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佳
統(tǒng)編教材的插圖具有兒童味、中國味、語文味,是重要的教學資源和第二語言。插圖作為教材助讀系統(tǒng)之一,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重要抓手。在教學中,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普及的影響,教材插圖似乎成了多余的東西,經(jīng)常被教師忽略。有的教師在教學中也會提及插圖,不過僅僅是說一說而已,沒有具體發(fā)揮插圖應有的作用。要改變這種局面,教師就要充分認識到教材插圖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真正發(fā)揮插圖的作用。
統(tǒng)編教材中的插圖主要是通過直觀形象的圖片,從不同角度或層面來體現(xiàn)課文內容,與文字內容比,學生拿到教材一下子就被插圖所吸引,尤其是低年級學生,更喜歡看色彩鮮艷、生動形象的插圖。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插圖對學生的吸引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課,文中的插圖是一口井,井旁邊豎了一塊石碑,碑上寫著字。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結合圖文,看看石碑上寫著什么字,在課文中的什么地方能夠找到;石碑上寫的字與課文中的字不一樣,你發(fā)現(xiàn)了嗎?這樣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看圖興趣,而且學生讀課文也特別認真。通過看圖和讀課文,學生一般都能夠找到課文最后的話就是石碑上刻的字。教師繼續(xù)提醒學生,把石碑上刻的內容與課文最后引號中的內容進行比較,看看有什么不一樣。學生終于發(fā)現(xiàn)課文比石碑上多了一個句號。學生有了這樣的發(fā)現(xiàn)后,教師可以對學生說:“誰先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我就告訴他這個秘密?!痹诮處煹募钕拢瑢W生讀課文特別投入。
課文中的插圖,以連環(huán)畫的形式呈現(xiàn),強調突出課文的重點內容,體現(xiàn)了圖與文的緊密聯(lián)系。教師在教學中采用圖文對照的教學方式,通過插圖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可以提高教學質量。
如教學《狐貍分奶酪》,教師讓學生先看插圖,說說插圖上畫的有哪些內容。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教師再讓學生仔細看圖,看看課文中哪一部分內容與圖上畫的是一致的。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看圖,準確找出圖文匹配的部分:學生注意到狐貍兩只手上拿的奶酪是差不多大的,但每塊奶酪上都有被咬的痕跡,所以認為這畫的是第8自然段的內容,因為這一自然段中說“狐貍在那半塊上又咬了一口”,說明狐貍把兩個半塊的奶酪都咬了,所以圖上的奶酪都被咬過了。接著,教師讓學生注意看圖中的兩只小熊的樣子,想想它們在干什么,課文是怎么寫的。學生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它們在爭吵,都想要大一點兒的奶酪,互不相讓,結果被狐貍鉆了空子,把奶酪吃完了。之后,教師讓學生再看圖中的狐貍的眼睛和嘴巴,找一找課文中哪個地方寫到了圖中的內容。學生根據(jù)狐貍的嘴巴和眼睛,判斷狐貍很開心,從課文最后一段找到了“狐貍笑著說”的內容。通過圖文對照,學生能夠讀懂課文的關鍵內容。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有許多途徑和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教材插圖就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力最便捷、最合適的具有共性的觀察對象。課文插圖都是編者精心安排的,畫面不僅能夠從獨特角度體現(xiàn)課文內容,還為學生開展觀察活動提供了獨特的視角,能夠讓學生在觀察中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感悟,使觀察與課文學習有機結合起來。
如教學《大青樹下的小學》,三年級上冊習作單元安排的專項訓練就是觀察,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形成留心觀察的良好習慣。在學生學習課文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看看課文插圖,說說插圖中的內容。學生說出的內容有猴子、大樹上的鐘、教室里的學生、遠處的山和房子等。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教師讓學生仔細觀察課文插圖,不僅要說出觀察的結果,還要說清觀察的過程。學生仔細觀察后,說出的觀察結果與之前的初步觀察有了很大的區(qū)別:兩只猴子很好奇地看著教室,教室里有景頗族和阿昌族等少數(shù)民族的學生與漢族小朋友一起讀書;高過屋頂?shù)拇髽渖蠏熘恢淮箸?,屋頂上有一對小鳥正在認真地聽什么;路邊開著五顏六色的野花,遠處的山坡上有一排排房子……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說說課文中還有哪些重要內容在插圖中沒有出現(xiàn),如果讓你來畫插圖,會在哪兒增添什么。有的學生認為沒有畫校園中的國旗,可以在大樹與教室之間畫上“高高飄揚”的國旗。這樣的實踐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在統(tǒng)編教材中,有許多插圖通過簡潔的線條與色彩將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表達出來,呈現(xiàn)出豐富的文本情境。對這樣的插圖,教師可以根據(jù)課文內容,組織學生開展看圖說話訓練,讓學生在觀察插圖的過程中體會畫家的用意,理解課文的內容,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如教學《小英雄雨來》,這是一篇長課文,內容很豐富,但課文中的插圖表現(xiàn)的只是第一部分的內容,體現(xiàn)的是“雨來游泳本領高”。對這樣的壓題插圖,教師讓學生在初讀課文后,組織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然后用自己的話表達插圖的內容,并注意體現(xiàn)觀察的順序和表達的順序。學生一邊觀察插圖,一邊關注課文中的相關表達并標記表達的順序,在小組內互相交流觀察的情況,推薦優(yōu)秀代表在全班展示。教師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評價各小組代表的口頭表達情況:一是描述還鄉(xiāng)河的時候,要突出河里的蘆葦,生動地講述河水流淌的情形;二是介紹雨來的時候,要突出他游泳本領高,可以具體講述雨來入水到出水的過程。這樣的觀察加表達訓練,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觀察和表達能力,還為學生抓住長課文的主要內容提供了有效方案。
想象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法,需要借助外物(語言文字、圖像聲音等)才能具體呈現(xiàn)出來。在教學中,教師借助教材插圖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是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如教學《跳水》,課文插圖安排在書頁的右上角,畫面上只畫了以藍天白云為背景的桅桿和橫木,猴子坐在桅桿頂端回頭看,孩子搖搖晃晃地走向橫木一端想取走上面的帽子。教學開始,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這一插圖展開想象:這樣的桅桿和橫木下面會有什么呢?猴子為什么坐在桅桿頂端?孩子為什么要上去取帽子?在這之前,猴子、孩子、帽子之間發(fā)生了怎樣的故事呢?在這之后,會出現(xiàn)怎樣的結果呢?教師通過這樣的引導,實際上是讓學生根據(jù)插圖展開想象,掀開文本故事的冰山一角。這樣的看圖想象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總之,統(tǒng)編教材中的插圖是教師教學的重要抓手,教師要像研讀課文語言一樣研讀插圖,真正發(fā)揮插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