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彩,張?zhí)煊?,王青峰,李仲?/p>
(遵義師范學(xué)院 資源與環(huán)境學(xué)院,貴州 遵義 563006)
氯是煤中常見的微量元素之一,含量范圍跨度從10 mg/kg到104mg/kg,達3個數(shù)量級[1]。同時,類似于其他鹵素元素,氯是煤炭燃燒過程中最易揮發(fā)的元素之一[2-3],在燃燒過程中絕大部分的氯會進入煙氣,因此燃煤已成為全球大氣含氯化合物及其他污染物的主要來源[4-5]。另外,煙氣中氯的化合物還會腐蝕管道,促使二噁英和呋喃的形成[6]。煤中氯的含量高低也會影響其他重金屬(汞、鉛、砷等)在燃燒過程中的大氣排放特征,例如,較高的氯含量會促使砷、銅和鉛等重金屬進入煙氣[7],使煙氣中的氣態(tài)零價汞轉(zhuǎn)化為易溶于水的氣態(tài)二價汞[8],后者在下游的濕法脫硫系統(tǒng)中會被脫除。因此,測定煤中氯含量對掌握煤炭品質(zhì)、評估燃煤過程中重金屬的大氣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貴州是我國長江以南最重要的產(chǎn)煤省份,近年來煤炭年產(chǎn)量超過1.2億t,其中57%用于燃煤電廠[9]。以前鮮有學(xué)者關(guān)注貴州省燃煤電廠入爐煤的氯含量,個別學(xué)者僅對貴州省少量電廠入爐煤的氯含量進行了報道[10]??傮w來講,有關(guān)貴州省煤炭氯含量的信息還較為匱乏。本研究在我國目前最新的國標方法《煤中氯測定方法》(GB/T 3558—2014)基礎(chǔ)上進行了優(yōu)化,并利用優(yōu)化后的方法對貴州省燃煤電廠入爐煤氯含量進行了分析測試,以探討貴州省燃煤電廠入爐煤的氯含量分布特征及相關(guān)影響因素,為有害元素的大氣排放控制策略制定提供基礎(chǔ)數(shù)據(jù)。
入爐煤炭樣品采自貴州省14座主要的燃煤電廠,各電廠的空間分布如圖1所示,電廠基本信息見表1,14座電廠的總裝機容量占該省火電裝機容量的約40%。前期調(diào)研表明,由于貴州省煤炭資源豐富,每個電廠所用煤炭主要為當?shù)孛旱V生產(chǎn)(距離當?shù)孛旱V距離小于100 km),因此每個電廠的入爐煤即可反映當?shù)孛嘿|(zhì)的情況,且由于貴州煤炭資源主要分布在該省的中西部地區(qū),如畢節(jié)市和六盤水市。因此,在這兩個市分布的燃煤電廠密集,本研究采集的電廠數(shù)量也最多,而貴州東部的煤炭資源較少,電廠分布較少,因此,僅在中東部地區(qū)采集了2座。在每個電廠從傳送帶上采集進入球磨機之前、已初步破碎(粒徑<0.5 cm)的入爐煤樣品2~3次,每次采樣時間間隔半天,每次采集約1 kg煤炭,樣品帶回實驗室后在40 ℃下烘干,然后使用磨樣機將煤炭粉碎過100目尼龍篩,待測。
圖1 燃煤電廠位置分布圖Fig.1 Location of coal-fired power plants
表1 燃煤電廠基本信息
利用國標《煤中氯測定方法》(GB/T 3558—2014)中的艾氏卡混合劑熔樣-硫氰酸鉀滴定法對煤炭氯含量進行測定,并對該方法進行了一定優(yōu)化,如增大稱樣量和降低硫氰酸鉀滴定溶液濃度,從而提高樣品(特別是低含量樣品)的分析精度。利用該方法對不同煤炭(GBW11119煤炭、GBW11120煤炭、NIST 2692c煤炭)和土壤(GSS-13土壤)標準物質(zhì)進行分析,結(jié)果顯示改進后的方法對氯的回收率在86%~104%之間,說明改進后的方法準確可靠。利用國標法《GB/T 212—2008》和《GB/T 214—2007》對煤中的灰分、揮發(fā)分、硫等參數(shù)進行了測定,利用催化熱解-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測定了煤中的汞含量水平。
貴州省14座燃煤電廠入爐煤的平均氯含量如圖2所示。貴州電廠入爐煤的氯含量范圍為86~499 mg/kg,平均值(207±99)mg/kg。相對全國煤炭氯含量平均值而言,如代世峰[11]、唐修義和陳萍[12]、陳麗紅[13]等不同學(xué)者給出的中國煤炭氯含量平均值范圍為192~264 mg/kg??梢钥闯觯F州省的煤炭氯含量與全國平均值相當,或者略低一點,但顯著低于全球硬煤氯平均含量(340 mg/kg)[1],以及美國煤炭氯平均含量614 mg/kg[14]和英國煤炭氯平均含量4 400 mg/kg[15]。
圖2 貴州省不同燃煤電廠入爐煤的氯含量Fig.2 Chlorine content of feed coal samples from differentcoal-fired power plants in Guizhou Province
和貴州省以往的研究結(jié)果相比,如劉雪峰等人得到的貴州西部、西南部和北部地區(qū)的煤炭氯含量為31~439 mg/kg,平均值135 mg/kg[16];王書肖等人得到的貴州中西部3個燃煤電廠煤炭的氯含量為63~190 mg/kg[10]??梢钥闯霰狙芯康钠骄Y(jié)果略高于以上研究,這與本研究涵蓋的地理空間范圍更廣有關(guān)。
從圖2可以看出,不同燃煤電廠之間入爐煤的氯含量具有一定差異。從空間分布來看,位于貴州中東部的#13電廠氯含量最高,為(499±14)mg/kg,明顯高于其他電廠,而位于貴州省西部和西北部的#8~#11電廠,氯含量最低,其中最低的#8電廠氯含量平均值僅為(86±28)mg/kg。煤炭氯含量的高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成煤過程尤為重要。一般受海水入侵影響的成煤過程煤炭氯含量較高,可達1%以上[1],而貴州中東部曾受海相沉積影響,貴州西部則主要為陸相沉積環(huán)境[17]。由于煤中氯的形成過程非常復(fù)雜,其影響機制有待深入研究。
我國相關(guān)標準將煤炭氯含量劃分為4個等級(GB/T 20475.2—2006)[18],即:(1)特低氯煤,煤中氯含量低于500 mg/kg;(2)低氯煤,煤中氯含量為500~1 500 mg/kg;(3)中氯煤,煤中氯含量為1 500~3 000 mg/kg;(4)高氯煤,煤中氯含量高于3 000 mg/kg,如果以此分類標準對本次的研究結(jié)果進行分類,本研究的14座燃煤電廠入爐煤的氯含量均屬于特低氯煤。因此,貴州省燃煤電廠所用煤炭氯含量整體較低。
本研究的14座燃煤電廠入爐煤的其他主要組分含量如下:(1)灰分含量范圍:29.9%~45.7%,平均值(37.1±5.4)%;(2)硫含量范圍:0.29%~3.82%,平均值(2.11±1.16)%;(3)汞含量范圍:65~325 μg·kg-1,平均值(198±91) μg·kg-1;(4)揮發(fā)分含量范圍:6.8%~22.4%,平均值(12.8±5.2)%。相關(guān)性分析發(fā)現(xiàn),煤中氯含量與灰分有一定負相關(guān)性,而與硫含量和汞含量之間具有一定的正相關(guān)性,但均沒有達到顯著性水平(圖3(a)~(c)),與煤中不同組分的形成機制不同有關(guān)。煤中灰分是在一定條件下燃燒后剩余的殘留物,主要來源于植物中的無機鹽成分和無機礦物[19];硫分來自原生硫或次生硫,前者主要來源于成煤植物,后者硫主要來源于成煤環(huán)境和變質(zhì)過程[20];汞主要來自有成煤植物和后期熱液輸入[21];而氯則主要受成煤植物、溶液轉(zhuǎn)移、淋濾作用、圍巖中水浸入等4方面因素的影響[22]。煤中氯與揮發(fā)分含量具有顯著的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圖3(d)),一般來說,揮發(fā)分代表了煤中有機組分,因此較高的正相關(guān)性表明貴州煤中的氯主要賦存于有機物中,有關(guān)煤中氯的具體形成過程和控制機理,今后還需開展進一步深入的研究。
關(guān)于煤中氯對燃煤設(shè)備影響的臨界值,國內(nèi)外目前還沒有嚴格的標準,一般認為煤中煤含量在1 500 mg/kg以下就是安全的,超過3 000 mg/kg會產(chǎn)生危害[23]。因此,從對鍋爐腐蝕的角度考慮,本研究所有電廠煤炭氯含量都是安全的,可以認為其對鍋爐的腐蝕微乎其微。然而從對大氣汞排放的影響角度考慮,較低的氯含量不利于煙氣中零價汞的氧化。本研究8個燃煤電廠,即#2電廠和#5~#11電廠入爐煤氯含量不足200 mg/kg,占調(diào)查研究電廠的一半以上。一般認為,如果煤中的氯含量超過200 mg/kg,就會促進煙氣中的氣態(tài)零價汞氧化成氣態(tài)二價汞[8],當煤中氯含量達到500~1 300 mg/kg時,煙氣中的二價汞比例可達70%~88%[8],氯含量為3 000~5 000 mg/kg時,煙氣中超過98%的汞都會是氣態(tài)二價汞[24]。因此,貴州省絕大多數(shù)燃煤電廠入爐煤的氯含量較低,對煙氣中零價汞的氧化和去除也是不利的,暗示了需要安裝其他污染控制設(shè)施,如選擇性催化還原脫硝裝置,或其他輔助催化氧化過程來進一步提高煙氣中零價汞的氧化率,最終提升煙氣汞的整體脫除效率。另一方面,較低的煤炭氯含量可能會對大多數(shù)重金屬在高溫過程中的揮發(fā)不利,即抑制其向大氣的排放。
圖3 入爐煤氯含量和灰分、硫含量、汞含量和揮發(fā)分之間的相關(guān)性Fig.3 Correlation between chlorine content and ashcontent,sulfur content,mercury content and volatile content of feed coal
本研究利用優(yōu)化的國標方法艾氏卡法測定了貴州省14座燃煤電廠的入爐煤氯含量,結(jié)果表明,貴州省燃煤電廠入爐煤的氯含量平均值為210 mg/kg,各電廠入爐煤的氯含量均低于特低氯煤標準(<500 mg/kg),屬特低氯煤,但貴州省中東部的某燃煤電廠入爐煤氯含量明顯高于其它電廠。貴州燃煤電廠入爐煤的氯含量平均值與全國煤炭平均值相當,但遠低于美國和英國煤炭。煤中氯與揮發(fā)分存在顯著的正相關(guān)性,顯示其主要賦存于有機相中。貴州電廠入爐煤的氯含量整體偏低,對鍋爐的腐蝕風險較低,對延緩鍋爐壽命是有利的,但另一方面,較低的煤炭氯含量會抑制其他重金屬的揮發(fā),使更多重金屬進入燃煤飛灰和底渣等固體副產(chǎn)物中,最終減少重金屬的大氣排放量。較低的入爐煤氯含量也意味著較低的煙氣氯含量,對煙氣中零價汞向二價的氧化及最終的脫除極為不利。因此,為提高燃煤電廠煙氣汞的整體脫除效率,還需加裝其它污染控制設(shè)施(如選擇性催化還原裝置),以協(xié)同脫除煙氣中的氣態(tài)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