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超 浙江省腫瘤醫(yī)院
口腔潰瘍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疾病,也稱為口瘡,發(fā)作時疼痛難忍,嚴重時影響喝水、飲食甚至講話。大多數人口腔潰瘍一般一周內自愈,但也有許多人口腔潰瘍常反復發(fā)作,甚至長久不愈。
生活中最常見的口腔潰瘍?yōu)榕既恍钥谇粷?,引起因素多種多樣,比如吃飯時不慎咬傷口腔黏膜,進而引起創(chuàng)傷性潰瘍,化學性灼傷或者過冷過熱刺激也會引起口腔黏膜損傷出現潰瘍,這種偶然性的潰瘍一般會很快自愈。但是有一部分口腔潰瘍?yōu)閺桶l(fā)性口腔潰瘍,也稱為復發(fā)性阿弗他潰瘍、經常性口腔潰瘍,其最重要的特點是反復發(fā)作,發(fā)作有間隔期和自愈性。根據臨床表現,復發(fā)性口腔潰瘍又可分為輕型、重型和皰疹樣潰瘍。惡性腫瘤患者在化療期間、放療后(尤其是頭頸癌患者)也極易發(fā)生反復的口腔潰瘍,與患者身體抵抗力下降、口腔黏膜破壞相關。此外,反復發(fā)作的口腔潰瘍還有可能屬于其他疾病伴發(fā)的并發(fā)癥,多為比較嚴重的疾病,如白塞病、口腔腫瘤等伴發(fā)的潰瘍。因此對于遷延不愈的口腔潰瘍,還需高度警惕口腔或消化道的惡性病變。
從中醫(yī)角度而言,口腔潰瘍屬于“上火”的一種表現,其病因與外感六淫、飲食不節(jié)、七情內傷、臟腑失調等均有關聯。外感六淫主要責之燥、火兩邪,秋冬季節(jié),燥邪偏盛,燥性干澀,易傷津液,津傷火灼,易致口瘡。飲食不節(jié)、七情內傷與臟腑功能失調主要導致“內火”,可分“實火”和“虛火”,火性炎上,循經上攻,熏蒸口舌,易耗傷口腔黏膜津液而致口瘡。如過食辛辣肥厚之品或飲食偏嗜,可致脾胃積熱,火熱內生;臟腑情志過極,思慮過度,心煩不寐,五志可郁而化火;勞倦內傷,或久病傷脾,致脾虛不運,上漬口舌,而致口瘡,或郁久化熱,濕熱上蒸,亦可致口瘡;素體陰虧,或久病傷陰,虛火內生,灼傷口舌,口舌生瘡。小兒口瘡多為心脾積液。
對于口腔潰瘍,目前臨床治療方法較多,常用的藥物治療有以下方式:口腔潰瘍噴劑,如西瓜霜口腔潰瘍噴劑、口腔炎噴霧劑等;口腔含漱液,如康復新液、氯己定含漱液等;口腔含片,如西地碘片、西瓜霜含片;口腔潰瘍局部貼片,如甲硝唑口腔粘貼片,地塞米松粘貼片等;局部止痛藥物,如復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膠。另外可口服補充維生素C、復合維生素B 等。
大多數口腔潰瘍經上述治療會較快痊愈,但若仍遷延不愈,不妨嘗試下中醫(yī)方法治療。中醫(yī)治療口腔潰瘍分內治法與外治法。內治法主要為口服中藥湯劑,中醫(yī)師根據患者身體病情辨證論治,開具中藥方案治療,一人一方案,具有個體針對性治療優(yōu)勢,例如脾胃內熱型,宜清泄脾胃積熱,可用涼膈散或清胃散加減;心火上炎型,宜清心降火,可用導赤散或瀉心湯加減;肝膽火熱型,宜清肝瀉火,可用龍膽瀉肝湯加減;陰虛火旺型,宜滋陰清熱,可用六味地黃湯或杞菊地黃湯加減;脾虛濕困型,宜健脾化濕,可用平胃散等。對于經常容易發(fā)作口腔潰瘍的患者,也可嘗試下采用一些清熱解毒藥物泡水代茶飲,如可用金銀花、菊花、薄荷、冰糖泡茶飲,也能有效防治口腔炎。
若患者不愿口服中藥,不妨嘗試下中醫(yī)外治法治療,主要采用醋調吳茱萸粉等,在患者夜間睡覺時,貼敷于雙腳底的涌泉穴。此方法對大多數患者口腔潰瘍均有良好效果,對于遷延不愈的口腔潰瘍也有效,其主要原理是采用中醫(yī)“引火歸元”理論。涌泉穴為足少陰腎經井穴,為水之泉源,寒水之性,利用熱性藥物吳茱萸貼敷于此穴,可滋養(yǎng)腎水、滋陰降火、滋水涵木、引火下行,故而可以治療火性炎上導致的口腔潰瘍,且還可治療心腎不交、陰虛火旺等所致的失眠;肝陽上亢導致的高血壓、頭暈頭痛等病癥。
●保證充足的睡眠,熬夜傷陰耗陽,最易致口腔潰瘍。
●調暢情志,調節(jié)生活壓力,避免過度疲勞。
●改善飲食結構,多食用富含維生素的蔬菜、水果等,少食用夜宵燒烤、過燙過辣食物,少飲用碳酸飲料等。
●戒煙酒、注意保持口腔衛(wèi)生;多喝水,保持大便通暢等。
●口腔潰瘍反復發(fā)作不能不當回事,可能是身體某些嚴重疾病的外在反應,還需及時就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