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知三
書名:《老殘游記》
作者:劉鶚(清)
校注:陳翔鶴 校 戴鴻森 注
ISBN:978-7-02-013931-6
裝幀:精裝
頁數(shù):314頁
定價:33元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1月
《老殘游記》與《官場現(xiàn)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孽海花》齊名,魯迅先生稱其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小說也因內(nèi)容豐富,意蘊深邃,被翻譯成多種文字發(fā)行,還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學名著。
全書共有正編20回,續(xù)集9回,發(fā)表時署名“洪都百煉生”,后來改署“鴻都百煉生”。鴻都百煉生,字鐵云,本名劉鶚,清江蘇丹徒(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人,出身官宦世家,生性聰敏,放蕩不羈,喜歡游學,致力研習算學、醫(yī)學、水利學等實際學問,并縱覽百家,喜收集書畫、碑帖、金石甲骨,以希望探索救國福民之道。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時,京師官方谷倉里的糧食,為俄兵所據(jù),劉鶚因向聯(lián)軍購得太倉粟賑濟饑民,結(jié)果被控私售倉粟,流放新疆,最后死于迪化(今烏魯木齊)。
言為心聲,劉鶚之所以要寫《老殘游記》,如他曾在書中《自敘》中說的:“吾人生今之時,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國之感情,有社會之感情,有種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鴻都百煉生所以有《老殘游記》之作也。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憂國憂民的情愫躍然紙上。
《老殘游記》,第一回里,作者對當時的政治形勢作了象征性的圖解,他把當時腐敗的清王朝比作是一艘漂浮在海上行將被風浪吞沒的破舊帆船。而后以游蹤為線索,通過搖串鈴的江湖醫(yī)生老殘在登州、博縣、濟南、曹州、北京等地的見聞,描寫自然與市井的美好,同時,深刻揭露吏治的腐朽,二者形成鮮明的對比。
他這樣描寫濟南的美景:“到了濟南府,進得城來,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比那江南風景,覺得更為有趣。”
他如此描寫濟南的泉:“這趵突泉乃濟南府七十二泉中的第一個泉,在大池之中,有四五畝地寬闊,兩頭均通溪河。……池子正中間有三股大泉,從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據(jù)土人云:當年冒起有五六尺高,后來修池,不知怎樣就矮下去了。這三股水,均比吊桶還粗。池子北面是個呂祖殿,殿前搭著涼棚,擺設著四五張桌子、十幾條板凳賣茶,以便游人歇息。”
他如此描寫千佛山:“到了鐵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翠綠,更有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里面,仿佛宋人趙千里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shù)十里長的屏風。正在嘆賞不絕,忽聽一聲漁唱。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yè)已澄凈的同鏡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顯得明明白白。那樓臺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的一個千佛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
在明湖居他這樣描寫市井美好:“正在熱鬧哄哄的時節(jié),只見那后臺里,又出來了一位姑娘,年紀約十八九……又將鼓錘子輕輕地點了兩下,方抬起頭來,向臺下一盼。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頭養(yǎng)著兩丸黑水銀,左右一顧一看,連那坐在遠遠墻角子里的人,都覺得王小玉看見我了;那坐得近的,就更不必說。就這一眼,滿院子里便鴉雀無聲,比皇帝出來還要靜悄得多呢,連一根針跌在地下都聽得見響!”“王小玉便啟朱唇,發(fā)皓齒,唱了幾句書兒。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唱了十數(shù)句之后,漸漸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那知他于那極高的地方,尚能回環(huán)轉(zhuǎn)折。幾囀之后,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
這些出神入化的生動描繪,在人們面前勾起無限遐想,給人以藝術美的享受,然而這么多的美好與當時的社會大環(huán)境、吏治腐敗形成鮮明的對照。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苛政猛于虎。在小說中他寫了這樣兩個“清官”:
曹州的玉賢是個遠近聞名的“辦盜能吏”,這個“辦盜能吏”的衙門前12架站籠,治理曹州府還不到一年,就站死了2 000多人,其實他所辦的“盜”多是無辜的窮苦百姓。東平府書鋪里的人,一針見血地說出玉賢的真相:“無論你有理沒理,只要他心里覺得不錯,就上了站籠了?!庇褓t實則是急于想當大官,為保住前程而不惜殺民邀功,用人血染紅頂子的劊子手。
另一個“清官”剛弼,因自己不受賄、不要錢,看似是個“青天大老爺”,實則主觀臆測,獨斷專行,濫殺好人,在他嚴刑逼供之下,無辜的賈魏氏屈打成招,險些被凌遲處死。
山東巡撫宮保,自詡“愛才若渴”“舉賢授能”,但他卻重用玉賢、剛弼。他本人在治理黃河時,錯誤地采納了史鈞甫的建議,毀掉民埝(niàn),讓洪水沖散了萬戶千家。
這樣的清王朝大廈怎能不風雨飄搖啊!那么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作為太谷學派創(chuàng)始人周太谷弟子李光炘的得意門生,劉鶚借小說中玙姑與黃龍子之口指出宋儒理學的理、欲之分不近人情;在處世接物上倡導以人情為根據(jù),做到“發(fā)乎情,止乎禮義”。同時認為儒、釋、道三者殊途同歸,其根本都在“誘人為善,引人處于大公”,表達了樸素的理想追求。
可見,作者劉鶚試圖救國福民,小說對當時所謂的“清官”,進行了無情的揭露,認為他們是實際上的酷吏。雖然全書結(jié)構(gòu)較為松散,但有些片段寫得相當成功。全書語言清新流暢、富有韻味;寫景自然、逼真,有鮮明的層次和色彩,完全可以當作一部優(yōu)美的散文來讀。深入進去你一定會感悟到:搖鈴實吶喊,老殘志不殘。
(編輯 汪愉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