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湖萍,葉鳳飛,羅 峰,王 欣,黃婧雯
(1. 贛南醫(yī)學院護理學院婦產護理學教研室;2. 贛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產科,江西 贛州 341000)
盆底承載和支持盆腔臟器,有尿道、陰道和直腸穿過,使之保持正常的位置和形態(tài)[1]。研究發(fā)現[2-3],妊娠和分娩可造成盆底支持結構損傷、缺陷及功能障礙,從而誘發(fā)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al disease,PFD),主要包括尿失禁、盆底器官脫垂、性功能障礙等。其發(fā)生率可高達41%[4]。隨著我國“二孩政策”的全面開放,經產婦的人數明顯增多,初產婦與經產婦的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情況各不相同[5]。因此,本文對初產婦與經產婦的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進行比較、分析和總結,包括PFD現狀、PFD認知和康復需求及治療等方面,為臨床制定具有針對性且有效的產后盆底康復措施提供參考依據。
1.1 尿失禁 尿失禁是產后PFD 常見疾病,對女性生活和工作均可產生不良影響,發(fā)病率為16.7%~71.5%,其中以壓力性尿失禁最為常見[6-8]。在產褥期及產后6個月內,與經產婦比較,初產婦的尿失禁情況更為嚴重[9],但產后隨訪至1 年,可發(fā)現初產婦的尿失禁緩解率明顯高于經產婦組[5,10]。這可能與既往分娩史導致盆底組織和功能損傷未完全恢復,再次妊娠和分娩可進一步加重盆底組織和功能損傷,從而誘發(fā)尿失禁復發(fā)等有關。因此,應多加關注經產婦的尿失禁情況,尤其是遠期進展情況,并采取相關措施用以促進經產婦產后盆底康復。
1.2 盆腔器官脫垂 盆腔器官脫垂是各種原因導致盆底組織損傷、缺陷或支持薄弱,引發(fā)盆腔器官位置和功能異常[1]。研究發(fā)現,在產后42~60 天,經產婦的盆腔器官脫垂率顯著高于初產婦[11]。多次陰道分娩可增加盆底器官脫垂的風險,每增加一次分娩,其風險率可增加10%~21%[12]。這可能與多次妊娠和分娩可導致盆底肌肉組織損傷和結締組織松弛進一步加重等有關[13]。盆底器官脫垂嚴重影響產后婦女的日常生活與工作,對其身心造成不良影響。除此之外,經產婦養(yǎng)育子女的經濟和心理負擔較一胎時狀況加重,且疾病相關治療可進一步加重其負擔。因此,應密切關注經產婦產后盆底器官脫垂情況,采取相應的治療和康復措施,用以促進其身心康復。
1.3 性功能障礙 通過對315例產婦調查發(fā)現[14],產后女性的性功能障礙發(fā)生率較高,可高達86.7%,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家庭幸福生活造成不利影響,且其呈現隨著產后時間延長,發(fā)生率逐漸降低的特點,產后6 個月可降至64.1%,但無法降至非孕水平。目前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初產婦人群,鮮有關于初產婦和經產婦的性功能障礙特點比較研究[15-16]。
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可嚴重影響人們的心理和日常工作生活。調查發(fā)現[17-18],近一半的產婦對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相關知識不了解,初產婦與經產婦的認知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主要原因為:⑴受傳統(tǒng)觀念影響,產后婦女認為妊娠和分娩導致盆底功能受損是不可避免的;⑵相比醫(yī)務人員,產后婦女更愿意與自己親密的人談論相關問題,期望問題自然消失;⑶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是一種慢性疾病,保守治療周期較長,導致產婦對預后不明確、認知度低等[19]。因對疾病知識的不了解或不全了解,導致產婦對盆底康復知識的需求更為迫切??蔓惥甑龋?7]調查顯示,產婦對盆底康復知識的需求率為95.47%。張雪梅等[18]調查發(fā)現,產婦對盆底康復知識的需求率為67.29%。說明多數產婦希望獲得盆底康復相關知識,用以減輕不適癥狀,避免和減少尷尬情況的發(fā)生。因此,及時有效地提高產婦的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認知水平,促使其積極面對和治療至關重要[20]。
3.1 盆底康復治療現狀 盆底康復治療是指在整體理論指導下,用以促進不能耐受手術和輕中度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的盆底功能修復的方法[21],盆底康復治療方法主要包括盆底肌肉鍛煉、電刺激、生物反饋、生物反饋電刺激聯合盆底肌訓練、針灸治療聯合盆底肌肉訓練、行為生活方式干預等。其中,孕期和產后進行有計劃的盆底肌鍛煉,對預防產后尿失禁的發(fā)生具有一定的效果[22],且生物反饋電刺激聯合盆底肌訓練被認為是目前具有較為穩(wěn)定和顯著療效的盆底康復治療方法[23-24]。盆底康復治療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初產婦和經產婦人群,用以了解康復治療效果,較少有關初產婦和經產婦康復治療效果的比較研究。
3.2 生物反饋電刺激聯合盆底肌訓練 劉明等[25]對產后42天的85例初產婦和59例經產婦實施產后盆底肌訓練聯合功能性電刺激干預,并進行產后3個月隨訪,發(fā)現初產婦組的盆底綜合肌力、盆底臟器脫垂及尿失禁等方面較經產婦組有明顯改善。這可能與經產婦初次分娩后未及時進行盆底康復、兩次及以上的妊娠和分娩經歷影響盆底功能恢復等有關。因此,針對以上特點可為初產婦及早進行康復訓練,而經產婦的生物反饋電刺激聯合盆底肌訓練可適當增加療程,用以提高康復效果。而林少梅等[26]對19 例初產婦和12 例經產婦進行生物反饋電刺激聯合盆底肌訓練干預發(fā)現,兩組患者的盆底康復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可能與樣本量較少有關。
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常發(fā)生在產后婦女,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與工作,而初產婦與經產婦的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情況各不相同,因此需根據初產婦與經產婦的發(fā)病特點、疾病相關認知和康復需求及康復治療等不同情況,采取有針對性且個性化的盆底康復綜合治療方案。通過文獻回顧發(fā)現,較少有關于初產婦與經產婦的康復需求和盆底康復治療對比研究,建議今后可增加相關研究,為臨床醫(yī)護人員制定更具針對性、個性化和有效的盆底康復治療方案提供參考依據,用以促進產婦產后盆底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