衷鳳英
(泉州經(jīng)貿職業(yè)技術學院,福建 泉州 362000)
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然而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當前大學生中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到大嬌生慣養(yǎng),幾乎沒有參加過勞動。進入大學之后,雖然學校開展了勞動教育,但很多大學生對勞動還是不夠重視。許多家長和學生雖然知道勞動對人的全面發(fā)展有著重要作用,但無法真正落到實處,當前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仍面臨著各種問題。
勞動精神在不同時期內涵不同。改革開放之前,國家貧弱,老百姓物質貧乏,彼時的勞動精神以吃苦實干為主。自我國經(jīng)濟上了一個新臺階之后,勞動精神不只是吃苦,而是融入了嶄新要素,如文化知識、科技創(chuàng)新等。勞動精神融入時代精神,不僅品質可貴,而且力量龐大,能夠極好地助力實現(xiàn)中國夢、破解發(fā)展難題[1]。但是,當代大學生對于勞動的認識不足,大部分大學生認為現(xiàn)在的勞動主要是體力勞動,難以實現(xiàn)創(chuàng)造財富的夢想,難以獲得他人的尊重。在一部分大學生眼里,勞動不再是光榮的代名詞,勞動人民也不再是一種榮耀的象征。大學生對于勞動的認識有所偏頗,沒有深刻領悟新時代勞動精神,很多年輕人崇尚工作輕松、賺錢又多的職業(yè),如明星、主播等,對于腳踏實地的勞動卻缺乏應有的熱情。而當前形勢是勞動力的供給大于需求,不能完全滿足大學生的工作需求。因此,部分學生畢業(yè)后找不到滿意的工作,他們認為都大學畢業(yè)了還從事工資低又辛苦的工作丟人,找不到既輕松又賺錢的工作還不如宅在家。這其實是新時代大學生缺乏對勞動的正確認識、缺乏對勞動人民及其勞動成果的尊重所造成的。
當前網(wǎng)絡上的新聞鋪天蓋地,大學生缺乏對資本邏輯辯證理解的能力,容易受到多元價值觀的影響。一些大學生醉心談論社會成功人士和成功業(yè)績,關心什么行業(yè)最賺錢,但并不關心勞動過程,有著不勞而獲想法的大有人在。勞動精神提倡奮斗、精益求精,他們對這些理念卻不認同,出現(xiàn)一些“佛系青年”。反之,一些大學生看到勞動者權益未被保障的案例,把這些負面現(xiàn)象人為放大。而象牙塔中的大學生還沒完全形成理性思辨能力,對于這些不良社會現(xiàn)象還不能正確認識,認識不到勞動的意義與重要性,勞動認同受到打擊。
我國經(jīng)濟在改革開放之后直線增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老百姓的收入也直線上升,尤其是進入21世紀,新時代大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更好,大部分學生經(jīng)濟生活無憂,從小沒有經(jīng)歷過磨難,更是很少參加勞動。新時代大學生缺乏勞動實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小學時期,很多學校對學生提出了勞動要求,引導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勞動,比如輪流值日,每天安排學生擦黑板、掃地板、掃廁所等,但是由于這些勞動是強制的,學生并沒有真正從內心愛上勞動;中學時期,雖然素質教育講了很多年,但還是離不開應試教育,而且中學階段學習任務更重,學校重視升學率,對勞動教育的內容相對較少,有的學校甚至對違紀學生施以勞動懲戒,這樣學生就更加不喜歡勞動了;大學時期,勞動教育并沒有發(fā)生根本性轉變,雖然習近平總書記已提出勞動教育的號召,各高校也把勞動作為一門課程排進課表,但尚未形成系統(tǒng)的勞動實踐體系[2]。尤其在生活勞動方面,現(xiàn)在很多高校的服務設施都很完善,能為學生提供周全的生活服務,比如宿舍有洗衣機,公共衛(wèi)生有保潔阿姨,吃的可以點外賣,從頭到腳的生活服務使大學生產(chǎn)生了心理依賴,對勞動不積極,認為只要掏錢很多需求都可以滿足,導致大學生生活能力和勞動實踐能力嚴重不足。雖然目前勞動教育已經(jīng)納入大學生的公共必修課程,但是學校在勞動教育課程的開展上主要是加強勞動思想教育,基本很少安排勞動實踐,學生體會不到“勞動增長知識”的樂趣,勞動技能得不到培養(yǎng)。所以,新時代大學生缺乏勞動實踐,無法孕育出尊崇勞動、熱愛勞動等勞動精神。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首先受到家庭影響,其中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最大。所以,培育大學生的勞動精神,首要的是重視家庭教育。
一是轉變家庭教育觀念。家長要改變觀念,重視家庭教育,在不同階段開展不同重點的勞動教育。比如:在幼兒園階段,培養(yǎng)孩子疊衣服、收拾自己玩具、洗碗等技能;在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孩子打掃衛(wèi)生、植樹等技能;在中學階段,讓孩子重點體驗生產(chǎn)性勞動與服務性勞動,體驗不同行業(yè)的工作內容,參加社會公益勞動。但是,很長時間以來,特別是孩子升入大學之后,很多家長把對孩子的教育寄希望于老師和學校,這對大學生勞動精神的培育造成了不利影響。長期以來,教育“唯分數(shù)論”甚囂塵上,學生只要學習成績好,其他都可以忽略不計,包括品德教育、勞動教育等。這種教育觀念深深傷害了孩子,無數(shù)案例證明有才無德比有德無才更可怕,大學生僅有完善的專業(yè)綜合素養(yǎng)是不夠的,還需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品質[3]。家長應及時轉變教育觀念,除了重視孩子的智育,還應有意識地在家庭教育中融入正面的價值觀念,如勞動精神等思想品德的培育等,才能實現(xiàn)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而且,良好的家庭教育會使得孩子在童年時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塑造良好的品格。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會幫助國家培育出棟梁之材,為社會主義事業(yè)貢獻一分力量。
二是家長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父母的言行會影響孩子“三觀”的樹立,良好的家教必會滋養(yǎng)出優(yōu)秀懂事的孩子,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中家國情懷等優(yōu)秀品質的培養(yǎng)大多是通過家庭教育,尤其從家長言行繼承來的。所以,在大學生勞動精神的培育當中,家長要起榜樣作用[4]。例如,父母應樹立勞動光榮的觀念,并把這種觀念貫穿于家庭勞動教育中。一個家庭離不開家務勞動,家務勞動很瑣碎但又很重要,因為里面蘊藏著諸多生活技巧。為人父母者,都愿意為孩子做各種事情,但是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不應該只讓孩子讀書,而應引導孩子愛勞動,每天學會一點點,從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一個人,無論什么年齡,不管在哪里生活,每天都離不開衣食住行,首先從“衣”開始,先從洗衣褲、鞋襪開始學;“食”可以從煮飯開始學;“住”可以從掃地、拖地開始學等等。如果把這些基本家務勞動都學會了,而且形成了做家務的習慣,那么這個孩子既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同時又更能體會家長的艱辛,從而更加孝順懂事,讀書也會更自覺,進而成長為社會主義的合格人才。有新聞報道,部分在中小學階段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上了大學之后,由于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溝通能力,最后被學校勸退,也有一些大學生將臟衣服寄回家讓父母洗凈再快遞到學校,這都是被父母慣壞的結果。所以,在新時代背景下,雖然孩子學業(yè)壓力很大,但是父母不能唯分數(shù)論,而應合理分配時間,勞動、學習“兩不誤”,讓孩子成為一個有用之人。
高校是盛產(chǎn)人才的搖籃,學生在這里可以學到很多知識,培養(yǎng)人際交往能力,同時可以重塑品格。高校應積極主動地擔負起培育大學生勞動精神的重任,在新時代背景下進行勞創(chuàng)融合,豐富勞創(chuàng)融合的內容體系。例如,融入以勤儉為基礎的新時代勞動精神,促進大學生尊重勞動。將培養(yǎng)勤儉的勞動精神融入“雙創(chuàng)教育”中,既培養(yǎng)學生珍惜勞動成果的勤儉精神,又讓學生在辛勤勞動中意識到財富來之不易、領悟到勤儉節(jié)約的重要性,樹立尊重勞動的價值觀。融入以奮斗為核心的新時代勞動精神,激勵大學生勇?lián)鷷r代使命,將以奮斗為核心的勞動精神融入“雙創(chuàng)教育”中,培育學生誠實勞動、科學勞動的價值觀[5]。
要培育大學生的勞動精神,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容小覷,只有真正發(fā)自內心熱愛勞動,大學生才能真正在勞動過程中激發(fā)勞動精神。
首先,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弘揚和踐行勞動精神的能量支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擇業(yè)觀,提升專業(yè)實踐技能,培育遵約守信的勞動意識和創(chuàng)造性勞動能力,大學生要積極地學習專業(yè)知識,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勞模故事,主動地去感知勞動精神。
其次,加強實踐,在實踐中打造真功夫。青年學生承擔著祖國的未來,有著遠大理想固然好,但也要認識到理想和現(xiàn)實的差距,認識到實現(xiàn)理想需要腳踏實地的勞動。俗話說“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僅有理想還不夠,除了理想信念堅定,還要有不怕困難的勇氣和辛勤的努力。所以,培育大學生勞動精神,還要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在實踐中辛勤勞動,在勞動中加強技能,增強真本領。以河北工程大學為例,該校探索開展了“四生”勞動教育與實踐,即針對日常生活勞動、生產(chǎn)勞動、服務性勞動三個方面,構建以生命教育與實踐、生存教育與實踐、生活教育與實踐、生產(chǎn)教育與實踐為內容的“四生”勞動教育實踐模式,通過把勞動教育納入課程體系,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其中:生命教育與實踐包括野外求生(野外生存訓練)、安全防范(防震、防火、防溺水等)、生命救護、強身健體、心理調適等;生存教育與實踐包括捕撈(捕魚釣魚)、種植(校園樹木、花草、瓜果、蔬菜)、收割(采摘)、節(jié)儉(節(jié)糧、節(jié)水、節(jié)電等);生活教育與實踐包括衣(衣裝設計、縫制、搭配)、食(烹飪、烘焙)、住(家裝設計、維護維修)、行(自行車、三輪車、摩托車、汽車駕駛)、衛(wèi)(公共衛(wèi)生、公益勞動、家庭衛(wèi)生、宿舍整理、個人衛(wèi)生);生產(chǎn)教育與實踐包括專業(yè)實習、工程實訓、學科競賽、社會實踐等。
培育大學生的勞動精神,除了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共同協(xié)作教育,還需要大學生自身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從而形成多方合力,實現(xiàn)由內到外、由表及里的滲透教育,從而讓新時代的勞動教育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