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方芳 童 瑤
(長沙理工大學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湖南 長沙 410076)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專題民主生活會上指出:“讓正史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教育廣大黨員、干部和全體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年堅定歷史自信、筑牢歷史記憶?!盵1]這對黨史學習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標要求和明確的任務指向。紅色基因的形成、發(fā)展和傳承歷經(jīng)了革命歲月戰(zhàn)火的考驗,對青年回望歷史、知古鑒今有著重要意義。青年在黨史學習教育的過程中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喚起對紅色歷史的記憶和深思,也能夠更好、更正確地傳承紅色基因。
新時代傳承紅色基因不僅是堅定青年歷史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堅定青年歷史自信的必然要求;紅色基因的傳承離不開青年歷史自信的堅定,如若青年對歷史缺乏自信,思想上就會出現(xiàn)搖擺,這對紅色基因的傳承也是不利的。兩者之間是一種相互促進、同向同行的邏輯關系。
紅色基因之于青年歷史自信的形成來說是底氣,也是源頭活水。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chǎn)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2]。這份自信就包括青年對紅色基因的認同和傳承。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百年崢嶸歲月中所淬煉和凝聚的精神密碼,它既承載歷史,又聯(lián)結現(xiàn)實,代表著黨的光榮傳統(tǒng)和革命精神,是每一個青年必須學習和傳承的根與魂。在育人功能方面,紅色基因能夠塑造青年的主觀精神世界,幫助他們樹立并永葆歷史自信。青年在紅色基因的滋養(yǎng)和感召下,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通過學習百年紅色黨史,了解到中國共產(chǎn)黨用鮮血和生命所鍛造出的紅色基因的傳承脈絡,并自覺地肩負起傳承紅色基因的時代使命,用黨的這種精神財富催生出自身對黨史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激發(fā)其歷史自覺和歷史自信。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我們世世代代生長于歷史的長河之中,學習歷史、銘記歷史、創(chuàng)造歷史,歷史既是教科書,又是營養(yǎng)劑。青年學習黨史,“是為了總結歷史經(jīng)驗、把握歷史規(guī)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2]中國共產(chǎn)黨攻堅克難、篳路藍縷的歷程,鑄造出一部百年輝煌黨史,這既是無數(shù)先人前仆后繼、流血犧牲的結果,也是堅定青年歷史自信的紅色路徑,值得青年群體學習、借鑒。面對這些偉人先輩所書寫的紅色黨史,面對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輝煌成就,青年完全有理由保持堅定的歷史自信,這樣的歷史也將帶給青年極大的精神鼓舞和思想支撐。正是因為青年有這樣的歷史自信在托底、在發(fā)力,才能夠不斷提升自我的文化認同,并用這份根植于內心的對黨史的堅定信仰,為紅色基因的傳承過程不斷“添柴”助力,做好紅色基因的“傳人”。反之,如果青年缺乏這種歷史自信,那么就會對紅色基因背后的革命故事充滿無知感,難以產(chǎn)生敬畏之心,對紅色基因的傳承也必將充滿阻礙,困難重重。因此,青年堅定歷史自信就是傳承好紅色基因的重要抓手和關鍵舉措。
作為紅色基因的傳承“使者”,青年在傳承過程中必然會不斷汲取紅色基因所蘊含的精神養(yǎng)分來提升自我歷史素養(yǎng)。同時,紅色基因也以其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革命意義深深影響著青年歷史自信心的樹立。青年這種歷史自信的堅定,不僅源于對革命先烈的敬佩之情、對紅色江山來之不易的敬畏之心,更重要的是通過對黨史的學習,青年能夠站在偉人的肩膀上回望歷史、接續(xù)奮斗,樹立起再創(chuàng)輝煌的底氣和自信??傊?,傳承紅色基因是堅定青年歷史自信的精神食糧,所以要引領新時代青年在傳承紅色基因中堅定自身歷史自信。利用紅色基因這個一脈相承的橋梁,溝通過去與現(xiàn)實,縮小偉人先輩與新時代青年之間的歷史距離,讓青年了解新中國發(fā)展的光輝歷史和光明前景,把黨的歷史經(jīng)驗總結好、發(fā)揚好,進而不斷增強歷史自信。這既有利于發(fā)揚紅色革命精神,為青年一代注入“強心劑”,幫助他們樹立偉大理想信念;又有利于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為青年一代注入“清醒劑”,幫助他們保持清醒頭腦滿懷信心向前進。
激勵青年一代在傳承紅色基因中堅定歷史自信,“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具有重大意義”[1]。但當前仍有不少外部因素,影響著紅色基因的傳承和發(fā)揚,也干擾著青年一代對歷史自信心的堅定,需要加以重視。
紅色黨史詳實準確地記錄了黨的百年進取路徑,具有極強的育人功能。通過挖掘紅色基因、汲取紅色力量、發(fā)揚紅色精神來豐富黨史宣傳內容,可以讓黨史宣傳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當下紅色黨史宣傳仍顯現(xiàn)出一種“重形式輕內容”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青年學習歷史的氛圍感和主動性。一方面,紅色黨史宣傳模式形式化,常態(tài)性不夠。目前紅色黨史宣傳從整體上來看沒有形成持續(xù)性的全過程教育模式,僅僅是在某些節(jié)假日和紀念日等特殊時間節(jié)點,借助一波紅色“東風”進行宣傳、夸贊英雄人物和先進事跡,過后又“草草收場”,難以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常態(tài)化的歷史學習氛圍。另一方面,紅色黨史宣傳內容枯燥化,吸引力不強。青年思維活躍,喜歡接受新鮮生動的事物,紅色黨史知識相對他們來說可能略顯“老套無味”,導致部分青年只是粗略瀏覽,識記性不強,對黨史知識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更難以知其所以必然,最終背離了黨史學習的初衷,阻礙了紅色基因的傳承,難以產(chǎn)生實質性的教育成效。
黨史是一門政治性和歷史性很強的學科,純“填鴨式”輸出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以來的歷史脈絡,不僅難以加強青年對黨史學習的興趣、提升其歷史素養(yǎng),也不利于紅色基因的傳承。一方面,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容易形成思維定勢,難以提升青年的歷史素養(yǎng)。黨史學習教育的目的在于通過回顧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奮斗的風雨兼程,延續(xù)紅色基因命脈,使青年“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和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信心”[3]。但實際教學中往往過多強調黨的發(fā)展歷程,忽略對歷史規(guī)律的總結、反思以及思想引導,導致部分青年長期接受的是一種“歷史學科教育”,對歷史的辨析缺乏洞察力。另一方面,相關實踐活動的缺乏容易產(chǎn)生“語言巨人”,難以喚醒青年的歷史認同感。當今青年出生在一個“不愁吃穿”的時代,僅僅是通過闡述黨史,很難讓青年在心中搭建起當今美好生活與以往革命戰(zhàn)爭歲月之間的時空橋梁。因而就需要通過實踐活動來克服這種生活背景所帶來的反差感,增強青年對歷史的體驗感和認同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史研究是一門研究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從中國共產(chǎn)黨的活動揭示當代中國社會運動規(guī)律的科學,要堅持黨性和科學性的統(tǒng)一?!盵4]當前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斗爭愈演愈烈,青年已經(jīng)成為各種社會思潮爭奪的“香餑餑”,長此發(fā)展下去將會影響他們正確黨史觀、大局觀的形成。一方面,受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部分青年沒有形成正確的黨史觀。在這個娛樂至上的時代,網(wǎng)絡中存在著一些抹黑“調侃”革命人物、歪曲歷史事實等行為,使得客觀正史淪為了娛樂的附庸品,不僅違背紅色黨史學習的科學性,還阻礙青年正確黨史觀的形成。另一方面,受到多元社會思潮的滲透,部分青年沒有形成正確的大局觀。市場經(jīng)濟的產(chǎn)生和迅速發(fā)展,極大地強化了現(xiàn)代社會和現(xiàn)代人對現(xiàn)實利益的追求,催生了功利主義,導致一部分人的價值體系被顛覆。[5]同時,部分西方思潮與我國主流價值觀完全背道而馳,這將消解黨史學習教育的黨性,弱化青年對國家信仰的政治認同,使他們難以形成明辨是非、立場堅定的大局觀,對紅色基因的傳承更是不利。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引導青年在傳承紅色基因過程中,總結歷史規(guī)律,堅定歷史自信,無論是對于青年自身還是國家來說都具有重要意義。因而要著力解決青年在學習紅色黨史、傳承紅色基因過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對他們歷史自信的樹立和筑牢也迫在眉睫。
全媒體時代的到來,讓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八娜泵襟w,即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這一新概念的提出也為宣傳紅色黨史、傳承紅色基因提供了有力途徑。因此,要利用全程媒體,將黨史從報紙、圖書、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擴散到微信、微博、抖音短視頻等新媒體平臺上,以青年喜聞樂見的方式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來,拓寬紅色基因的傳播渠道;利用全息媒體,借助VR、3D體驗等技術,使一些文本資源轉化為數(shù)字虛擬模式,立體、生動、直觀地呈現(xiàn)出來,催“活”紅色黨史,突破黨史與青年之間的時空界限;利用全員媒體,動員青年參與到黨史文化傳播活動之中,讓青年拿起紅色黨史的“傳聲筒”,掌握話語權,使單向傳播轉為多向互動,最終在整個社會形成廣泛響應;最后要利用全效媒體,以圖文并茂、多感官并存的模式宣傳紅色黨史,譬如定期投放“微黨史”知識、開展線上紅色書影音之旅、開設紅色微課等在線服務,激發(fā)青年的興趣??傊?,要構建紅色基因的全媒體傳播體系,才能搶占紅色文化傳播的制高點,營造濃厚的黨史學習氛圍。
紅色基因是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寶貴資源,因而要用好紅色資源,推進傳承紅色基因的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充分發(fā)揮黨史的育人作用。光是傳授教材知識難以滿足青年“過?!钡那笾?,這就要求教師要提高自身學識素養(yǎng),對黨史“信手拈來”。不能僅限于輸出歷史進程,一定要把黨史講明白、講透徹,并用幽默風趣、接地氣的語言娓娓道來,從具體上升到抽象,深挖紅色歷史背后的內涵意蘊,增強青年歷史素養(yǎng)。此外,還要加強師生互動和實踐活動。例如,通過課上提問、分組討論、專項辯論等多種形式強化互動環(huán)節(jié),引導青年總結歷史經(jīng)驗,把握歷史命脈,并轉化為傳承紅色基因的堅定信念。課下積極開展如參觀歷史博物館、革命紀念館等實踐活動,引導青年在領略歷史長河的過程中,貫通古今,增強與黨史的“溝通交流”,強化對黨史的情感和記憶,疏通紅色基因的傳承脈絡。只有充分結合課上課下的一體化教育,實現(xiàn)傳承紅色基因的教育高質量發(fā)展,才能真正把黨史學習教育落到實處,將紅色基因滲入血脈,堅定歷史自信。
對青年來說,“欲得一正確的人生觀,必先得一正確的歷史觀?!盵6]在各類思潮交雜干擾的時代背景下,要引導青年正確對待黨的歷史,就必須要加強唯物史觀教育,明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主導地位,嚴肅黨史教育內容,強化青年對錯誤思潮的甄別力。因而在激勵青年學習黨史,感悟紅色精神的過程中,要遵循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的科學原則,讓青年能夠透過歷史現(xiàn)象看清歷史發(fā)展的本質,了解到社會歷史發(fā)展不可更改的規(guī)律性;了解到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中國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必然性;了解讓正史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的重要性,決不允許任何污蔑、詆毀,甚至是解構革命歷史的行為存在。同時,還要引導青年堅定中國共產(chǎn)黨的政治立場,明確黨史學習教育必須講黨性、必須堅持“黨史姓黨”的取向。[7]面對各類錯誤思潮敢于亮劍,積極斗爭,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矢志不移地在批駁中保持正確立場。只有這樣青年才能撥開混亂思潮的迷霧,將紅色基因的血脈賡續(xù)下去,并在紅色力量的照耀和滋潤之下漸漸成長成才,樹立正確的黨史觀和堅定的政治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