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劍華
(暨南大學 文學院,廣東 廣州,510632)
詩集《預言》是何其芳詩歌創(chuàng)作的代表作,亦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文壇的一大收獲。詩人以抒情的語言、舒緩的節(jié)奏以及優(yōu)美的意象,形象化地表現(xiàn)了“理性之我”與“感性之我”之間的思想矛盾。最近重讀詩集《預言》,所獲得的印象與以前大不相同。筆者在課堂上解讀詩集《預言》時,曾接納了學界流行的一種觀點,即《預言》是在表現(xiàn)“愛情”和謳歌“愛情”。但是,現(xiàn)在的閱讀感覺卻發(fā)生了徹底變化,發(fā)現(xiàn)學界傳統(tǒng)的理論言說,似乎都只停留在《預言》的意象表層,沒有真正進入何其芳的靈魂世界。比如,學者一向認為“愛情”既是詩集《預言》的創(chuàng)作主題,更是青春何其芳精神世界的強大支撐。如果我們想要在何其芳研究領域中有所突破,恐怕就必須跨過“愛情”這道人為障礙,即:“愛情和青春的歌唱,是何其芳30年代詩的一個重要的主題”,而《預言》便是何其芳早期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一顆美麗的果實”(1)孫玉石:《論何其芳三十年代的詩》,《文學評論》1997年第6期。;還有人認為:“何其芳嘗到了初戀的幸福,旋又感受著愛情的痛苦,他胸中不時起伏著的感情波瀾,便成為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源泉,使他寫出了一首首愛情詩篇,成為現(xiàn)代文壇上的著名詩人?!?2)閔建國:《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的婚戀與創(chuàng)作》,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55頁。學界眾口一詞的這種說法,甚至使何其芳的子女也都相信,“父親年輕時寫詩歌、散文,多以愛情為主題”(3)祝曉風、楊賽:《我們的父親何其芳——何三雅、何京頡談何其芳及“何其芳現(xiàn)象”》,《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3月20日。。難道事實果真是如此嗎?筆者對此表示極大的懷疑。
學界認定詩集《預言》是在謳歌“愛情”,無一例外都是以青春何其芳的“初戀”失敗為主要依據(jù);而關于何其芳初戀失敗的傳說源頭,又是始于詩人方敬撰寫的《何其芳散記》。方敬說,1931年夏天,何其芳與堂表姐楊應瑞在北京的“夔州會館”不期而遇,這令何其芳第一次有了“愛情”的甜蜜感覺。他認為正是這場短暫而又熱烈的“愛情”經(jīng)歷,不僅在何其芳心里留下了深深的陰影,同時也成就了詩集《預言》中的“愛情”詩篇。(4)方敬、何頻伽:《何其芳散記》,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46-47頁。由于方敬既是何其芳的萬縣同鄉(xiāng),又是比何其芳晚幾屆的北大學弟,因此這段歷史追述在學者眼中,當然也就具有不容置疑的歷史真實性。故他們不僅堅信何其芳的確曾經(jīng)有過一場轟轟烈烈的“初戀”,同時還將這場初戀煞有介事地生成了五花八門的不同版本。比如,閔建國在《從不幸的初戀里走出的詩人何其芳》一文中寫道:何其芳因被清華取消學籍正陷入苦悶之際,曾經(jīng)與他一起長大的堂表姐楊應瑞突然出現(xiàn)了,這“給求學受挫的何其芳帶來了極大的鼓舞與安慰。他們經(jīng)過密切的接觸,從小打下的感情進一步深化,使何其芳第一次感受到了初戀的甜蜜”。只不過暑假期間他們二人結(jié)伴返鄉(xiāng),這場“姐弟戀”遭到了何其芳父親的強烈反對,無奈之下何其芳“只好痛苦地與楊應瑞分手”。(5)閔建國:《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的婚戀與創(chuàng)作》,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54、255頁。更有學者以“在場者”的觀察視角,想象性地描述何其芳在“初戀”失敗以后精神上的頹唐狀態(tài):“原本很講究儀表風度的何其芳,變成了一副頹廢詩人的形象。頭發(fā)蓬亂,穿著臟亂的衣服,拖著皮鞋,經(jīng)常獨自在會館里逛來逛去,與以前判若兩人?!?6)賀仲明:《何其芳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90頁。我們歷來都在反對毫無事實依據(jù)的學術“八卦”,未曾想在研究何其芳的領域里,“八卦”卻堂而皇之地變成了“事實”,這真是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荒謬現(xiàn)象。筆者一直都很納悶,方敬要比何其芳小兩歲,且當時他本人也并不在場,他究竟是如何得知楊應瑞“低著頭,一大顆淚珠從她的眼里悄然滴到了書頁上。那好似一粒的火星點燃了其芳19歲的年輕的心”的呢?筆者絕無指責方敬有“造假”之意,只是想說可能是因為時間過于久遠的緣故,他對歷史的追述恐怕并不那么可靠而已。我們不妨拿另外一件事情來做舉證。方敬曾說:“1932年是其芳一生存詩最多的一年,共有17首,多半是歌唱他最早的純潔的愛情?!?7)方敬、何頻伽:《何其芳散記》,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47頁??墒?,筆者查閱詩集《預言》以及何其芳的所有“佚詩”(收入在《何其芳全集》第6卷中),標注為“1932年”的總共不過5首,他顯然是把詩集《預言》里寫于1937年的那17首詩,誤記成了“1932年”。由此可見,《何其芳散記》中有關何其芳的“初戀”描述,其歷史真實性很值得我們懷疑。然而,學者為了坐實這場“初戀”的真實存在性,甚至有人還將何其芳的“初戀”時間,從1931年前移到了1930年秋天。(8)閔建國:《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的婚戀與創(chuàng)作》,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54頁。但那時何其芳仍住在清華園里(他被清華除名是在1930年底),又怎么會無緣無故地跑到“夔州會館”里,同堂表姐楊應瑞發(fā)生了一場莫名其妙的“戀愛”呢?除了“何楊之戀”說之外,卓如在《青春何其芳》一書中,又提到了一種“何鄭之戀”說,即:何其芳在讀中學的時候,就被“四外公家大姨的女兒鄭二姐看上了,常與其一起玩耍,并狂熱地追求著比自己年幼的表弟。最后,她竟要親戚們前去提親說媒。其芳卻一門心思鉆進書堆里,除了讀書,對周圍的一切都不感興趣”。何其芳到北京讀書以后,鄭二姐發(fā)誓非他不嫁,以至郁郁寡歡、吐血而死。所以,這場不幸的“初戀”,給詩人何其芳留下了終生難忘的情緒記憶與創(chuàng)作靈感,詩集《預言》里的《花環(huán)》與散文集《畫夢錄》里的《墓》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9)卓如:《青春何其芳:為少男少女歌唱》,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7年,第141頁。眾所周知,“愛是不能忘記的”,如果何其芳早年真是有過那么一場刻骨銘心的“初戀”經(jīng)歷,為什么他在后來的回憶性文章里卻只字不提呢?恐怕唯一正確的答案,就只能是“子虛烏有”。
在解讀詩集《預言》之前,我們首先必須從學理上去澄清一個問題:“愛情詩”與“愛情題材”的“詩”,完全是內(nèi)涵不同的兩個概念?!皭矍樵姟笔且浴皭矍椤睘楸憩F(xiàn)主體,“愛情”敘事具有情感表達的唯一指向性。而“愛情題材”的“詩”則要復雜得多,詩人可能是在謳歌“愛情”,也可能是在借“愛情”去闡釋某種思想。兩者絕不能混為一談。筆者更傾向于把詩集《預言》,視為一種“愛情題材”的“詩”。閱讀《預言》,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學界有關何其芳“初戀”的種種說法,幾乎都是學者從詩歌文本的意象中提煉或概括出來的主觀定論。因為何其芳的確曾在詩中多次寫道:“你的腳步低響在我的記憶中/在我深思的心上踏起甜蜜的凄動”(《腳步》);“說我是害著病,我不回一聲否/說是一種刻骨的相思,戀中的癥候”(《秋天(一)》);“是誰竊去了我十九歲的驕傲的心/而又毫無顧念地遺棄”(《雨天》)。這些充滿著感傷色彩的抒情詩句,又恰好寫于何其芳“十九歲”那年,故人們也由此大膽推斷,“初戀”應該是確有其事。但是,筆者卻不認同這種以“巧合”為“必然”的合理假定性。何其芳本人在《刻意集·序》中確實提到過“不幸的愛情”,但是我們必須從這一詞匯的生成語境去分析問題,不能望文生義單憑借想象而妄下結(jié)論,否則必將被主觀臆想性遮蔽自己的智慧之眼。何其芳自己是這樣去解釋“不幸的愛情”的:
愛情,一種嬌貴的植物,要在暖室里玻璃屋頂下才會萌芽,生長開花,然而我那時由于孤獨,只聽見自己的青春的呼聲,不曾震驚于輾轉(zhuǎn)在饑寒死亡之中的無邊的呻吟。現(xiàn)實的鞭子終于會打來的?!爸钡揭粋€夏天,一個郁熱的多雨的季節(jié)帶著一陣奇異的風撫摩我,搖撼我,摧殘我,”用更明白的語言說出來,就是我遇上了我后來歌唱的“不幸的愛情?!薄要q如從一個充滿了熱情與淚的夢轉(zhuǎn)入了一個雖然有點寒冷但很溫柔很平靜的夢……在那“一片又凄清又艷麗的秋光”里,我自稱為“一個留連光景的人?!?10)何其芳:《刻意集·序》,《何其芳全集》(第1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44頁。
這段話所表達的意思非常清楚:“愛情”需要在“暖室”里發(fā)育成長,可是“孤獨”的何其芳卻“只聽見自己的青春的呼聲”。我們假設這種“不幸的愛情”,就是由楊應瑞的突然“介入”所造成的話,那么“郁熱的多雨的季節(jié)”所確定的時間范圍,也應該被定位在1931年的“夏季”。我們當然相信在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里,足以發(fā)生一場轟轟烈烈的浪漫“愛情”,但究竟是“誰”在發(fā)生“愛情”,卻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研究命題。筆者注意到尹在勤在《何其芳評傳》中有另外一種說法,他認為是堂表姐楊應瑞主動追求何其芳,但何其芳“卻并不懂得成熟的女郎的心境,總是采取冷淡態(tài)度……還有一位姓沈的姑娘因羨慕何其芳的才華,也追求過他,然而書生氣十足的何其芳,未作出任何反應”。故這場“初戀”夭折了。(11)尹在勤:《何其芳評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0頁。尹在勤間接地否定了何其芳的“初戀”說,對于這一點筆者表示認同;不過要說楊應瑞在狂熱地追求何其芳,卻仍是一種缺乏“小心求證”的“大膽假設”。筆者的看法則恰恰相反,如果一定要將他們二人扯上一種愛戀關系,那么從詩集《預言》中的詩句來看,也應是情竇初開的何其芳在暗戀楊應瑞,并且遭到了楊應瑞本人的委婉拒絕,否則詩人絕不會如此凄涼地哀嘆:“我激動的歌聲你竟不聽/你的腳竟不為我的顫抖暫?!?《預言》);“紅海棠在青苔的階石的一角開著/像靜靜滴下的秋天的眼淚”(《昔年》);“夢縱如一只順風的船/能駛?cè)雰鼋Y(jié)的夜里去嗎”(《月下》)。這些“失望”而“苦澀”的心靈之聲,所展示的正是“青春何其芳”的情感騷動,它究竟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愛情”表達,還是一種詩人難以言說的性意識覺醒?其實詩人在《雨天》里已經(jīng)告訴了我們,他曾“用淚染濕過”對方的手,卻并沒有得到熱烈的回應。因此只能“在被忘記里”,獨自開放出“紅色的花瓣”,這完全是一種“單相思”的“自戀”行為?!皢蜗嗨肌被颉白詰佟保巧倌猩倥砷L過程中的正?,F(xiàn)象,但這種異性之間的相互吸引,并不一定就意味著是“愛情”,而是標志著一個人在生理上的發(fā)育成熟。何其芳本人沒有回避這一問題,他說:“一個郁熱的多雨的季節(jié)帶著一陣奇異的風撫摩我,搖撼我,摧折我,最后給我留下一片又凄清又艷麗的秋光,我才像一塊經(jīng)過的磨琢的璞玉發(fā)出它自己的光輝,在我自己的心靈里聽到了自然流露的真純的音籟?!?12)何其芳:《刻意集·夢中道路》,《何其芳全集》(第1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9頁。在這段詩性語言的描述中,“奇異的風”和“真純的音籟”,無非都是在暗示性地表達他走向成年的情感體驗,至于他究竟是以何種心態(tài)去理解這種情感體驗,詩人自己卻說“我是一個太不頑皮的孩子/不解以青梅竹馬作嬉戲的同伴”(《昔年》)?!安唤狻倍终婵芍^是畫龍點睛之筆,一語道破何其芳當時還不懂什么是“愛情”,只不過因為被成熟女性的強烈“吸引”,在情感上呈現(xiàn)出一種懵懵懂懂的窘迫狀態(tài)。長期以來,學界一直認為何其芳的話劇《夏夜》,是對詩集《預言》中“初戀”一事的潛在注腳,可是何其芳在《夏夜》里卻明確地告訴我們,那個“她”是帶著一種“愛憐的眼光”走進了“我”的生活?!皭蹜z”一詞的詞典釋義,通常是指用于長者對幼者的“憐惜”和“關愛”。如果“她”就是楊應瑞的藝術象征,更能說明楊應瑞在處理她與何其芳的關系時,至多不過是姐姐對弟弟的一種“關愛”,而絕非是人們傳說中的“姐弟戀情”。
詩集《預言》雖然描寫了“愛情”,但詩人卻并不是在謳歌“愛情”;“愛情”只不過是一種抒情對象,其本質(zhì)上象征著何其芳對迷惘人生的困頓與求索。若要正確地回答這一問題,首先必須理解何其芳與“年輕的神”之間的邏輯關聯(lián)性。學者幾乎都將“年輕的神”詮釋為“愛神”,這無疑是對詩集《預言》的一種誤讀。在筆者看來,“年輕的神”并非是什么“愛神”,而是何其芳自己的影子形象。它同詩歌中的那個“我”,構(gòu)成了詩人雙重人格的對話關系,進而深刻地反映出青春何其芳的思想矛盾性?!澳贻p的神”這一藝術形象,是源自法國象征派詩人瓦雷里的敘事長詩《年輕的命運女神》。按照梁宗岱的解釋,這首敘事長詩是講述一個韶華少婦,在睡夢中被一條毒蛇咬傷之后,回首往日的清純與圣潔,乞求上帝給她一絲“微弱的光芒”,以便從“靈魂的徹底背叛中”重新找回“自我”??墒且呀?jīng)身中世俗“毒素”的少婦,突然意識到這一切都是“徒勞的,徒勞的期待——面對明凈/出于憐憫而哭泣的靈魂啊,只能死去”,因為“她不再是她自己”了,只能是“永遠地睡吧!墮落,永遠地睡吧”!曾有學者斷言,《預言》與《年輕的命運女神》所表達的意思完全相同,也是在描寫“初臨愛情時的驚喜,對于愛情的憧憬和態(tài)度,以及初戀消逝之后的惆悵”。(13)藍棣之:《何其芳:傾聽飄忽的心靈語言》,《詩探索》1994年第1期。這種判斷恐怕很難站住腳。何其芳根本就沒有刻意模仿瓦雷里的救贖意識,而是通過“年輕的神”與“我”的靈魂對話,表現(xiàn)“理性之我”與“感性之我”的內(nèi)在沖突?!吧瘛笔浅裁撍?、飄忽不定的宇宙精靈,所以作為凡人的“我”才會感覺到,“林葉和夜風私語”都是“神”的存在,“月色”“日光”“百花”“綠楊”都是“神”的關照。它既不傾聽“我激動的歌聲”,也不“望著我的眼睛”,只是踏著“驕傲的足音”,“無語而來”又“無語而去”。在這一敘事結(jié)構(gòu)里,并不是“愛神”的突然降臨,點燃了“我”心中的“愛情”之火。而是“年輕的神”以其“疲勞的奔波”的精神追求,激發(fā)起了“我”從“欲望”回歸“理性”的情感沖動,即“請等我和你同行”的強烈愿望。人們當然有理由將“心跳”,理解為是“愛神”的“終于來臨”;問題是“年輕的神”根本就無視“我”的存在,那么“我”又為什么要“心跳”呢?因此,《預言》與其說是在表達一種詩人的“自戀”情緒,還不如說更多的是在表現(xiàn)一種詩人的“自省”意識。若要真正理解青春何其芳的精神世界,我們就必須讀懂在“讓我燒起每一個秋天拾來的落葉”中,“秋天”和“落葉”的深刻寓意性——燒掉“秋天拾來的落葉”,表明詩人是在向過去告別;而這種“告別”的思想傾向性,在何其芳同一時期創(chuàng)作的“佚詩”《我也曾》和《我要》里,表達得更為直白也更為清晰:“我也曾有過并不狂妄的希望/往夢里去索現(xiàn)實生活的賠償/但夢里仍是充滿沉郁與煩忙/給我的只是醒后的無窮惆悵”(《我也曾》)。因此,詩人發(fā)誓:“我要唱一支婉轉(zhuǎn)的歌/把我的過去送入墳墓/我要織一個美麗的夢/把我的未來睡在當中?!?《我要》)如果我們把這三首詩歌結(jié)合起來一起閱讀,詩人所要表達的“預言”內(nèi)涵,也就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即:渴望“乘桴浮于海,一片風濤把我送到這荒島上”,在脫離世俗社會的大自然中,去想象“一些遼遠的東西,一些不存在的人物”(14)何其芳:《畫夢錄·扇上的云》,《何其芳全集》(第1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2頁。,“不停地揮著斧/雕琢自己的理想”(《歲暮懷人(一)》)。從這一意義上來說,“年輕的神”不是別人,正是青年時代的何其芳本人。
筆者非常贊同孫玉石的一種說法,他這樣說:“何其芳沒有留給我們太多的愛的失意和憂傷。他對于愛的思考超越了個人情感的得失和嘆息。愛是一種生命的美麗,青春的美麗?!?15)孫玉石:《論何其芳三十年代的詩》,《文學評論》1997年第6期。孫玉石超越“個人情感”去理解《預言》中“愛情”所包含的生命意義,對于我們來說無疑是一種醍醐灌頂?shù)乃枷雴⑹?。其實已?jīng)有學者發(fā)現(xiàn),“《預言》從表層內(nèi)容上看,的確呈現(xiàn)了愛情詩很多基本的特點,但是,詩中抒情主人公在訴說對青春和愛的憧憬與失落的背后,隱含了對生命與時間的哲學思考,潛藏了生命逝去不可追的悲傷以及對生命的孤獨感的言說”(16)林琳:《生命與時間的哲思——讀何其芳的〈預言〉》,《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8期。。筆者認為這種判斷不僅符合青春何其芳的精神狀態(tài),而且更符合作品文本中情感與意象的表達方式。何其芳說“詩歌常常比小說戲劇更為直接地顯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17)何其芳:《關于寫詩和讀詩》,《何其芳全集》(第4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31頁。,那么我們就應該從詩人那跳躍性的思維中抓住這種被“顯露”出來的“思想感情”。由于詩歌的本質(zhì)是某種需要被領悟而不是被闡釋,它用生活的幻象表達詩人貌似隱秘的情感向量,而幻象的世界又比現(xiàn)實的世界更為深刻復雜,所以我們只能將那些零亂且碎片化的意象組合起來,從中“領悟”些什么,而不是“揭示”些什么,“詩語”本身才是學者需要關注的主要對象。從這一意義上來講,詩集《預言》給人感覺最深的便是,詩人在沒有“愛情”的“愛情”敘事中,通過“詩語”和“意象”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撲朔迷離的生命世界。但人們卻只看到了“愛情”而無視詩人的精神追求,故他們只能是詩集《預言》的旁觀者而非知音。何其芳對于“青春”“愛情”與“詩歌”,都有著超乎常人的獨特理解,比如他曾這樣說:
當我們年青的時候,我們心靈的眼睛向著天空,向著愛情,向著人間或者夢中的美完全張開的注視,我們仿佛拾得了一些溫柔的白色小花朵,一些珍珠,一些不假人工的寶石。但這算得什么呢,真正的藝術家的條件在于能夠自覺的創(chuàng)造。所以不但對于我們同時代的伴侶,就是翻開那些經(jīng)過了長長的時間的嚙損還是盛名未替的古人的著作,我們會悲哀的喊道,他們寫了多少壞詩!藝術是無情的,它要求的挑選的不僅是忠貞。在這中間一定有許多悲劇,一定有許多人像具有征服世界的野心的英雄終于失敗了,終于孤獨的死在了圣赫勒那島上。(18)何其芳:《刻意集·后話》,《何其芳全集》(第1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4頁。
在這段話里,詩人直言不諱地將古今中外的“愛情”書寫,統(tǒng)統(tǒng)視為缺乏藝術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的“壞詩”,認為只有那些描寫“具有征服世界的野心”的動人詩篇,不論是表現(xiàn)“孤獨”的情緒還是“悲劇”的氛圍,才是一種充滿著美感并令人仰慕的“英雄”史詩。這對于我們?nèi)ラ喿x詩集《預言》,無疑是一個極好的參照系。因為何其芳既然沒有把“愛情”視為自己詩歌的創(chuàng)作主題,我們?yōu)槭裁捶且珗?zhí)地用“愛情”去言說“年輕的神”的情感世界呢?另外,何其芳還告訴我們,是安徒生童話故事中的“小美人魚”,成就了他詩歌創(chuàng)作中“美”“思索”和“為了愛的犧牲”的美學思想。在這三者的關系當中,“美”與“思索”又是最為重要的核心因素,所以,“我這個異常貧窮的人從此才似乎有了一些可珍貴的東西”(19)何其芳:《星火集·一個平常的故事》,《何其芳全集》(第2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5頁。。究竟應該如何理解這三種因素在詩集《預言》中所占的比重呢?筆者認為真正令何其芳感到最為“珍貴”的“東西”,毋庸置疑是為了“美”和“思索”去犧牲“愛”的人生追求。故“年輕的神”雖然是在言說“愛情”,卻并不真正相信“愛情”。它只是在靜穆地“傾聽著一些飄忽的心靈的語言”,敏銳地“捕捉著一些在剎那間閃出金光的意象”,內(nèi)心“最大的快樂或酸辛在于一個嶄新的文字建筑的完成或失敗”,故從不去“反省是何等偶然的遭遇使我開始了抒情的寫作”。(20)何其芳:《刻意集·夢中道路》,《何其芳全集》(第1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7頁。言外之意就是詩人在構(gòu)筑“美”和進行“思索”的過程中,“愛情”只不過是一種“文字建筑”的“抒情”材料而已。
“年輕的神”不相信“愛情”,這種說法絕不是筆者的主觀臆斷,而是何其芳本人在步入成年之后,對于社會人生的第一觀感,即:“從此始感到成人的寂寞,更喜歡夢中道路的迷離?!?21)何其芳:《刻意集·夢中道路》,《何其芳全集》(第1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6頁。我們現(xiàn)在很難去想象,“成熟”理應開啟了一個人的戀愛季節(jié),生命也會因“愛情”而綻放出美麗的色彩。可是何其芳卻感到了“成人的寂寞”,并“喜歡夢中道路的迷離”,難道這其中真有什么我們不解的心靈隱秘嗎?筆者認為,當然存在心靈隱秘。青春何其芳的遠大志向,是受老莊生命哲學的思想影響,致力于“尋道”與“悟道”,而不是把“愛情”作為自己的人生目的。我們不妨再回到何其芳的話劇《夏夜》中,看看男主人公齊辛生的“出走”宣言。齊辛生之所以要向戀人狄玨如告別,是他發(fā)現(xiàn)“愛”并不能使自己感到“快樂”,“那時候我才十九歲。十九歲,真實一個可笑的年齡”,并不明白“年輕的神”為什么要“無語而來”又“無語而去”。當“年輕的神”離開以后,詩人才終于醒悟到,“讓你‘生命底賄賂’從你身邊過去,你‘生命底生命’接著就會來的”。于是,他說:“失悔是更美麗的,更溫柔的,比較被留下——讓我悄悄地離開你吧,我沉默的忍耐,決斷的悲傷,與以后記憶的負載,都是無足輕重的?!薄断囊埂分v述了詩人“自戀”的幼稚與“失戀”的痛苦,并決意要丟棄人世間一切的“生命底賄賂”,追隨“年輕的神”的“驕傲的足音”,尋找“生命底生命”的真正價值和意義。實際上,《夏夜》中齊辛生的情感表達,就是何其芳本人的真實心聲——因為“辛生”這一名字包含有兩層意思:一是可以理解為“心聲”,即通過齊辛生之口替何其芳抒情言志;二是可以理解為“新生”,即齊辛生的“出走”象征著何其芳本人的“尋道”之旅。倘若從這一視角切入,閱讀詩集《預言》,我們便可以讀懂“年輕的神”為什么不相信“愛情”了:由于“愛情”只是詩人在“驚悸”中的竊竊“凄語”,除了痛苦和感傷沒有絲毫的喜悅之情,故他“失悔”于“愛情”,讓靈魂獲得更大的自由,回歸自然到廣袤的宇宙空間里,只需要“一爐火,一點沉默/一張長長的陰郁的臉/就是我要的一切了”(《戀曲》)。“年輕的神”不再相信“愛情”的思想動因,與道家“致虛靜”“反其真”的生命哲學有著極為相似的思想元素。何其芳說他在童年時代性格就比較孤僻,經(jīng)常喜歡獨自一人跑到屋后的山坡上,靜靜地對著“一個柏樹林子”苦思冥想,并慢慢養(yǎng)成了一種離群索居的生活習慣。那時的他已經(jīng)熟讀了《老子》和《莊子》,是否萌生出了“出世”的念頭,我們不得而知。不過他卻坦言,從青少年時代開始,“我不喜歡我覺得囂張的情感和事物。這就是我長久地對政治和斗爭冷淡,而且脫離了人群的原因。我乖僻到不喜歡流行的,大家承認的,甚至于偉大的東西”(22)何其芳:《星火集·一個平常的故事》,《何其芳全集》(第2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5頁。。后來,他到北京大學就讀于哲學系,又接受了《中國哲學史》和《老莊哲學》的系統(tǒng)化學習。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他十分欣賞徐志摩的詩歌才華,崇拜和模仿廢名放縱自我的小說筆法,而這兩位中國現(xiàn)代文學名家創(chuàng)作中的道家因素,更加強化了他對道家“順其自然”“清靜無為”思想的理解和認知。何其芳的散文集《畫夢錄》與《刻意集》具有濃厚的道家色彩,學界對此毫無爭議且早有研究。殊不知,創(chuàng)作于同一時期的詩集《預言》,也是道家思想的一種產(chǎn)物。如果我們仔細品味一下那些蘊含著深刻哲理的詩歌意象,便能深深地感受到詩人渴望沖破束縛、回歸自然的生命律動。
若要真正走入詩集《預言》“自然”與“自由”的生命世界,我們就必須徹底擺脫“愛情”說的膚淺認識,并透過“愛情”書寫的外在表象,靜心傾聽詩人“意”在“象”外的心靈之聲。即:詩人通過“思索”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展示自己“尋道”與“悟道”的精神歷程。在《預言》一詩里,最能把“心跳”與“愛情”扯上關系的語義表達,無非是“春風是怎樣吹開百花/燕子是怎樣癡戀著綠楊”。然而,“春風”與“百花”、“燕子”與“綠柳”在《預言》的語境中更具有“自然”與“自由”的深刻含義——“百花”在“春風”里自然開放,“燕子”在“綠柳”中自由飛翔,這種表現(xiàn)手法并不一定就是在謳歌“愛情”,也可以理解為詩人對“自然”與“自由”的一種渴望?!额A言》一詩的結(jié)尾句最為精彩也最耐人尋味:“你終于如預言中所說的無語而來/無語而去了嗎,年輕的神?”如果稍有點中國新詩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這兩句詩明顯是對徐志摩《再別康橋》的藝術演化,它與“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同屬于對道家生命之“無”思想的一種回應。因為在道家尤其是莊子的生命哲學里,“生命”是由“氣”而生成,人死之后又回歸為“氣”,如同“白駒過隙”般轉(zhuǎn)瞬即逝,故人的肉身總是暫時的,而作為不朽之“靈魂”的“氣”卻是永恒的。何其芳本人對此感慨頗多,他意識到“愛情”的“苦淚”,使自己“喪失了多少清晨露珠的新鮮”,“如今我悼惜我喪失了的年華”(《慨嘆》);沒有了“飛鳥的歡快的翅膀”(《昔年》),“對于歡樂我的心是盲人的目”(《歡樂》)?!澳戏降膼矍槭浅脸恋厮摹保氨狈降膼矍槭求@醒著的”(《愛情》),但無論它是“睡著”還是“驚醒”,“愛情”都不過是“呼喚馴服的羊群,我可憐的心”(《秋天(一)》)。于是,從詩集《預言》的“卷二”開始,詩人已經(jīng)明確地在用“自然”意象,代替以“自戀”為中心的“愛情”意象,進而表達自己對于“自由”的無限向往。走出了自我封閉的生存空間,詩人的眼界立刻變得豁然開朗起來,他突然發(fā)現(xiàn)“童年的闊大的王國”,如今竟然變得是如此“可悲泣地小”(《柏林》)。詩人曾說他這種思想的悄然轉(zhuǎn)變,是“在菩提樹下得到了妙悟”(23)何其芳:《刻意集·后話》,《何其芳全集》(第1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7頁。所致。筆者認為是得益于《莊子·秋水》篇,詩人已不再以“河伯”自居,而是面對著大海“望洋興嘆”。因此,他表示一定要走出過去那種“畫地為牢”的“痛苦”人生(《歲暮懷人(一)》),寧愿“深夜踏過白石橋/去撫摸太液池邊的白石碑”(《古城》),同“鎖閉的內(nèi)宮”或“棲滿烏鴉的城樓”進行無語的對話,也不愿為了所謂的“愛情”,像“蝸牛”一樣“爬行在磚縫,迷失了路”(《墻》)。因為“我如今是失望于夢一樣/失去了這一年里的春光”(《我也曾》),這就促使詩人拋棄包括“愛情”在內(nèi)的世俗欲望,尋求像于猶烈那樣沉浸在大自然中“有著美麗的生活”,身邊只陪伴著花卉的“香氣”和“顏色”,卻“沒有苦惱”“也沒有戀愛”的精神動力(《于猶烈先生》),同樣是源自《莊子·讓王》篇中的“自為”思想,即:“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與此同時,詩人也希望自己能夠像古代的“至人”那樣,做“一個白首狂夫/批發(fā)提壺”(《風沙日》),“乘物以游心”(《莊子·人世間》),“那兒四季有明媚的陽光/快樂的風托著小鳥的翅/花瓣上散著蜂蜜的味”(《細語》),“再不歌唱愛情/像夏天的蟬歌唱太陽”(《送葬》)。“尋道”與“悟道”還使詩人把目光投向了遠古社會,認為原始人類要比現(xiàn)代文明純真得多。鉆木取火,“能使他們溫暖/當他們在寒冷的森林中夜宴/手掌上染著獸血/或者緊握著石斧,石劍”;清靜無為,能使一切都順其自然。反觀在現(xiàn)代的文明世界里,“有了十層樓高的巨炮/威脅著天空的和平/軋軋的鐵翅間散下火種/能燒毀一切城市的骨骼”(《聲音》)。詩人不僅在詛咒這個戴著文明假面具的現(xiàn)代社會,并且對于自己作為它的一名成員而感到悲哀和沮喪:“我在我嘲笑的尾聲上/聽見了自己的羞恥/‘你也不過嗡嗡嗡/像一只蒼蠅!’”(《醉吧》)所以,強烈的自我救贖意識,構(gòu)成了詩集《預言》的鮮明主題。
回歸“自然”,重新獲得靈魂上的絕對“自由”,并用大自然的新鮮空氣蕩滌自身的污濁之氣,這種“引鴆自盡者擲空杯于地”的極端方式(《歲暮懷人(一)》),在“佚詩”《箜篌引》里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扼眢笠分v述“我”與“水妖”之間,為了“愛情”而展開的一場激烈爭奪。這一故事與其說是對崔豹《古今注》中“霍里子高之妻尋夫”傳說的現(xiàn)代改寫,還不如說是古希臘神話中奧德修斯勝利還鄉(xiāng)故事的中國翻版。英雄奧德修斯打完特洛伊戰(zhàn)爭之后,帶著一群生還的士兵踏上了回家的征程。他們在途中必須要經(jīng)過由海妖塞壬所控制的一段海域,為了不被塞壬美妙迷人的歌聲所誘惑,奧德修斯不僅把自己牢牢地捆在船上,同時也讓所有的水手把耳朵堵上,最終擺脫了塞壬歌聲的蠱惑,回到了故鄉(xiāng)伊塔克。在西方現(xiàn)代哲學概念中,奧德修斯象征著征服自然,海妖塞壬象征著回歸自然,他們二人之間的相互博弈,暗示著人類“如果不能征服自然,那么人類就會倒退”(24)王曉升:《對自然的恐懼與人類的厄運》,《哲學動態(tài)》2020年第7期。。然而在《箜篌引》中,何其芳則做了一種道家式的大膽改寫,他把“水妖”視為一種世俗的“誘惑”,將“愛情”視為一種人性的“本真”。面對著“水妖”的妖嬈媚態(tài),詩人聲嘶力竭地吶喊道:“不要奔向那水妖魔咒的呼召/那從我懷里奪取你的愛情的水妖/不要奔向她玄緇的天鵝似的腰身/深藍的貓眼石似的含毒汁的明睛”,“不要奔向她冰冷的火焰色的紅唇/那正如珊瑚是古舊的骷髏所環(huán)成/不要奔向她白鴿似的足,銀蛇似的手/那都有沉重的殘忍,雖說看來輕柔”。因為在詩人的主觀意識里,無論“水妖”那“鋪著金色的瓦”的“水晶的宮殿”,還是“水妖”和她“姊妹的歌笑”,到處都是通往“吞噬”生命的死亡陷阱。所以,詩人誓言一定要從“水妖”手中“把你奪回來”,還“生命”以原生態(tài)的“本真”面目?!扼眢笠返淖置嬉馑?,很容易被人們讀成一首愛情詩,但是只要我們細心品味,就會發(fā)現(xiàn),拒絕美色“誘惑”的創(chuàng)作意圖十分明顯。在這首詩里,青春何其芳所拒絕的“誘惑”,無非就是他視 “愛情”為束縛主體“自我”的精神枷鎖。從此以后,何其芳只是希望自己能夠用“一生之力”,“乘桴浮于?!比ふ摇吧壬系臒熢啤?,并且“一盆清水,編草為舟,我到我的海上去遨游”(25)何其芳:《畫夢錄·魔術草》,《何其芳全集》(第1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7頁。。這既是詩人執(zhí)著追求的人生理想,也是他苦苦“思索”的生命哲學。
說到何其芳的“尋道”與“悟道”,筆者忽然想起學界的一種說法:“《預言》的意境也與戴望舒的名詩《雨巷》的意境相通?!队晗铩防锏亩∠愎媚镏饾u走近了,嘆息之后又走遠了,消失了;《預言》里的命運女神也是無語而來,無語而去,漸漸近了,又終于消失了驕傲的足音?!?26)藍棣之:《何其芳:傾聽飄忽的心靈語言》,《詩探索》1994年第1期。不錯,《預言》與《雨巷》的確有著某些相似之處,但這種相似性絕不是在表現(xiàn)“愛情”,而是在表達一種內(nèi)心世界的苦悶情緒,“尋找”而又“不得”才是它們之間的相似之處。對于這一問題,早在20世紀80年代筆者讀碩士研究生時,我的導師、現(xiàn)代詩人吳奔星就曾講過,千萬不要把《雨巷》看作是一首愛情詩,戴望舒描寫的只不過是他們那代知識分子思想苦悶的精神狀態(tài)?!岸∠恪惫媚锎碇环N虛無縹緲的理想追求,她不會出現(xiàn)也根本不可能出現(xiàn)。因為在《雨巷》中,戴望舒用“希望逢著”四個字,已經(jīng)明確表達了“丁香”姑娘的象征意義。說實話,當時筆者對此還有些不理解。但是現(xiàn)在再去細細地體味,竟發(fā)現(xiàn)不僅戴望舒的《雨巷》是在“尋找”,而且何其芳的《預言》也是在“尋找”。也許從“尋找”二字入手,我們才能真正解開詩集《預言》之“謎”,即:“年輕的神”之所以會無語而來又無語而去,無非就是在不停地“尋找”自己的理想人生;至于詩人在詩中所描寫的“愛情”,都應視為這種“尋找”的美麗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