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亮,靳正忠*,丁 剛,俞祥祥,王海峰
結皮量與含水率對尾礦風蝕影響的風洞模擬研究①
楊小亮1,2,3,靳正忠1,2,3*,丁 剛4,俞祥祥1,3,5,王海峰1,3,5
(1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國家荒漠–綠洲生態(tài)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烏魯木齊 830011;2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塔克拉瑪干沙漠研究站,新疆庫爾勒 841000;3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 100049;4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應急管理廳風險監(jiān)測和綜合減災處,烏魯木齊 830011;5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莫索灣沙漠研究站,新疆石河子 832056)
尾礦風蝕是影響周邊環(huán)境空氣質量和人體健康的重要因素。以喀拉通克銅鎳礦加烏爾尾礦庫尾礦為研究對象,通過風洞試驗,對不同風速、含水率和結皮量條件下的尾礦風蝕率、風蝕顆粒釋放特征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尾礦風蝕率、風蝕顆粒量及其碰撞能量隨著試驗風速的增加而增加,隨著尾礦含水率和結皮量的增加而減小。首次出現(xiàn)顆粒碰撞的風速隨著尾礦含水率和結皮量的增加而增加。尾礦風蝕顆粒主要分布在3 cm高度內,占總風蝕顆粒的50% 以上。在結皮不被吹破的情況下,結皮的抗風蝕效果要優(yōu)于含水率。因此,結皮抗風蝕效果與風速和結皮量有關,10 m/s以下風速任何結皮量均能有效抗風蝕,12 m/s需25 g以上結皮量,14 m/s需50 g以上結皮量;而含水率在任何試驗風速下需達到2.72% 以上才有較好的抗風蝕效果。
結皮量;含水率;尾礦;風蝕;風洞試驗
風蝕是在風力作用下地表物質被釋放搬運的過程,是我國西北干旱區(qū)最主要的地表侵蝕類型[1-2]。風蝕一方面使地表物質被搬運,破壞土壤理化性質,使土壤養(yǎng)分流失,造成土地荒漠化;另一方面風蝕釋放的地表顆粒物進入大氣,造成環(huán)境污染及沙塵暴的頻發(fā)[3-4]。研究表明[5-6],風蝕主要與土壤自身物理特性、下墊面及環(huán)境狀況有關,包括土壤含水率、土壤機械組成、土壤團聚體、地表覆蓋度、地表緊實度、環(huán)境風速、環(huán)境濕度等。目前,國內外學者主要進行農田、退化草地、固定半固定沙漠等土壤的風蝕研究,關注于風蝕率及顆粒分布,風蝕過程及動力機制,風蝕影響因子及模型,抗風蝕措施及效果等方面,取得了較多研究成果[7-15]。但對于大量存在的礦業(yè)廢棄尾礦風蝕及其顆粒釋放研究較少。尾礦是礦業(yè)生產過程中的產物,是重要的沙塵源和環(huán)境污染源[16]。尾礦無論是干式排放、濕式排放還是膏體式排放,所形成的尾礦庫都會對周邊土壤及地下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17],同時尾礦庫干涸后形成的干灘在風力作用下會產生尾礦風蝕。尾礦風蝕顆粒表面極為粗糙,含有原子價不飽和的離子,人若過量吸入,會導致病患,尾礦風蝕也是造成環(huán)境空氣質量惡化的局部污染源之一[18-19]。因此,尾礦風蝕對環(huán)境空氣質量和人體健康的影響絕對不能低估[3],其風蝕率及顆粒釋放特征等研究是尾礦風蝕及其相關防治研究的基礎。研究結果有助于尾礦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控制尾礦風蝕污染。
為了解尾礦風蝕特征及其對環(huán)境的影響,合理采取防治措施,本文通過風洞試驗對西北干旱區(qū)尾礦風蝕特征進行研究,探討不同風速下含水率和結皮量對尾礦風蝕的影響,研究結果對于揭示我國西北干旱區(qū)尾礦風蝕及其顆粒釋放規(guī)律,拓展我國風蝕研究內容,探索我國西北干旱區(qū)尾礦風蝕防護措施具有重要意義,并可為科學制定尾礦庫風蝕防護措施等提供理論依據。
研究所用尾礦采自于喀拉通克銅鎳礦加烏爾尾礦庫,該尾礦庫位于新疆富蘊縣西南25 km(89°41′E,46°48′N,海拔931 m)。尾礦庫所在區(qū)域屬于典型的干旱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干旱,冬季嚴寒少雪,根據當?shù)貧庀筚Y料顯示:該區(qū)年平均氣溫2.86 ℃,負溫期長達5個月(11月至次年3月),年最高溫集中在7—8月;年平均相對濕度為64%;年平均降水量195.8 mm,多集中在5—10月,有效降水量為41.6 mm,年蒸發(fā)量1 960.6 mm;春末夏初多風,風向以西北、東北為主,年平均風速2.7 m/s。
尾礦庫附近地形平緩,植被較少且以駱駝刺為主。庫內尾礦表層在干涸過程中會逐漸固化,形成一層結構松散但蓋度較高的物理結皮。庫內尾礦化學成分主要以SiO2、Al2O3、MgO、Fe為主,含量約為76.58%。庫內尾礦表層物質機械組成(表1)不僅含少量黏土(1.63%)等細顆粒,還含有大量中沙(11.01%)及以上粗顆粒,但主要以極細沙和細沙為主,含量分別為30.92% 和30.50%,其次為粗粉沙,含量15.30%。平均粒徑3.349φ(0.098 mm),屬于極細沙,分選性較差,屬于正偏窄峰態(tài)。
表1 尾礦機械組成
注:①由Folk-Ward圖解法計算而得;②由公式=2–a計算得到,式中為平均粒徑①。粒級級配含量為體積百分含量。
1.2.1 樣品采集與處理 于2019年6月在尾礦干灘上隨機采集6處50 cm×50 cm,表層20 cm的尾礦樣品,分別裝入樣品箱,帶回室內進行風洞試驗及粒度分析。
粒度分析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荒漠環(huán)境與生態(tài)修復實驗室完成,采用BT-2001型激光粒度分布儀(濕法),分析結果以體積百分含量表示,根據Wentworth[20]對粒級的劃分標準統(tǒng)計了尾礦樣品的顆粒級配,并根據Folk-Ward圖解法[21]計算粒度參數(shù)(平均粒徑MZ、分選系數(shù)σI、峰度KG、偏度SkI)。
風洞試驗前將采集的6處尾礦樣品混合均勻,晾干,過2 mm篩,去除雜質備用。由于所研究尾礦為濕式排放,結皮為物理結皮,因此本試驗采用混合法制備尾礦含水,噴水法制備尾礦結皮。由混合法和噴水法制備的樣品含水和結皮情況與尾礦庫排放的濕式尾礦及其干涸后形成的結皮較為相似,還原度較高,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含水率制備方法:試驗設置4個含水率梯度,分別為對照組、2%、3%、4%,對照組為自然晾干樣品,含水率0.3%,其余每個梯度準備足夠量的晾干樣品,并根據樣品量計算所需水量(試驗用水為自來水),將計算好的水量分別加入各樣品中,混合均勻,密封保存并靜置12 h。試驗前將各梯度樣品裝入長57 cm、寬37 cm、深5 cm的沙盤中,鋪滿、表面刮平,并重新測量含水率,真實含水率梯度為1.74%、2.72%、3.57%。含水率測量采用烘干法,溫度控制在120 ℃,恒溫烘干8 h。
結皮制備方法:試驗設置4個結皮量梯度,分別為對照組,25、50、100 g,對照組為自然晾干樣品,結皮量0 g。試驗前將自然晾干的樣品裝入長57 cm、寬37 cm、深5 cm的沙盤中,鋪滿、表面刮平,然后均勻噴灑相應水量,靜置并晾干,晾干后的沙盤表面會形成一層均勻的物理結皮,但由于噴灑水量不同,形成的結皮厚度及硬度不同,然而結皮厚度及硬度不易測量且誤差較大,因此,本文以噴灑的水量來量化結皮梯度。
1.2.2 風洞試驗設計 風洞試驗于2019年8月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環(huán)境風洞實驗室(位于莫索灣沙漠研究站)完成。該風洞為直流開口吹氣式,全長16.2 m,實驗段長8 m,截面寬1.3 m,高1 m,采用側壁擴散式結構,每側壁擴散角0.2°,風速0 ~ 20 m/s可調。尾礦庫年平均風速2 ~ 3 m/s,起沙風大多分布在6 ~ 16 m/s,因此試驗設置風速梯度為 8、10、12、14 m/s,每個梯度樣品分別用8、10、12、14 m/s 的風速吹蝕30、15、7、3 min。
將制備好的沙盤放入風洞實驗段中段中軸線上,沙盤下風向5 cm處放置2個梯度集沙儀,用以測量風蝕顆粒分布;1個美國Sensit H14-LIN型風蝕傳感器,用以測量風蝕顆粒碰撞數(shù)和碰撞能量;1個美國014A型風速傳感器,用以記錄實時風速[22-23]。梯度集沙儀高度20 cm,共20層,每層開口1 cm×1 cm。風蝕傳感器和風速傳感器同步貼地測量,數(shù)據采集和記錄頻率為1 s,采集器CR1000自動記錄。試驗布設如圖1所示。每個沙盤試驗前后用精度1 g的電子秤稱重,用以計算樣品風蝕率。
圖1 試驗布設圖
根據各組試驗沙盤吹蝕前后質量差,計算尾礦風蝕率,并與吹蝕風速進行冪函數(shù)(=ax)、指數(shù)函數(shù)(=e)、二次多項式(=2++)和對數(shù)函數(shù)(=–ln(x))擬合,得到不同結皮量與含水率尾礦風蝕率與風速的關系(圖2)及最佳擬合函數(shù)結果(表2)。結果顯示,風速對風蝕率的影響十分顯著。風蝕率與風速的最佳擬合函數(shù)為二次多項式,其在0.01顯著性水平上的相關系數(shù)均在0.98以上。對照組風蝕率隨風速增加由4.03 g/(m2·min) 增加到8 171.17 g/(m2·min),增加2 028.60倍;含水率1.74% 組風蝕率隨風速增加201.29倍,結皮量25 g組增加4 245.25倍;含水率2.72% 組增加52.49倍,結皮量50 g組增加145.67倍;含水率3.57% 組增加10.33倍,結皮量100 g組增加89.00倍。無論何種處理,風蝕率均隨著風速的增加而增加,但隨著含水率和結皮量的增加,風蝕率隨風速的增長率在降低。目前,部分學者[2, 12-13]給出的草地、沙地、農田風蝕量隨風速變化遵循冪函數(shù)分布,而本研究與部分學者[19, 22-23]給出的工業(yè)棄渣、煤礦土風蝕量隨風速分布結果一致,說明土壤差異對風蝕量隨風速變化規(guī)律影響很大,主要體現(xiàn)在土壤的理化性質、抗風蝕性和表層粗糙度等方面。
圖2 不同結皮量(A)與含水率(B)條件下風蝕率與風速關系
表2 不同結皮量與含水率條件下風蝕率與風速擬合結果
通過對各試驗組風蝕率與結皮量、含水率進行擬合,得到風蝕率與結皮量、含水率的關系(圖3),以及最佳擬合結果(表3)。結果發(fā)現(xiàn),結皮量和含水率變化對風蝕率的影響很大。風蝕率與結皮量、含水率的最佳擬合函數(shù)均為二次多項式,除8 m/s風速下結皮量的相關系數(shù)較低外,其余相關系數(shù)均在0.93以上。8 m/s風速下各處理和對照的風蝕率均較低,不超過30 g/(m2·min),含水率和結皮量增加對尾礦風蝕率的影響不明顯。10 m/s風速下含水率和結皮量增加對風蝕率的影響逐漸顯現(xiàn),隨著含水率的提高,尾礦風蝕率降低了765.58 g/(m2·min);隨著結皮量的提高,尾礦風蝕率降低了760.43 g/(m2·min)。12 m/s風速下,隨著含水率和結皮量的提高,尾礦風蝕率分別降低了3 336.98和3 317.65 g/(m2·min)。14 m/s情況下,隨著含水率和結皮量的提高,尾礦風蝕率分別降低了8 116.41和8 069.71 g/(m2·min)。除8 m/s外,其他風速條件下風蝕率隨結皮量和含水率的增加而降低,且風速越大,結皮量與含水率增加對風蝕率的影響越大。風蝕影響因子主要與風速、土壤抗蝕性和地表粗糙度等有關,結皮量和含水率對尾礦風蝕率產生的影響顯然是由于結皮量增加了地表粗糙度,增強了表層抗蝕能力;含水率則增加了土壤顆粒粘結性,增強了土壤抗蝕性。
本文利用梯度集沙儀收集各試驗組樣品吹蝕出的顆粒物,得到各結皮量和含水率條件下的風蝕顆粒隨高度分布情況(圖4)及總風蝕顆粒量差異(圖5)。結果顯示,總風蝕顆粒量隨著風速的增大而增加,隨著含水率和結皮量的增加而減小。各處理風蝕顆?;痉植荚?0 cm內,部分處理在3 cm高度處達到最大,各處理3 cm以下顆粒物占總風蝕顆粒物的50% 以上,最大能到76.92%。風速8 m/s時,各處理顆粒分布隨高度變化不明顯,介于0.011 ~ 0.039 g/min。隨著風速的增大,顆粒分布結構逐漸出現(xiàn)差異。10 m/s時,對照組,含水率1.74% 和2.72% 處理下的顆粒分布隨高度先增加后減?。?2 m/s時,對照組,含水率1.74%、2.72%,以及結皮量25 g處理下的顆粒分布結構先增加后減小;14 m/s時,對照組,含水率1.74%、2.72%,以及結皮量 25和50 g處理下的顆粒分布結構先增加后減小。隨著風速的增大、含水率的降低,結皮量的減少,這種先增加后減小的分布結構越容易出現(xiàn)。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當風速增大時,表層顆粒受到的剪切力增大,顆粒間碰撞能量增大,而含水率和結皮量保護不足,導致更多顆粒發(fā)生躍移,躍移高度增加,從而增大了風蝕顆粒物釋放,改變了顆粒分布結構。
圖3 不同風速條件下風蝕率與結皮量(A)、含水率(B)關系
表3 不同風速條件下風蝕率與結皮量、含水率擬合結果
圖4 不同結皮量與含水率對風蝕顆粒分布的影響
圖5 不同結皮量與含水率對總風蝕顆粒量的影響
2.4.1 結皮量與含水率對顆粒碰撞數(shù)及能量的影響 各試驗組在吹蝕時間內的顆粒碰撞總數(shù)及能量如圖6所示,顆粒碰撞能量與數(shù)量同步變化。風速、含水率、結皮量變化均會對顆粒碰撞產生影響。風速越大,顆粒碰撞數(shù)及能量越大;除對照組外,含水率和結皮量越高,顆粒碰撞數(shù)及能量越小;與風速、含水率和結皮量對尾礦風蝕率、風蝕顆粒分布的規(guī)律一致。風速8 m/s試驗組由于風速較小,結皮量100 g及含水率3.57% 試驗組由于抗風蝕能力較強,風蝕顆粒釋放較少,顆粒碰撞數(shù)和能量也較小。
(柱形表示顆粒碰撞數(shù),折線表示顆粒碰撞能量)
2.4.2 顆粒碰撞數(shù)隨時間的變化 由于14 m/s風速下風蝕效果最顯著,顆粒碰撞數(shù)及能量最大,且顆粒碰撞數(shù)和能量同步變化,因此本文選擇14 m/s風速下不同含水率及結皮量吹蝕試驗進行顆粒碰撞數(shù)隨時間變化規(guī)律的分析,結果如圖7所示。不同處理下的尾礦顆粒釋放隨時間變化呈現(xiàn)相同的規(guī)律。除結皮量25 g處理外,其他處理在風速增加段(約前25 s),顆粒碰撞數(shù)迅速增大到最大值,當風速到達14 m/s并穩(wěn)定后,顆粒碰撞數(shù)隨時間逐漸降低,且隨著含水率和結皮量的增加,顆粒碰撞數(shù)峰值逐漸減小,每秒顆粒碰撞數(shù)也逐漸減小。含水率3.57% 的峰值顆粒碰撞數(shù)僅有2個,總顆粒碰撞數(shù)僅有65個。在風速上升過程中,不同處理首次出現(xiàn)顆粒碰撞的風速也有所差異,對照組首次出現(xiàn)顆粒碰撞的風速為8.45 m/s,隨著含水率和結皮量的增加,首次出現(xiàn)顆粒碰撞的風速逐漸增大到10.05 m/s,說明隨著含水率和結皮量的增加,尾礦顆粒釋放所需風速越大。
試驗結果表明,風速、含水率和結皮量對尾礦風蝕和顆粒釋放均有較大影響。風速增加對風蝕和顆粒釋放有促進作用,含水率和結皮增加對風蝕和顆粒釋放有抑制作用,二者耦合作用下,含水率和結皮量增加能有效抵消風速增加對風蝕和顆粒釋放的影響,且風速越大效果越明顯。但這僅僅從整體上說明了風速與含水率、結皮量對尾礦風蝕和顆粒釋放的影響,沒有體現(xiàn)含水率和結皮量之間的差異。圖8比較了含水率和結皮量在不同風速下的抗風蝕效率,高含水率和結皮量(3.57% 和100 g)在任何風速下防護效果均能達到98% 以上,差異不大;中含水率和結皮量(2.72% 和50 g)在任何風速下,結皮的防護效果均比含水率好,且呈現(xiàn)出隨著風速的增大,含水率防護效果增強,結皮效果略微降低的趨勢;低含水率和結皮量(1.74% 和25 g),這種趨勢更加明顯,低、中風速(10、12 m/s)結皮的防護效果比含水率好,但高風速(14 m/s)含水率的防護效果比結皮好。造成同一結皮量防護效果隨風速增大而降低這一現(xiàn)象是由于結皮量與風速耦合作用有臨界值,當結皮量小于或風速大于臨界值,結皮會被破壞,一旦結皮被吹破,破口處防護效力基本為零,因此,25 g和50 g結皮量下,防護效力隨風速增大而減小,25 g結皮量能有效防護的臨界風速為12 m/s,50 g以上結皮量能有效防護的風速大于14 m/s。同時,造成相同含水率防護效果隨風速增加而增加這種現(xiàn)象可能跟吹蝕時間有關,10 m/s吹蝕15 min,12 m/s吹蝕7 min,14 m/s吹蝕3 min,新疆夏季高溫干燥,樣品暴露于空氣時間越長,水分散失越多,抗風蝕效率越低,且含水率越低對吹蝕時長越敏感,當含水率增大后,吹蝕時長造成的水分散失對抗風蝕效率的影響逐漸減弱。
綜上,在結皮量足夠的情況下,結皮的防護效果、適應性和穩(wěn)定性比含水率高。一般來說,為防止尾礦風蝕,可采用物理法、植物法和化學法進行防護。物理法主要是采用物理方法覆蓋尾礦表面,比如覆蓋礫石、樹皮、稻草,向尾礦噴水形成固化層等;植物法主要是在尾礦上栽種永久性植物;化學法主要是利用可與尾礦發(fā)生反應的化學試劑,比如石灰、硅酸鈉等,在尾礦表面形成堅固硬殼[24-26]。相比較而言,植物法持續(xù)效果好、環(huán)境友好度高,但植物篩選難、持續(xù)投入多、管護難;化學法和物理法類似,但化學法對環(huán)境污染大、成本高、化學試劑選擇難;物理法是較為適合西北干旱區(qū)的一種低成本防護方式,且本文驗證了物理結皮法的可行性及防護效果。對于本研究的尾礦,200 mm的全年降水量,相當于在試驗沙盤上噴灑了42 g的水,能承受14 m/s的風吹蝕,已可以發(fā)揮較好的防護效果,但這是多次降雨的總降水量,單次降水量以及兩次降水之間結皮的老化問題未考慮,因此,結皮野外實際的防護效果還需更多試驗加以研究。
圖7 風速14 m/s下不同結皮量與含水率顆粒碰撞數(shù)隨時間變化
圖8 風速、結皮量與含水率對抗風蝕效果的影響
風速、含水率和結皮量對尾礦風蝕影響顯著。風蝕率隨風速的增加而增加,隨結皮和含水率的增加而減小,均符合二次多項式函數(shù)擬合,二者耦合作用下,含水率和結皮量增加能有效抵消風速增加對風蝕的影響,且風速越大效果越明顯。
風速、結皮量和含水率對尾礦風蝕顆粒釋放也會產生一定影響。尾礦風蝕顆粒主要分布在3 cm以下,占總風蝕顆粒的50% 以上。顆粒分布結構會隨著風速的增加、含水率和結皮量的降低,逐漸出現(xiàn)先增加后減小的現(xiàn)象??傦L蝕顆粒物、風蝕顆粒物碰撞數(shù)量和能量隨著風速的增加而增加,隨著含水率和結皮量的增加而減小。首次出現(xiàn)顆粒碰撞的風速隨著含水率和結皮量的增加而增加。顆粒碰撞數(shù)隨時間變化呈現(xiàn)一定的規(guī)律,在風速增加段,顆粒碰撞數(shù)迅速增大到最大值,當?shù)竭_最大風速并穩(wěn)定后,顆粒碰撞數(shù)隨時間逐漸降低,且隨著含水率和結皮量的增加,顆粒碰撞數(shù)峰值逐漸減小,每秒顆粒碰撞數(shù)也逐漸減小。
在結皮不被吹破的情況下,結皮的抗風蝕效果要優(yōu)于含水率,因此,結皮抗風蝕效果與風速和結皮量有關,10 m/s以下風速任何結皮量均能有效抗風蝕,12 m/s需25 g以上結皮量,14 m/s需要50 g以上結皮量。而含水率在任何試驗風速下需達到2.72% 以上才有較好的抗風蝕效果。
[1] 余沛東, 陳銀萍, 李玉強, 等. 植被蓋度對沙丘風沙流結構及風蝕量的影響[J]. 中國沙漠, 2019, 39(5): 29–36.
[2] 劉鐵軍, 趙顯波, 趙愛國, 等. 東北黑土地土壤風蝕風洞模擬試驗研究[J]. 水土保持學報, 2013, 27(2): 67–70.
[3] 賀志霖, 俎瑞平, 屈建軍, 等. 我國北方工業(yè)棄渣風蝕的風洞實驗研究[J]. 水土保持學報, 2014, 28(4): 29–32, 65.
[4] 陳銀萍, 曹雯婕, 余沛東, 等. 土壤含水率對風沙流結構及風蝕量的影響[J]. 中國沙漠, 2021, 41(2): 173–180.
[5] 申彥波, 沈志寶, 杜明遠, 等. 風蝕起沙的影響因子及其變化特征[J]. 高原氣象, 2005, 24(4): 611–616.
[6] 賀晶, 吳新宏, 楊婷婷, 等. 基于臨界起沙風速的草地防風固沙功能研究[J]. 中國草地學報, 2013, 35(5): 103–107.
[7] 王一菲, 鄭粉莉, 張加瓊, 等. 凍融作用對典型黑土土壤風蝕的影響[J]. 水土保持學報, 2020, 34(5): 34–41.
[8] 孫寶洋, 周蕊, 王喆, 等. 黃河內蒙古段土壤風蝕特征模擬[J]. 中國沙漠, 2020, 40(4): 120–127.
[9] 劉珺, 郭中領, 常春平, 等. 基于RWEQ和WEPS模型的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潛在風蝕模擬[J]. 中國沙漠, 2021, 41(2): 27–37.
[10] 李永強, 李治國, 董智, 等. 基于風洞模擬的荒漠草原不同放牧強度抗蝕特征比較[J]. 水土保持學報, 2016, 30(3): 103–108.
[11] 王志強, 富寶鋒, 何藝峰, 等. 礫石覆蓋對土壤風蝕防護效率的風洞模擬研究[J]. 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 2014, 28(9): 90–93.
[12] 楊彩紅, 王軍強, 柴強, 等. 民勤綠洲區(qū)撂荒農耕地抗風蝕效果[J]. 水土保持學報, 2019, 33(1): 57–61, 67.
[13] 王仁德, 肖登攀, 常春平, 等. 農田風蝕量隨風速的變化[J]. 中國沙漠, 2015, 35(5): 1120–1127.
[14] 周杰, 李生宇, 王海峰, 等. 砂粒膠結體蓋度與床面風沙活動關系的風洞模擬[J]. 干旱區(qū)研究, 2016, 33(4): 892–897.
[15] 程琴娟, 蔡強國, 馬文軍. 我國水土流失典型區(qū)土壤表土結皮敏感性[J]. 地理研究, 2008, 27(6): 1290–1298.
[16] 周海林. 尾礦庫環(huán)境影響評價中應注意的問題[J]. 礦業(yè)工程, 2013, 11(5): 65–68.
[17] 張浩, 王輝, 湯紅妍, 等. 鉛鋅尾礦庫土壤和蔬菜重金屬污染特征及健康風險評價[J]. 環(huán)境科學學報, 2020, 40(3): 1085–1094.
[18] 康婷. 尾礦庫采用不同排放方式的大氣環(huán)境影響分析[J]. 環(huán)境與發(fā)展, 2015, 27(6): 37–42.
[19] 霍漢鑫, 夏長亮, 王新, 等. 風速和含水率對鉛鋅金屬礦尾礦顆粒起塵的影響研究//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 2016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三卷)[C]. 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 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 2016: 4.
[20] Wentworth C K. A scale of grade and class terms for clastic sediments[J]. The Journal of Geology, 1922, 30(5): 377–392.
[21] Folk R L, Ward W C. Brazos River bar: A study in the significance of grain size parameters[J]. 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 1957, 27(1): 3–26.
[22] 楊建軍, 湯東. 露天煤礦區(qū)不同粒徑土壤組分風蝕的風洞實驗[J]. 新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中英文), 2021, 38(2): 213–219.
[23] 毛旭芮, 楊建軍, 曹月娥, 等. 土壤結皮面積與結皮分布對風蝕影響的風洞模擬研究[J]. 水土保持學報, 2020, 34(3): 1–7.
[24] 賴俊華, 張凱, 王維樹, 等. 化學固沙材料研究進展及展望[J]. 中國沙漠, 2017, 37(4): 644–658.
[25] Almajed A, Lemboye K, Arab M G, et al. Mitigating wind erosion of sand using biopolymer-assisted EICP technique[J]. Soils and Foundations, 2020, 60(2): 356–371.
[26] Nikseresht F, Landi A, Sayyad G, et al. Sugarecane molasse and vinasse added as microbial growth substrates increase calcium carbonate content, surface stability and resistance against wind erosion of desert soil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20, 268: 110639.
Wind Tunnel Simulation of Effects of Crust Quantity and Moisture on Wind Erosion of Tailings
YANG Xiaoliang1,2,3, JIN Zhengzhong1,2,3*, DING Gang4, YU Xiangxiang1,3,5, WANG Haifeng1,3,5
(1 Nation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Desert-Oasi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Xinjiang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Geograph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Urumqi 830011, China; 2 Taklimakan Desert Research Station, Xinjiang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Geograph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orla, Xinjiang 841000, China; 3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4 Office of Risk Monitoring and Comprehensive Disaster Reduction,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Urumqi 830011, China; 5 Mosuowan Desert Research Station, Xinjiang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Geograph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ihezi, Xinjiang 832056, China)
Wind erosion of tailing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ambient air quality and human health. In this study, the tailings of copper-nickel tailings pond are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effects of wind speed, crust quantity and moisture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ind erosion rate and wind erosion particles of tailings were studied by wind tunnel experi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ind erosion rate, wind erosion particles and collision energy of tailings increase as the wind speed increases, but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moisture and crust quantity of tailings. The wind speed of first particle collision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moisture and crust quantity of tailings. Wind erosion particles of tailing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within 3 cm height,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50% of the total wind erosion.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crust is not broken by the wind, crust quantity has the better resistance to wind erosion than moisture. Therefore, wind erosion resistance of crust is related to wind speed and crust quantity. Any crust quality can effectively resist wind erosion at wind speed below 10 m/s, but more than 25 g and 50 g crust are required to resist wind erosion at wind speed of 12 m/s and 14 m/s, respectively. Moisture of tailings should higher than 2.72% for better wind erosion resistance under the experimental wind speed.
Crust quantity; Moisture; Tailings; Wind erosion; Wind tunnel experiments
X53
A
10.13758/j.cnki.tr.2022.05.027
楊小亮, 靳正忠, 丁剛, 等. 結皮量與含水率對尾礦風蝕影響的風洞模擬研究. 土壤, 2022, 54(5): 1085–1092.
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2018YFC1802903,2018YFC1802906)資助。
(jinzz@ms.xjb.ac.cn)
楊小亮(1995—),男,甘肅定西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尾礦庫及周邊環(huán)境修復。E-mail: yangxiaoliang19@mails.uc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