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和智能終端的普及,自媒體日益壯大,但自媒體信息把關缺失而造成的社會負面事件也時有發(fā)生。文章以2022年8月13日發(fā)生的四川省彭州市龍槽溝山洪事件為研究對象,基于“把關人”理論進行分析,發(fā)現做好自媒體信息把關具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包括確保信息真實、引導價值觀、凈化網絡輿論、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等。同時,自媒體信息把關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如“把關人”角色模糊、把關可行性較低、缺乏行業(yè)規(guī)范和法律懲處、網絡平臺為博流量故意放棄把關、把關具有滯后性等。基于此,文章從自媒體用戶、自媒體受眾、法律法規(guī)及網絡平臺四個角度出發(fā),提出相應的把關對策,重點要求自媒體所依附的網絡平臺能夠用“人工+技術”的手段,形成有效的智能把關,為自媒體的多元化、多角度把關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詞:自媒體;信息把關;網絡傳播;網絡輿論;智能把關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23-0123-04
自媒體一詞源于英文詞組“We Media”,由美國科技作家和專欄作者丹·吉爾摩提出。目前國內學界認為“We Media”首次出現的時間在2001—2003年。自媒體強調“自”,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注冊賬號,在網絡平臺發(fā)布、分享信息并互動。自媒體是“信息共享的即時交互平臺”[1],“是利用網絡新技術進行自主信息發(fā)布的那些個體傳播主體”[2]。自媒體的出現,顛覆了傳統(tǒng)媒體對話語權的主導,構建了信息傳播的新秩序。然而一些自媒體用戶為了賺取流量,故意散播謠言、虛假信息、情緒化言論、低俗色情內容,或者利用一些話題進行營銷炒作,不僅污染了網絡環(huán)境,也對他人的現實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
2022年8月13日發(fā)生的四川省彭州市龍槽溝山洪事件(下文簡稱“8·13”龍槽溝山洪事件),就是一場自媒體錯誤引導造成的悲劇。自媒體時代,面對海量信息,如何才能有效進行把關?本文以“8·13”龍槽溝山洪事件為例,探討自媒體把關的難點與對策,旨在為加強網絡管理、創(chuàng)造和諧有序的網絡環(huán)境提供參考與借鑒。
1947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奠基人之一的庫爾特·盧因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書中論述了“把關人”這一概念,他認為群體傳播中存在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guī)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渠道。1950年,傳播學者懷特將這個概念引入新聞研究領域,明確提出了新聞篩選過程的把關模式,懷特認為,新聞報道并不是“有聞必錄”,也會進行取舍,在這個過程中,傳播媒介形成一道關口,通過這個關口傳達給受眾的新聞或信息只是少數。不過,懷特的理論也有不足之處,其中最明顯的缺陷,就是他將“把關人”當作一個孤立的因素來考察,忽略了與“把關人”相聯系的社會因素對把關活動的制約。隨著研究的深入,以沃爾特·吉伯為代表的學者認為把關并不完全由個人意志決定,而是承受著信源和新聞機構的雙重壓力,這就使得對“把關人”理論的研究從個體因素延伸到了組織和社會層面。
互聯網興起后,由于傳播方式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把關人”理論變得更為復雜??v觀國內學界、業(yè)界對“把關人”理論的討論,有人認為互聯網環(huán)境下“把關人”的角色是隱性的、缺失的[3];有人認為網絡“把關人”需要向“引導者”“清道夫”“意見領袖”的角色嬗變[4];有人認為網絡環(huán)境加劇了情緒傳播的無序化,網絡把關也需要注意情緒把關[5];有人認為大數據時代,算法把關在自媒體平臺逐步居于主導地位,同時也帶來了算法偏見、信息繭房等新問題[6];還有人認為我們正從人工把關轉變?yōu)闄C器把關,徹底重寫舊的“把關人”理論,但機器把關并不以真相為導向,而是以任務為導向[7]。
從1947年到今天,“把關人”理論正不斷創(chuàng)新、變遷、重塑、完善。筆者認為,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把關人”理論必然會被不斷賦予新的色彩,但“把關人”的角色在任何時代都不會消失,只是更加的多元化、泛化、分散化,這也就對過去的“把關人”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傳統(tǒng)媒體來說,新聞或信息是否發(fā)布、什么時間發(fā)布、以什么形式發(fā)布都要經過層層把關,“把關人”可以是有形的,如記者、編輯、分管領導等,也可以是無形的,如意識形態(tài)、主流價值觀等?;ヂ摼W時代,對于自媒體來說,把關依然是信息傳播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把關對自媒體的健康發(fā)展有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一)保障信息真實準確
真實性是信息發(fā)布的首要原則。自媒體環(huán)境下,“人人都有麥克風”,面對真假難辨的信息,如果不能對其真實性和準確性進行把關,那么虛假信息、小道消息、謠言就會大肆傳播開來,輕則讓人喪失判斷力,引發(fā)誤解,對他人的生活造成困擾,重則破壞政府公信力和社會信用體系。而以調查為前提、以事實為依據做好信息把關,可以做到去偽存真,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二)正確引導價值觀
自媒體環(huán)境下,價值觀點越發(fā)多元化。一方面,這是社會發(fā)展、進步的必然結果,另一方面,這也對主流價值觀造成了沖擊。當下自媒體對功利主義、消費主義、拜金主義的過分追捧就是比較明顯的體現。信息把關可以幫助公眾,尤其是青少年人群判斷真與假、美與丑、善與惡、榮與辱,引導健康積極的價值取向,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凈化網絡輿論環(huán)境
每當有社會熱點事件發(fā)生時,自媒體平臺都會產生大量輿情信息。人們已經習慣借助自媒體表達對社會事件的看法與利益訴求,如果沒有嚴格的把關,網絡謠言、網絡泄憤、網絡暴力極易出現,部分別有用心之人還會趁機捕風捉影、歪曲事實,引發(fā)公眾的不滿,一旦失控可能造成群體性事件。做好自媒體信息把關,有利于化解社會矛盾,凈化網絡輿論環(huán)境,維護網絡傳播秩序。
(四)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
互聯網的出現不僅改變了信息的傳播模式與人們的交流方式,也對世界政治、經濟、文化格局的調整產生了深遠影響。不同的政治體制、意識形態(tài)、宗教信仰通過自媒體相互碰撞,影響國家安全的不穩(wěn)定因素不斷增加。加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霸權主義一直利用自媒體對我國進行文化滲透、煽動分裂等活動,如果沒有信息把關,將導致社會動蕩,威脅國家安全。
(一)事件介紹
2022年8月13日15時30分許,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龍門山鎮(zhèn)后山下雨,龍漕溝區(qū)域突發(fā)山洪,部分在河道上戲水、乘涼的游客被洪水沖走,造成7人死亡、8人輕傷。事件發(fā)生后,人們紛紛將矛頭對準抖音、小紅書等網絡平臺,指責正是因為平臺上的一些自媒體“種草”“安利”屬于地質災害點位的龍槽溝,大量游客才會前往毫無安全保障的“野生網紅景點”打卡,最終嘗鮮變成了“嘗險”。
(二)信息把關的缺失
“8·13”龍槽溝山洪事件是一場自媒體錯誤引導造成的悲劇,其映射的是自媒體信息把關的缺失。龍槽溝是當地的一條泄洪溝,遇到暴雨時極易發(fā)生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在龍槽溝附近,當地政府早就設置了多塊警示牌和警示橫幅,沿途也用鐵絲網進行了阻隔。彭州市融媒體中心的抖音官方賬號在2021年7月22日發(fā)布了一條題為《警惕!汛期期間請勿隨意“ca野水”》的視頻,也明確注明了龍槽溝屬于山洪易發(fā)區(qū),暗藏危機,不能隨意下水嬉戲。
然而,山洪事件發(fā)生之前,在抖音、小紅書等網絡平臺搜索關鍵詞“龍槽溝”,搜出來的都是游玩推薦和攻略。
在自媒體用戶發(fā)布的信息中,龍槽溝被描繪成一個山清水秀的天然景地,被貼上了“免費避暑勝地”“玩水野營地”“小眾打卡地”“網紅景點”等標簽。自媒體上的龍槽溝與真實的龍槽溝之所以大相徑庭,是因為無論是自媒體用戶,還是相應的網絡平臺,都沒有對這些信息進行把關,導致不真實、不準確、泛娛樂化的錯誤信息廣泛傳播,誤導了游客。
自媒體賦予信息傳播極強的生命力,零門檻、易操作,具有開放性、自主性、平等性、交互性、分享性、高效性等特征,打破了傳統(tǒng)媒體自上而下的單向傳播,由一對多的扇形模式轉變?yōu)槎鄬Χ嗟木W狀模式,在媒介發(fā)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但自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予所有“草根”自由書寫、自由表達機會的同時,也因自由變得難以把關,筆者總結了一些把關難點。
(一)“把關人”角色模糊,推卸把關責任
做好信息把關,首先要明確“把關人”和把關責任。傳統(tǒng)媒體有著明確的把關制度與把關分配,一旦把關失誤造成嚴重后果,就會有相應的負責人來承擔責任。然而在互聯網環(huán)境下,由于自媒體去中心化的特性,把關角色變得模糊不清,到底該由誰把關呢?既然“人人都是麥克風”,那么就應該“人人都是‘把關人”,但這種全憑公眾自身素質和自覺性的把關方式,顯然極度不專業(yè)、不穩(wěn)定、不可靠。當然,自媒體所依附的網絡平臺也具有不可推卸的把關責任,但在實際操作中,自媒體用戶和網絡平臺誰都不愿意承擔把關責任及把關后果,雙方互相推諉責任。明確責任劃分的缺失,導致把關失靈。
(二)信息爆炸降低把關可行性
互聯網時代也是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各大網絡平臺上都會新增成千上萬條新信息,這些信息多、雜、散、匿,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很可能在網絡上廣泛傳播,甚至引發(fā)蝴蝶效應。當各色各樣的信息鋪天蓋地而來時,想要一一把關顯然鞭長莫及。
(三)為博流量故意放棄把關
對自媒體來說,發(fā)布的內容越新穎越好、越稀奇越好,因為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流量,從而增加收益。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很多自媒體用戶想方設法挖掘冷僻“打卡地”,不僅是龍槽溝,一些廢棄礦洞、深山洞穴,甚至都被稱為“全新的未知世界”“探險地”“仙境”等,吸引著人們的眼球,刺激著人們的好奇心。自媒體追求的是娛樂,是新鮮,是獵奇,是個性,但為了博人眼球,發(fā)布的內容必然存在不規(guī)范、不準確的問題,甚至是夸大、杜撰、造謠的現象。對于這種情況,無論是自媒體用戶還是網絡平臺,大家都心知肚明,但又故意無視甚至放棄信息把關,放任這些信息廣泛傳播。
(四)自媒體信息把關具有滯后性
“8·13”龍槽溝山洪事件發(fā)生之后,抖音、小紅書、大眾點評等網絡平臺迫于輿論壓力,開始屏蔽和刪除龍槽溝旅游的相關內容,這也可以看出傳統(tǒng)媒體與自媒體的把關差異——傳統(tǒng)媒體是先把關再傳播,自媒體則是先傳播再把關。自媒體對信息的把關具有滯后性,因為大部分時候,信息還沒來得及把關,就已經傳播到社會中去了,只能針對后續(xù)的傳播效果和公眾反饋進行事后把關、延遲把關。
(五)缺乏行業(yè)規(guī)范和法律懲處
“8·13”龍槽溝山洪事件發(fā)生之后,無論是發(fā)布相關內容的自媒體用戶,還是相應的網絡平臺,都沒有人因此承擔法律責任或受到法律處罰,可見對此類因自媒體信息誤導而造成的嚴重社會事件,不僅互聯網行業(yè)缺乏相應的行業(yè)規(guī)范,法律法規(guī)也存在諸多不完善的地方。法不明則不治,責不清事難成,如果沒有明確可行的行業(yè)規(guī)范和法律規(guī)范,或是對責任主體的懲治力度過小,那么不僅無法對自媒體的信息把關進行約束,而且會加劇公眾法不責眾的心理,使互聯網環(huán)境烏煙瘴氣,使網絡生態(tài)進一步惡化。
“8·13”龍槽溝山洪事件為我們敲響了警鐘,讓我們看到了自媒體信息把關缺失所造成的嚴重后果。自媒體給了人們自由表達的平臺,但這種自由并不是沒有邊界和限制的,需要監(jiān)督和引導。治理自媒體亂象,加強對自媒體的信息把關勢在必行。
(一)自媒體用戶需提高媒介素養(yǎng)
無論是發(fā)布信息還是傳播信息,自媒體用戶都應該本著客觀、真實、公正、尊重他人權利、不危害國家和公共利益等原則,遵守網絡道德規(guī)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自律意識、自覺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堅守底線,對自己的言論和傳播的后果負責,在享受表達自由的權利、積極參與社會管理的同時,也要切實履行自身義務,把好信息傳播的第一關。
(二)自媒體受眾需做好把關監(jiān)督
自媒體環(huán)境下,傳播者和受傳者的邊界變得模糊,公眾可以同時擁有傳播者和受傳者的雙重身份。作為受傳者時,公眾要做好把關監(jiān)督,面對眼花繚亂、真假難辨的各類信息,要有思辨能力和判斷是非的能力,理性轉發(fā)評論,不傳謠,不盲從,不煽風點火,不被負面情緒牽著鼻子走。看到自媒體所發(fā)布的不當言論或違法違規(guī)內容時,受眾要合理使用舉報權,阻止不良信息擴散。
(三)完善相應的法律規(guī)范,加大執(zhí)法力度
加強自媒體的信息把關,不僅需要媒體用戶和受眾自律,還需要完善他律機制,也就是完善政府監(jiān)管和法律法規(guī)。要建立健全互聯網信息發(fā)布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劃出明確紅線,同時打擊不法分子利用自媒體傳播謠言、虛假信息、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并加大執(zhí)法力度,將法律貫徹到底,避免執(zhí)法力度減弱的現象出現。完善法律法規(guī),可以提升自媒體信息傳播的“硬把關”能力,讓信息在一定的范圍內健康傳播,實現互聯網虛擬社會法制化的建設與管理。
(四)網絡平臺要積極承擔把關責任,人工+技術雙管齊下
自媒體所依附的網絡平臺對其注冊用戶的信息發(fā)布、傳播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大數據時代,網絡平臺可以“人工+技術”雙管齊下,進行智能把關,具體措施如下。
1.組建信息把關智囊團,打造“意見領袖”
首先,網絡平臺可以聘用專業(yè)的媒介工作者,因為專業(yè)人士往往具有更強的判斷力和信息敏感性,可以更嚴謹地對信息進行過濾和把關,從而引導輿論,承擔起“把關人”的責任。其次,網絡平臺可以邀請各領域所活躍的有學識、有權威、有人氣,且經過身份核實的自媒體用戶組建信息把關智囊團,每當出現熱門話題或者有爭議的話題時,可以請他們利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對信息進行把關,并將科普內容進行置頂或推廣,打造自媒體“意見領袖”?!耙庖婎I袖”不但可以主動設置網絡議題,還能正向引導輿論,幫助人們辨別真?zhèn)?、彌合分歧,避免盲目從眾?/p>
2.利用用戶畫像進行針對性信息推送
用戶畫像,即“用戶信息的標簽化,是真實用戶的虛擬代表,是建立在一系列數據之上的目標用戶模型”[8]。通過對用戶的年齡、性別、所在地、生活習慣、興趣愛好、消費行為等信息進行采集和分析,為用戶打上一個個標簽,利用這些標簽,可以更精準地對擁有某些共性的人群進行分類,并推測特定用戶群體的潛在需求。用戶畫像目前多用于電子商務領域和圖書館領域,筆者認為,可以將用戶畫像引入自媒體的信息把關,根據自媒體用戶的瀏覽習慣和偏好內容進行用戶畫像,有的放矢地對不同人群進行不同方向的科普推送或信息辟謠。例如,根據旅游愛好者的畫像,定向推送“網紅打卡地”的地質地貌介紹、天氣預警、注意事項、安全的出游方案等。
3.打造信息“真相榜”“辟謠榜”
不少網絡平臺都設置了“熱門榜”“熱搜榜”,這些榜單根據用戶的實時搜索量,篩選出最新、最熱門的資訊,“常常被認為是公共討論的‘晴雨表和‘風向標,發(fā)揮著重要的把關和議程設置作用”[9]。既然可以設置“熱門榜”“熱搜榜”,那么也可以設置“真相榜”“辟謠榜”。平臺可以利用大數據和算法,從海量信息中選取流量較高的、富有爭議的話題,待核實完信息的真實性后,第一時間上榜發(fā)布。榜上的內容也需要根據熱點話題的變化而不斷更新,以緩解自媒體由于信息爆炸和傳播迅速等特性造成的信息把關困難的問題。
4.與中文網絡百科合作,建立熱點詞匯超鏈接
網絡百科是“通過網絡用戶協(xié)作方式創(chuàng)建的大百科全書”[10],目前常見的中文網絡百科有百度百科、頭條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等。這些中文網絡百科條目眾多,涵蓋范圍廣,雖然學術界對中文網絡詞條的權威性一直存在爭議,但對大部分民眾來說,中文網絡百科仍不失為一個易讀、易學、全面、可靠的數據知識庫。中文網絡百科不僅可以幫助民眾縮小“知識鴻溝”,也可以起到信息把關的作用,只要搜索關鍵詞,就可以對不確定信息或虛假信息進行驗證。因此,平臺可以與中文網絡百科合作,為當下的熱門詞條建立超級鏈接,只要鼠標移動到這些熱門詞條上,就會自動出現提示框,上面注明中文網絡百科上的相關詞條解釋,從而方便自媒體受眾對這些熱點詞條進行了解、判斷與把關。
這是自媒體野蠻生長的時代,自媒體顛覆了傳統(tǒng)媒體的傳播模式,對公眾話語權的構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自媒體并不是一個完美的媒介形式,其中的信息真假難辨,對信息把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3”龍槽溝山洪事件也給傳統(tǒng)媒體提了醒,在日常工作中,在媒體融合發(fā)展的道路上,面對越來越復雜的信息傳播環(huán)境及輿論環(huán)境,媒體人應當承擔起“把關人”的職責。顯然,一味地“堵”和“攔”是行不通的,要與時俱進,用好大數據、智能算法等現代科學技術,將“堵”和“攔”積極轉化為“疏”和“引”。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既然“人人都是麥克風”,信息把關就應該是每一個公民都需要承擔的義務,只有所有人共同努力,才能創(chuàng)造出和諧穩(wěn)定的信息傳播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 代玉梅.自媒體的傳播學解讀[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18(5):4-11,109.
[2] 張彬.對“自媒體”的概念界定及思考[J].今傳媒,2008(8):76-77.
[3] 劉正榮.“人人即媒體”與大眾傳播要素的質變[J].國際新聞界,2007(4):45-47.
[4] 張名章,張新蕊.復雜傳播環(huán)境下網絡新聞“把關人”的角色轉換[J].新聞界,2009(1):57-58,84.
[5] 郭曉航,王傳寶.網絡媒體情緒把關的重要性:以“走廊醫(yī)生事件”中的媒體報道為例[J].中國廣播,2014(6):66-68.
[6] 劉志杰.算法把關失靈與編輯價值重塑[J].中國編輯,2020(5):18-22.
[7] 胡泳,周凌宇.把關理論與現代社會的重構[J].新聞與寫作,2021(8):41-51.
[8] 曾鴻,吳蘇倪.基于微博的大數據用戶畫像與精準營銷[J].現代經濟信息,2016(16):306-308.
[9] 王茜.批判算法研究視角下微博“熱搜”的把關標準考察[J].國際新聞界,2020,42(7):26-48.
[10] 賈真,楊宇飛,何大可,等.面向中文網絡百科的屬性和屬性值抽取[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50(1):41-47.
作者簡介 高靜怡,本科,記者,研究方向:新媒體、紀錄片與專題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