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熹 羅 玲
任督二脈灸療法是來源于隔物灸,繼承并發(fā)展于鋪灸的一種大面積灸法。此種療法將混有藥粉的生姜末作為所隔之物,鋪于任脈或督脈所在部位,同時在所鋪的施灸材料上施以艾灸治療,從而起到溫督通任,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的作用。中醫(yī)學強調整體觀念,將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七竅及經絡腧穴等身體各部分看作一個整體,并在整體觀念思想的指導下認識疾病,對疾病進行診斷與治療。任督二脈灸療法以任督二脈大循環(huán)的整體性為理論基礎,發(fā)揮隔物灸療法集艾灸、藥物及經絡刺激于一身的綜合治療作用[1],從通達任督、暢通三焦、調和陰陽的角度使機體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tài)。
任督二脈是任督灸療法的經絡基礎,是一身陰陽之綱領,統(tǒng)領著全身的陰經與陽經。任督灸療法通過交通任督,進而溝通百脈,聯(lián)絡三焦,調和陰陽,最終形成了通達人體表里內外,上下左右的任督大循環(huán)。任督二脈作為任督灸療法的主要作用部位,任督大循環(huán)所具有的整體性是實現(xiàn)任督灸療法對機體整體而全面調節(jié)的基礎。
1.1 任督二脈循行的整體觀縱觀各代醫(yī)籍文獻,關于任督二脈循行路線的記載從各個角度均有不同的描述。目前的主流觀點認為:任脈行于身前正中,為陰經之海,督脈行于身后正中,為陽經之會,兩者皆升且會于面部[2]。然而結合歷代醫(yī)家及各經典的描述,不難發(fā)現(xiàn)任督二脈的循行是一個具有整體性的多路線、多方向、多層次的平衡系統(tǒng),而不僅僅只是一條單一的循行路線。
關于任脈循行的記載主要見于《難經》和《靈樞》中,其循行路線主要有:①《難經》曰: “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此為任脈行于身前的主要路線;②《靈樞·經脈》中有記載:“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于腹”。任脈絡脈之氣從胸骨劍突向下散于腹部,并與督脈相溝通;③《靈樞·五音五味》提到: “沖脈任脈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于咽喉,別而絡唇口”??梢姶颂幱袃蓷l分支,一條行于脊柱的深層面,另一條行于腹側且浮而在外。任脈一上一下,一前一后的循行路線是構成任督二脈整體性的基礎[2]。
《難經》中所記載的督脈循行路線為:“督脈者,起于下極之輸,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屬于腦”[3]。從身后正中由下往上行是目前常常為人所提到的督脈循行路線,而在《素問·骨空論》中描述了3條督脈的循行路線,原文中提到:“督脈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會陰部)間,繞篡后,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后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huán)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4]。這3條循行路線在方向上有上有下,在部位上有前有后,是連通任督二脈大循環(huán)的基礎,也是保證氣機升降出入的前提。
任脈與督脈在人體前后均有多部位、多層次并且雙向的分布,它們獨立而又密切關聯(lián)。 “任、督二脈,一源而二歧,一行于身之前,一行于身之后,人身之有任、督,猶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見陰陽之不離,合之以見渾淪之無間,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元朝滑伯仁借此論述說明任督二脈是同一來源而分兩支,最后構成一個“如天地之子午”的整體循環(huán)。
任督二脈分別總司“一身之陰經”和“一身之陽經”,在其循行過程中直接或者間接與一身之經脈相連,正如《靈樞·營氣》所述:“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于畜門。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5]??梢娫跔I氣運行的過程中,通過陰升陽降即任脈之氣上升,督脈之氣下降,使人體十二經與任督二脈構成一個整體,形成以任督二脈循環(huán)為中心的一個大循環(huán)路線,是人體經絡整體性的具體體現(xiàn)。
1.2 任督二脈與陰陽的整體觀《素問·寶命全形論》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中醫(yī)學強調“陰平陽秘”是人體健康的平衡狀態(tài)。《奇經八脈考》對任督二脈的陰陽觀有這樣的論述: “督脈起于會陰,循背而行于身之后,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 任脈起于會陰,循腹而行于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盵6]。因此,任督二脈的陰陽平衡與全身陰陽平衡關系密切,督脈與任脈相通,陰陽循環(huán),構成了人體陰陽平衡的統(tǒng)一體。
背俞穴與募穴為臟腑之氣輸注于背腰部及胸腹部的腧穴,俞募穴與任督二脈關系密切,在腹背部共同調節(jié)人體臟腑陰陽。在經脈循行上, 膀胱經與督脈關系密切,二者共同循行于人體后背部, 膀胱經分布在督脈兩側,督脈為“陽脈之海”,足太陽膀胱經為“諸陽之屬”,督脈通過經脈、經別與膀胱經產生聯(lián)系,二者經氣相通,俞穴與督脈可共同調節(jié)臟腑氣血陰陽。任脈為“陰脈之?!?,與臟腑精氣相通,募穴與任脈同位于腹陰,其中有6個募穴均位于任脈之上,二者通過經絡腧穴的協(xié)同作用,共同協(xié)調機體的氣血運行。
俞募穴是調節(jié)臟腑陰陽之氣的重要穴位,通過臟腑經絡的聯(lián)系,俞募穴與任督二脈形成了調節(jié)陰陽平衡的整體。在對陰陽的整體調節(jié)中,《難經本義》指出俞募穴臟氣相通,陰陽交貫,總結道:“陰陽經絡,氣相交貫,臟腑腹背,氣相通應,所以陰病有時而行陽,陽病有時而行陰也”。《外經微言》中針對任督通,陰陽和的本質也有如下論述: “二脈同起于會陰。行于前者亦行于后,行于后者亦行于前,循環(huán)周流彼此無間。故任督分之為二,合之仍一也。夫會陰者,至陰之所也。任脈由陽行于陰,故脈名陰海。督脈由陰行于陽,故脈名陽海。陰交陽而陰氣生,陽交陰而陽氣生,任督交而陰陽自長”[7]。因此,二者溝通了人體表里陰陽,通過交通任督,從陽引陰,從陰引陽,氣機升降有序,氣機通暢,使陰陽失調的機體重歸“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狀態(tài)。
1.3 任督二脈與三焦的整體觀三焦為六腑之一,主持諸氣,通行水道,是人體新陳代謝的重要通道,《醫(yī)學入門·三焦腑賦》曰:“觀三焦妙用,而后知臟腑異而同,同而異,分之則為十二,合之則為三焦,約而言之,三焦亦一焦也”[8]。陳潮祖教授認為:“少陽三焦是由膜腠組成,三焦之膜,大至胸腹之膜,小至細胞之膜,廣闊無垠,故稱膜原。而膜外空隙,包括皮膚之中,分肉之間,五臟經隧夾層,腦外間隙等稱之為腠,膜腠連接全身上下內外組織,稱之為腠”[9]?;诖?,三焦膜腠遍布全身,將臟腑經絡、四肢百骸統(tǒng)一為一個整體,通過發(fā)揮運行營衛(wèi)氣血,疏通水道的功能,達到維持機體平衡狀態(tài)。正如《中藏經》所言:“三焦者……總領五臟六腑、營衛(wèi)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 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 其于周身灌注, 和內調外, 榮左養(yǎng)右, 導上宣下, 莫大于此者也”。
任督二脈總任一身之陰陽,從身之前后貫穿于上中下三焦,通過臟腑經絡與三焦密切聯(lián)系。任脈匯聚了三焦之氣[10],分別為上焦宗氣、中焦水谷之氣和下焦原氣。位于上焦之膻中穴為八會穴之氣會,為宗氣所聚之處。中脘穴為八會穴之腑會, 位于中焦,是六腑之氣聚會之處,可通調三焦氣機, 乃上中下三焦之樞紐。任脈氣海至關元諸穴為“丹田”部位是下焦之所, 調理下焦氣機。督脈與任脈相連,同時通過經絡腧穴與三焦臟腑經氣相通。任督二脈與三焦皆具有整體調節(jié)功能,雖然三焦沒有具體形態(tài),但由于其所囊括的臟腑經絡與任督密切相關,其生理病理變化可在任督二脈上表現(xiàn)出來,所以通過通達任督,使得三焦通暢,氣機升降出入正常,機體方能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tài)。
任督二脈灸療法的治療方式具有作用范圍廣、灸量大、刺激方式多樣化的特點。任督灸不同于其他灸療方式,它的作用部位是一個“面”,而不僅僅只是一個“點”或“線”[11],在前以任脈循行部位為主,同時涉及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及沖脈。在后以督脈循行部位為主,同時涉及足太陽膀胱經,可見任督灸刺激面積廣,涉及經脈多,加之任督二脈的統(tǒng)領作用,使得刺激腹背陰陽便可收到“調百脈”的效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的治療原則便是任督灸整體論的體現(xiàn)。
“灸量大,熱力足”是任督灸的顯著特點,正如《醫(y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所云: “凡灸諸病,火必足氣到,始能求愈”。 此種灸法施灸面積大,對施灸部位的刺激作用持久,熱力深透,能通過激發(fā)人體陽氣,激活人體免疫系統(tǒng),提升人體正氣,抵御外邪入侵[12]。任督二脈是奇經八脈中重要的兩條經脈,由于奇經八脈對氣血的蓄積、滲灌作用,使得任督二脈能統(tǒng)帥和調節(jié)其他經脈的氣血,而大面積的隔姜灸療法調節(jié)任督二脈具有直接作用、滲透力強、灸量足的優(yōu)勢。
另外,藥物刺激是任督灸法治療因素之一,而生姜是其重要的施灸介質。《本草綱目》言生姜“生用發(fā)散,熟用和中”,其辛溫走竄之性使其既能祛邪達表,又能溫里通經。艾灸的溫熱刺激與生姜中的姜辣素及揮發(fā)油協(xié)同作用[13],強化了艾灸對經脈的滲透性,并使得艾灸療法能在短時間內溫通經絡,并長時間保持艾灸的溫熱效應,通過激發(fā)“皮部-絡脈-經脈-腑-臟”的途經,加強了艾灸扶正祛邪,調整虛實,通達內外的整體治療作用,正如《醫(yī)學入門》所言:“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陽也;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fā)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之復溫也;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fā),火就燥之義也”。任督灸法廣泛的治療范圍,是基于其“整體調節(jié)”的治療作用實現(xiàn)的,也是穴、藥、灸三位一體作用于機體發(fā)揮綜合整體效應的優(yōu)勢[14]。
督脈可主一身陽經之氣,任脈可調節(jié)全身陰經之氣,任脈與督脈相互貫通。所以任督二脈大循環(huán)既主一身之陽氣, 又絡一身之陰氣,在循行上任督二脈縱向貫通三焦,橫向聯(lián)絡百脈,任督循環(huán)的“整體性”是任督灸療法實現(xiàn)“整體調節(jié)”的經絡基礎。在治療方式上,將穴、藥、灸三因素相結合,強化艾灸療法的治療作用,通過扶正祛邪,調整虛實,達到陰陽共調的目的。當今社會,由于各種壓力的增加和不良生活習慣,人們常常處于陰陽失衡、臟腑失調的狀態(tài),若是失衡狀態(tài)不能得以及時糾正,日久便生疾病。《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記載:“通督脈可治愈身后諸病,通任脈可治愈身前諸病,督任皆通,元氣流行,精神健拓,至此可長生矣”。充分體現(xiàn)出任督二脈灸療法的整體調節(jié)作用對疾病的防治具有獨特優(yōu)勢,值得在臨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