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萬章
“蕭翼賺蘭亭”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指派大臣蕭翼誆騙《蘭亭序》的故事。李世民癡迷于王羲之書法,對其流傳的墨跡情有獨鐘,尤其對名跡《蘭亭序》更是欲得之而后快?!短m亭序》傳至王羲之的第七代孫智永,智永再傳至嫡孫辯才和尚。唐太宗曾三次向辯才索要《蘭亭序》,均被他矢口拒絕。唐太宗無奈,只好按宰相房玄齡之計,派監(jiān)察御史蕭翼喬裝成潦倒書生智取。蕭翼千里迢迢到達浙江紹興后,與辨才結(jié)成忘年交,取得他的信任,在歷經(jīng)多番磨合后終于得以觀摩《蘭亭序》真跡。蕭翼得見《蘭亭序》后,乘辯才外出之機,盜取《蘭亭序》,回長安復命。這個記載最早見于唐代何延之的《蘭亭記》。1[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卷三,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64 年,第124—131 頁。但關(guān)于此故事,也有多種不同說法,其中一說是蕭翼博得辯才的信任后,辯才取出《蘭亭序》共賞,蕭翼當即亮明身份,“即出太宗詔札,以字軸置懷袖間”;2[清]孫岳頒等,《佩文齋書畫譜》卷八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第494—495 頁。還有一說是取《蘭亭序》者非蕭翼,而是書法家歐陽詢。3[明]宋濂,《宋學士文集》卷十四,清同治七年至光緒八年永康胡氏退補齋刻民國補刻金華叢書本,葉三三。當然,后世亦有學者對故事本身的真實性提出了懷疑,例如明代文學家胡應麟指出“世以蕭翼誘取蘭亭事誣,不可信其說”,4[明]胡應麟,《少室山房集》卷一零七,民國十三年永康胡氏夢選樓刻續(xù)金華叢書本,葉二。今人亦認為“不論從情理上說或從事情本身說,都是當時或后世虛構(gòu)的故事”。5史樹青,〈從《蕭翼賺蘭亭圖》談到《蘭亭序》的偽作問題〉,載史樹青,《書畫鑒真》,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 年,第82 頁。但不管蕭翼賺蘭亭的故事是否屬實,亦不論賺蘭亭的細節(jié)如何,關(guān)于這一故事所形成的繪畫主題卻是自唐代以降長盛不衰的。由此繪畫主題所引發(fā)的故實畫的圖式變遷及傳播鑒藏,則是一個饒有趣味的話題。
現(xiàn)存最早的人物畫《蕭翼賺蘭亭圖》,當屬傳為閻立本的《蕭翼賺蘭亭圖》卷(遼寧省博物館藏,以下簡稱“遼博本”)(圖1)。
圖1 (傳)[唐]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絹本設色,縱26.5 厘米,橫75.9 厘米遼寧省博物館
遼博本的拖尾有文徵明的題跋、文嘉書何延之的《蘭亭記》及李廷相手札一通。文徵明將其定為唐閻立本之作,而王世貞在其《弇州山人題跋》中猜測此圖可能是五代顧德謙所作,并謂“此圖向去已千載,雖絹墨就渝,而神采猶王。毋論老比丘與潦倒書生體態(tài)曲盡,雖蒼頭、小妓捧卷執(zhí)役,無不種種臻妙。所見古賢名跡多矣,未有能過此者”,6[明]王世貞,《弇州山人題跋》卷十九,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2年,第507—508頁。但現(xiàn)在鑒定界多認同此本為宋摹本。7遼寧省博物館編委會編,《書畫著錄:繪畫卷》,遼寧美術(shù)出版社,1998 年,第116—122 頁。雖然是宋代的摹本,且閻立本或顧德謙的母本現(xiàn)在已不可見,但此本仍然是目前所見諸本人物畫“蕭翼賺蘭亭”題材中最早之作。黃偉利稱此畫“可能就是在此之前屬于同類情形下產(chǎn)生的摹本,其臨摹的目的是為了收藏。這種摹本,有本所依,且擇高手所為,因而能夠較好地保留原本的基本風貌。從中得以窺見初唐時以閻立本為代表的人物畫風貌,也就是此卷值得特別珍視之處”,8黃偉利,〈遼寧省博物館藏《蕭翼賺蘭亭圖》探源〉,載《遼寧省博物館學術(shù)論文集第三輯(1999—2008)》,遼海出版社,2009 年,第二冊,第892 頁。是很有道理的。圖中所繪有五人,辯才和尚盤腿趺坐于椅子上,一雙鞋置于椅子下側(cè),蕭翼端坐于辯才前側(cè)的一矮凳上,兩人坐而論道,氣氛熱烈。一人站在蕭翼之后,右手懷抱《蘭亭序》,左手舉過頭頂,焦急地向辯才作出手勢。辯才后側(cè)有兩人在煎茶(一說為煮酒),年長者手持筷子,在茶鍋中攪拌,另有一人為年少者,摒心靜氣,凝望著長者。和兩人煎茶相關(guān)的茶幾、茶爐、茶盞、茶壺、耳鍋等一應俱全,故此圖同時被認為是代表中國茶文化的經(jīng)典之作,有論者稱其是中國最早的茶畫。9王衛(wèi),〈《蘭亭記》催生我國最早茶畫《蕭翼賺蘭亭圖》〉,載《中國茶葉》2016 年第10 期,第33 頁。此圖中,五人的布局位置與不同形態(tài),成為人物畫“蕭翼賺蘭亭圖”的經(jīng)典范式。
與遼博本時代相近的尚有另一件傳為閻立本的《蕭翼賺蘭亭圖》卷(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以下簡稱“臺北故宮本”)和宋人摹本《蕭翼賺蘭亭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以下簡稱“北京故宮本”)。
臺北故宮本所繪內(nèi)容與《石渠寶笈三編·延春閣》著錄的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相同(圖2),故有論者認為“卷中人物神采奕奕,筆墨高古之至,應定為閻相真跡”,10臺北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故宮書畫圖錄(十五)》,臺北故宮博物院,1995 年,第20 頁。王季遷則認為“也許是北宋摹本”,11楊凱琳編著,《王季遷讀畫筆記》,中華書局,2010 年,第169 頁。徐邦達將其與遼博本并論,認為“兩本都很難信為江南內(nèi)庫舊物,大致全是宋人臨本”。12徐邦達著、故宮博物院編,《徐邦達集十·古書畫偽訛考辨一》,故宮出版社,2015 年,第63 頁。雖然此圖也傳為閻立本所作,且年代與遼博本接近,但其構(gòu)圖卻與遼博本有很大不同。圖中所繪也是五人,但在辯才和蕭翼之間,有一個披著袈裟的和尚。在蕭翼背后懷抱《蘭亭序》卷的人則不見了,辯才和蕭翼的服飾也與遼博本迥然有別,服飾均為白色并以白描法繪衣紋。在辯才后側(cè)煎茶的兩人也有所變化,年少者躬身捧盞,年長者蹲坐煎茶。和煎茶有關(guān)的茶幾則不可見。由此可見,此本與遼博本應為不同作者所摹繪,且依據(jù)的母本不同。史樹青指出“蕭翼騙取《蘭亭》,與辯才談話,決不會容第三者在場。而此圖作三人對話,尚有二人煮酒,且畫面更未見到任何書卷,主題顯與事實不符”,因而認為此畫“既不是閻立本畫的,更不是蕭翼賺蘭亭故事,而是后人對《蘭亭》迷信,給它戴上了閻立本‘蕭翼賺蘭亭’的帽子”,13同注5,第81—82 頁。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現(xiàn)在通行的觀點還是認定此圖屬于“蕭翼賺蘭亭”圖式,只是構(gòu)圖與遼博本稍異。
圖2 (傳)[唐]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卷,絹本設色,縱27.4 厘米,橫64.7 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
北京故宮本普遍被認為是宋摹本(圖3),但楊仁愷和謝稚柳則認為是元人摹本,14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編,《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十九)》,文物出版社,1999 年,第341 頁。而徐邦達則認為其時代應晚于遼博本和臺北故宮本,但“其為南宋人作無疑”,并由此感喟《蕭翼賺蘭亭圖》“在宋代傳摹之盛,亦可見一斑”。15同注12。從其畫風看,當與遼博本和臺北故宮本的時代相近,但其與遼博本的造型也有所不同。此本僅畫四人,除辯才和蕭翼不變外,站在蕭翼背后的書童并無舉手作手勢,且蕭翼身穿官服、腳蹬官靴、頭戴官帽,而辯才并未屈膝盤腿,而是將腳置于踏床上。辯才后側(cè)亦無兩人煎茶,而是一人佇立在其右后側(cè),畢恭畢敬。北京故宮本與遼博本相異,與臺北故宮本也不同。毋庸置疑的是,目前所見最早的三件人物畫《蕭翼賺蘭亭圖》在構(gòu)圖及人物造型方面并非源自同一祖本。雖然如此,三件人物畫《蕭翼賺蘭亭圖》中也有一個永恒不變的造型,就是無論畫面如何變化,辯才總是居于畫幅左側(cè),且坐于木椅上,居高臨下,而蕭翼則居于畫幅右側(cè)即辯才對面,坐在矮凳上,正襟危坐。兩人的氣勢與位置,彰顯出蕭翼在賺得《蘭亭序》之前謙卑的狀態(tài)。
圖3 [宋]佚名,《蕭翼賺蘭亭圖》卷,絹本設色,縱26.6 厘米,橫44.3 厘米,故宮博物院
在人物類的《蕭翼賺蘭亭圖》之外,最早的山水畫《蕭翼賺蘭亭圖》當屬傳為五代巨然的《蕭翼賺蘭亭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以下簡稱“巨然本”)(圖4)。《石渠寶笈初編·養(yǎng)心殿》初定該圖為《宋人畫蕭翼賺蘭亭圖》,在清人張丑的《清河書畫舫》中被定為巨然的《蕭翼賺蘭亭圖》,今由臺北故宮博物院梓行的《故宮書畫圖錄》亦將其定為“五代南唐巨然《蕭翼賺蘭亭圖》軸”。16臺北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故宮書畫圖錄(一)》,臺北故宮博物院,1989 年,第103—104 頁。此圖繪山麓處一人從右側(cè)橋頭向前騎行,一人緊隨其后。在古剎前,隱約可見辯才和蕭翼在對談,而另有僧人在寺前作迎接狀。清人顧復在其《平生壯觀》中這樣描繪畫中的場景:“層嶺重溪,茂林古剎,主賓抵掌于水亭之上,賓作指示狀,主僧作吝惜狀,騎馬顯者攜從度橋而來,諸僧寺門出迎,此賺蘭亭故實也?!?7[清]顧復,《平生壯觀》卷七,林虞生校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年,第250 頁。畫面因年久而黯淡失真,往往不易見其畫中人物細節(jié),因而存在對畫面有不同解讀的現(xiàn)象。臺灣學者陳韻如指出:“因在院落中有僧人模樣,且路徑之上有前行旅人,于是明人將此畫視為一個故事場面,描繪的內(nèi)容正是唐太宗派御史蕭翼向辯才巧取《蘭亭序》真跡的故事。”18何傳馨主編,《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臺北故宮博物院,2011 年,第327 頁。圖中襯景為陡峭的山峰、深山古寺、茂林修竹及流淌的山溪。從畫意看,此圖當為蕭翼向辯才“賺”得《蘭亭序》之后,有人騎馬來迎,擬回長安復命的情景。畫中的人物,只占畫面的極少部分,繪畫的主體,乃高聳壁立的山巒及影影綽綽的紅墻碧瓦。這些精心構(gòu)筑的林泉高致、重巒疊嶂,都是為蕭翼“賺”得蘭亭作鋪墊,烘托出成功來之不易。如果說前三本人物畫《蕭翼賺蘭亭圖》描繪的是蕭翼正在“賺”取《蘭亭序》的過程,那么山水畫《蕭翼賺蘭亭圖》則描繪的是結(jié)果。在形制上,二者也截然不同,前者為手卷,后者則為立軸。
圖4 (款)[五代]巨然,《蕭翼賺蘭亭圖》,絹本設色,縱144.1厘米,橫59.6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
以上所論四件元以前人物畫和山水畫,是目前所見存世最早的《蕭翼賺蘭亭圖》。而從對后世的影響而論,則首推遼博本和巨然本。
在以上諸本《蕭翼賺蘭亭圖》之外,尚有多件元代以降直至20 世紀的《蕭翼賺蘭亭圖》存世。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這些作品至少有十七件。就其圖式而論,大致可分為摹本、臨本和異本三種。
《蕭翼賺蘭亭圖》摹本分為人物畫和山水畫兩類。人物畫主要是對遼博本圖式的摹繪,而山水畫則主要是對巨然本圖式的傳移模寫。
人物畫摹本主要有元人趙麟的《模閻立本賺蘭亭圖》卷(蘇黎世瑞特伯格博物館藏,以下簡稱“趙麟本”)、趙孟頫(款)的《蕭翼賺蘭亭圖》卷(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以下簡稱“大都會本”)與同為趙孟頫(款)實為明代佚名畫家的《蕭翼賺蘭亭圖》卷(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以下簡稱“國博明本”)(圖5)、明代傳為錢選的《蕭翼賺蘭亭圖》卷(美國弗利爾美術(shù)館藏,以下簡稱“錢選本”)(圖6)、清代姚文瀚的《蕭翼賺蘭亭圖》卷(廣東省博物館藏,以下簡稱“姚文瀚本”)(圖7)。以上幾件無論就構(gòu)圖,還是人物造型,甚至尺幅及形制,均與遼博本有驚人相似之處。顯而易見,此五件摹本的作者當寓目過遼博本或其摹本,所以能達到造型的高度統(tǒng)一。五件作品的作者分屬元、明、清三代,前后跨越近五百年,可見“蕭翼賺蘭亭圖”這一繪畫題材自宋代以來,持續(xù)受到畫壇的垂注。五件作品,除錢選本和國博明本兩件的作者不詳外,趙麟19趙華,〈由趙麟生平看趙雍世系諸問題〉,載《中國美術(shù)》2019 年第6 期,第92—99 頁。為趙孟頫之孫,從生平活動看,雖然趙麟無緣親承教澤,但卻有機緣直接觀摩趙孟頫的畫并受其影響,而趙孟頫對“蕭翼賺蘭亭圖”也青睞有加,曾經(jīng)畫過多件《蕭翼賺蘭亭圖》,故趙麟的畫作,極有可能是對趙孟頫《蕭翼賺蘭亭圖》的傳移模寫。清代姚文瀚是宮廷畫家,有機會奉旨觀摩并摹繪內(nèi)府所藏遼博本,由其自題“臣姚文瀚奉敕恭摹唐閻立本筆”即可知,其畫亦鈐有“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等乾隆內(nèi)府用印,可見此摹本在清宮亦受到重視。
圖6 [明]佚名,《蕭翼賺蘭亭圖》卷,紙本設色,縱24.6 厘米,橫77.1 厘米,美國弗利爾美術(shù)館
圖7 [清]姚文瀚,《蕭翼賺蘭亭圖》卷紙本設色,縱26.5 厘米,橫77 厘米廣東省博物館(右)
山水畫摹本主要有元代的《摹巨然蕭翼賺蘭亭圖》(私人藏品,以下簡稱“元摹巨然本”)(圖8)20[唐]閻立本等繪,《唐宋元明清名畫大觀·宋元明清名畫大觀(上)》,廣陵書社,2005 年,第83 頁。、清代王翚的《仿巨然賺蘭亭圖》軸(吉林省博物院藏,以下簡稱“王翚本”)(圖9)和朱昂之的《仿巨然賺蘭亭圖》軸(天津博物館藏)。元摹巨然本和王翚本在構(gòu)圖上與巨然本相近,但其畫風略有不同:巨然本為典型的北派山水畫風,且陡峭的山峰幾乎都用斧劈皴,構(gòu)圖也較為繁密。相比較而言,元人摹巨然本和王翚本略顯疏朗,且畫風屬典型的南派山水畫風,山峰多為披麻皴,山石多植被,一派郁郁蔥蔥的景象,有一種清新秀美之感,與巨然本所表現(xiàn)的蒼渾與壯美形成鮮明對比。雖然畫風不同,但人物情境卻是相似的,都是描繪蕭翼在“賺”得《蘭亭序》之后擬跋山涉水返回長安復命的情形。作者以險峻的山峰、蜿蜒曲折的山路作襯景,以凸出蕭翼賺蘭亭之不易。
圖9 [清]王翚,《仿巨然賺蘭亭圖》軸,絹本設色,縱145 厘米,橫63 厘米,吉林省博物院
無論是人物畫,還是山水畫,元代以后的摹本分別都是對《蕭翼賺蘭亭圖》祖本的傳移模寫。當然,也不排除這些摹本是對別的摹本的再摹寫,但無論何種情況,不難看出在元明清三代,摹繪《蕭翼賺蘭亭圖》的情況綿延不絕。
《蕭翼賺蘭亭圖》的臨本主要出現(xiàn)在人物畫,其人物造型與遼博本相近,人物布局、造型及形制略有不同。雖然這些臨本是對遼博本圖式或相似摹本的忠實臨寫,但其人物、造型甚至形制都有很大的變化。這些作品主要有清人仿趙孟頫的《蕭翼賺蘭亭圖》卷(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以下簡稱“國博清本”)、松年的《蕭翼賺蘭亭圖》扇面(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以下簡稱“松年本”)和現(xiàn)代馮超然的《蕭翼賺蘭亭圖》斗方(以下簡稱“馮超然本”)。
國博清本(圖10)只畫了四人,且四人的形態(tài)也與遼博本大為相異。辯才和尚端坐于椅上,腳著靴子置于地,椅前并無踏床。蕭翼坐于深色圓凳上,雙手交放置在雙膝上。蕭翼背后一人側(cè)身,右手舉過頭頂,作出搖擺的手勢,另一手則懸空,并無拿著書卷。辯才后側(cè)一人坐于木凳上,抬頭望著辯才和蕭翼,木幾上放置一茶爐、茶壺和茶杯。從畫面構(gòu)圖看,與遼博本等常見的五人神態(tài)大相徑庭。
圖10 [清]佚名,《蕭翼賺蘭亭圖》卷,絹本設色,縱34.3 厘米,橫94.3 厘米,中國國家博物館
松年,晚清畫家,字小夢,號頤園,蒙古族人,長期寓居濟南,擅畫山水、人物、花鳥,著有《頤園論畫》。其《蕭翼賺蘭亭》扇面應屬意臨(圖11),所繪人數(shù)、布局及造型均與遼博本相近,但僅畫在咫尺之間的扇面中,屬遼博本圖式的縮小版。然而與遼博本相比,畫中的人物顯出老態(tài),缺少神韻,且變形夸張,并沒有達到遼博本那種將辯才等人的不同神態(tài)刻畫得惟妙惟肖的藝術(shù)效果。作者題識曰:“甲辰立秋前一日,仿松雪筆意似□□。松年?!扁j朱文方印“松年”和白文方印“穉龢”?!凹壮健睘榍骞饩w三十年(1904)。畫中的上款人被挖去或脫落?!八裳奔蹿w孟頫,可見此圖亦是對趙孟頫畫作的臨寫。
圖11 [清]松年,《蕭翼賺蘭亭圖》扇面紙本設色,縱15.2 厘米,橫47.7 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
馮超然,原名迥,字超然,號滌舸、慎得,別署嵩山居士,江蘇常州人,是20 世紀前半葉活躍于上海地區(qū)有名的畫家,擅畫山水、人物和花鳥,與吳湖帆、吳待秋和吳子深并稱“三吳一馮”。其所作《蕭翼賺蘭亭圖》斗方并非一幅獨立的繪畫,而是附屬于宋拓《王羲之蘭亭神龍?zhí)返呐鋱D(圖12)。圖中僅繪辯才和蕭翼兩人,以白描法繪就。蕭翼并非坐在辯才的正對面,而是在側(cè)面,且神態(tài)可掬,非常恭敬虔誠,辯才則是眉飛色舞,侃侃而談。馮超然有自題曰:“去冬友人攜霍邱裴氏藏薛刻定武五字未損本,正與此肥本神明不隔。寐翁定為宋拓也,且有龍眠畫蕭翼賺蘭亭圖,生動可愛,戲為臨此。癸未春三月,慎得居士馮超然并識于嵩山草堂?!扁j朱文方印“超然”“嵩山居士”和“超然六十后作”。21浙江省博物館編,《蘭亭的故事:浙江紹興翰越堂藏蘭亭文物選》,文物出版社,2016年,第18 頁?!肮镂础睘?943 年?!褒埫摺奔此未嫾依罟?,由此可知李氏亦曾畫過《蕭翼賺蘭亭圖》,馮氏的臨本所依據(jù)的版本即是李氏所繪。
圖12 馮超然,《蕭翼賺蘭亭》,選自宋拓《王羲之蘭亭神龍?zhí)?/p>
所謂《蕭翼賺蘭亭圖》的異本是指雖然所繪為同一題材,畫中的中心人物也是辯才和蕭翼,但無論就人物的造型、布局還是構(gòu)圖,甚至形制都與諸本《蕭翼賺蘭亭圖》有霄壤之別。這些作品有明佚名《蕭翼賺蘭亭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以下簡稱“明立軸本”)、姜隱的《蕭翼賺蘭亭圖》軸(美國耶魯大學美術(shù)館藏,以下簡稱“姜隱本”)、清陳鵠的《蕭翼賺蘭亭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以下簡稱“陳鵠本”)、現(xiàn)代中村不折的《賺蘭亭圖》(日本東京國立近代美術(shù)館藏,以下簡稱“中村不折本”)和傅抱石的《蕭翼賺蘭亭圖》軸(香港私人藏,以下簡稱“傅抱石軸本”)以及《蕭翼賺蘭亭圖》斗方(以下簡稱“傅抱石冊本”)。
明立軸本所繪為六人,均為工筆重彩所繪(圖13)。圖中辯才盤腿坐于椅子上,一雙鞋置于椅前,一根拐杖置于右側(cè)。蕭翼著官袍,在辯才的斜對面落座,另有分別著藍色和紅色官服的兩隨從站立在其左前側(cè)。在辯才右前側(cè),有兩個書童在煎茶,一人站立,弓身搖動著蒲扇在為茶爐煽火,一人坐在木桌后側(cè),抬頭望著辯才和蕭翼。在辯才和蕭翼之間,放置著一白色瓷盆的盆景,盆中有蘭花及壽石。在蕭翼的后側(cè),則有一壁立的山石,石后斜出一株樹枝及一簇花草。在山石和辯才之間,隱約可見一斜坡,坡上小草叢生。從環(huán)境看,畫中描繪的是山間幽僻處。從人物服飾及身份看,蕭翼不僅著官服,且?guī)е鴥蓚€侍從。很顯然,這并不符合當時的真實情景,故此圖或為作者首創(chuàng),想象圖之,或為作者依據(jù)不同于常見的遼博本圖式。
圖13 [明]佚名,《蕭翼賺蘭亭圖》,絹本設色,縱124 厘米橫78 厘米,故宮博物院
姜隱,字周佐,黃縣(今屬山東煙臺)人,擅畫人物仕女、花果,“細潤工致,摹古有法”。22[清]徐沁,《明畫錄》卷一,印曉峰點校,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年,第13 頁。所繪《蕭翼賺蘭亭圖》為四人,但人物的位置和造型迥異于常見的遼博本圖式(圖14)。辯才在畫幅右側(cè),著紅色袈裟,屈膝盤腿而坐,一雙鞋置于踏床上。蕭翼在畫幅左側(cè),位于辯才的右前側(cè),頭戴官帽,雙手環(huán)抱置于膝上,端坐于木椅上,身子略往前傾。在畫幅的左下角,即在蕭翼的右后側(cè),有兩個侍從,一人手托書卷,面向辯才和蕭翼,一人手捧囊匣,背對辯才和蕭翼??吹贸鰜恚[并未見過以遼博本圖式為經(jīng)典所臨摹的諸本《蕭翼賺蘭亭圖》,而是自己按照史書記載來揣摩圖之或另有所本。
圖14 [明]姜隱,《蕭翼賺蘭亭圖》,絹本設色縱99.8 厘米,橫47.4 厘米,美國耶魯大學美術(shù)館
陳鵠本的作者陳鵠,字菊常,江蘇南通人,明末清初畫家,擅畫人物、花草,“設色絢麗,勾勒者亦工”23[明]藍瑛、[明]謝彬纂輯,《圖繪寶鑒續(xù)纂》卷二,載于安瀾編,《畫史叢書》第二冊,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63 年,第44 頁。。其所繪《蕭翼賺蘭亭圖》有三人(圖15)。辯才為一壽星模樣的老僧。辯才和蕭翼均坐于圓柱形石凳(或木凳)之上,凳上墊著皮草。辯才雙手扶住木杖,雙腳著地;蕭翼身往前傾,認真聆聽。在辯才身后,一人手捧一物站立侍候。辯才后側(cè)為矗立的山石及蔥郁的芭蕉,石后可見一蜿蜒的欄桿。陳鵠在畫幅右上側(cè)自題曰:“師與文人大有緣,年來參得鳥寫禪。蕉圖特寫為師壽,相對還欣有樂天。陳鵠?!睆钠漕}識來看,似乎與蕭翼賺蘭亭的故事并無直接關(guān)聯(lián),應系作者為其師祝壽而作。陳鵠自題外,尚有馬駜題跋曰:“鐘麓一隱歲月深,諸緣銷盡留婆心。高人四季親杖笠,過客六時聞梵音。機向天童領(lǐng)神悟,誕當水月清塵襟。青蓮為座竹為陰,祝師卻勝千黃金?!痹擃}跋也未談及蕭翼賺蘭亭之事,故此圖或為后人據(jù)畫面所示老僧和對坐之文人這個經(jīng)典構(gòu)圖,便附會為辯才與蕭翼。這從另一方面亦可反證蕭翼賺蘭亭的圖式,千百年來已經(jīng)成為一種程式化的構(gòu)圖。無論如何嬗變,辯才和蕭翼相對而坐的畫面是永恒不變的。
圖15 [明]陳鵠,《蕭翼賺蘭亭圖》,絹本設色縱86.9 厘米,橫59 厘米,故宮博物院
中村不折為19 世紀末20 世紀早期日本有名的藝術(shù)家,長于油畫、中國畫和書法,酷愛中國文化。所繪《賺蘭亭圖》是目前所見這一題材唯一的油畫作品(圖16)。畫面所示,在和煦的陽光照耀下,辯才和蕭翼等五人在室內(nèi)觀摩《蘭亭序》。辯才身披紅色袈裟,坐于木椅之上,雙腳著踏床,右肘靠桌,撐著下顎,左手扶著椅子的把手。蕭翼著官服,弓身立于辯才右前側(cè),在條桌上打開《蘭亭序》,正在仔細端詳。辯才左后側(cè),一人手捧木匣,侍立恭候。在辯才左前側(cè),一人蹲跪于小桌前,正在沏茶。在蕭翼左后側(cè),一紅衣人侍立聽命。室內(nèi)雕梁畫棟,室外綠蔭環(huán)繞,隱約可見藍天白云??吹贸鰜?,作者對蕭翼賺蘭亭的故事有所了解,但卻并不忠實于傳統(tǒng)的圖式,而是在此基礎上作了大膽的演繹。他所繪的場景并非辯才和蕭翼對坐談話的情境,而是抓取了兩人觀賞《蘭亭序》的畫面。故事發(fā)生的地點也不是常見的山間戶外,而是在環(huán)境雅致的室內(nèi)。無疑,這是中村不折對傳統(tǒng)“蕭翼賺蘭亭”圖式的變革與創(chuàng)新。
圖16 [日]中村不折,《賺蘭亭圖》,布面油畫縱137 厘米,橫151.6 厘米,東京國立近代美術(shù)館
傅抱石為20 世紀有名的山水和人物畫家,曾畫過包括《竹林七賢》《蘭亭修禊》等在內(nèi)的多件人物故實畫。24張鵬,《希古與幽懷:傅抱石的人物故實畫》,中華書局,2020 年,第22—27 頁。單就《蕭翼賺蘭亭圖》而言,傅抱石就至少畫過三件,25張鵬,〈尺幅之間見新趣:小談傅抱石《蕭翼賺蘭亭圖》〉,載《中國藝術(shù)》2017 年Z1 期,第120—121 頁。可見他對這一題材青眼有加。三件作品中,目前所見有兩件,分別為立軸(圖17)和斗方(圖18)。傅抱石軸本自題:“抱石蜀中寫。”所繪為樹蔭掩映下,在階上的庭院前,辯才和蕭翼相對站立在幾案前。辯才身著袈裟,右手打開書卷,左手扶案;蕭翼雙手捧著書卷,欲藏之衣袖間,左前側(cè)則有打開一半之另一書卷。畫中情景符合蕭翼以兩件王羲之普通法書和辯才交流、觀摩,而辯才拿出《蘭亭序》來觀賞的記載。畫中蕭翼所持,當為《蘭亭序》,故此時蕭翼盛氣凌人,而辯才則有些沮喪。辯才右側(cè),一侍者雙手交叉環(huán)抱于衣袖間,驚訝地望著蕭翼。在辯才背后,另有一侍者在樹叢中露出側(cè)影,似欲端茶待客狀。傅抱石冊本實為其于1946 年所作的《人物山水圖冊(八開)》之一,其自題曰:“蕭翼賺蘭亭圖。予入川七年,曾兩著筆。此冊雖小,未嘗不入目也,抱石東川并記?!眻D中所繪為三人,在濃密樹蔭遮掩下,露出一座庭院。身著白衣的辨才和身著官服的蕭翼隔桌站立。辨才面面相覷,蕭翼頤指氣使。畫中的蕭翼,似已將《蘭亭序》誆騙得手,揣入懷中。辨才右后側(cè),一紅衣書童侍立等候。不難看出,傅抱石的兩圖也和前述明立軸本、姜隱本、陳鵠本和中村不折本一樣,不同于任一版本的《蕭翼賺蘭亭圖》卻符合何延之所記之相關(guān)事實。這是傅抱石從自己獨有的視角對這一故事的詮釋。
圖17 傅抱石,《蕭翼賺蘭亭圖》,紙本設色縱92 厘米,橫61 厘米,香港私人藏
圖18 傅抱石,《蕭翼賺蘭亭圖》冊,紙本設色縱25 厘米,橫39 厘米
從文獻記載及相關(guān)資料可知,南宋院畫家朱紹宗曾畫有《摹蕭翼賺蘭亭圖》26[清]厲鶚輯,《南宋院畫錄》卷八,胡易知點校,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6 年,第226 頁。、元代畫家趙孟籲曾畫過數(shù)件《蕭翼賺蘭亭圖》27[美]福開森,《歷代著錄畫目》,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3 年,第396 頁。,而錢選亦畫過《蕭翼賺蘭亭序》28[清]王原祁等纂輯,《佩文齋書畫譜》卷一零零,載《歷代著錄畫目》,第431 頁。。明末山水畫家袁樞,史載其“摹梅華道人臨巨然《蕭翼賺蘭亭圖》,氣韻沖澹,綽有古趣”29[清]張庚,《國朝畫征錄·明人附錄》,祁晨越點校,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1 年,第117 頁。,“梅華道人”即吳鎮(zhèn),由此可知,吳鎮(zhèn)曾畫過巨然本圖式的《蕭翼賺蘭亭圖》,而袁樞則是對吳鎮(zhèn)摹本的再臨摹。此外,明代的仇英、鄭重、丁觀鵬,晚清的任熊及現(xiàn)代的于非闇和張大千等均有畫過《蕭翼賺蘭亭圖》的記錄。但就流傳有序的作品而論,以上所論二十一件《蕭翼賺蘭亭圖》基本涵蓋了目前所能見到的該題材繪畫。
在現(xiàn)有《蕭翼賺蘭亭圖》相關(guān)的學術(shù)成果中,高登科的〈僧老識茶味:從多本《蕭翼賺蘭亭圖》看唐代僧人茶事〉和蔡力杰的〈文本、圖像與誤讀:傳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新探〉可稱得上搜羅《蕭翼賺蘭亭圖》最多者,但前者也不過只論及遼博本、臺北故宮本、北京故宮本、大都會本、錢選本和明立軸本《蕭翼賺蘭亭圖》等六件30高登科,〈僧老識茶味:從多本《蕭翼賺蘭亭圖》看唐代僧人茶事〉,載《紫禁城》2021 年第4 期,第50—87 頁。,后者則多一件姜隱本31蔡力杰,〈文本、圖像與誤讀:傳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新探〉,載《中國美術(shù)》2021年第1 期,第110—116 頁。,均不及存世作品一半,可見有大量的這一主題的繪畫并未引起學界的關(guān)注。
前四章所提及的廿一件只是唐宋以降眾多《蕭翼賺蘭亭圖》中的一部分。這些作品中,從種類看,人物畫十七件,占總數(shù)的百分之八十;山水畫四件,僅占百分之二十,可見在歷來的《蕭翼賺蘭亭圖》中,人物畫占據(jù)主流。從時代看,宋代有四件,元代三件,明代四件,清代六件,現(xiàn)代四件,幾乎跨越了唐代以后的所有時代,足見這一題材受到持久的關(guān)注。從圖式的嬗變來看,山水畫作品除了時代風格與畫家筆墨個性的變異外,幾乎沿襲了巨然本的范式,從構(gòu)圖及形制均無大的變化。而人物畫則表現(xiàn)出較為多元的嬗變特色:摹本大多沿襲了遼博本的圖式和形制,其時代多集中在元、明、清三代;臨本雖然沿襲了遼博本的主要圖式——即辯才和蕭翼對坐,但人物造型、布局位置和形制又有所不同,時代均集中在清代和現(xiàn)代;異本則依據(jù)“蕭翼賺蘭亭”的故事傳說,人物造型、布局位置以及形制均與遼博本等傳統(tǒng)圖式判若霄壤,且時代集中在明代和現(xiàn)代,形制以立軸(或斗方)為主。由此不難看出,“蕭翼賺蘭亭”的主題雖然自宋代以來受到畫壇的追捧,但不同時代的畫家以筆墨對其所作的詮釋與重構(gòu)是不同的。清代的摹古之風較甚,故忠實于遼博本圖式的摹本最為多見。而在明代和20 世紀,畫家追求個性解放,個體意識明顯加強,其個性需要得到充分的展示與發(fā)揮,即便對耳熟能詳?shù)念}材,在這些畫家的筆下,都能感受到鮮明的筆情墨趣,故出現(xiàn)并非千篇一律的異本。這是“蕭翼賺蘭亭”故實畫在宋元以來表現(xiàn)出的圖式變遷與特色。
現(xiàn)在所見存世的廿一件主要的《蕭翼賺蘭亭圖》,大多經(jīng)內(nèi)府或名家鑒藏,流傳有序。巨然本著錄于張丑的《清河書畫舫》、《石渠寶笈初編·養(yǎng)心殿》和顧復的《平生壯觀》,曾經(jīng)宋代內(nèi)府、袁樞、陳定和清代內(nèi)府所藏。遼博本著錄于王世貞的《弇州四部續(xù)稿》、張丑的《南陽名畫表》、李日華的《六研齋筆記》、《石渠寶笈初編》和胡敬的《西清札記》等著,黃偉利對其流傳過程做過較為清晰的梳理:此卷明初在官府輾轉(zhuǎn),嘉靖年間,山果副使楊儀在京師收得,他請文徵明在卷后作跋。萬歷時,轉(zhuǎn)給吏部侍郎趙用賢,趙又轉(zhuǎn)王世貞,王請文嘉在文徵明跋后書《蘭亭記》,接著又經(jīng)韓世能、韓逢禧父子收藏。清初,經(jīng)梁清、吳士諤收藏。入清內(nèi)府后,溥儀在遜位前,以賞溥杰為名,連同其他一些書畫經(jīng)天津運往長春偽宮,后歸東北博物館即今遼寧省博物館收藏32同注7,第122 頁。。臺北故宮本著錄于《石渠寶笈三編》,曾經(jīng)宋代內(nèi)府、清代高士奇、畢瀧和清內(nèi)府等收藏,并有宋人敏德、沈揆和清人金農(nóng)的題跋觀款。北京故宮本鈐有“南師中印”“伯謙精鑒”“龍有鑒賞”等鑒藏印,拖尾附舊拓《蘭亭序》帖,有王厚之、王蒙和張翥題跋,并有明萬歷及清宣統(tǒng)觀款兩則。趙麟本前有鄧爾雅題引首“賺蘭亭圖”,拖尾有葉恭綽題跋曰“此卷曩年得于燕京。彥澂人物,傳世不多。此云摹閻立本,蓋必有所本,淵源家學,信非凡輩,明以后決不能如此沈穆,讀者當于此參之”33[日]鈴木敬編,《中國繪畫總合圖錄(第二卷)》,東京大學出版會,1982 年,第144—145 頁。。后有李研山長題。元摹巨然本曾經(jīng)元代內(nèi)府、明代項元汴、清代繆曰藻及近人金城和金開藩等鑒藏。大都會本曾經(jīng)明內(nèi)府收藏。姜隱本曾經(jīng)吳榮光鑒藏。姚文瀚本曾經(jīng)清內(nèi)府鑒藏,近人金城、許寶蘅、胡先春、惲寶惠和劉駒賢有觀款。從其鑒藏印記及流傳序列可知,以“蕭翼賺蘭亭”為主題的繪畫,一方面經(jīng)宋、元、明、清各個時代內(nèi)府所收藏,另一方面,又受到明清及近代著名書畫鑒藏家如項元汴、高士奇、梁清標等人的遞藏。究其原因,固然與臨摹或創(chuàng)作此畫的作者息息相關(guān),但與由“蕭翼賺蘭亭”的故實而衍生的眾多作品也是分不開的。
在傳世作品中,錢選本、國博明本和國博清本分別是后人偽托錢選和趙孟頫而作。錢選和趙孟頫都是“蕭翼賺蘭亭”故實的熱衷者,他們均曾畫過《蕭翼賺蘭亭圖》,但現(xiàn)在已難以見其本款的真跡。相信在明清時期,兩人本款的《蕭翼賺蘭亭圖》在一定范圍內(nèi)得到傳播且受到熱烈追捧,故現(xiàn)在能見到明清時期托其名的贗鼎。這三件作品對于錢選和趙孟頫藝術(shù)風格與時代特征來說,雖然是贗品,卻反映出明清時期藝術(shù)市場中《蕭翼賺蘭亭圖》的鑒藏與傳播情況。毫無疑問,之所以造成錢選和趙孟頫的《蕭翼賺蘭亭圖》的真贗混雜,這是與其時的藝術(shù)收藏風氣與社會風尚分不開的。從時代特征看,三件“贗品”似有“蘇州片”作偽的特征,屬典型的“偽好物”。它們均系對遼博本圖式的傳移模寫,大多較為工整,賦色艷麗,且均為手卷,說明《蕭翼賺蘭亭圖》已然程式化,同時也說明該故實在明清時期受到持久關(guān)注。
“蕭翼賺蘭亭”的傳說離我們已有一千四百余年,此故事的真實性如同《蘭亭序》的爭訟一樣,注定成為歷史上一個饒有趣味的話題。故實里的人與事,早已成為遠古的傳說,于我們?nèi)缭茻熯^眼,和歷史上發(fā)生的其他故事一樣,滄海橫流,偶爾可能會成為談資,正如元代詩人高明的《題蕭翼賺蘭亭圖》詩所言:“客舟夜渡中泠水,空山不見羲之鬼。驪珠飛去龍亦驚,月落空梁僧獨起。銀鉤繭紙歸長安,蓬萊宮里人爭看。一朝風雨暗園寢,玉柙搥碎昭陵寒。龍眠畫手元暉筆,當時曾笑蕭郎失。至今二子亦何在,久與《蘭亭》共蕪沒。人生萬事空浮漚,走舸復壁皆堪羞。不如煮茗臥禪榻,笑看門外長江流?!?4[元]高明,《高則誠集》,張憲文、胡雪岡輯校,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43 頁。雖然如此,但因“蕭翼賺蘭亭”而生發(fā)的繪畫卻成為唐宋以來恒久不衰的主題,由此而引發(fā)的對《蕭翼賺蘭亭圖》的祖本、摹本、臨本、異本及相關(guān)鑒定與遞藏脈絡的梳理與探究,也就尤為必要。無論是對這一故實畫變遷的認知,還是宋元以來對《蘭亭序》及其相關(guān)故實的接受與傳播,以及相關(guān)歷史主題繪畫的鑒藏,很顯然,都已遠遠超越了故實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