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佳
(吉林化工學院,吉林 吉林 132022)
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其使用已遍及全球。而全球化引發(fā)了英語廣泛的本土化,中國英語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衍生出來的一種規(guī)范的英語變體,是客觀存在的。在中國的人文社會環(huán)境里,講述中國的事情,有些表達方式是英語中本來就不存在,只能借助于中國英語來表達,這些表達方式是合情合理且可以接受的語言現(xiàn)象。
我國學者汪榕培等都對中國英語(China English)從各個層面進行過概述,認為它是中國人在中國本土上使用的、以標準英語為核心、通過音譯、譯借及語義再生諸多手段進入英語交際、載漢語語言特征的英語變體[1]。
根據(jù)CNKI文獻查證,自從20世紀80年代我國學者葛傳椝在《漫談由漢譯英問題》提出“中國英語”這一概念以來[2],中國英語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萌芽期、產(chǎn)生與發(fā)展期、成熟期的三個階段。從成熟期開始,特別是近20年來,中國英語開始加速本土化進程,向著純熟期邁進。我國學者李文中就中國英語的研究,開發(fā)了中國英語語料庫[3]。中國英語的研究不再是存在與否的問題,而是如何評析中國英語走過的歷程,探究在此歷程中的特點,從而正確引導中國英語的發(fā)展方向等方面的問題。
中國英語是世界英語的一部分,是國際英語的眾多變體之一,是中國人用以表達中國事務長期積累的產(chǎn)物,是以規(guī)范的英語語法規(guī)則和詞匯構成,體現(xiàn)國際英語的共性,涵蓋漢文化和漢語言的一些特色,在二十一世紀凸顯其重要應用作用和地位的變體英語。
英語在全球傳播和使用的同時,不可避免地被各國本土語言文化所浸染,形成了林林總總的英語,中國英語就是其中之一。中國英語作為國家跨文化交際的產(chǎn)物,是新時代與世界溝通的橋梁和紐帶,承擔著傳播中國文化的重大使命,是中國文化傳播的助推器。
中國英語的發(fā)展與國情有著緊密的關聯(lián)。在以中國本土人文地理環(huán)境下成長和發(fā)展起來的中國英語,既有其國際英語的規(guī)范性,又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且融入漢語言文化,必然打上中國烙印——中國特色,帶有中國特色的英語,就是中國英語的本土化。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英漢兩種語言加速發(fā)展,呈現(xiàn)出相互作用、相互協(xié)調、相互融合的趨勢,使得本土化成為必然。中國英語的存在已經(jīng)成為客觀事實,且在國際交流和語言研究與教育方面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本質上說,中國英語本土化的過程是中國英語的生命力,是中國英語生生不息、淵源不斷的中國化的產(chǎn)物。
中國英語兼容并蓄,蘊含著無限的生命力,其影響力不斷增強,在國際舞臺符合傳遞中國精神、中國形象、中國文化、中國故事、中國表達,特別是提升中國表達的能力和中國文化的自信[4]。
中國英語是中國文化傳播的主要媒介,是中國的特色文化代言者,也是與世界溝通的橋梁,有利于增強中國文化的凝聚力、影響力、傳承力和創(chuàng)造力,有利于促進中國文化走向世界[5]。
我國外宣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廣播、電視、報紙以及外宣出版物等形式進行。就外宣出版物而言,近十年來,我國對外出版的成效顯著:外宣出版物突出重大主題,闡釋了中國道路[6]。外宣媒體是我國對外宣傳的主渠道,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有CGTN,Peking Reviews,China Daily等。這些媒體已經(jīng)成為中國外宣的旗艦媒體,是實證中國英語描述中國文化和資訊的范本。
英語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地域影響。就英語在中國本土化的過程而言,中國人文地理環(huán)境、漢語思維方式及中國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必然使其帶有中國特色,使得詞匯構成、句法使用以及語篇結構都具有獨有的特征。
就英語在中國本土化的過程而言,中國人文地理環(huán)境、漢語思維方式及中國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必然使其帶有中國特色,使得詞匯構成、句法使用以及語篇結構都具有獨有的特征。迄今為止,在《牛津英語詞典》中,約有千余個中國英語詞條已被收錄,這些詞條有著中國文化的淵源,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符號。這說明中國英語的詞匯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
但在另外一方面,使用中國英語的人越來越多,這些人對中國英語的規(guī)范性、合理性以及可接受性知之甚少,或將漢語的語言學特征搬到英語上,形成了跨文化交際的障礙,是對中國英語的誤用。就拿黃山來說,有人說“Yellow Mountain”,有的說“Huang Mountain”,有 的 說“Huangshan Mountain”,或直接說“Huangshan”。對于中國人來講,無論怎么說我們都知道指的就是那個黃山,但是對中國文化地理不甚理解的外國游客來說,這幾座山究竟是不是同一座山可能就讓人搞不清楚狀況了。在這種情況下,所有的說法都算是得到認可的中國英語,但它們重復指代同一事物則讓外國友人不知其所[7]。因此有必要系統(tǒng)、全面地研究中國英語的構詞規(guī)律和構詞方式,從而揭示帶有中國元素和特征的詞語的構詞模式。
英語的構詞方法主要有:派生法、合成法、轉換法等。英語詞匯的構成主要有基本詞、合成詞、拼綴詞、縮略詞和轉類詞?;驹~雖然在英語詞匯中占少數(shù),但出現(xiàn)頻率較高,是構成很多詞的基礎,在學習過程中需要特別記憶。所謂基本詞是指一個詞當其所有的詞綴都去掉后剩下的部分,實際上基本詞就是詞干。詞干可以單獨構成詞,也可以彼此組合成詞,通過前綴后綴來改變單詞的詞性和意義,單詞一般由三部分組成,分別為詞干、前綴和后綴。詞干決定單詞意思,前綴改變單詞詞義,后綴決定單詞詞性。英語單詞構成有其規(guī)律,很好地掌握了構詞規(guī)律,才可以更好、更快、準確地記憶單詞。英語單詞構詞法的核心部分在于詞干,詞的意義主要是由組成單詞的詞干體現(xiàn)出來的。
中國的漢字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是由圖畫文字演化而來的,是一種最古老的字體。其中有會意字和指事字,有些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添加、減少筆畫或符號而形成的。由此可以看出,英漢兩種語言詞匯的構成是截然不同的。
通過文獻研究,我們認為中國英語的構詞方式的基本原則是,依據(jù)英語的構詞法,把漢字表達的意思轉換過來。轉換過程中要兼顧中國文化要素,按照規(guī)范的英語構詞規(guī)則,把漢字表達的中國文化含義有機地融入其中,以母語使用者可接受為前提,創(chuàng)編富含中國文化特色的中國英語詞匯。
通過對已經(jīng)構成的中國英語詞匯的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中國英語構詞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況為:簡潔性、靈活性、能動性、機巧性和創(chuàng)造性。
簡潔性是在確保詞義準確無誤傳輸?shù)幕A上,遵循英語構詞規(guī)律,簡潔明了地表達詞義。
靈活性主要體現(xiàn)在詞性轉換方面。詞性轉換是很靈活的,是一門藝術,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循。為了使語義表達更加生動形象,詞性轉換可以把常用詞重復使用,使得語言表達富有活力。
能動性是指中國英語對英語構詞的規(guī)范性和語用的范式做出積極的、有選擇的反映。首先,中國的思維方式立足整體性,而西方國家則重在分析性思維,因而就產(chǎn)生了句式使用方面的差異。其次,在描述中國特有的事物時,中國人自然地會依據(jù)標準英語的構詞原則,去創(chuàng)編標準英語或其他英語變體里不存在表達語或詞匯。
所謂機巧性是指語言運用和詞匯構成方面靈活巧妙,充滿智慧和機智,讓人看后茅塞頓開,贊嘆不已。例如,人類命運共同體——a community of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a shared future“共享的未來”巧妙地闡釋了“命運”的含義。
創(chuàng)造性體現(xiàn)在新造詞的使用上,通常是把使用頻率很高的漢語概念化的詞語,用純音借詞和混成詞(縮合詞)來造詞。例如,高考——gaokao(純音借詞),外匯——foreign exchange,縮合成forex(縮合詞)。
通過文獻研究,我們認為中國英語詞匯產(chǎn)生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渠道:音譯(transliteration)、譯借(calque)和語義再生(re-generation)。這三種方式構成的詞匯叫做借詞,而借詞主要有以下四種:純音譯借詞(loanword proper)、混合借詞(loan blend)(音譯+意譯)、轉移借詞(loan shift)及翻譯借詞(loan translation)。
音譯——指由于漢語詞匯詞義或概念的獨特性,用發(fā)音近似的漢語拼音翻譯漢語的詞匯發(fā)音,保留其漢語的語音特點和英語書寫形式。音譯借詞包括純音譯借詞和半音譯借詞,其中半音譯借詞又可分為音義兼譯借詞和音譯附注譯借詞兩種。
譯借——即將本地語的英語對等翻譯插入英語表達中。譯借作為非形式變譯的常用手法,順應文化語境,保留外來文化內涵。譯借手段有直譯和意譯等。
語義再生——即對英語詞匯的表意范圍的擴大或縮小以及褒貶意義的轉換。即翻譯形象化語言時表現(xiàn)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詞匯。即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漢語詞匯被翻譯成英語之后而產(chǎn)生了新的英語意思。
英語與漢語以及中國文化社會相融合,注定帶有中國特色,相信越來越多反映中國社會特有的“說法”必將融入英語之中。語言,無論是本族語還是外語,一旦與民族文化發(fā)生碰撞,語言和文化就會在某種程度上互通互融,這是必然趨勢。我們要充分利用中國英語的積極作用,因勢利導,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中國英語在保持中國特色的同時,將基于國際英語規(guī)范不斷發(fā)展自己,繼續(xù)成為文化外宣的載體,民族身份的體現(xiàn)以及中國文化的中國表達。
中國英語本土化之后,便形成了其自身的構詞模式。特別是近20年來,對該構詞模式的運行方式的研究,可以概述出中國英語結構狀的構詞模式,為中國英語的進一步研究和發(fā)展提供佐證。
中國英語的應用價值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有利于中國學生學習符合中國國情的英語,這是因為目前中國學生不具備純英文環(huán)境下的英語日常交流條件;二是有利于中國英語教師更多地將中國英語作為教學范本;三是有利于擴大母語在英語學習與教學中的地位與影響;四是在教學中適度增加中國英語反映中國文化的內容,有助于學生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增強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提高民族文化外宣能力。
中國英語本土化過程中,有些含有中國特色(Chineseness)詞匯融入中國英語之中,中國英語本土化的過程中自然生成其獨有的構詞模式,這說明在本土化過程中中國意識的突出體現(xiàn)。
從中國英語的發(fā)展來看,特別是近20年來的成熟發(fā)展期,中國英語的詞匯、句法、語篇以及語用等方面都具有中國語言和文化的烙印。以中國英語理論研究為依托,基于中國英語的文獻和資料,分析中國英語的詞匯特征,總結和研究中國英語的詞匯的構成方式,尋找出構詞的一般性規(guī)律,有利于中國人更加規(guī)范地使用中國英語,有利于中國英語的進一步發(fā)展,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播。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不斷豐富中國英語的內涵,堅持使用和發(fā)展中國英語,就是堅定文化自信,加強話語的中國表達。以中國英語為載體的跨文化傳播,是構建“一帶一路”對外話語體系的具體實現(xiàn);中國英語充分體現(xiàn)了英語世界對東方文化和價值的認同趨勢以及非英語國家與西方世界平等對話和等同話語權的訴求,是國際舞臺上中國人的聲音和表達。
作為國際英語中的一種變體,中國英語在詞匯、句法和語篇等方面具有了中國文化特征。這些特征是中國文化的結晶,是中國意識的體現(xiàn)。中國英語已經(jīng)成為中國文化外宣的載體,民族身份的體現(xiàn),中國文化的中國表達??偨Y和研究中國英語的詞匯的構成方式,尋找出構詞的一般性規(guī)律,有利于中國人更加規(guī)范地使用中國英語,有利于中國英語的進一步發(fā)展,更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播。中國英語在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中,發(fā)揮著橋梁和紐帶作用。堅持和發(fā)展中國英語,是一種文化認可、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體現(xiàn)。中國英語語言模式的研究成果,將有助于人們加深中國英語體系的認識,有利于更好地推動中國英語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