幽默詼諧,如在眼前。再如第四折【新水令】:
半生不識曉來霜,把五更寒打在老夫頭上。您滿朝朱紫貴,怎如我一枕黑甜鄉(xiāng)。揭起俺那翠巍巍太華山光,那一幅繡帷帳。
以朝臣待漏五更寒的辛苦與自己睡到自然醒的愜意相對比,讀之令人頓生歸隱之意,又以太華山喻錦繡帷帳,將環(huán)境描繪得壯麗雄闊,襯托得睡臥之人境界高遠、格局闊大。除了這兩支曲子,第三折【滾繡球】“貧道穿的蔀落衣,吃的是藜藿食。睡時節(jié)幕天席地,喝嘍嘍鼻息如雷,二三年,喚不起,若在省部里敢每日畫不著卯歷。子有句話對圣主先題:貧道子得身閑心上全無事,除睡人間總不知。交人道貼眼鋪眉”,第四折【攪箏琶】“您好是輕薄相,我又不寂寞恨更長。干把那蝶夢驚回,多管胡蘆蹄害癢。早是臥破月昏黃,直睡到日出扶桑。知我著忙,不爭如此顛狂。早朝聽到的靜鞭三下響,識甚斟量”,皆是以朝臣每日畫卯早朝的辛勞與自己悠游無事的清閑作對比,這些曲子之中的睡,是不受功名利祿羈絆的自由的象征。
其次,馬致遠筆下的“睡”象征精神自由。肉體追求是道教所孜孜以求的,但精神上達到一種毫無掛礙的境界,是儒家與道教共同的重要目標,第二折【牧羊關(guān)】:
我恰游仙闕,謁帝閽,猛驚得我跨黃鶴飛下天門。你揮的玉麈特遲,打的金鐘暢緊。又不是紙窗明覺曉,布被暖知春。驚的夢莊周蝶飛去,尚古自炊黃粱鍋未滾。
第三折【三煞】:
身安靜域蟬初蛻,夢繞南華蝶正飛。臥一榻清風,看一輪明月,蓋一片白云,枕一塊頑石。直睡的陵遷谷變,石爛松枯,斗轉(zhuǎn)星移。抱元守一,窮妙理,造玄機。
據(jù)各種道教文獻記載,內(nèi)丹術(shù)中的“睡功”,不僅可以利用睡眠達到心息合一,而且可以“出元神”。精神脫離肉體的束縛獲得絕對自由,這一思想的源頭在學術(shù)界常被追溯到老子“吾所以有大患者,惟吾有身,茍吾無身,吾有何患”①(清)魏源.老子本義[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34.的論述,關(guān)于老子此語,可闡述的方向頗多,闡釋此中所蘊含的肉身是精神羈絆的含義亦是儒家所慣用的路向,而掙脫這一羈絆的方法就是突破肉身限制獲得絕對的精神自由,這在修行的角度是極其困難的,而在藝術(shù)的角度卻是相對容易的,馬致遠就在《西華山陳摶高臥》中以藝術(shù)化的手法實現(xiàn)了這一精神的絕對自由。
一般認為,元代隱居樂道劇是宣揚道教教義和情感的戲劇,但細究其內(nèi)容,也有反映文人士大夫?qū)γ骶t臣政治理想的追求,以及在這種追求失落之后試圖尋求生命自由進而獲得超脫的心理狀態(tài),《西華山陳摶高臥》劇作就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中的身國共治理念,通過陳摶與宋朝統(tǒng)治者的交往及其歸隱西華山的人生選擇,展現(xiàn)了士人階層對于政治理想和人生理想的雙重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