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琪,高 婧,王忻卓
(1.海南大學 海南 海口 570228;2.烏克蘭國立師范大學 烏克蘭)
喬治·格什溫(George Gershwin),出生于紐約的一個俄國猶太移民家庭,20世紀美國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一生創(chuàng)作的鋼琴作品大致分為三類:獨奏作品、與樂隊合作的作品和聲樂作品改編曲,代表作有管弦樂《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弦樂四重奏《搖籃曲》、鍵盤《里阿爾多 里普斯》、鍵盤與管弦樂《F大調協(xié)奏曲》等等。其中,1924年創(chuàng)作的《藍色狂想曲》一發(fā)表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流傳至今?!端{色狂想曲》是格什溫寫給獨奏鋼琴及爵士樂團的樂曲,首演時由格什溫親自演奏鋼琴片段,其中鋼琴的華彩部分是演出時格什溫即興彈奏的。在肖邦24首前奏曲的啟發(fā)下,他也開始創(chuàng)作自己的“前奏曲”。格什溫的前奏曲大多是采用“快-慢-快”這一形式組合。全曲既具有古典樂的穩(wěn)重,也有爵士樂的激情。喬治·格什溫評價自己的作品時說:“只有這樣的音樂才能生存,它或者具備全人類的屬性,或者具備民間藝術的屬性?!?/p>
在出現組曲前,用器樂演奏的引子是眾多音樂體裁中的一種。許多作曲家都熟練使用這一作曲形式,如肖邦24首前奏曲、拉赫瑪尼諾夫24首前奏曲、巴赫18首小前奏曲等,讓演奏者在音樂會上通過演奏來展示自身演奏魅力及演奏水平?!度浊白嗲肥歉袷矞匾簧撉僮髌分形ㄒ坏靡粤鱾鞯?,在和聲中運用藍調布魯斯的韻律,在節(jié)奏中蘊含爵士的熱情,給美國的本土音樂帶去了全新的風格。
第一首前奏曲Allegro ben ritmato e deciso意思是堅定而非常富有節(jié)奏性的快板,像是炫耀一般的表演。整體風格搖擺輕松穩(wěn),穩(wěn)重又有著藍調的俏皮。曲式是再現三部曲式,全曲分為四個樂段:開始引子為降B大調(1-2),且引子部分就是第一首作品發(fā)展的動機,第二拍后附點加的自由延長記號,使音符停頓保留兩拍左右的時長給人無限想象,第一小節(jié)中的升C和第二小節(jié)中的降A都來源于布魯斯音階。(見例1)第一段(A段)降B大調(3-15)延續(xù)了引子中的動機,并且在第11小節(jié)用音階下行加以發(fā)展。第二段(B段)由降B調轉B調(16-49),其中16-24小節(jié)為降B調轉C調,左手節(jié)奏型轉為切分音型與右手旋律同時展開;25-37小節(jié)為C調轉D調,節(jié)奏型不變與之前保持一致;37-49小節(jié)為D調轉B調,在原有的基礎上加音階上行發(fā)展旋律,為作品高潮服務。
第二首前奏曲也被稱作《搖籃前奏曲》,Andante con moto epoco rubato意思是帶有一點自由伸縮處理的行板速度,此曲是一種帶有ostinato(固定音型)伴奏的抒情藍調。全曲調性為升c小調,第1-4小節(jié)為引子E大調,也是第二首作品中左手保留的發(fā)展動機,一直持續(xù)到第十小節(jié)(見例2);第一段(A段)5-16小節(jié),由升F大調轉升c小調。右手旋律以大三連音常見來源于布魯斯節(jié)奏。17-44小節(jié)為第二段(B段)由E大調轉升c小調,旋律采用前面留下的部分,加變化音以發(fā)展;其中33-44(Largamente con motoz莊重如歌的演奏)由升F調轉至E調回歸主題,旋律聲部轉至左手,右手嚴格遵照四四拍規(guī)律,以P的力度演奏。第三段(A段)45-61小節(jié),采用同主音大小調升C大調和升c小調,與第一段的彈奏方面也有明顯不同。
例1:
例2:
例4:
第三首回旋曲式又稱《西班牙前奏曲》,相較于第一首更熱烈、更激動。全曲一共分為5段,降e小調,引子為1-4小節(jié),左右手相互交替彈奏切分節(jié)奏型、前十六后八節(jié)奏型。(見例3)第一段,5-12小節(jié)右手節(jié)奏型為三連音,左手持續(xù)切分伴奏音型。第二段13-20小節(jié),右手旋律音符出現,左手以二八節(jié)奏型伴奏。第三段21-28小節(jié);第四段29-44小節(jié),其中第四段主題動機與第三段主題相差不大,旋律再次強調一遍,這一段的調性轉換是從降a小調回歸到降e小調。44-50小節(jié)是連接部分,降c重復出現將作品引向高潮(見例4)第五段51-58小節(jié),與第一段旋律相似,但是由單音轉為八度大跳行進,左手節(jié)奏型也發(fā)生跳躍性變化,也是第三首尾聲最精彩的一部分。
喬治·格什溫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原為六首前奏曲,演出時只展示了其中五首,然而最終保留下來的只有其中三首,所以這三首前奏曲顯得尤為珍貴。作曲家格什溫在創(chuàng)作時不僅加入了爵士中特有的搖擺(swing),還有極具民族特色的雷格泰姆。雷格泰姆是許多音樂結合的一個綜合體,起源于19世紀。雷格泰姆中的節(jié)奏源于非洲流行樂,爵士樂的發(fā)展也是受到雷格泰姆的啟發(fā)。在這部作品中我們也能明顯感受到作曲家用鋼琴演奏時的力度、音色、節(jié)奏來模仿爵士樂隊的創(chuàng)作手法。
例5:
例6:
例7:
第一首前奏曲的第一段(3-6小節(jié))在彈奏上采用左右手交替的方法彈奏切分節(jié)奏,左手出重音要求下鍵放松且有力。這幾小節(jié)就是明顯仿照雷格泰姆式音樂,使用切分節(jié)奏并且主要由左手彈奏。在爵士樂隊中,這里模仿了低音鼓的音色;力度記號也從引子中的f變到了ff。(見例5)7-10小節(jié)中,左手依舊保持切分節(jié)奏,十六分休止的出現宛如模仿爵士樂隊中的镲片的音色。右手跟隨引子中的動機旋律,前十六后八的節(jié)奏型、前短后長的附點節(jié)奏使音樂聽起來既有爵士樂中搖擺的歡快,又有著古典樂節(jié)奏的嚴肅。11-15小節(jié)在原有的動機上繼續(xù)發(fā)展,右手旋律下行音階回歸旋律主音。這里演奏時要注意右手跑動的顆粒性及指法安排的合理性。第二段的第十六小節(jié)開始至四十小節(jié),雷格泰姆樂在轉調中不斷出現,一絲藍調的氣味出現,然而隨著右手兩拍或四拍的延長音不斷出現、重音節(jié)奏位置的改變,將音樂不斷向前推進,使得音樂越來越活潑。這里演奏的方法就是常規(guī)彈奏,以手腕為支點,帶動手掌及手指輪換。力度上第一個音需要相對突出重音,其他手指輪流依次彈出。最后一段中(50-53)小節(jié)主題再次回歸,推向更精彩的高潮。這里使用八度和弦連接,模仿爵士樂隊中小號的音色,小號的音色明朗響亮。所以這里要求演奏者在彈奏時大臂發(fā)力,腰部發(fā)力,手腕放松,快速下鍵,感受指尖力量的傳導。(見例6)
藥品質量標準變更后的發(fā)布渠道不統(tǒng)一,不同地域的生產企業(yè)、藥檢機構難以及時獲取。針對《中國藥典》、部(局)頒標準等成冊標準和注冊標準等單行頁標準,在使用過程中發(fā)現的問題以及試行標準轉正、藥品標準修訂等,國家藥典委員會、國家藥監(jiān)局藥品注冊管理部門等每年均發(fā)布大量的標準勘誤、標準修訂等信息,尤其是單行頁標準的發(fā)布,有關部門只將此類標準發(fā)送到省級藥品監(jiān)督管理部門和相關生產單位,大多數市(地)級藥檢機構以及有關藥品生產企業(yè),由于信息不暢,無法及時獲取,對藥品質量標準的執(zhí)行和藥品監(jiān)管有一定影響。
在第二首前奏曲中,引子部分由于音區(qū)跨度較大且是慢速八度連接考驗了演奏者的手指張力,這里要求演奏者手掌保持貼鍵,手肘帶動手掌以慢速緩緩前進。手指積極彈奏,手腕起鍵時慢速,且演奏者彈奏時的氣息與音樂的方向一致,聲音聽起來柔和、溫暖,從而給人一種無限的舒展和想象。而且整個第二首前奏曲充滿了濃郁的藍調布魯斯韻味,曲風慵懶、搖曳,速度較慢。在演奏時既要保證音符正確演奏,也要確保音符聲音質量的統(tǒng)一,聲音有連續(xù)性、延長性、歌唱性。(見例7)5-8小節(jié)中左手伴奏依然保持引子中的動機旋律,右手旋律以模仿樂隊中高音薩克斯的形式出現,高音薩克斯的音色猶如男高音高亢委婉,極具魅力,將作品中的搖擺節(jié)奏展現得既慵懶又不失古典節(jié)奏的韻味。在這里旋律反復出現,要求演奏者在彈奏時對每個音符在下鍵時都有預設的鋪排,指尖需要控制彈奏力量,使每個音符聽起來不同。(見例8)32-45小節(jié),這里作曲家筆鋒一轉不僅將調性由E調轉至升F調,也將旋律聲部交給左手的低音區(qū)完成。在演奏這處時,彈奏方法為非連奏,要求演奏者彈奏時大臂帶動手腕,使聲音具有集中、飽滿的顆粒性,也要求指尖具有一定的爆發(fā)力,手指第一關節(jié)牢固且堅定。32小節(jié)處也仍然保留雷格泰姆風格的曲風,右手聲部嚴格遵照古典樂四四拍有條不紊地進行著,而左手加入了富有搖擺韻味的附點節(jié)奏,作曲家用附點節(jié)奏模仿樂隊中镲尖銳、清晰的音色,也是體現作曲家將古典樂與爵士樂完美融合的高超手法。(見例9)
例8:
例9:
例10:
第三首前奏曲也是整部作品最出彩的一首,相較于第一首速度更快、更富有激情。開頭1-4小節(jié)的引子,左右手交替彈奏鋼琴低音區(qū)部分,每小節(jié)以二度平行關系向上,模仿樂隊中鼓的音色。由于都是重音彈奏,所以這里需要演奏者彈奏的時候使用手臂的力量,大臂發(fā)力完即放松,指尖不用太緊張,手指快速下鍵,敲擊出具有爆發(fā)力的聲音,為迎接曲目最后的精彩部分而準備。(見上方例3)在第一段的5-12小節(jié)中,作曲家大量使用三連音、切分音節(jié)奏型來展現搖擺節(jié)奏(swing)。當爵士樂加入搖擺樂之后,可以說是進入了“強節(jié)奏時代”“強力度時代”,這種音樂效果至今也受到聽眾的追捧。由于搖擺的自由性,作曲家加入古典樂的四二拍、四四拍節(jié)奏。在彈奏這一段時,彈奏者可以先用節(jié)拍器穩(wěn)定節(jié)奏,再加速練習。第二段29-34小節(jié)富有黑人旋律特點,左手第四聲部低音模仿貝斯兩拍的保持音,第三聲部以半音關系向上慢慢進行,也是在第三首作品中為數不多的相對悠揚緩慢的旋律。(見例10)在43-48小節(jié)中以降c、D、M、D為旋律主音,三度關系向上模進布魯斯音階。這里需要演奏者清晰彈奏四個十六分音符,層層推進。51-58小節(jié),作曲家用了和第一段一樣的材料,但是在旋律聲部采用大量的八度和弦跳進,節(jié)奏緊密,這里主要模仿樂隊中單簧管明朗的音色,增強了聲場效果。要求演奏者在彈奏時手指接觸琴鍵的面積相對小一些,時間短促,指尖具有爆發(fā)力,聲音干脆向上,以指尖為支撐點向上發(fā)力。低音聲部與第一段完全不同,不再使用切分音節(jié)奏型,而是使用八分音符,加入第三聲部的旋律:降D、C、降B、D,低音聲部仍然模仿貝斯,降E、降B組成音程,與第三聲部旋律八分音符形式半拍交叉進行。最值得一提的便是最后一小節(jié),看起來平平無奇的一段左右交替完成的琶音,作曲家依然用了布魯斯音階來結束作品,在自然大調的音節(jié)上降三、降五、降七級音的多利亞調式,聽起來便有著藍調的風格,最后作曲家還是將作品還原,回到原有的降e小調,回歸柔和的氛圍。(見例11)
例11:
鋼琴中踏板的主要作用是影響演奏時的聲音、色彩、特性。常見的踏板有三個:中間踏板也稱弱音踏板、左踏板也稱柔音踏板、右踏板也稱延音踏板。其中,弱音踏板的作用是弱化聲音,柔音踏板的作用是減弱音色和改變音色,延音踏板的作用是延長音樂時長和增強音響效果。所以踏板運用得好會使整首作品如虎添翼,運用得不好會使作品編得一團糟。在格什溫的這部《三首前奏曲》中,踏板分為這幾類使用情況:節(jié)奏踏板、弱音踏板、抖音踏板。
根據前文分析,作品中大量的切分音節(jié)奏型出現,切分節(jié)奏是指重音的轉位,由原本的第一拍重音切換到第二拍重音,在使用踏板時重拍踩下,如同開車時踩油門一般,不可完全踩下去,踩一下即可,弱拍立馬松開,聲音聽起來干凈、有力,否則十一和弦中的不協(xié)和音符會變得十分明顯,從而導致音響效果變得極差。(見上方例3)
弱音踏板的使用在第二首最為明顯,由于第二首是曲風略帶憂愁的藍調布魯斯,相較第一首、第三首更加安靜、溫婉。在指尖的控制下,運用弱音踏板可以更好地將恬靜的氛圍襯托起來。(見上方例7)
在作品中也不乏布魯斯音階的出現,這時需要運用到抖音踏板。顧名思義,抖音踏板即快速抖動更換踏板,更換音響效果中不同的和聲,從而使音響效果更加明亮、凈透,也不會破壞聲音的整體性。這段音階與往常不同的是雖然向上,但卻以弱(p)結尾,更加需要踏板的輔助與加持。
通過對喬治·格什溫的《三首前奏曲》進行分析使我們對美國本土爵士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知。作品雖然短小,但是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魅力,在古典樂三段式的基礎上將藍調布魯斯、爵士、美國流行樂多種調性緊密結合在一起,讓爵士樂走向輝煌,走向更大的舞臺,也讓世人都記住了這個名字——喬治·格什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