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康
幾年以前,麗麗家的閣樓還是煙漬色的。對,就是那種灰中帶黑的顏色。后來變成亮亮的橘紅色了,一層土家大屋也變成了兩層。麗麗與她的母親住一層。進門是一個小小的客廳,正中是一個生鐵爐子,取暖、烤火、烤臘肉用。武陵深處陰雨天氣特別多,很是陰冷。爐邊就是我早晚吃飯的地方。吃飯的時候,火爐上端總有臘肉的汁水往下掉。我常邊吃邊抬頭望望頭頂?shù)呐D肉,黑乎乎一片,很難說是肉的顏色。不過炒成菜還是很好吃的,土家人有一道好菜就是青菜炒臘肉。
出閣樓沿一條長滿綠苔的青灰色石板路一直向前,可以看到更多的亮與綠,掩映在一片青灰色的屋瓦間。屋瓦下就是土家風(fēng)格的青灰色閣樓。最青灰的一座是干欄式的,就在山邊的一塊臺地上,屋頂是黑灰色的瓦,架構(gòu)全是木質(zhì)的。下面是懸空的,呈灰青色。
還有一溜小一些的瓦屋,頂子也是青黑色的,有青石板砌成的青灰色臺階。臺階上是幾只淺褐色的木桶,一側(cè)有洞孔的那種。一個灰褐色的木盆靠在一面墻上,木盆前是一個木架子,向一側(cè)傾斜著。
一個穿藍色衣服的人正在木架子旁看一根木頭,身后是一簇很大的牡丹花,可以看到碩大的花朵。繞過牡丹花,繞過一片綠地,還有幾座已經(jīng)塌陷了半邊的木屋,一個老人在檐下忙著手中的活計,應(yīng)該是在低頭打磨一只猩紅色的木盆或者木桶。
再過去是幾間連在一起的木屋,屋頂也是露天的,木質(zhì)的構(gòu)架基本完整,總體呈灰褐色,幾根橫的木柱上面泛著淺淺的綠。下面是幾只灰褐色的木桶,有一人多高,不知是作何用的。
再往里,是個已經(jīng)塌陷的堂屋。
土家族住宅,一般是三開間的。中間為堂屋,祭祖用,左右兩側(cè)住人。土家人稱之為“人間”。
木器師傅姓劉,堂屋是他們祖上的,按老人的說法,已經(jīng)住過好幾代人了。
到底住了多少代人呢?
我問村里還有沒有比這個屋子更老的屋子,師傅說有是有的,就是還得沿山路再往里走走。他還特別叮囑我,再往里走就是另一個塆了,過了這個塆再往里走,就是另一個更古的寨子。
沿青黛色的山巒再往里走,果然可以看到成片成片的青灰色石板了,很薄的那種。整面山坡都是層層疊疊的石板,有很清晰的疊層,表層呈灰綠色,靠里是青灰色的。這里屬于黔東山地丘陵地帶,可以看到前震旦系變質(zhì)巖及寒武系的砂頁巖、灰?guī)r、白云巖。
走了一路,腳下全是斷裂和碎裂的巖石碎片,可以清晰聽到巖石的破裂聲。山體陡峭處形成很高的崖壁,崖底可以看到多個灰褐色的類似棺材的東西,下端是用小石板支撐起來的,懸空,很像木質(zhì)的懸棺。至于形制,有圓形的,也有扁平一些的。長度和人的身高基本接近,兩頭被兩道生銹的鐵絲箍扎著。不遠處還裸露著一臺生銹的發(fā)電機的機頭部分,上面蓋著一塊黑色的油布。再看四周,一個人影也沒有,我怕迷路,只能順著原路往回返了。
正在不斷碎裂著的石板山路上走,前面一個山豁口突然出現(xiàn)一個小小的人影來。定神一看,是個孩子,便舒了口氣。
孩子就站在山路的一個拐彎處,穿橘紅色上衣,戴粉紅花袖套。印象深刻的是他的白花綠圍裙。圍裙很長,差不多圍住了他的雙腿,只露出一雙灰色的大號鞋子來。頭戴的是紅色的毛線童帽。
這孩子見我,似乎不知道自己是前行好還是站在那里好,最后怔怔站住了。我也短暫怔了一下,正要上前搭話,孩子身后傳來一個女人的喊聲,應(yīng)該是在喊這個孩子的名字。孩子最多就是三四歲的樣子。
喊聲過后,豁口后面出現(xiàn)一個穿深紅色衣服的女人,應(yīng)該有五六十歲了。女人先把孩子喊到自己身邊,然后向我的方向微微笑了笑。我還沒有完全反應(yīng)過來,女人已帶著“小紅帽”消失在無邊荒草里。
吃飯的時候,我告訴麗麗在山路上碰到一個戴小紅帽的男孩。
麗麗一聽我的描述,笑了,說這孩子叫航航,是青叔的曾孫,母親與家里好多年沒聯(lián)系了,爸爸在外打工,平時由奶奶與曾爺爺照料,爺爺已經(jīng)臥床好些年了。我看到的那個女人就是小航航的奶奶。
麗麗家的老宅,據(jù)麗麗的爸爸說,已經(jīng)上百年了,是一個一面開口的院子,一側(cè)是麗麗家的廂房,一側(cè)是麗麗本家爺公家的廂房。幾年前爺公家的廂房被涂成了亮亮的橘紅色,麗麗的爸爸覺得好看,就把自家的廂房也用油漆漆成了亮亮的橘紅色。正中的堂屋還保留著百年以前的煙漬色,麗麗的大伯藤大伯就住在里面。
藤大伯小時候掉進了火塘,眼睛被燒傷了,一輩子沒有結(jié)婚,先跟麗麗的奶奶一起過,麗麗的奶奶去世后,就一個人住在堂屋里,生活由麗麗一家照料。藤大伯是個很安靜的老人,平時很少說話。我去過他住的堂屋,老人安靜地坐在屋里,穿一件灰藍色羽絨服,白色的拉鏈向外敞開著,里面是軍綠色的襯衣,領(lǐng)子一直翻在外面。老人頭頂就是灰黑色的臘肉。
我第一次去山下,就是藤大伯帶我去的。
麗麗勸我一定要去山下的新農(nóng)村看看,藤大伯擔(dān)心我一個人去會迷路,就手拿鐮刀帶著我一起下山了。
山上有兩條路通往山下,一條是水泥路,一條是小路。小路得沿著水渠走,中間要穿過一大片樹林,陌生人容易迷路。
有藤大伯帶著我,那就走小路吧,小路要近很多,而且要經(jīng)過兩座寺廟。土家族的寺廟我還是很感興趣的,決定隨大伯走小路,順便看看兩座寺廟。
半道上果然看到一座小廟,應(yīng)該是我見到的最小的廟了,只有磚塊大小吧,中間神位上寫著“四方土地神”幾個字。形制不大,高寬都不超過一尺。是個青石板做成的小型神龕,四圍的縫隙處,水泥涂抹得很是粗糙,而且就在小路邊。要不是藤大伯特意提醒,我差點就走過去了。
神龕的兩側(cè)是幾株很矮的白蒿,白蒿邊有一個開口的飲料瓶子,瓶子里面是十幾根竹簽一樣的東西。
研究者說土家先民的信仰是很駁雜的。比如洛蒙信仰。洛蒙即八部大王神,八部大王即熬朝河舍、西梯佬、西河佬、里都、蘇都、那烏米、龍蚩也所也沖、接也會也那飛列也。名稱好奇怪,我看到的典籍就是這么說的,應(yīng)該是傳說中的氏族或部落首領(lǐng)吧。
土家人也信仰土地神,與漢族的土地神有很大的不同,細分的話可以分出好幾種來。比如天門土地神、街坊土地神、橋梁土地神、當(dāng)坊土地神、山神土地神、菜園土地神等。職責(zé)個個不同,有管風(fēng)調(diào)雨順的,也有管生意買賣、保護橋梁村寨、看守五谷雜糧的,還有專管菜園的。
這些我都問過藤大伯了,走了一路,大伯很少回答我是或者不是。
土家人真有這么多土地神嗎?
青叔是航航的曾爺爺,砍點廢樹枝,燒成木炭,然后送到山下的農(nóng)家樂,賣得的錢補貼家用。
麗麗說航航的爺爺治病需要花很多錢。我們又有一句沒一句地說起了航航爺爺?shù)牟?,都免不了嘆息一番。
青叔家的院子在一面山坡上,我第一次去的時候院子里空空的。也不是空空的,而是整個院子被一種灰白色的霧所籠罩。可以隱約看到山邊突兀的樹影。
院子里很靜,一個孩子正在一個雜物間拿一個木棒在空中亂舞。
說是雜物間也真夠雜物的,是個只有簡易頂子的儲藏屋,里面有一個很大的木桶,周身箍扎著三道很粗的竹片,總體呈淺褐色。旁邊是一個敞口的青黑色竹筐,竹筐邊是一個竹子色的倒扣在地上的竹簍,竹簍前面是一根折斷的樹枝,樹枝后面,就是戴小紅帽穿綠色圍裙的男孩。
小航航先對著虛空揮舞了一會兒手中的一截木棒,好像感到?jīng)]趣,又在那些雜物中找出一把鐮刀來,對著虛空舞了一陣,厭倦了,又一頭扎進那些雜物中找尋新的可揮舞的東西,驚動了籮筐下的一只蘆葦色的母雞。小家伙一陣興奮,又追著那只驚慌不堪的母雞滿院子跑了一氣。
母雞最后走投無路,跳到石板鋪成的臺階上了,小家伙又追到臺階上。那母雞越發(fā)驚惶,索性一下飛到了懸崖邊的一棵樹上。小家伙望了望樹,自言自語了一會兒,正無計可施時看到臺階下立著一把掃帚,捆扎得很結(jié)實,拿起來很順手,小家伙就拿起了那把淺灰色的掃帚對著虛空揮舞了起來。
我一直站在樹下遠遠看著,沒有忍心驚擾他。
麗麗家的樓頭與藤大伯家的樓頭間有一個窄窄的通道,通道盡頭有個小門,晝夜開著,一直通向山頂。我最喜歡看的就是光影在兩棟樓頭間的陸離變化,常有白色的光柱從樓頭頂端灰色的縫隙中直射下來。通道靠內(nèi)的一側(cè)是一架淺褐色的小木梯,我每天就是從這里上到二樓的。木梯下是一個灰突突的鐵桶,鐵桶旁是一雙淺藍色的高靿雨鞋。
正常情況下,它們都籠罩在一種深深的灰色里。這一天先是那雙平時并不扎眼的淺藍色高靿小雨鞋亮了起來,接著是那個說不上什么顏色的鐵桶,然后是那個淺褐色的小木梯,最后整個通道都亮了起來。
我正詫異,從門洞處走進一個個子矮矮衣服灰灰的老人來。老人弓著腰,肩上挑著兩個沉沉的籮筐。老人先斜著身子挑進其中的一個籮筐,接著又斜著身子挑進另一個籮筐,然后穿過整個通道,在麗麗家堂屋前的臺階上放下,緩了口氣,才對小門外面喊了一聲。
小門口這時現(xiàn)出一個小孩來,戴小紅帽,穿著綠色的小圍裙,怯怯的樣子,邊走邊看已經(jīng)在院子里的大人。
麗麗問,歸山下送木炭嗎,青叔?
老人回應(yīng)了一聲。我上前看了看,果然是兩筐燒好的木炭?,F(xiàn)在已經(jīng)很難看到這種東西了。
航航還是那么怕生的樣子,我?guī)状魏八^來拍張照片,他一進院子即側(cè)身站在小木梯旁一動也不動了,一只手緊拉著小木梯。
青叔與麗麗說話的時候,小航航試探性地向前挪動了一下步子,靠在一扇亮亮的門上。那會兒,橘紅灰色的木門正泛著亮亮的光。
說了一會兒話,青叔就挑著兩筐木炭帶小航航下山了。
此后好些天沒有再見到青叔。聽麗麗說,青叔還時不時下山送木炭,只是很少從麗麗家的門前過了。青叔家門前也有一條小路的,可以直接去山下的,只是荒草叢生。
從麗麗家那個小門出去可以去山頂,我想在離開村子前去后山看看。應(yīng)該是不叫后山,我姑且稱之為后山了。建叔的家,就在后山。
建叔是個身材筆挺的土家族老人。有一天我剛穿過麗麗家的那個小門,便看見一個個子高高的老人,戴著老式的那種“火車頭”帽子,穿灰色的圍裙站在門外。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穿圍裙的土家族老人。
我請教過幾位土家族朋友,土家族男子何以要穿圍裙,他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是否是母系氏族時期的遺俗呢?
我想去問問建叔,建叔看起來很文氣的樣子。半道上你猜我看到誰了?又看到小航航了。
青叔與建叔是親戚??烨迕髁?,青叔與建叔在建叔的院子里“打”一種燒紙。漢族也有這個風(fēng)俗。小航航就在建叔家的院子外面的一座廢棄的木屋前拿著個鏟子玩。
那房子應(yīng)該是一座老舊的堂屋,有兩層屋子那么高。上面一層四壁完好,下面靠外側(cè)一間三面都是通透的,里面堆放著一些木質(zhì)家具與木料,木料的一頭長長地伸到外面。木屋頂有一個打鑿榫卯留下的小方孔,背后是藍藍的天幕,極像一顆亮亮的星星在天幕上閃爍。
天幕下就是小航航。小航航還穿著他的綠色圍裙,戴著他的紅色小帽。
小航航拿著鐵鏟子彎腰挖了一會兒什么,覺得無聊,就找到一個過節(jié)放完花炮留下的長長的紙筒子舞了起來??磥磉@小家伙太郁悶,很想好好快活一下。
那天小航航在我說的星空下、綠草間舞了很長時間。我是他唯一的觀眾。他最后干脆邊歌邊舞了。小家伙的嗓子特別清亮,時而婉轉(zhuǎn),時而清脆。我應(yīng)和著,周圍的鳥也應(yīng)和著,其中一只羽毛黃黃的,像黃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