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亦冰
小林(化名),七年級男生,非常有“個性”。小林還在上小學(xué)時,就經(jīng)常與老師、同學(xué)發(fā)生沖突,在家甚至和母親大打出手。進入初中后,小林變本加厲,上課時隨意擾亂課堂秩序,對老師、同學(xué)進行言語攻擊,無視一切規(guī)則,還常常稱自己為“斗牛士”。
小林的母親表示,孩子小時候看過很多武俠小說,崇拜行走江湖的俠客,導(dǎo)致他對傳統(tǒng)意義上的規(guī)則十分不屑。同時,小林也想“稱霸武林”,只是他的成績排在班級末尾,于是他嘗試反其道而行,通過違反校紀校規(guī)獲得關(guān)注。
小林的父親是一名海員,常年不在家,偶爾回家,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對于母親與校方的反饋,父親經(jīng)常是暴打小林一頓。小林母親喜歡不停地嘮叨,這讓小林非常反感。父親不在家的日子,母子關(guān)系總是很緊張,兩人經(jīng)常發(fā)生口頭或肢體沖突。
在小林上四年級時,母親生了一個弟弟,弟弟乖巧懂事,父母對弟弟喜愛有加,這加劇了小林的消極情緒。他常常氣憤地將自己“孤立”于家庭之外,又擔(dān)心被家庭“拋棄”;他常常想表現(xiàn)自己的“非凡”,又苦惱于自己的“平凡”;他用各種方法確立自我,卻常常迷失自我。
閱讀課上,小林又與同學(xué)發(fā)生肢體沖突。等我趕到現(xiàn)場,場面已經(jīng)失控。我決定先把小林帶到一邊,因為我知道青春期的男生非常在意面子,要是在眾目睽睽之下與他溝通,他是斷然不愿意的。
在教室外的陽臺上,我沒有對他的行為做任何評價,只是詢問他:“你是否愿意告訴我剛剛發(fā)生了什么?”等待批評的小林竟然得到了一個表達的機會,他連忙解釋:“我只是想過去拿書,但是他太胖了,擋住我了。我就讓他讓開點,他竟然不讓,我就擠過去。但他竟然打我的臉!這讓我再也忍不了了……”小林為自己辯護著,我及時回應(yīng):“看得出來,你已經(jīng)很努力地克制自己了。在老師和同學(xué)上前阻止時,你也立刻停止了自己的行為。”
剛開始還很強悍的小林,一下子眼眶就紅了:“我只是……我只是想起了以前的一些事情。我曾下定決心去改變,但大家還是帶著有色眼鏡看我,所以我不想改變了?!边@次的訴說、辯護和哭泣,表明了小林對我的信任。
第一次正式咨詢是在學(xué)校心理咨詢室。小林似乎感覺到心理咨詢室是一個相對安全的空間,也更愿意表達了。于是,我開啟話題:“聽說你想做一個‘斗牛士’,老師很好奇你斗的牛呢?”小林不好意思地回答:“我就是容易生氣,也容易讓別人生氣,可能好斗吧?!蔽一貞?yīng)他:“原來是一位愛生氣的‘斗牛士’啊。”小林接著說:“‘斗牛士’只是我虛張聲勢,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特別愛生氣?!薄疤貏e愛生氣?那你有沒有好好與自己的‘生氣’對話呢?”我及時引導(dǎo)小林。小林好奇地問:“與‘生氣’對話?還可以這樣?”我回答道:“當(dāng)然可以,你可以從覺察自己的生氣開始練習(xí)。老師為你提供一張‘一周心情卡’,你可以每天用自己喜歡的涂鴉形式——線條、顏色、形狀、人物等表達自己這一天的心情,如果愿意寫一寫心情背后發(fā)生的故事以及你的想法,那就更好了。期待你一周后來和老師分享?!?/p>
在接下來的3 周里,小林每周一都會到學(xué)校心理咨詢室與我分享一周的心情故事。我借助“一周心情卡”與小林開展對話,陪伴他進行自我探索:“這一天你的心情好像是一團亂麻,為什么呢?”“這一天你的心情‘電量’好像很充足,發(fā)生了什么?”“這一天你的心情突然好了,你做了什么努力?”
我引導(dǎo)小林借助“一周心情卡”停下腳步與自己對話,這種“停頓”對常常被情緒牽著走的小林來說很有意義,有助于他表達與梳理面對沖突時自己的內(nèi)在感受以及感受背后的認知。
“一周心情卡”情緒涂鴉方式,一方面能讓小林通過涂鴉表達情緒、覺察情緒;另一方面,也能幫助小林基于心情卡開啟與自己及他人的對話,深入探討情緒背后的生活事件與內(nèi)心感受,找到內(nèi)在的不合理信念,進而建立合理信念,消除部分不良情緒與行為。
此次咨詢,我繼續(xù)圍繞小林的“一周心情卡”進行分析:“從心情卡上看,這一天你好像很憤怒?”小林點點頭:“是的,那天我想給我們班骨折的同學(xué)拿飯,可是同學(xué)們說我插隊,我很生氣,就把同學(xué)的飯盒砸在了地上?!蔽医又鴨枺骸澳惝?dāng)時心里在想什么?”小林理直氣壯地說:“反正大家都不相信我,覺得我是班里的‘惡霸’。”“那你覺得自己是不是‘惡霸’?”小林立馬反駁:“當(dāng)然不是!”我耐心地引導(dǎo)小林:“不是‘惡霸’的行為是怎樣的呢?”小林想了想回答:“好好和大家解釋,做出行動給大家看。老師,我記得您之前說過,當(dāng)‘生氣’來找我時要停一停,面對問題要想一想,先想出幾個答案,再找一個最合適的去試一試?!蔽倚牢康嘏呐男×值募绨颍骸爸x謝你還記得老師說的‘三個一’?!?/p>
這樣的對話我和小林還進行過很多次,每一次我們都能提煉出一些實踐的線索。小林的內(nèi)心逐漸有了一個信念:自己怎么做,別人就會怎么評價,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在這樣的認知中,他也試著對自己的言行進行管理。
在本案例中,我有兩點收獲。一是要找到談話的載體。本案例中的“一周心情卡”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借助心情卡涂鴉,咨詢師與來訪者有了談話的載體,為咨詢的深入開展與具體指導(dǎo)奠定基礎(chǔ)。二是要找到調(diào)整的線索。每一個來訪者都想改變,如果咨詢師能夠提供可操作的線索,如案例中“停一停,想一想,試一試”這樣的三字訣,來訪者就能找到改變的方法,改變才有可能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