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江蘇徐州沛縣創(chuàng)新產(chǎn)業(yè)園一期漢代墓地發(fā)掘簡報

2023-01-13 05:35徐州博物館沛縣博物館
東南文化 2022年6期
關(guān)鍵詞:底徑畫像石泥質(zhì)

徐州博物館 沛縣博物館

內(nèi)容提要:2022年1月,徐州博物館配合沛縣創(chuàng)新產(chǎn)業(yè)園一期工地建設(shè)清理漢代墓葬16座、明代墓葬1座。漢代墓葬類型有土坑墓、石槨墓、磚室墓等,出土陶器、釉陶器、銅器、鐵器、滑石器等器物四十余件,為研究漢代沛縣地區(qū)的喪葬習(xí)俗、探索地域文明增添了新的考古資料。明代墓葬地面石刻均為漢畫像石改制而成,對研究漢畫像石及其再利用頗有價值。

沛縣創(chuàng)新產(chǎn)業(yè)園一期工地位于江蘇省徐州市沛縣政府西側(cè),總占地面積約43 000平方米(圖一)。2021年12月底,建設(shè)方在施工期間發(fā)現(xiàn)明代墓碑一塊。2022年1月,徐州博物館隨即進(jìn)場開展搶救性考古發(fā)掘工作,共計清理墓葬17座。其中M2—M17為漢代墓葬,M1為明代墓葬(圖二)。現(xiàn)將發(fā)掘情況簡報如下。

圖一// 沛縣創(chuàng)新產(chǎn)業(yè)園一期墓地位置示意圖

圖二// 墓葬分布總平面圖

一、漢代墓葬

(一)墓葬形制

16座。早年均遭嚴(yán)重盜擾,加上施工破壞,除M8保存較完整外,大部分墓葬結(jié)構(gòu)損毀嚴(yán)重。墓葬形制有土坑墓、石槨墓、磚室墓等。

1.土坑墓

1座。

M13 平面呈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方向 180°。墓頂部以石板蓋頂。墓內(nèi)殘長1.3、寬 0.8、殘深0.36米。殘存木棺朽痕,墓主為仰身直肢葬,頭向南,殘存部分骨骼。棺北端放置有陶罐2件,脛骨中間清理出口琀1件(圖三)。

圖三// M13平、剖面圖

2.石槨墓

共7座,分別為M6、M8、M10、M11、M12、M14、M15,皆為豎穴土坑,無墓道,石板較 薄 。以 M8、M12、M14為例。

M8 平面呈長方形,方向10°。蓋板為大小不同的兩塊石板拼合而成,側(cè)板均為整塊石板,底板裂為多塊。石槨四壁抹有青膏泥。槨長2.2、寬0.7、深0.64米。墓主人頭向東北,殘留頭骨、肢骨等。北擋板有畫像,為糙面陰線刻,無邊框、底紋,畫像內(nèi)容較簡單,為兩株常青樹,樹上各立一鳥(圖四)。未見任何隨葬品(圖五)。

圖四// M8北擋板畫像拓片

圖五// M8平、剖面圖

M12 平面呈長方形,方向10°。僅殘存石質(zhì)底板,且斷裂為多塊。墓內(nèi)殘長3、寬1.08、殘深0.2米。西南角出土有釉陶壺3、陶灶1、陶井1、陶磨1、陶鼎1、陶缽1件(圖六)。

圖六// M12平、剖面圖

M14 平面呈長方形,方向185°。石槨四壁較薄,蓋板僅殘留北端小部分,兩側(cè)板和底板均斷裂為多塊,北端用石板隔出一個足廂,南北兩擋板被破壞不存。殘長2.52、寬0.7、殘深0.6米。墓主人頭向西南,殘留部分腿骨等。墓主身下有五銖錢若干,頭部位置有銅鏡1枚,足廂西部并排隨葬有陶罐2件(圖七)。

圖七// M14平、剖面圖

3.磚室墓

共8座,分別為M2—M5、M7、M9、M16、M17,均為土坑磚室墓,未發(fā)現(xiàn)墓道。以M5、M9為例。

M5 平面呈長方形,方向20°。由東西并列的兩個長方形墓室構(gòu)成,相互連通。東室內(nèi)殘長 3.2、寬 0.3、高 0.7米。東西兩壁為單磚錯縫壘砌,磚長30、寬14、厚6厘米。頂部為半圓形單層拱券式結(jié)構(gòu),券磚之間用碎磚塊、陶片等抹泥填補(bǔ)縫隙,磚長30、寬14、厚6厘米。拱券北端用散磚平鋪兩層磚墻封堵。人字形鋪地磚尺寸同壁磚。該室被擾亂嚴(yán)重,除填土內(nèi)發(fā)現(xiàn)零星人骨外,未見任何隨葬品或葬具痕跡。西室頂部不存,內(nèi)長3.2、寬 1.5、殘高 0.8米。四壁用雙磚一順一丁錯縫壘砌,磚長29、寬14、厚6厘米。底為人字形平鋪長方形磚一層,磚尺寸同壁磚。殘存兩具棺痕,東棺痕殘長2.08、寬0.46米。西棺痕殘寬0.3米。墓主人頭向均為東北向,西棺北端出土銅鏡1、鏡附近出土滑石串飾1、中部出土滑石串飾1件以及銅錢若干枚。東棺南側(cè)出土有陶灶1、陶磨1、釉陶壺1件。東室西壁與西室東壁共用一道墻,且在距券頂北端1.26米處有一高0.4、寬0.24米長方形通道(圖八;彩插二:1)。

圖八// M5平、剖面圖

M9 平面呈長方形,方向10°。墓內(nèi)殘長2.68、寬0.8、殘深0.8米。僅東壁和南壁殘存部分磚墻,東壁用大小不同的磚塊錯縫壘砌而成,南北兩端上層用長60、寬46、厚42厘米的大青磚,中間及下層用大小不等的長方形磚。南壁下端用長80、寬56、厚16厘米的的長條磚,上端用尺寸不等的殘磚在東側(cè)形成兩個小龕,東龕內(nèi)置2件陶器,下為罐,上為缽,缽扣在罐上;西龕內(nèi)置一倒扣的缽。墓室中部還出土有陶罐3件(圖九)。

圖九// M9平、剖面圖

(二)出土器物

共出土器物45件(組),另有銅錢70余枚。以泥質(zhì)陶器和釉陶器為主,還有少量的銅器、鐵器、滑石器等。

1.陶器

28件。泥質(zhì)灰陶為主,少量泥質(zhì)紅陶。器表以素面為主,少量有紋飾。有鼎、罐、缽、井、灶、磨、耳杯、筒瓦等。

鼎 1件。M12:3,泥質(zhì)灰陶。缽形蓋。器身子母口,圓腹,圜底近平。口沿處對置兩小捉手式耳,腹下置三小外撇足。器蓋口徑10.6、底徑2.8、高3.6、器身口徑8.4、最大腹徑13.8、足高2.4、通高13厘米(圖一〇:1;彩插一:1)。

罐 16件。均為泥質(zhì)灰陶。除M13:2上部殘缺,不參與討論外,其他15件陶罐按有無蓋可分為兩類。

有蓋類 1件。M2:1,覆缽形蓋。器身盤口微侈,短束頸,圓腹,平底。罐身滿飾細(xì)弦紋。器蓋口徑10.4、底徑5、高 3.6、器身口徑 10.8、最大腹徑15.6、底徑9.2、通高22.8厘米(圖一〇:2)。

無蓋類 14件。按有無頸部可分為兩型。

A型 無頸,1件。M11:3,短直口,方唇,圓肩,鼓腹,平底微凹。口徑11.6、最大腹徑20、底徑13.8、通高14.2厘米(圖一〇:3)。

B型 有頸,13件。基本形制相同,侈口,方唇,短頸,圓肩,鼓腹,平底微凹。最大徑在腹中部,腹徑大于器高,頸部高低、口沿厚度稍有差異??趶?1~12.8、最大腹徑16.6~20.6、底徑11~14.4、通高14~19.6厘米。依器身有無紋飾可分為兩個亞型。

Ba型 素面,1件。M11:4,口徑12、最大腹徑18、底徑11、通高15.5厘米(圖一〇:4)。

Bb型 器身飾數(shù)道弦紋,12件。M13:1,腹部上下飾八道弦紋。口徑11.4、最大腹徑16.6、底徑13、通高14厘米(圖一〇:5)。M10:1,上腹部飾五道弦紋??趶?1.8、最大腹徑19.8、底徑14.4、通高18厘米(圖一〇:6)。

缽 3件。均為泥質(zhì)灰陶,依腹部不同分為兩型。

A型 圓腹,2件。M9:4,侈口,平沿,圓腹,平底。腹部飾數(shù)道凸弦紋??趶?4.4、底徑5、通高7.8厘米(圖一〇:7)。

B型 斜直腹,1件。M12:1,小陶缽,微敞口,小平沿,腹部斜收,平底微內(nèi)凹。上腹部飾兩道凹弦紋??趶?0.2、底徑5.4、通高4.2厘米(圖一〇:8;彩插一:2)。

井 1件。M12:4,泥質(zhì)灰陶,呈上大下小的圓筒形。微敞口,平折沿,無底。周身滿飾弦紋??趶?8.6、底徑 6、通高 7.2厘米(圖一〇:9;彩插一:3)。

圖一〇// 漢代墓葬出土陶器(一)

灶 2件。均為泥質(zhì)灰陶,形制基本相同。M5:3,平面近船頭形,灶壁呈弧形,灶面上有一火眼,上置釜。釜斂口,圓唇,圓腹,平底。長方形灶門接地,尾端翹起,有一圓形出煙孔。灶體前高后低。灶長 14.2、寬 3.6~14.2、通高5~7.8。釜口徑5、最大腹徑8、底徑4、高5厘米。灶門寬3、高4厘米(圖一一:1;彩插二:2)。M12:2,尾端翹起,有半圓形出煙孔,灶身飾有數(shù)道弦紋。長13.6、寬8~10.8、通高 6.8。釜口徑4.6、最大腹徑 6、高 3.2厘米。灶門寬3.4、高4厘米(圖一一:2;彩插一:4)。

磨 3件。M5:7,泥質(zhì)灰陶。磨盤呈豆?fàn)睿掠懈呷ψ?,圈足上對置兩大圓形孔,可能是抬磨插木頭用。下磨扇和磨盤連為一體,上磨扇分離,磨扇頂部有對稱兩個投谷物孔,側(cè)面有一不透孔,應(yīng)為插磨棍處。下磨扇中部凸起。磨盤直徑13.2、高7.2、磨扇直徑6.5、高5、通高10.6厘米(圖一一:3;彩插二:3)。M17:3,泥質(zhì)紅陶。圓形磨盤,寬平沿,折腹,底中空。下磨扇和磨盤連為一體,上磨扇分離,中間有隔檔,兩邊各有一圓形投谷物孔。磨扇直徑3.2、高4.8、磨盤直徑15.2、高4、底徑10、通高6.8厘米(圖一一:4)。M12:8,泥質(zhì)紅陶。圓形磨盤,圓形磨扇與磨盤一體。磨扇直徑2.8、磨盤直徑 11、底徑 8.8、通高 4厘米(圖一一:5)。

耳杯 1件。M17:5,泥質(zhì)紅陶。杯體呈橢圓船形,敞口,弧腹較淺,矮圈足,口沿兩側(cè)有對稱半橢圓形耳。素面。口長15、寬10.6、底長8、寬3.6、通高4厘米(圖一一:6)。

筒瓦 1件。M15:1,泥質(zhì)灰陶,表面飾細(xì)繩紋。瓦唇較長,平沿,斂口。通長38.4、口徑14.6、高6.2~8.5厘米,唇長3、厚0.8厘米(圖一一:7)。

圖一一// 漢代墓葬出土陶器(二)

2.釉陶器

8件。器表原施青黃色或綠釉,局部脫落。紅褐色胎。器形有壺、磨、井。

壺 6件。依據(jù)有無耳部可分為兩型。

A型 無耳,1件。M5:4,盤口微侈,細(xì)長頸,溜肩,鼓腹,平底。腹部飾弦紋。通體施淺綠釉,釉層脫落嚴(yán)重??趶?1.4、最大腹徑17.6、底徑10.4、通高25.4厘米(圖一二:1;彩插二:4)。

B型 有耳,5件。2件完整,依口部不同分為兩個亞型。另3件口沿殘缺,單獨描述。束頸,溜肩,鼓腹,平底內(nèi)凹。

Ba型 盤口,1件。M12:5,肩部對置蕉葉紋耳。口外沿飾三道凸弦紋,頸部和肩部各飾一圈水波紋,腹部飾凹弦紋。通體施深綠釉,部分脫落??趶?.6、最大腹徑15.4、底徑7.6、通高23.4厘米(圖一二:2;彩插一:5)。

Bb型 喇叭口,1件。M12:6,壺身及雙耳紋飾同Ba型。口徑10.6、最大腹徑14.8、底徑7.6、通高22.5厘米(圖一二:3;彩插一:6)。

另有3件壺口沿殘缺。M12:7,紋飾與Ba型相同。最大腹徑15.2、底徑7.4、殘高21.4厘米(圖一二:6)。M16:3,通體施黃釉,脫落嚴(yán)重。肩部對置雙耳,一耳殘缺,耳上飾對稱葉脈紋。肩部飾一圈水波紋,壺身飾凹弦紋。最大腹徑13.8、底徑7.2、殘高15厘米(圖一二:7)。

磨 1件。M16:1,泥質(zhì)紅陶。圓盤,下置高圈足,圈足上有一圓孔,圈足中部飾一周凸弦紋。上磨扇缺失,下磨扇與磨盤連為一體,中間凸起。通體施黃釉,釉層脫落嚴(yán)重。磨扇直徑7.4、磨盤直徑18.4、高4、底徑10.2、通高8.6厘米(圖一二:4;彩插二:5)。

井 1件。M16:2,泥質(zhì)紅陶,通體施綠釉,釉層脫落嚴(yán)重。整體器型較矮胖,折肩,下腹弧凹,平底。井口平面呈圓形,設(shè)梯形井架,井架上方有四阿頂井亭。亭長7、寬 4、高 8、井口徑 10、底徑13.4、通高20.6厘米(圖一二:5;封底)。

圖一二// 漢代墓葬出土釉陶器

3.銅器

4件。均為銅鏡。

M4:1,鋸齒紋鏡。半球形鈕,圓鈕座。座外兩周弦紋和一周短直線紋間有由一橫三豎一橫組成的四組紋飾。寬平緣上飾鋸齒紋。直徑7、緣寬0.1、厚0.2厘米(圖一三:1)。

M14:1,四乳八鳥鏡。半球形鈕,圓鈕座。座外飾一周渦狀線紋。其外兩周短斜線紋間環(huán)繞四乳八鳥,相鄰兩乳丁間各配置相對而立的兩鳥。素寬緣。直徑8、緣寬0.7、厚0.5厘米(圖一三:2)。

M5:1,四乳龍虎鏡。圓鈕,四葉紋鈕座,座外圍飾凹弧面方格。鈕座四角對應(yīng)四乳丁,將紋飾分為四區(qū),相對兩區(qū)為青龍紋和白虎紋。其外飾一周短斜線紋。寬緣,緣上飾鋸齒紋和雙折線紋各一圈。直徑10.5、緣寬1.5、厚0.4厘米(圖一三:3;彩插二:6)。

M11:2,四乳四虺鏡。大部分殘缺,鈕部不詳,座外飾一周短斜線紋,內(nèi)區(qū)四乳丁將紋飾分為四組,主飾虺形紋,虺的腹背兩側(cè)綴有禽鳥等紋飾。外飾一周短斜線紋。素寬平緣。直徑10、緣寬1.1、厚0.4厘米(圖一三:4)。

4.鐵器

2件。環(huán)首刀、殘鐵劍各1件。

環(huán)首刀 1件。M17:1,環(huán)形刀首,尾端殘缺。通體銹蝕嚴(yán)重。殘長9.5、寬0.8~1.5、厚0.6、環(huán)首直徑0.6厘米(圖一三:5)。

劍 1件。M17:4,殘留劍尖,銹蝕嚴(yán)重。殘長7.4、刃寬0.3~2.2、最厚處0.3厘米(圖一三:6)。

5.錢幣

共計出土錢幣70余枚,器形完整、錢文可辨者65枚。分別為五銖和剪輪五銖。

五銖 完整者58枚。均為圓形方穿,兩面有穿郭。依“五”字寫法不同可分為四式。

Ⅰ式 9枚。“五”字較瘦,長不及穿或齊穿,中間兩筆較直略帶彎曲?!般彙钡慕鹱诸^如帶翼箭鏃。M10:4-1,郭徑2.5、穿寬1厘米(圖一四:1)。M10:4-2,郭徑2.4、穿寬1厘米(圖一四:2)。

Ⅱ式 1枚?!拔濉弊制?,兩筆相交處圓滑。M11:1-1,“銖”字的金字頭呈三角形。郭徑2.4、穿寬1厘米(圖一四:3)。

Ⅲ式 1枚?!拔濉弊州^寬,兩豎筆從上略曲而下,上下兩部分不對稱。M17:2-1,“銖”字銹蝕嚴(yán)重,筆畫不清。郭徑2.1、穿寬0.9厘米(圖一四:4)。

Ⅳ式 47枚?!拔濉弊州^寬,兩筆相交處圓滑,曲度較大,上下對稱。M5:2-1,郭徑2.5、穿寬1厘米(圖一四:5)。M5:2-2,郭徑2.6、穿寬1厘米(圖一四:6)。

剪輪五銖 7枚。均出自M11。M11:6-1,圓形,方穿,無郭,正面穿兩側(cè)篆書“五銖”二字。郭徑1.8、穿寬1厘米(圖一四:7)。M11:6-2,郭徑 1.8、穿寬0.9厘米(圖一四:8)。

6.滑石器

3件。其中串珠飾2串,均出土于M5,由若干小珠子串成,繩已朽,小珠子粉化嚴(yán)重,保存較差。其中M5:5殘存62顆,M5:6殘存55顆。直徑0.3~0.5厘米。

口琀 1件。M13:3,蟬形。長 3.6、寬 0.4~2.2厘米(圖一四:9)。

圖一四// 漢代墓葬出土銅錢、滑石器

二、明代墓葬

1座,即陶伯達(dá)夫婦合葬墓(編號M1)。

(一)墓葬形制

長方形豎穴土坑合葬墓,方向10°,開口于淤土層下。墓壙直壁,平底,長3.3、寬3~3.3米,開口距墓壙底部深2.7米。墓坑內(nèi)東西并列兩具棺木,保存較完整,東棺略大于西棺,兩具棺木均呈北部略寬、南部略窄的梯形。東棺長2.38、寬0.46~0.6、高0.77米,西棺長2.06、寬0.4~0.52、高0.8米。東、西棺各有一具人骨,均保存較完好,兩棺人骨均頭向北,面朝上。其中東棺內(nèi)清理出5枚銅錢,其北擋板外還斜置一方買地券。西棺內(nèi)清理出7枚銅錢。東棺尺寸較西棺大,且按骨骼情況判斷,東棺墓主人為男性(陶伯達(dá)),西棺墓主人為女性(莫氏)(圖一五)。

圖一五// M1平、剖面圖

(二)地面設(shè)施

1.墓碑及碑座

墓碑青石質(zhì),制作規(guī)整,表面光滑,四周陰刻植物花卉圖案,碑額略殘缺。長0.86、寬0.16、高1.52米。碑兩側(cè)陰刻菱形線紋。碑座上窄下寬,平面呈長方形。長1.18~1.26、寬0.9~1、高0.28米。中間有長方形凹槽,長0.64、寬0.2、深0.28米。正面淺浮雕長方形框,內(nèi)飾四組十字穿璧圖案(圖一六:1)。墓碑正面陰刻行楷碑文共17行,滿行34字,共計517字(圖一七:1)。墓碑背面為陶伯達(dá)家族世系表(圖一七:2)。

圖一六// M1碑座、香爐座俯視圖、剖視圖

圖一七// M1出土墓碑拓片

2.香爐座

平面呈近正方形,邊長0.6米。該石刻緊鄰碑座,且中部有凹槽,可能為香爐座(圖一六:2)。

3.祭祀建筑

該組石刻位于M1西南約5.8米,上部殘缺,均為漢畫像石改制而成(圖一八、圖一九)。共有畫像石5塊、畫像7幅。石面均未經(jīng)磨制、較為粗糙,畫像陰刻而成。外邊框均飾菱形線紋。

圖一八// M1祭祀建筑立面、平面圖

圖一九// M1祭祀建筑復(fù)原示意圖

第一石,為橫置長條石。長2.47、寬0.69、厚0.11米。主體畫面分為三格。左格刻一鶴立于魚背作啄食狀。中格刻一廳堂,屋頂人字形,屋面瓦壟清晰。右格刻一株常青樹,樹根須似呈山丘狀(圖二〇)。

圖二〇// 第一石拓片

第二石,為東側(cè)立石。長0.28、寬0.12、殘高1.4米。其東、西兩面均有畫像,畫像大部分被鑿,殘缺不全。東面畫像分三格。上格刻雙龍,腹部交織纏繞成環(huán)狀。中間格刻一株常青樹。下格刻一鋪首,鋪首人面方臉,頭戴中部有一桃形飾的“山”字形冠(圖二一:1)。西面畫像大部殘缺,上格殘存飛龍,下格刻一鋪首(圖二一:2)。

圖二一// 第二石拓片

第三石,為西側(cè)立石。長 0.38、寬 0.14、殘高1.3米。其東、西兩面均有畫像,部分殘缺。其東面畫像由兩組圖案組成:一組為車馬出行圖,前有一導(dǎo)騎,中間為一人駕軺車,后有步行隨從三人;另一組刻玉璧,下懸綬帶(圖二二:1)。西面畫像由兩組圖案組成:一組刻雙龍,腹部交織纏繞成環(huán)狀;另一組亦為懸璧(圖二二:2)。

圖二二// 第三石拓片

第四石,為東側(cè)墊石,殘。畫像中間刻一鋪首銜環(huán),鋪首上方框內(nèi)刻垂幔紋,外框刻斜線紋(圖二三:1)。

第五石,為西側(cè)墊石,殘。畫像分上下兩欄。上欄可見有步行者6人,前二人背弓箭前行,后三人亦持武器,中間一人披頭散發(fā),雙手反綁,疑為俘虜。上欄疑為戰(zhàn)爭勝利后押解俘虜凱旋的情景。下欄刻一匹馬,馬上方有兩只飛鳥(圖二三:2)。

圖二三// 第四、五石拓片

4.其他石刻

石望柱,蓮花座柱首,高0.2米,其上立有一小獸,獸面部漫漶不清;柱身呈圓八面瓜棱形,直徑0.4、高1.16米,瓜棱寬0.09米;柱礎(chǔ)長0.35、高0.68米(圖二四:1)。

石柱,在工地前期清表過程中還發(fā)現(xiàn)一處長條形石刻,上部殘缺,長0.2、寬0.16~0.2、殘高1.2米。石柱正面中間陰刻斜線紋,左上飾連弧紋(圖二四:2)。

圖二四// 石望柱、石柱結(jié)構(gòu)圖

(三)出土器物

1.買地券

1件。M1:1,磚質(zhì)。出土?xí)r斜立在東棺北擋板外側(cè),有字的一面朝內(nèi)。近正方形。長30、寬29~30、厚7厘米。正面右側(cè)邊緣用朱砂書“合同”二字的左半(圖二五:1)。

2.銅錢

西棺出土銅錢7枚(M1:2),銹蝕嚴(yán)重,錢文可辨者包括大定通寶1枚(M1:2-1),錢文直讀,背面素面,錢徑2.5厘米(圖二五:2);紹興元寶1枚(M1:2-2),錢文旋讀,背面素面,錢徑2.3厘米(圖二五:3);祥符通寶1枚(M1:2-3),錢文旋讀,背面素面,錢徑2.5厘米(圖二五:4);政和通寶1枚(M1:2-4),錢文直讀,背面素面,錢徑2.6厘米(圖二五:5)。東棺出土銅錢5枚,銹蝕嚴(yán)重,錢文不可辨。

圖二五// M1出土買地券、銅錢

三、結(jié)語

(一)漢代墓葬

雖然多數(shù)墓葬在早期被盜擾,但是從出土器物、器物組合和打破關(guān)系,能基本判斷墓葬年代。土坑墓1座,南北向,頭向南,僅出土陶罐等,具體時代不確定。磚室墓8座,除M2、M3、M7為東西向外,其他均為南北向。頭向可辨者均為北或東北向。墓葬排列有序,僅存在一例疊壓打破情況。M2出土的陶罐(M2:1)與蕭縣漢墓A型Ⅲ式罐(XPM107:6)[1]器型一致,后者年代為西漢晚期。M3被M2打破,時代應(yīng)早于M2。M4出土的鋸齒紋鏡(M4:1)鈕大,鋸齒紋,又是東漢流行的紋飾。M5出土的四乳神獸鏡(M5:1)與燒溝漢墓第七型第四式[2]相同,可能由王莽時期盛行的四神規(guī)矩鏡演化而來,其年代應(yīng)是東漢初;綠釉盤口壺(M5:4)與韓山東漢墓M1:23[3]相似,唯沒有雙系。M5東側(cè)墓尺寸異常窄小,不能正常葬人,其西墻與西側(cè)墓墓室連為一體,中間有靈魂通道,說明東側(cè)墓的墓主去世較早,應(yīng)是遷葬于此。M16出土的釉陶井(M16:2),井亭為四阿頂,與燒溝三型井[4]相似,多在東漢時期。M17出土的五銖錢(M17:2)與燒溝第三型五銖[5]相似,后者年代定在東漢。磚室墓形制明確,時代為西漢晚期至東漢。

石槨墓7座,均為南北向,且除M14頭向西南外,其他均向北或東北。M8北擋板的畫像石與山東臨山漢墓M8[6]北擋板畫像非常相近,屬于畫像石偏早期的風(fēng)格,時代可能為西漢中晚期。M10出土Ⅰ式五銖(M10:4),與燒溝漢墓第一型五銖[7]相似,多在西漢時期。M11出土的四乳四虺鏡(M11:2)與燒溝漢墓第五型鏡(38A:18)[8]相同,時代應(yīng)屬東漢初。M12出土的釉陶壺(M12:6)與碧螺山五號西漢墓 M5:22[9]器型、紋飾基本一致,M12還出土有井、磨等模型明器,小陶鼎(M12:3)三小矮足退化,故該墓年代要稍晚一些,可能是西漢晚期。M14出土的四乳八鳥鏡(M14:1)與燒溝漢墓第七型第一式鏡(80:2)[10]相同,其年代在西漢末前后。M15出土的筒瓦(M15:1)位于石槨一端,可能是當(dāng)作頭枕,較為特殊。從墓葬形制和隨葬品來看,石槨墓時代從西漢中晚期延續(xù)到東漢初。

此處墓地墓葬排列較為規(guī)律,磚室墓主要分布于墓地東側(cè),時代以東漢為主;石槨墓大部分位于墓地西側(cè),時代以西漢為主。除少數(shù)墓葬外,基本為南北向,且基本不存在相互疊壓關(guān)系。這說明墓地營造之初經(jīng)過一定的規(guī)劃設(shè)計。這是沛縣地區(qū)目前發(fā)現(xiàn)的較大的漢代墓群之一,時代從西漢中晚期一直延續(xù)到東漢。根據(jù)墓葬方向和排列方式,不排除是家族墓地的可能。通過此次發(fā)掘,為研究漢代沛縣平民喪葬制度、文化延續(xù)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二)明代墓葬

按照墓表內(nèi)容記載及人骨擺放情況,陶伯達(dá)夫婦墓應(yīng)為遷葬墓,這也是該墓出土文物較少的主要原因。陶伯達(dá)家境殷實,雖然史書無載,但有處士之稱,其生前是一位讀書人,在當(dāng)?shù)赜幸欢曂?。該墓墓前設(shè)施齊全,證明當(dāng)時比較重視家族墓地的地面建筑。該墓是迄今沛縣乃至徐州地區(qū)為數(shù)不多保存完好、紀(jì)年明確、形制完整、經(jīng)正式考古發(fā)掘的明代墓葬之一。為研究沛縣陶氏家族譜系、明代士紳階層墓葬形制和明代家族墓地地面建筑形制等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三)漢畫像石的再利用

M1地面石刻均是利用漢畫像石改制而成,畫像部分被鑿除。祠堂下東側(cè)墊石原為右側(cè)墓門,碑座可能是鋪地石。其他畫像內(nèi)容均是橫向長條形,可能都是取自畫像石槨的側(cè)板。徐州地區(qū)畫像石墓再利用情況較為普遍,如新沂瓦窯漢畫像石墓[11]、銅山茅村畫像石墓[12]等,是利用原墓進(jìn)行修補(bǔ)后再次安葬。也有漢代以后的人利用漢畫像石作為墓室建造材料的例子,如銅山班井四號墓[13]、伊莊洪山漢畫像石墓[14]、大廟晉墓[15]、賈汪佛山魏晉畫像石墓[16]等。明代墓葬利用漢畫像石改造用來當(dāng)墓前祭祀建筑的例子目前僅此一例。畫像石是墓主人家屬從附近暴露的畫像石槨墓直接盜取而來,還是別人盜取后賣給石材商重新加工后出售,均值得再討論。沛縣地區(qū)畫像石槨墓發(fā)現(xiàn)較多,一處是棲山石槨墓群;另一處是湖陵城遺址發(fā)現(xiàn)的石槨墓群[17]。本次發(fā)掘的墓地區(qū)域內(nèi)還發(fā)現(xiàn)多處僅剩石底板的石槨墓(因未出土隨葬品,未編號),底板尺寸都較已清理的石槨墓大,且石質(zhì)較好,M1墓前漢畫像石可能來源于當(dāng)?shù)厥瘶∧?,既就近取材,方便加工、運(yùn)輸,同時還能節(jié)省造墓費用。

這批畫像石從雕刻技法和畫像內(nèi)容來看,應(yīng)屬西漢中晚期風(fēng)格。該墓為研究漢畫像石及其再利用提供了新資料。

(附記:本次發(fā)掘項目負(fù)責(zé)人吳公勤;發(fā)掘人員吳公勤、劉娟、夏春華、王立國、孫秋陽;繪圖孫秋陽、雷東科;拓片夏春華、閻朱軍;攝影劉娟。)

猜你喜歡
底徑畫像石泥質(zhì)
壽州窯瓷器里的碗
嚴(yán)寒地區(qū)城市河道底泥泥質(zhì)分析及治理技術(shù)研究
山東漢畫像石鋪首銜環(huán)魚組合圖式研究
青海祁漫塔格那西郭勒泥質(zhì)巖地層水敏性及其鉆井液配方研究
江蘇溧陽子午墩土墩墓D1發(fā)掘簡報
漢代畫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沂南北寨——大型畫像石漢墓
泥質(zhì)夾層的三維預(yù)測與地質(zhì)模型的等效粗化表征
——以加拿大麥凱河油砂儲集層為例
江蘇省無錫市城南遺址甕棺墓葬發(fā)掘簡報
潘謝礦區(qū)深部裂隙發(fā)育特征的垂向測井反演分析
盐津县| 长乐市| 旺苍县| 海伦市| 八宿县| 周口市| 泽州县| 哈尔滨市| 莆田市| 武山县| 长汀县| 新巴尔虎右旗| 太仆寺旗| 西和县| 甘南县| 龙口市| 台山市| 衡阳市| 封开县| 正阳县| 岳阳市| 夏邑县| 萍乡市| 滁州市| 朝阳市| 拉萨市| 宜昌市| 榆树市| 五指山市| 来宾市| 平江县| 土默特左旗| 奎屯市| 五河县| 英德市| 西吉县| 石家庄市| 济阳县| 东乡县| 双城市| 吴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