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波濤 檀梓萱
(1,2. 安徽大學藝術學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風勁月滿地,林虛葉亦枯。君家有孝義,樹樹著慈烏?!盵1](226)這首題畫詩來自明代著名畫家沈周《慈烏圖》的題跋,其間提到的“慈烏”,是祝壽禮俗中的重要意象,其生成流傳與發(fā)展流變,富含豐富的倫理色彩,且傳承久遠。國人對于“慈烏”意象的認同、接受與推崇,實際上,是基于傳統(tǒng)的孝道文化基礎上的,而且,也多沾染了尊老、崇老、敬老的情感色彩?!按葹醴床浮钡奈幕庀蟊澈?,也承載著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長期被尊奉的人倫道德觀——孝,這也是“慈烏”意象生成和應用的文化土壤及經(jīng)久不衰的真正緣由。但是,在意象的運用與實踐方面,“慈烏”意象則更為鮮活和充實,這也是“慈烏”意象在傳承、發(fā)展過程中,受不同思想觀念、文化風俗的浸潤所致。
事實上,“慈烏”意象的溯源,應當歸類到“烏鴉”意象和意義流變的探究,從烏鴉到慈烏,中間的變化,不應視為簡單的概念轉(zhuǎn)換,其背后潛藏著國人的孝道文化心理。對于“慈烏”意象的研究,不僅有利于我們探尋“文化烏鴉”背后的潛藏的民俗寓意與世情民心,而且,通過具體的載體,如圖像、詩文、民俗等文化形式,能夠折射出不同時代背景下,社會民眾對于“慈烏”意象集體無意識的符號化轉(zhuǎn)變和文化象征的真實表達。因此,本文以“慈烏”意象中的孝慈主題為切入點,嘗試對其俗信主題、功能、應用及其隱含其中的民俗心理等展開分析與探討。
在上古神話中,烏鴉(尤其是“三足烏”)經(jīng)常被視為太陽神鳥。這就與眾所共知的“烏鴉”意象的常態(tài):如“烏鴉嘴”、“天下烏鴉一般黑”、“不祥之鳥”等俗語所蘊含的意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很多典章文物中,烏鴉是吉祥鳥、報喜鳥,甚至在遠古時期,烏鴉就沒有被當作凡鳥看待,而常被賦予情感和神性。從自然崇拜的角度審視,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生產(chǎn)力落后,農(nóng)業(yè)發(fā)展欠缺的遠古社會,古代的先民們主要在丘陵、平原地帶生活和勞作,活動于河谷、農(nóng)田、草地,他們經(jīng)常受到來自大自然的威脅,于是,便易于產(chǎn)生對日、月、星、辰等天體與自然物崇拜和敬畏的心理,太陽崇拜,即是如此。
太陽,對于地球生命體關聯(lián)密切的自然物來說,其意義與價值自然是非同尋常的。例如,人類依賴它來驅(qū)逐陰霾和嚴寒,帶來光和熱;早期的先民和原始宗教活動中常祈禱上蒼保佑風調(diào)雨順時,也會有太陽信仰的文化呈現(xiàn)。關于人們對烏鴉的崇拜,實際上是源于早期的太陽崇拜,而太陽與神烏的關聯(lián),可以追溯到《山海經(jīng)》等。
《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中曾記載“……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烏。”[2](202)在上古神話中,在一日居上枝,九日居下枝的扶桑樹上,共有十個太陽,太陽通過被烏馱在背上而飛起來,由此在天空中穿行而過,這里解釋了烏鴉與太陽相關聯(lián)的原因。在原始時代,基于對未知事物的恐懼,人們崇拜太陽,與太陽相關的事物,自然也會受到關注。當日食出現(xiàn)時,太陽中會出現(xiàn)黑色的斑點,隱約閃現(xiàn)的黑色斑點,被看作是未知的異象,原始人認為只有飛起來的鳥,才能靠近太陽,而這個黑色斑點,被認為是黑色的鳥,稱之為“烏”?!稘h書·五行志》中就有相關的記載“……成帝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3](1334)“烏鴉”因為飛入了太陽之中,與“烏”相關的崇鳥文化便產(chǎn)生了。崇鳥的原始信仰,也因此依托于“以烏代日”的情感寄托。原始人將與太陽相關的現(xiàn)象演繹出相關的神話和信仰,并認為這些本質(zhì)無關但有淺顯聯(lián)系的事物,必定有內(nèi)在的關聯(lián)性。因此,在缺乏天文知識與科學意識的先民們的觀念與遐思中,烏鴉,也就逐漸被罩染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但是,《山海經(jīng)》等早期的典籍文獻中,有關于“烏”相關的形象描述,明顯給人以簡略和粗率之感,而且,相關的出土實物與史料文獻也稀少,這就給人以荒誕不經(jīng)之嫌。比如在彩陶文化時期,大汶口文化中出現(xiàn)的灰陶尊,其間雖然有造型較為粗獷的被認為是“鳥”的形象,但其具體的“O”型與“W”型符號的具體釋義,仍具有爭議性。而在仰韶文化遺址中所發(fā)現(xiàn)的太陽和烏的意象,似乎亦能印證遠古時期原始崇拜中太陽與鳥密不可分的關聯(lián)。那具體的鳥何為是“烏”呢?
到了漢代,關于“烏”的形象,才出現(xiàn)較為詳細的描述。
《淮南子》和《史記》中,有相關的記載,最為直接的顯現(xiàn),是在漢代的畫像石上,當時普遍出現(xiàn)的是被稱為“三足烏”的“烏”意象。那為因何是“三足”,而不是平常的“二足”呢?關于“三足”的來源,有三種說法:一是源于漢代儒學和陰陽術數(shù)的原理;二是從實用的角度,三足,似乎更好站立;第三種說法,則來源于自然科學的角度,此種說法的根據(jù),是從太陽黑子運動過程中,隱約顯現(xiàn)的形狀而言。無論何種說法,“三足烏”的形象,都反映了漢人對于“烏”意象的淺易想象與神異表達。
其實,民間傳說中的“三足金蟾”,也有類似的文化關聯(lián)?!叭恪钡膭游锉旧?,也經(jīng)常被賦予特殊的神性?;氐綀D像本身,在畫像石的圖示中,“烏”的呈現(xiàn)形式,大略是日中之烏或陽烏載日的形式。較早的繪畫作品,如長沙馬王堆的漢墓中發(fā)掘清理出來的T型帛畫,也可以印證這一點。在這幅獨特形狀的畫作中,主體部分,被分為天上、人間、地下,關于“烏”的意象,更多的是出現(xiàn)在“天上部分”,在畫面的右上角,有鮮艷的紅日,其間正中則是站立著黑色的鳥,此“鳥”的形象,即為研判為“烏”。除去這幅帛畫的典型例證外,其他各地出土的畫像石中,也多次呈現(xiàn)出“日中之烏”的造型形象。圓形的太陽中,站立著或展翅著烏鴉,“烏于日中”這一造型形式與思維意向,可以反映較早的古代繪畫中“烏”的具體形象、方位、特征等?!盀酢迸c太陽互動、融匯的這種并置與統(tǒng)合,圖像背后能夠彰顯出古代先民對于太陽的崇拜,以及相關信仰的真切展現(xiàn)?!盀酢币庀?,在繪畫中的呈現(xiàn)雖較為稚拙,但并不是古人的隨機發(fā)揮,而是古人在自然崇拜和太陽崇拜的心理作用下物化的結(jié)果,因此,“烏”與太陽的關系,緊緊相連。
“神話是早期社會中的人們對于人類世界對應的神仙世界想象之物。它間接地反映現(xiàn)實生活,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現(xiàn)實‘超越版’,可以幫助人們以幻境般的方式滿足現(xiàn)實生活不能實現(xiàn)的愿望,神仙的生活則是現(xiàn)實生活的理想化再現(xiàn)。神話往往能夠給人們以心靈的慰藉與安撫?!盵4]烏鴉意象的溯源,不僅與自然崇拜和太陽崇拜相關,更與神話傳說息息相關,可佐證的史料,是滿族人民對于烏鴉意象的喜愛。滿族傳統(tǒng)民俗中,有很多與烏鴉相關的民族民間故事,其中大部分都可以溯源到烏鴉神話傳說。在滿族神話中,烏鴉意象被賦予吉祥、善良的意涵,這是因為滿族民間流傳著烏鴉救主的相關神話所致。例如,相傳烏鴉曾救過努爾哈赤。因此,滿族的敬鴉傳統(tǒng),與前文所提到的關于烏鴉的習俗、象征和民間傳說等可相互印證。滿族關于烏鴉的信仰崇拜,不僅在于儀式、神話、傳說,更在于由此而衍生的相關民俗。
其實,烏鴉意象的含義,并不限于此,隨著社會文化的發(fā)展與變遷,新的內(nèi)涵、意指,也愈加豐富。烏鴉意象,不僅能夠承載崇拜、神話的思想觀念,在時代的演變中,也逐步融入了更為復雜的文化意味。也正是由于神話傳說的烘托、渲染和潤飾,烏鴉意象,被賦予了更豐富的意涵。由此可見,無論崇拜或神話,抑或在滿族或漢族中,“烏”的意象,始終不會是一成不變的,從遠古時期至今,很多文化意象的產(chǎn)生,都會經(jīng)過不斷地變化,由單一指向,逐漸內(nèi)涵繁富,變?yōu)槎嘣⑸洌瑸貘f意象,也符合這樣的發(fā)展規(guī)律。
遠古時期的人們,將某種抽象的崇拜心理,寄托于形象可感的“烏”身上, “烏”的文化淵源也轉(zhuǎn)化為民俗信仰的一部分。隨著物質(zhì)文明和生產(chǎn)資料的發(fā)展與變化,人們對于原始信仰的看法也會更加具體明細。基于原始信仰中對于“烏”意象的崇拜,人們將“烏”始終歸于神圣,是崇高的情感寄托。因此,這種高潔的意象,在發(fā)展中逐漸由尊榮與卓然,演變?yōu)樾味系木穹?。例如:日常生活中關于吉祥瑞兆的憧憬、社會大背景下相關的孝道心理的投射,“烏”也被賦予祥禽的意味,常出現(xiàn)在兆喜的情境下。在以神秘崇拜為基底的鋪墊下,烏鴉形象就易于成為正面和積極的文化指代。
在各朝代的文化典籍中,很多記載都顯示出烏鴉是祥禽、瑞禽的痕跡,并且能夠報喜。如商朝時有“烏鴉報喜,始有周興”的傳說。唐代時,詩人張籍在《烏夜啼引》里贊美烏鴉“秦烏啼啞啞,夜啼長安吏人家。吏人得罪囚在獄,傾家賣產(chǎn)將自贖。少婦起聽夜啼烏,知是官家有赦書。下床心喜不重寐,未明上堂賀舅姑。少婦語啼烏,汝啼慎勿虛。借汝庭樹作高巢,年年不令傷爾雛。”[5](669)由此可見,烏鴉報喜,作為周知的事實,民眾的內(nèi)心已認可這一意象。前文所提及的,滿族民眾不但把烏鴉視為報喜的神鳥,還將其視為神佑的象征。著名的“烏鴉救主”傳說故事,講的就是受一大群烏鴉的掩護,后金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努爾哈赤,才得以脫險的故事。此后,每到佳節(jié)時,滿族人民都要祭拜烏鴉,由此形成了當?shù)靥赜械倪z風余俗。因此,不僅在日常生活中被當作神鳥與祥禽的象征,“烏鴉”本身,也被賦予了新的觀念——孝。
烏鴉的意象與孝道相關聯(lián),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先秦時,烏鴉意象開始與孝文化相關聯(lián),輔料例證是今天的浙江義烏市名稱的來源。義烏在秦代為“烏傷縣”,屬會稽郡管轄。據(jù)說,有一孝子顏烏孝順善良,體貼父母。某日,顏烏外出遇見一只受傷的小烏鴉,他悉心照料、喂養(yǎng)這只受傷的烏鴉。其間,顏烏父親去世,他傷心至極,在安葬時,甚至直接用手挖土以解悲傷,顏烏的孝心,也感動了烏鴉,被救助的烏鴉,帶領其他烏鴉,銜土相助,結(jié)果,這些烏鴉的喙部,皆因此而受傷,所以該地得“烏傷”之名。
到魏晉南北朝時,民眾對于烏鴉的崇拜心理繼續(xù)延續(xù)和強化,從早先的與太陽相關的神秘色彩,到漢代儒孝思想的浸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話語權的影響,以及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的強化、孝悌忠信的主流思想的確立,使得烏鴉意象也被潤飾、被“儒化”、被賦予了鮮明的倫理道德色彩。著名的如李密《陳情表》中云“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6](135)這是烏鴉被賦予“孝”涵意的例子。包括漢代應助《風俗通義》佚文中的《明帝起居注》中亦有相似的記載:“……上東巡泰山,到榮陽,有烏飛鳴乘輿上,虎賁王吉射中之。作辭曰:‘烏鳥啞啞,引弓射,洞左腋。陛下壽萬歲,臣為二千石。帝賜二百萬,令亭壁悉畫為烏也。’”[7](38)這是烏鴉作為祥禽兆喜,受到統(tǒng)治者的喜愛,在繪畫中出現(xiàn)的典型例證。
事實上,除了官方,普通民眾也廣泛利用烏鴉比德,并與祥瑞、孝道相聯(lián)系。烏鴉反哺的生物習性,正是契合了時代風俗下人們的重孝心理,因此被廣為傳頌。烏鴉意象,也日趨諧美,符合時代風尚的韻味。從神鳥到孝鳥,反映的是在文化思潮和審美風貌的轉(zhuǎn)變下,烏鴉意象自身的流轉(zhuǎn)過程。
但除了祥瑞之鳥的美名之外,烏鴉意象,也包括“惡鳥“的涵意。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烏鴉意象的表征意義中,就包括“惡”的指向性。屈原曾在其論著《天問》中,對“陽烏載日”的說法,提出了詰問,并直接將烏視為惡俗之鳥。由此可見,“烏鴉”意象放置于歷史長河中,雖有美譽加身,但亦常在“吉”、“兇”之間的矛盾語境中“徘徊”和“錯位”。
唐以降,烏鴉作為不祥之兆的文化象征,更為顯著,出現(xiàn)了大量關于烏鴉“兆兇”的論斷。唐段成式《酉陽雜俎》中有載“……烏鳴地上無好音。人臨行,烏鳴而前行,多喜。此舊占所不載……”[8](212)
宋代,烏鴉意象發(fā)生了更為明顯的衍化。烏鴉開始被視為兇煞之鳥,惡鳥兆禍。與先前相反,這時人們對于烏鴉意象的態(tài)度,逐漸轉(zhuǎn)為消極。烏鴉意向的具體內(nèi)涵,似乎也在發(fā)生著嬗變,究其意象內(nèi)涵的轉(zhuǎn)變,窮源溯流可以集納為神性的消失和對烏鴉生物性的察覺。
由于社會發(fā)展逐步穩(wěn)定,早期與烏相關的一些儀式,如占卜之術和讖緯神學等,逐步淡化式微。與之前的神秘性不同,人們逐漸了解了烏鴉叫聲凄慘并喜食腐肉,且通身漆黑,常與喪葬文化相牽連的諸多文化現(xiàn)象。加之唐詩宋詞,對烏鴉意象的運用、傳頌,與之相關的文化符號,多為凄愴、悲涼、慘淡、哀傷、冷冽等指向。因此,烏鴉的文化特質(zhì)也逐漸向消極意象方面轉(zhuǎn)換,“慈烏”變成了“寒鴉”。宋時,民眾認知的改變,也是使烏鴉意象發(fā)生轉(zhuǎn)變的一個重要因素。隨著科舉制的發(fā)展,大眾的受教育程度,得以提升,烏鴉意象,開始變得尋常,并在神性的意蘊中摻入了世俗的觀點。與秦漢時的“孝鳥”“慈烏”不同,烏鴉神圣與仁孝的外衣逐步消失。同時,由于宋代 “三冗”現(xiàn)象和積貧積弱的社會現(xiàn)實,整體上呈現(xiàn)出較為沉抑的思想傾向,所以烏鴉自身的習性、顏色等,都被看作是兇兆。這一階段,烏鴉作為消極意象的社會認可度,基本被確定下來。
烏丙安先生曾斷言:“俗信原來是在古代民間傳承中曾經(jīng)是原始信仰或迷信的事象,但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fā)展,人們文化程度的提高,一些迷信事象在流傳中逐漸失去了原來的神秘色彩,失去了神秘力量,人們在長期生產(chǎn)與生活的經(jīng)驗中找到了一些合理性,于是把這些事像從迷信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形成了一種傳統(tǒng)的習慣?!盵9](239-240)烏鴉意象含義的轉(zhuǎn)變,在圖像中,也有所顯現(xiàn),就古代繪畫中的烏鴉意象而言,我國早期繪畫中的烏鴉,以黑色為主。隨著繪畫的發(fā)展,人們更偏好于鮮艷明亮的色彩和圖案,烏鴉意象的形象與設色又不宜改變,就色彩對人的心理影響來看,容易給人以悲涼、凄冷和不適之感。加之“烏啼”,音色低啞干澀,好似報喪……總之,烏鴉意象,作為畫面的元素,被情思和感懷所沁潤,反映的卻是兆兇的象征。宋代之前,雖然烏鴉意象,附著了兆兇的含義,但仍以吉瑞為代表。宋代之后,惡禍之鳥,烏哢不祥的觀念深入人心,并遺留于今,發(fā)展成為民間俗信。
“烏”意象的涵意,在歷史上時有嬗變和轉(zhuǎn)換,這是很有趣的文化現(xiàn)象??傮w來說,多是圍繞著“兆兇”與“兆吉”而變化,正如上文所言。但“赤烏”、“三足烏”等觀念,在民眾的文化心理中始終視為吉祥之意。褪去神性的烏鴉,需要語言意向來承托價值觀。
隋唐五代時期,“烏”被給予了厚重的孝道倫常觀念,作為彰顯慈孝的德行之鳥,“孝”觀念在“烏”的身上再度強化,這也使得“烏鴉”意象中“孝”的屬性進一步被固化。換言之,這也是由人們的價值取向所決定的?!昂f”變成“慈烏”,烏鴉意象再次成為我們認識和理解民俗文化的一個視角,而這種意象中不斷轉(zhuǎn)換的觀念,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滲入人們的意識之中。相反,又反過來影響人們的認知與行為,包括審美心理和心理訴求等。18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就曾經(jīng)提出過二律背反的理論,烏鴉意象的產(chǎn)生、發(fā)展、流變過程中,其積極意義和消極意義的此消彼長,又有內(nèi)在關聯(lián),由此構(gòu)成了一種有意蘊和張力的文化現(xiàn)象。因此,對于“烏”意象的探討,不僅具有禮俗視角下的價值,更重要的,是放置于特定的歷史文化、社會空間下,才有助于審視其所承載的倫理觀、文化觀和民俗觀。
在傳統(tǒng)繪畫中,鑒于烏鴉意象發(fā)展的復雜性,中國古代傳統(tǒng)繪畫中較少出現(xiàn)專門針對烏鴉的主題性繪畫。但在明清時期的文人畫中,為了構(gòu)置畫境,烘托情感,烏鴉意象常與枯樹、夕陽等景物一同出現(xiàn),且大多置于暮景之中,這樣就會傳達出一種悲涼的情緒。但是,這類繪畫除了表達畫家的某種愁怨和悲苦,一般難以作為一種民眾喜聞樂見的圖式出現(xiàn)。而用于人生禮俗中祝壽繪畫里的烏鴉形象,往往承載著畫家充盈的人倫深情,而在這類情感背后,承載的是儒家文化中孝慈倫理的道德觀念。而且,作為祝壽圖像中的慈烏,也會表達出對壽主的祝愿和傳遞出慈孝的人倫內(nèi)涵。
以明四家沈周為例,其《山水花鳥》冊之四《枯樹慈烏》,即是以蕭瑟景致所營造的寒峭對比,烘托出人倫、明德所指代溫情的典例。在這幅繪畫作品中,畫家以近景大鏡頭對準雙烏,畫面的中間偏左一棵老樹分割兩側(cè),背景以虛實相間的短小、急促的淡墨、枯筆的枝條,布滿畫面,交叉與蔭蔽,成功地突出了主體——兩只慈烏。慈烏的造型,用筆明顯粗放,墨色焦?jié)?,細?jié)處緊湊聯(lián)密,頸部和翅膀處,松散簡潔,彰顯慈烏羽毛蓬松的質(zhì)感。通過構(gòu)置排布枯枝、怪石之景所營造的情境,襯托出人情義理所代表的溫暖。其同系列畫冊中慈烏的藝術形式均與此相同,另有與慈烏相關的題跋:“君家有喬木,慈烏來上棲,家中生孝子,啞啞為人啼?!盵10](723)通過上面的描述,我們可以洞悉到傳統(tǒng)繪畫中對于慈烏意象的藝術處理方式,筆墨皴法等技藝更多地是為了思想的傳達。這些慈烏意象的圖示背后所隱涵的情感、喻意,不僅僅在于反哺,更在于其作為人倫情長、孝慈倫理的表征和頌揚。
回溯烏鴉意向的流變歷史,回歸“慈烏”意象本身,關于慈烏反哺本身的故事性與敘述性,即慈烏為什么會反哺?——慈烏反哺是源自于自身的生物特性,奉養(yǎng)母烏的烏雛長大后,仍會銜食哺養(yǎng)母烏。后來,慈烏反哺,也逐漸用來比喻子女報答親恩。古人詩云“慈烏返哺猶懷感,鴻雁才飛便著行。”[11](1681)逐漸被規(guī)選為一種固定的觀念。慈烏反哺說法的興起,主要是在時代背景下,圍繞“孝”文化所展開的禮俗與倫理觀念,不僅符合社會穩(wěn)定、老有所養(yǎng)的要求,更是世道民心和人世溫情的無聲映射。因此,慈烏反哺,恰逢其時地寄托了社會思想,并被人們深情演繹。重孝道是社會需要,能夠承載孝的倫理觀念的對象,慈烏以其反哺的特性適時出現(xiàn),“才成為一種民俗文化象征?!盵12]慈鳥日孝鳥,長則反哺其母,烏鴉反哺的習性,契合人們的價值取向,使人們深受感觸,并加之演繹、延展、闡發(fā)為孝道精神。而且,這類以慈烏為主題的繪畫,因為用意明顯,主題突出,經(jīng)常成為人們喜愛的繪畫樣式,在民間被應用和傳播。
法國象征派詩歌的先驅(qū)波德萊爾,將美劃分為兩種形式——現(xiàn)象界的美和現(xiàn)象背后的美。作為普通欣賞者,我們通常能夠直接地感受到前者的美,但當我們具有一定的判斷力、鑒賞水平和認知高度時,才能夠把握其背后的文化生成與倫理轉(zhuǎn)化的美,在現(xiàn)象背后的美之上,更應該挖掘后者的人倫和人性之美,由此,才可發(fā)現(xiàn),慈烏意象的多元化以及文化內(nèi)涵的多樣性,并不囿于慘淡悲戚、凄苦寒涼的“烏夜啼”和兆禍的不吉祥符號,在這些符號背后,更富含儒家仁義之道的社會倫理的象征。所以,慈烏現(xiàn)象的美,不僅豐富了烏鴉意象的完整性,更是在文化層面提升了孝文化的深度與品位。
從烏鴉到慈烏的轉(zhuǎn)化,大致經(jīng)歷了充滿神性的烏鴉,到充滿情感的烏鴉,再到世俗化的烏鴉的蛻變。烏鴉意象的演變,也能見證潛涵其中的民族審美心理和人倫道德的積淀。從一開始對烏鴉意象玄秘性的探索,到后來對烏鴉意象了解程度的加深,展現(xiàn)的是人們對其經(jīng)歷的崇拜、鄙棄、喜愛、厭惡、親近、崇敬等復雜的心理轉(zhuǎn)變過程,而這種轉(zhuǎn)變和推演,是文化的力量和觀念的附加。
烏鴉意象流變的成因及其禮俗意義,更明顯的指向,在于對于意象背后的解讀和品味。烏鴉意象似乎不再是簡單的道德象征物,而是充沛的情與景的融合、交匯;烏鴉意象不再是明晰的二選一的抉擇,而是豐富的多層情感的重疊和雜糅。除了概念性符號的基底,情感本身也充滿想象的意味?!澳唇嫫饺珑R,要看水底萬丈深”,在探究烏鴉意象時,也應當如此。在具體的物象層面,早期的帛畫壁畫中的烏鴉,也是充滿幻想色彩的觀念傳達。傳統(tǒng)繪畫中的各種烏鴉意象更不必說,具體的形狀、線條、色彩背后附加更多的則是其深層次潛涵的禮俗、道德與人倫。而作為祝壽場合下的慈烏意象,實際上是一直關聯(lián)著“烏鴉反哺舐犢情深,羔羊跪乳銜草結(jié)環(huán)”之意,這些都生動地展現(xiàn)了慈烏意象背后人們的情感取向。在精神層面,形而上的“孝”“廉”“德”,這些現(xiàn)象的背后則隱含的是由個體到集體的民俗文化肌理和社會心理結(jié)構(gòu)的內(nèi)隱。
縱觀烏鴉意象的流轉(zhuǎn)與迭變,“慈烏”背后所包含較為復雜的文化內(nèi)涵,當下的我們更應該運用多維視角去思辨和參悟。烏鴉有“尊老愛幼”的美好品德,老烏鴉將小烏鴉喂養(yǎng)大后,老烏鴉還會帶著小烏鴉生活一年左右,第二年,老烏鴉會驅(qū)逐小烏鴉,讓他們今后各自去獨立生活,每年冬天,烏鴉們都會聚集起來,老烏鴉在自己年老體弱無力覓食時,小烏鴉會回到老烏鴉身邊,自覺奉養(yǎng)老烏鴉。如同烏鴉銜食喂母、反哺至親,羔羊也有跪乳之恩,這些動物的行為,彷佛在喻示我們?nèi)祟愐惨瑯討延懈卸髦摹S晌锛叭?,動物尚且有感恩之心、報德之意,我們對于父母至親,更應該感念其劬勞之恩。當這些出現(xiàn)在詩詞、繪畫、對聯(lián)、壽幛、刺繡、剪紙中的慈烏形象,被賦予人類的情感時,在載體動物意象之上,實際上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光輝、人間的溫情。更具體地說,是傳統(tǒng)儒家文化中倫理觀念的外化,也恰是慈烏意象的藝術價值、社會價值、人倫價值、文化價值的意義所在。事實上,作為一項文化觀念的折射,慈烏概念在圖像、詩詞等各種民俗藝術形式中,一定繞不開“百善孝為先”正統(tǒng)觀念的在場,作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一種,以慈烏反哺為典例的孝文化的沁潤,有利于社會整體思想觀念的建構(gòu)與良好社會風氣的發(fā)展、弘揚。
為什么要發(fā)揚慈烏反哺背后所代表的孝文化精神?實際上,這非常有利于正統(tǒng)倫理道德問題的規(guī)整,如同日本學者富永茂樹的觀點一樣:法可以規(guī)整外部,維持秩序,但只有長久不衰流傳承續(xù)的習俗,才能夠作用于內(nèi)部。法可以離開習俗獨自成立,習俗卻不能離開法的整治。因此,當以慈烏反哺為代表的孝文化,有了明確的道德標準與倫理規(guī)范的建立,就能夠在教育傳承中給后嗣樹立一個標準,即盡孝報本,感恩戴義。此外,還能夠促進家庭、家族之間的凝聚力與向心力,當然,也可以推而廣之。故而,發(fā)展慈烏反哺,也就是在烏鴉等動物載體上找尋倫理道德的展現(xiàn),從而達到傳承發(fā)展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孝文化,與此同時,積習相沿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使之長久傳承下去。
唐代張彥遠在其著作《歷代名畫記》里提到過繪畫能夠“成教化、助人倫”,這里主要強調(diào)的是古代繪畫有關于社會文化的功能,特別是道德教育方面的意義,但主要是針對的還是人物畫。從分科來說,慈烏圖可視為個別能與人物畫比肩的一個特殊例證。慈烏意象在圖像中的運用,尤其是在民俗藝術中的應用,正是華夏民族的道德觀念與文化觀念在傳統(tǒng)民俗中的折射。通過慈烏意象的探討,我們也有助于從中洞察到華夏民族日常人倫中的世道人心和行為范式。傳統(tǒng)古代社會中為慈烏主題相關聯(lián)的詩文、圖像、禮俗等形式,不僅助推和強化了慈烏意象的形成,也不斷豐富充盈和蘊藉著其內(nèi)在的文化底蘊,進而發(fā)掘與之相關的孝道倫理中的審美積淀。慈烏意象所寄托的觀念與寓意,也能佐證華夏民族對于尊老、崇老、敬老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
當下的人們對于慈烏的態(tài)度轉(zhuǎn)變,既有民俗的,也有倫理的,而這種遠古文化的“遺留物”中潛涵著的人們對烏鴉久遠的記憶和復雜感情,都是值得探尋的。慈烏意象的產(chǎn)生不僅有其特定的民俗文化背景,也存在一定的倫理文化基礎?!按葹醴床浮钡奈幕笳饕饬x在于,它被賦予以精神及信仰的成分,也承載著人們幾多的情思與祝愿,通過對慈烏意象形成與應用的分析,有助于我們?nèi)ヌ綄鹘y(tǒng)社會文化中的孝道倫理和俗信因素中的活性因子。鐘敬文先生曾言“民俗本身是一種生活方式,又是一種文化樣式,是與人們?nèi)粘I盥?lián)系最密切的文化形態(tài)?!盵13](3)換言之,民俗文化是慈烏意象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意識形態(tài)基礎和依據(jù),而慈烏意象自身就是特定背景下的風尚人情的承載物和具象物的合理組合。
如若深入解讀慈烏意象的內(nèi)涵,就要求我們不能脫離民俗文化情境的框架,并且,作為傳統(tǒng)文化所衍生出的民俗文化現(xiàn)象,慈烏意象在產(chǎn)生、運用和傳續(xù)的過程中,民風世俗和文學藝術便逐漸成了相互依存、互為條件的文化復合物。慈烏意象的衍生、繁盛、承續(xù),其實不僅是表象與本質(zhì)的問題,更是吉祥觀念、世道人心、敬老傳統(tǒng)的折射。探究慈烏意象的生成及其文化應用,無疑也是對其民俗意義的探討和對其中蘊含的倫理價值的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