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江洪,王 璐
(合肥工業(yè)大學a.國際教育學院,b.外國語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9)
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1]。在聽、說、讀、寫、譯五項基本技能中,翻譯是促進國人了解世界、走出國門的有效方式。大學英語的教學對象為非英語專業(yè)學生,他們涉及領域寬泛,有效利用翻譯進行對外交流,可提高專業(yè)領域水平,提高國家綜合實力。由于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自身專業(yè)的多樣性,翻譯教學模式有別于英語專業(yè)學生,學界有必要開展專門的研究。本文通過中國知網對CSSCI來源期刊及北大核心期刊刊登的有關非英語專業(yè)翻譯教學的研究論文進行檢索,回顧新世紀二十年取得的研究成果,總結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相關建議,希望能為非英語專業(yè)翻譯教學研究的提高與突破提供有益參考。
通過在中國知網的主題窗口分別輸入“非英語專業(yè)”“翻譯教學”和“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等關鍵詞,時間限定于2001—2020年,且文獻來源限定為CSSCI來源期刊和北大核心期刊,共獲得所刊載的相關論文167篇。去除相關會議及與主題不符的文獻后,最終135篇文獻納入梳理和分析范圍。
基于檢索到的文章,按研究內容分類,分別為翻譯教學相關書籍評析、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出現(xiàn)的問題及對策、翻譯課程模式、翻譯能力、翻譯教學理論、翻譯教學與人才培養(yǎng)、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必要性、翻譯測試與評估和其他。
對翻譯教學相關書籍的評析共36篇,占研究總量的27%,位于研究內容的第一位。其次共計22篇(16%)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出現(xiàn)的問題及對策進行探討。接下來為“翻譯課程模式”相關研究17篇(13%)、“翻譯能力”相關研究16篇(12%)和“翻譯教學理論”相關研究15篇(11%),研究數(shù)量大致相當。最后是有關“翻譯教學與人才培養(yǎng)”和“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必要性”的研究成果,均為7篇(5%),以及對“翻譯測試與評估”的探討,共計4篇(3%)。
新世紀二十年非英語專業(yè)翻譯教學研究進展明顯。首先,研究論題豐富,剖析角度較2001年之前更加全面;其次,新世紀二十年不斷有新的研究思路出現(xiàn),開始注重與時代特征結合,將信息技術融入非英語專業(yè)翻譯教學;最后,研究的實用性更加突出,學者們結合國家政策、教學大綱、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等研究翻譯教學,為翻譯人才培養(yǎng)獻言獻策。針對研究類別,筆者擬對“翻譯教學相關書籍評析”“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問題與對策”“翻譯課程模式”“翻譯能力”及“翻譯教學理論”五個方面從橫向和縱向進行一一分析,得出新世紀二十年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研究動態(tài)和進展。
翻譯教學相關書籍評析是當今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研究的熱點,位于研究總量的第一位,且多集中在后五年。在共計36篇相關文章中,有2篇分別涉及大學英語翻譯教材編寫的困境與對策以及基于語料庫對翻譯教材和翻譯教學的現(xiàn)狀進行研究,其余34篇文章均為書評,評析書籍多為后五年出版??梢?,由于中國的對外交流和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翻譯教學在英語教學中愈發(fā)重要,越來越多高質量的相關翻譯教材和書籍也相繼出現(xiàn)。學者們一方面針對翻譯教材本身提出更合理的編寫意見,另一方面更傾向于依托翻譯教學的相關書籍,探討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問題。
張巍然提出當前大學英語翻譯教材存在與課程性質契合度低、對翻譯過程關注不足、編寫體系封閉陳舊等問題,強調教材編寫的開放性和靈活性原則、材料選擇應具備多元化和時代感,為今后教材編寫提供了新角度[2]。徐珺運用語料庫手段分析了翻譯教材和教學研究上還存在研究數(shù)量不足、理論研究滯后及各范疇界限不清等問題,有利于進一步完善翻譯教材建設[3]。在相關書評的研究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者們多遵循從時代背景出發(fā),概述書籍的主要內容,從中挖掘對翻譯教學的啟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這一思路,涉及信息技術與翻譯教學、跨文化交際與翻譯教學、翻譯人才培養(yǎng)、翻譯理論與翻譯技巧等方面。如藺麗、賈輝在評析《基于Web2.0的數(shù)字化教學環(huán)境與資源建設研究》時指出,該書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論述了信息技術下的新型教學模式,對突破傳統(tǒng)課堂,打造現(xiàn)代化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環(huán)境具有重大意義[4]。翻譯教學的相關書籍研究為教師的教材選擇、教學模式提供實際指導,也為今后學者在該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將仍是學界研究的重點。
翻譯教學一直以來是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新世紀二十年,學者們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問題和對策較為重視,研究成果多集中于2001年至2015年,后五年則鮮有學者對其進行專門研究。究其原因,首先,前十五年間由于新的教學大綱和《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等相繼發(fā)布,相關政策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和大學生翻譯能力都提出了新要求,使得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問題與對策成為熱點話題;其次,隨著翻譯教學的研究逐漸深化,對該話題的探討也逐漸趨于完善,學者們已較為全面地為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問題獻言獻策,使得后五年該話題的發(fā)文量相對較少。
學者們指出的教學問題多集中于教師教學觀念有誤、學生翻譯能力不足、課程設置不規(guī)范、大綱制定不科學、教學模式依舊傳統(tǒng)以及教材編寫不合理等幾個方面,并且給出相應對策。劉曉民、劉金龍指出,教學大綱易向師生傳遞“錯誤”信息,使得教學設計缺乏整體規(guī)劃,翻譯教學的重要作用未得到應有的傳達。同時,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囿于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缺乏針對性,且學生英漢語言能力較差,制約了翻譯能力的提高[5]。為改變這一現(xiàn)狀,其從學校、教師兩個層面提出學校應加大改革力度,教師應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李忠華指出大學英語翻譯課程多為公共選修課,課時短、人數(shù)多,教學質量無法保證[6]。因此,李忠華認為應從理念上出發(fā),改變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邊緣地位,優(yōu)化課程模式。黃書芳提出可以開設翻譯選修課,增加翻譯分值,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翻譯學習[7]。隨著研究深入,2015年王芳、陳先貴的研究更趨于細化,其通過分析大學英語四六級成績發(fā)現(xiàn)學生漢譯英水平有待提高,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語言文化知識,提高翻譯基本技巧與素質[8]。張國榮就學生翻譯能力問題指出,學生應打好詞匯、語法等語言基礎,提高漢語素養(yǎng),從而提高學生英漢表達能力[9]??梢?,新世紀二十年學者們已趨于完善地指出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存在的問題,且提出了切實的解決辦法,該領域的研究可為今后翻譯教學的改進提供有效指導。
完善翻譯課程模式是提高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水平的關鍵所在??v觀新世紀二十年的相關研究,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學者們多傾向于對互聯(lián)網下翻譯教學新模式的探討,共計10篇,在總計17篇研究成果中占比約59%。其中后十年間,針對互聯(lián)網下翻譯教學新模式的探討共8篇,在該十年翻譯課程模式相關的10篇文章中,占比80%,相對于前十年研究進展明顯??梢?,信息技術下的翻譯教學逐漸成為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研究熱點。
學者們多結合自主學習的要求,系統(tǒng)闡述“互聯(lián)網+”背景下課程模式的設置,并針對影視字幕和英語電影分別研究其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作用。張嘯[10]和富婭琳[11]在此基礎上從“有效教學”理念(即效果、效率和效益)出發(fā),提出構建網絡互助平臺的必要性。此外,跨學科教育與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結合也逐漸吸引了一些學者的注意,其中有4篇對其進行了探討,且有3篇都是對具體科技英語的研究。學者們明確了科技英語教學的必要性及其課程設置和具體教學策略,張莉、黃忠廉采用實證調查,證明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對科技翻譯的強烈需求,為科技翻譯課程設置及教學方法提供了真實參考[12]。代正利提出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不僅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還能促進中華文化的繼承與傳播[13]。很明顯,翻譯課程模式的研究正朝著更加具體、豐富的方向發(fā)展。
翻譯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大學英語翻譯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v觀新世紀二十年學者們對學生翻譯能力的研究,多集中于學生翻譯能力的缺乏及應對策略,近年來開始重視跨文化意識在翻譯能力培養(yǎng)中的重要作用。學者們普遍認為,學生目前翻譯能力的不足主要是由于英漢語言基本功較弱、翻譯技巧欠缺及文化差異顯著造成的。翻譯能力囿于原文之形,難顧譯文之義,即學生更注重詞典上字對字的形式翻譯,而不考慮兩種語言表達、語境等差異[14],明確指出了學生翻譯問題的癥結所在。
針對翻譯能力欠缺的現(xiàn)狀,孫靜從語言能力、語篇能力、文化能力和轉換能力四方面具體給出指導建議[15];扈明麗提出了綜合教學法,即借助聲、像、圖提供語境和背景知識,從而提高翻譯教學質量和學生翻譯能力,突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16]。在全球化不斷發(fā)展的大背景下,翻譯已經不再是語言層面的簡單轉換,而是文化層面的深度交流。蘇廣才、李雙娟[17]和劉亞蘭[18]提出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途徑及其對培養(yǎng)學生翻譯能力的作用,對文化在語言轉換之間的價值和途徑進行詳細說明。可見,隨著翻譯對國家的對外交流不斷作出新的貢獻,針對翻譯能力的相關研究也更符合時代趨勢,朝著更細化的方向發(fā)展。
良好的翻譯教學離不開科學的翻譯教學理論??v觀新世紀二十年翻譯教學理論的研究,后十年的文章數(shù)量占該主題研究總量的73%,較前十年有了更大的研究進展和突破。翻譯教學是將翻譯理論和教學理論結合,對如何教授翻譯知識進行研究的學科[19]。因此,多數(shù)學者以理論闡述為主,更傾向于探討建構主義理論、任務教學法、支架理論等教學理論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以及功能翻譯理論、視點轉換翻譯理論和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等翻譯理論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指導。其中,韋健和張婷均提到了支架理論的教學作用,但二者從不同角度為翻譯教學活動提供新思路。面對互聯(lián)網時代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沖擊,韋健提出多模態(tài)輔助支架教學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要求[20];張婷則提出通過對漢英長句翻譯中的動詞支架構建以解決長句翻譯困難的問題,在以往文章的基礎上做到了更具體、深入的研究[21]。
除此以外,近年來該領域也涌現(xiàn)了其他學科理論在翻譯教學研究中的運用。朱英、蔡斌運用圖式加工理論,從認知心理學視角研究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了解譯者信息處理過程,為今后翻譯教學的相關理論研究提供了新角度[22]。同時,其以科技英語翻譯課程為依托進行分析,更有針對性地將理論運用于實際翻譯實踐教學。在跨學科、專業(yè)化的研究背景下,翻譯教學理論研究仍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
通過分析新世紀二十年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相關研究,可見二十年間研究進展明顯,但仍存在不足之處。
新世紀二十年,非英語專業(yè)翻譯教學處于大學英語教學研究的邊緣地位,學者們多強調聽、說、讀、寫四項語言技能的教學方式和重要地位,普遍忽視了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后五年來文章總量雖有所提升,但除書評外其余主題涉及很少,該領域許多研究缺乏時效性,論文同質化現(xiàn)象比較嚴重。此外,自2013年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以來,翻譯部分由之前的5個中譯英的短句翻譯,改為140—160字的段落中譯英翻譯,主題涉及文化、經濟、歷史等各個方面??梢?,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對翻譯的重視程度顯著提高。然而,除書評外,基于非英語專業(yè)翻譯教學的文章并未明顯增加,且鮮有學者對改革前后的變化及應對策略進行剖析,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研究理應得到更多重視和關注。
對135篇相關論文的研究方法進行分類和整理,發(fā)現(xiàn)新世紀二十年基于實證的研究共15篇,約占總數(shù)的11%,而基于非實證的研究共120篇,約占總數(shù)的89%。在前十年(2001—2010年)的51篇文章中,實證性論文共9篇,約占前十年總數(shù)的18%,在后十年(2011—2020年)的84篇文章中,實證性論文共6篇,約占后十年總數(shù)的7%。由此可見,新世紀二十年間該領域的實證性研究一直處于弱勢地位。
實證研究與非實證研究各有優(yōu)劣,二者結合于一項研究中能有效彌補雙方的不足。多數(shù)學者仍采用一種研究方法,且由于非實證研究操作簡單,成為絕大多數(shù)學者的選擇。同時,就信息技術與教學領域的結合而言,尤其是近幾年語料庫的迅猛發(fā)展,其與翻譯教學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在這種形勢下,僅僅依賴問卷、談話、測試等方式的實證研究將逐漸無法滿足研究需要,更科學、有效的實證研究方式仍有待挖掘。
縱觀新世紀二十年的相關研究,學者們多以教師如何“教”為主,越過對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能力等方面的思考,直接探討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導致提出的觀點與認識相似性嚴重,缺乏從學生主體出發(fā)進行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研究。如學者們探討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對策時,多從教師和學校層面提出建議,基于學生需求和個人情況的研究不足。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發(fā)揮自身引導者、促進者的作用,激發(fā)學生自主進行翻譯學習。因此,翻譯教學研究不應忽略學生的主體性,過多拘泥于教師在翻譯教學中“教”的作用而忽視學生應如何“學”。
新世紀二十年的研究注重如何優(yōu)化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實踐,思路多集中在翻譯教學領域,跨學科研究意識淡薄。不同領域的理論和教育形式存在自身模式,可以給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研究提供新思路,這是目前需加強關注的部分。同時,根據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教學法,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所學專業(yè)領域的英語運用能力,英語教師也需要對其他學科的理論知識有所了解。因此,與不同專業(yè)相關理論的結合研究可增加教師在其他專業(yè)的知識儲備,拓寬教育工作者的教學方式,增強非英語專業(yè)翻譯教學的專業(yè)性??傊?,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具備自身專業(yè)特征,翻譯教學需要強化學校學科優(yōu)勢,跨學科研究無疑可以推動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研究邁出新的步伐。
自2013年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采用段落翻譯起,翻譯部分的難度和分值明顯增加。段落翻譯要求學生不僅具有基本的詞匯儲備,還需掌握句子之間的銜接技巧和英漢語言背后的文化知識。鑒于此,學生除掌握基本翻譯技巧以外,還要拓展知識面,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四六級考試對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翻譯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外語研究界需與時俱進,拓寬研究視角,挖掘聽、說、讀、寫技能對翻譯技能的促進作用,關注改革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翻譯新題型對課程模式、師資力量、教學手段、學生水平等多方面的新要求。
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國家需要大批復合型翻譯人才,以適應多領域對外進一步深度開放的需要。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專業(yè)領域多樣,是推動國人了解世界的重要力量。研究者不能將翻譯教學目標完全定格在考試上,需多關注開放交流背景下如何針對性提高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翻譯水平,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利用翻譯傳播本專業(yè)技術和文化。
實證研究是以理性為基礎的包括懷疑、獨立、公益、變革等為內涵的精神體現(xiàn)和思想要求[23]。其利用觀察和實驗數(shù)據有效說明闡述的話題,清晰論證觀點,研究結果更具說服力。相較于人文主義研究,實證性研究方式應得到更多關注,與經驗性總結相結合,取長補短,增強研究方法的科學性。此外,實證研究不限于問卷、談話、測試等短期研究方式,對于翻譯教學而言,長期的觀察與分析會使研究結果更能說明問題,增強研究可信度。同時,語料庫等信息技術的出現(xiàn)進一步優(yōu)化了實證研究方式,為研究者提供客觀的數(shù)據支撐。在此基礎上,未來非英語專業(yè)翻譯教學研究應將量化研究與質化研究相結合,提高實證性研究水平。
基于建構主義理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該得到鼓勵而自覺地參與英語學習。翻譯教學應重視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自覺參加各項翻譯活動。那么,如何激發(fā)學生翻譯興趣,增強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對翻譯的學習動機,將仍是廣大學者需要考慮的問題。因此,相關研究應更多從學生立場出發(fā),運用實證方法開展教學實驗研究、實證調查研究,從學校、家長、考試、互聯(lián)網等多方面關注影響學習者翻譯能力的因素,結合語言學、心理學相關理論知識,了解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進一步研究學生、教師、家長等在自主學習理念下應扮演的角色,從學習者角度探索翻譯教學模式,促進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自覺參與翻譯學習。
“跨學科”一詞是1926年哥倫比亞大學著名心理學家伍德沃思正式提出來的,旨在促進多個學科間的研究[24]。隨著研究手段的不斷多樣,學科交叉融合的趨勢在學術研究中逐漸明顯。翻譯教學研究可借鑒認知語言學、翻譯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其他學科的思想理念和研究方法,構建更加科學、完善的理論框架,指導翻譯教學研究。此外,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存在專業(yè)差異,使得翻譯教學存在特殊性。針對不同專業(yè)學生,在進行翻譯教學時滲透其他學科的教學策略、理念、模式等,與學科特色術語及表達習慣結合,無疑更具實用價值,也對學者的跨學科研究意識提出了更高要求。最后,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研究者需了解更新對本學科具有輔助作用的其他專業(yè)知識,如語料庫的操作和使用,以此作為研究媒介,增強研究的科學性,提高跨學科研究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