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辰龍
大 街
[墨西哥]奧克塔維奧·帕斯
這是一條長長的寂靜的街道。
我在黑暗中行走,跌跤,
爬起來,踏著干枯的落葉和沉默的石子,
深一腳,淺一腳。
我身后也有誰將它們踐踏:
我停,他也停,
我跑,他也跑。
當我轉(zhuǎn)過臉,無人靜悄悄。
一片漆黑,沒有出路,
我在街口轉(zhuǎn)來轉(zhuǎn)去
總是又回到原處,
那里沒人等我,也沒人將我跟隨,
我卻在將一個人緊追,
他跌倒了又爬起來,
一見我便說:沒有誰。
(趙振江 譯)
黑夜靜寂得近乎無人,似幻似真的追蹤者如影隨形,文本末尾處的反轉(zhuǎn)富于戲劇性卻又艱澀不明——這些要素構(gòu)成了墨西哥詩人奧克塔維奧·帕斯筆下的《大街》,充滿晦暗的氣氛,抽象而詭秘?!洞蠼帧贩路鹨患€索殘缺的懸案:“我停,他也停/我跑,他也跑”?!拔摇鄙砗笫钦l在跟隨?“當我轉(zhuǎn)過臉”,為何“無人靜悄悄”?最后,“我”緣何又變成了追蹤者?同時,《大街》也像一則語焉不詳?shù)脑⒀?,帶有懸念性的氛圍、情?jié)和終局,營造出整體性的象征。《大街》如同一座有著多個出口的迷宮,在試圖破解它的過程中,不同的判斷和抉擇將會引向迥異的目的地。倘若,將詩中氣氛的晦暗認知為心緒消沉的外化,它便對應(yīng)著某種生存困境。一個人暗夜行路,跌跌撞撞,這似乎喻指著個體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對生活可能性的尋找。這個歷程孤獨而艱難,“落葉”的“干枯”,“石子”的“沉默”,渲染著枯索寂寥的境況;“深一腳,淺一腳”,意味著茫然但仍勉力堅持的試探。詩中的“我”,急切地想走出原先的生存范疇,在對個體生命之“進步”的期待中,“我”渴望蛻變成一個“新我”。由此而言,那個尾隨的、似無實體的“他”,便是被“新我”從身心剝離下來的“舊我”。“舊我”連同這過往的陰影,“他”的緊跟不去,則是對“新我”發(fā)出的一聲聲質(zhì)問:過往究竟是怎樣一種罪愆或重負,迫使你如此急切地想要逃離?抑或,僅僅出于對現(xiàn)狀的焦慮,便任由自己開始沒有方向的突圍?舊日的地方和人們,難道沒有值得記憶或紀念的部分?最終,“總是又回到原處”,以及“我卻在將一個人緊追”。顯然宣告了更新自我這一意圖的失敗:被跟蹤的“我”成為跟蹤著的“他”,“新我”與“舊我”難解難分?!八笔恰拔摇痹谔剿髋c找尋受挫之際,陷入自我懷疑后的分身;也可能是在與過去訣別時,不得不棄絕某些珍貴的所在,這引發(fā)的背叛感和自責感幻化為“他”清晰的腳步和虛幻的肉體。
一句“沒有誰”,以戛然而止、短促脆裂的語速中斷全詩。留白處重重的懸念,終究在余韻的蔓延間沉淀為一些嚴肅的命題:當人類在自強不息、天天向上等“進步”話語的指引下,去探索與找尋個體生命的意義時,是否必須采取持續(xù)否定當下、不斷棄絕舊日的態(tài)度?是否存在一種與當下、舊日和解但也不妨害“進步”的可能?換言之,難免引發(fā)當下(日常、社會和同時代人)與時不時成為重負的舊日(傳統(tǒng)、歷史和記憶)之間的沖突,是否在完全的意義上是個體之“進步”的對立面?帕斯曾在《泥淖之子:現(xiàn)代詩歌從浪漫主義到先鋒派(擴充版)》一書中,就青年反叛精神的現(xiàn)實針對性這一層面,對主體意識中的否定和棄絕做出過分析:“青年的反叛是對當下的否棄,但它并非建立一個新社會的嘗試。年輕人想要終結(jié)當下的局面恰恰因為它是一個以空想未來的名義壓迫我們的當下。他們抱有本能但卻迷惘的希望,就是對這一當下的破壞會帶來異類的當下的突然出現(xiàn),連同其肉體的、直覺的、魔法的價值??傆心欠N對異類的時間,真的時間的追尋”(陳東彪譯,廣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24頁)。據(jù)此而言,《大街》中孤獨而昏暗的氛圍,恰如其分地具化著帕斯所謂的“抱有本能但卻迷惘的希望”;詩中原地徘徊的困局,也準確指示著否棄行為中并無“建立一個新社會的嘗試”。當然,除了將《大街》解讀為圍繞個體生命“進步”命題展開的寓言外,還可將其意義延展為有關(guān)人類歷史“進化”命題的沉思和隱憂。詩中,“一條長長的寂靜的街道”是物理意義上線性的時間,它原本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在“黑暗中行走”的“我”則是篤信歷史之“進化”的觀念;但當“我”“跌倒”并“爬起來”后,卻陷入“在街口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并“總是又回到原處”這一詛咒般的循環(huán)?!斑M化”話語以及由此激發(fā)的人類實踐,其開端正是詩中出現(xiàn)的“原處”。這一“原處”或許遍布了野蠻、蒙昧和貧乏,于是人類嘗試著謀求歷史的“進化”,認定它將實現(xiàn)幸福的愿景。然而,《大街》中戲劇化的象征性場景透露出詩人對于“進化”話語的悲觀。詩中的“他”,像是人類在“進化”話語下未經(jīng)重估就被輕易否棄的事物的亡靈。
帕斯在《泥淖之子:現(xiàn)代詩歌從浪漫主義到先鋒派(擴充版)》一書中,“認為歷史是一場持續(xù)的進軍,盡管不無磕絆和跌倒,這一信念是以多種形式呈現(xiàn)的。有時它是達爾文主義在歷史和社會領(lǐng)域的天真應(yīng)用;有時它是將歷史進程視為自由,正義,理性,或別的某種類似價值的逐步實現(xiàn)。在另外一些情形下,歷史甚而等同于科技的發(fā)展或是人對自然的通知或是文化的普世化。所有這些理念都有某種共同點:開拓未來是人的命運。近年來出現(xiàn)一個急劇的變化:人們開始恐懼地望向未來,昨天才被看作進步的奇跡的東西今天已經(jīng)變成了它的災(zāi)難……有人預(yù)見到自然資源的枯竭,有人看到的是地球本身的污染,還有人看到一場核子爆發(fā)。進步的成就被稱為饑餓,毒害,揮發(fā)”(第220-221頁)。據(jù)此反觀《大街》,便不難發(fā)現(xiàn)詩人為何設(shè)計了一個莫比烏斯環(huán)式的文本結(jié)構(gòu)。莫比烏斯環(huán)是將紙條的兩頭,反轉(zhuǎn)180度后連接起來,將正反面統(tǒng)一為一個面,形成無限的循環(huán),不管從紙面上的哪個點出發(fā),繞了半圈似已繞出,但再繼續(xù)半圈后,便又回到原點?,F(xiàn)代戰(zhàn)爭中殺戮的升級,城市化引發(fā)的鄉(xiāng)村陷落和諸多“都市病”,都佐證了歷史“進化”話語并不能完全解決“原處”的野蠻、蒙昧和貧乏。不加反思地追求“進化”,其消極面便是《大街》中莫比烏斯環(huán)式的困局。當然,在私密卻帶有普遍性的個體“進步”命題與宏偉卻也潛藏危機性的歷史“進化”命題之外,《大街》或許也隱喻著人類逃離各種類型的“壞世界”的本能和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