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嵩
(遼寧裝備制造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遼寧沈陽 110161)
溝通交際不僅涉及談話內(nèi)容,而且涉及時間、地點、交際對象、溝通方式和場景等。培養(yǎng)英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已被公認為當前我國英語教學的首要目標。何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大學生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這些是我們關注的主要問題。
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shù)、道德、法律、習俗、價值觀和世界觀等。文化的例子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我們稱呼的方式、待客的方式、消費的方式、度假的方式等??傊?,文化是我們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的一個整體集合。文化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學習得來的,我們在社會交際過程中學會了我們的文化及日常生活中的規(guī)范。文化的另一個特點是代代相傳,由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傳給兒童,而兒童長大后,又將文化習俗和期望傳授給自己的孩子。父母經(jīng)常教我們文化規(guī)范和規(guī)則,當我們違反這些規(guī)范、規(guī)則的時候,他們會為我們做出榜樣,糾正我們的行為。在西方國家,大多數(shù)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被要求自己做決定。在許多其他文化中,父母很少或從來不問孩子想做什么;相反,他們只是告訴孩子該做什么[1]。
語言的正確使用與社會文化密切相關。我們在說英語時,外國人不會取笑我們犯的語法錯誤;但如果你的話在他們眼里不恰當,他們就會不高興,甚至感到憤怒。對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不能說“你很胖”。同樣,對一位中國老人,也不能問“你多大了?”這種對文化的理解因人而異、因地而異。而正是在一個區(qū)域內(nèi)的人們對一種文化認知達成一致,才保證了語言的正確使用。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在定義跨文化交際能力之前,我們必須先知道什么是交際能力。
交際能力的概念最早在20 世紀60 年代中期由戴爾·海姆斯提出。海姆斯認為,喬姆斯基對語言知識的定義不能解釋為什么個人必須掌握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理解話語的技能。海姆斯從兩方面來定義語言能力——語言知識,理解并使用結(jié)構(gòu)正確、符合社會和文化習俗的語言的能力。他從四個維度(語法性、得體性、現(xiàn)實性和可行性)對交際能力進行了界定和闡述。交際能力的四個維度可以表述為語法能力、語用能力和語言習慣的合成。從這一點出發(fā),我們可以理解恰當性原則與交際能力的關系。語言行為的得體是提升交際能力的前提之一,也是交際能力的必要保證。
交際能力概念對語言教學課程的選擇和排序有著重要意義。由于第一語言和第二外語在文化上的不同,人們從第一語言使用環(huán)境轉(zhuǎn)移到第二語言或外語的使用環(huán)境時,其交際能力是有差別的。例如在交際中,說話人應意識到,自己所談內(nèi)容需要符合聽話人的文化背景,否則就達不到交際目的。從這個角度看,母語中的某些使用規(guī)范用于外語,可能就不恰當了。
1.學習語言知識。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以英語的形式(語音、語法和詞匯)為目標,但僅僅認知形式并不能使一個人順暢交流,任何語言的教學都應該是掌握知識和提高交際能力的綜合。英語交際能力由語言能力、語用能力、認知能力和情感能力等構(gòu)成,在傳達社會意義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只關注交際能力的一個維度(語言能力),而忽略了其他維度。結(jié)構(gòu)主義語言學家認為,教師應該教授語言,而不是語言的幾個方面;外語學習是一種機械的習慣形成過程,通過做模式練習和背誦對話,學習者盡量減少犯錯的機會,從而形成良好的習慣。然而,語言不僅僅是語音和語法,語用能力是教學中經(jīng)常被忽視的內(nèi)容。我們要讓學習者知道,不同的交際功能是如何在英語中實現(xiàn)的,還要注意說話的對象、時間、地點和環(huán)境。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語言能力、語用能力、認知能力和情感能力等方面提升學生交際能力,擴展學生的英語語言知識和英語文化知識,特別是與中國文化有關的知識。
2.學習互動知識。互動技能是交際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蛹寄茈[含在基本的交際中,如在不同的交際環(huán)境、面對不同的說話對象時,以什么方式說話,談什么內(nèi)容等。換句話說,交互技能是由社會習慣促成的,它們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調(diào)節(jié)語言和其他交際手段的使用。長期以來,語言教師一直認為,在第二語言或外語的交際中,某些交際能力會從第一語言那里轉(zhuǎn)移過來,即使目標語言練習到相當熟練的程度,也是如此。例如學習漢語的英語說話者常用“謝謝”而不是“哪里”來回應稱贊,而母語為漢語的說話者可能會回答“哪里”。美國也有報道稱,在一次雞尾酒會上與一位說中文的人見面后不久,他可能會問:“你賺了多少錢?”這些現(xiàn)象表明,當我們離開語言教學的表層(如語音、語法),進入更深的需要交際能力的層面,我們應該意識到,此時說話人須具備社會心理學及社會語言學領域的知識。這些因素對第二語言應該教什么、怎么教,有重要意義。
3.學習文化知識。交際能力突出的是文化駕馭能力,或者說是在一種文化背景下所掌握的交際知識和技能。許多語言學家從不同角度對此進行了研究。他們都認為,除了聽、說、讀、寫等語言知識外,文化知識也是交際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人類學家指出,文化是符號系統(tǒng),語言只是這個網(wǎng)絡中的象征系統(tǒng)之一。這個說法意味著,解釋語言行為的含義需要知道它所嵌入的文化意義。
作為一種國際語言,英語在跨文化交流中起著重要作用。英語教學不僅應包括語言的表層形式,還應包括它的社會功能。言語交際是一種將聽話者和說話者聯(lián)系起來的社會行為。因此,英語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異,以及兩種文化中不同的言語行為。英語教學目標應包括培養(yǎng)大學生的交際能力。令人高興的是,言語行為理論已被應用于英語教學,越來越多的教師在教學中采用交際的方法,教會學生得體地使用目標語言,這是英語教學的一大飛躍[2]。
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前提,是有扎實的外語知識和母語知識。因此,在日常課堂教學中,高校英語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向大學生講授語言知識,包括詞匯、語法和教材中涉及的文化常識。在學習單詞過程中,不僅要講授單詞的內(nèi)涵意義,還要講授其外延意義,以及背后滲透的文化知識。例如教師在講授M r、M is s、M r s、M s 這四個單詞的用法時,要擴展開來,向?qū)W生講授詞匯背后的文化價值觀。如果詞匯用法掌握不準,學生在英語交際過程中就容易產(chǎn)生歧義,導致交際失敗。例如d o g這個單詞,在漢語文化中經(jīng)常帶有貶義色彩,“走狗”“狗腿子”等都是貶義詞;但在英語文化中,d o g 是一個色彩積極的詞,狗被認為是忠誠的動物[3]。
課堂是向大學生傳授英語知識、鍛煉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陣地,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機會。與此同時,教師要利用好課堂以外的時間,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例如創(chuàng)設英語角、文化角,開展英語小組活動、專家講座等,以多種多樣的形式營造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4]。
作為英語知識的傳授者、提升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指導者,教師要通過跨文化交際能力學習、業(yè)務培訓、進修等方式,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教師也可以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將外語教學和信息技術(shù)結(jié)合起來,開展提升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訓練[5]。
文化底蘊對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至關重要。首先,要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人是文化的產(chǎn)物,文化有助于溝通交流。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以及學習一些對比鮮明的文化案例,有助于提升個人文化素養(yǎng)[6]。其次,要了解我國的交際風格。教師要引導大學生掌握我國民眾日常的溝通方式。最后,要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為了順利開展跨文化交際,除了掌握英語文化知識外,大學生更應具備扎實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常識及交際技巧,培養(yǎng)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及差異產(chǎn)生的根源、背景。
提升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有助于傳播中華文化,堅定大學生文化自信,對建設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高校英語教師要充分挖掘各種資源,利用各種機會,在傳授英語語言知識的同時,著力培養(yǎng)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這是語言教學最終的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