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榮珊 楊蓮清 楊 恒
珠海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人文學院,廣東 珠海 519000
2018年,第一批“00后”踏入大學校園。今天,“00后”已經(jīng)成為大學校園的主力軍。隨著人民群眾物質財富的不斷增長,廣大群眾在精神領域上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同時,西方資本主義自由價值觀、學校內部教育體制、某些不良社會風氣等,影響著學生健康成長。在多種關系以及利益失衡的狀態(tài)下,從小被極盡寵愛長大的“00后”,表現(xiàn)出了焦慮、厭學、空虛、冷漠等不同程度的心理困境。尤其是隨著網(wǎng)絡時代的到來,大學生們必然要直面各種各樣價值觀的巨大沖擊,容易產(chǎn)生各種各樣極端的想法和行為。有關資料顯示,國內大學生因心理困境而中止學業(yè)的人數(shù)在不斷攀升,因心理障礙問題所引起的惡性事件也在不斷發(fā)生。因此,本文選取大學校園的心理困境生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及深度訪談的方法,解析新生代“00后”心理困境的表現(xiàn)方式及其影響因素,并提出心理彈性建構的模型,以期對新時代我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思考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所謂抗逆力,亦稱心理彈性,通常是指個體在遭遇逆境時的心理適應能力,其本質是個體具備的某種特質。這種特質可以幫助個體在遇到困難、挫折、失敗時產(chǎn)生適應[1]。很多學者對抗逆力的內容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抗逆力主要影響因素包括風險因素和保護因素。風險因素可能會阻礙個體的發(fā)展,增加不良結果的發(fā)生;相反,保護因素則可以從某種程度上抵消風險因素產(chǎn)生的負面結果。在國外,抗逆力理論被大規(guī)模應用,并由此衍生出了一些對應的社會服務方案,以便提升兒童、青少年的抗逆力。
心理困境是相對于經(jīng)濟困境、學業(yè)困境、人際交往困境等困境而言的。不同類型大學生陷入困境的原因和表現(xiàn)方式各有特點。本研究關注的重點對象是高職院校的心理困境生。這部分學生正面臨著人生各種關鍵性決定,如人際交往、情感、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獨立等等,因為其身心發(fā)展尚未完全成熟,缺少較強的自我把控力和調節(jié)力,現(xiàn)實中的很多難題無法切實有效地解決,可能會引發(fā)種種心理問題,例如心理健康狀況不佳、心理品質不完善,或者輕微的心理疾病等特征[2]。此時的他們,對生存、權利、機會和社會地位等主觀感受不滿意,或者由于個體的抗挫折能力較弱、承受能力低下等因素,內心出現(xiàn)了焦慮、矛盾,進而導致心理失衡、厭惡社會等系列心理問題。
本研究以珠海市某高校2020年新入校的2332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在其入學伊始,采用“大學生人格問卷(UPI)”進行心理篩查,若研究對象滿足下列條件之一,即將其歸為心理困境生:1.UPI總分大于或者等于25分;2.問卷中第25題劃“√”;3.自我陳述有明顯心理問題。研究團隊將所得結果與之前4年的調查結果進行比較分析發(fā)現(xiàn),近五年來,大學生心理困境生所占比例總體呈現(xiàn)逐年上升趨勢,2016年時入學新生檢出率僅為12.54%,到2020年入學新生檢出率已然增加至29.15%,如表1所示。這說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心理困境生所占比例越來越高,應當引起關注和重視。
表1 某高校近五年來入學新生的心理篩查結果
當下,大學生心理困境呈現(xiàn)以下特征:
所謂挫折容忍力,指的是大學生遇到挫折時所能承受的壓力程度。挫折容忍力強,大學生遇到困難或壓力時行為失常的概率就低;挫折容忍力差,大學生遇到困難或壓力時行為失常的概率就高。在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社會轉型加速,大學生多多少少會遇到一些困惑。學習成績不突出,戀愛關系緊張,經(jīng)濟條件不如意,人際交往尷尬等等,使得很多大學生有心無力或者力不從心。大學生精神抑郁、自殺跳樓之類事件屢見不鮮[3],大學生挫折容忍力令人憂心。
步入大學階段,開始了人生的新起點,這個階段的大學生年齡已經(jīng)達到成人的標準,父母和老師認為他們經(jīng)歷了多年的文化教育,已然懂得做人、做事和學習的道理,不像以往事無巨細地包辦代辦。然而,真實的情況是由于長期與社會隔絕,缺少對社會的了解和艱辛的生活體驗,大學生的意志力和性格尚未成熟,挫折容忍力較差,這就形成了大學生的心理空窗期。大學生要獨立面對各種各樣的困難和矛盾,會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挫折感,極易產(chǎn)生心理問題[4]。即使是很小的挫折,也可能會使得他們驚恐萬狀,甚至絕望輕生。
責任感是大學生對自己、對家庭、對集體負責任的情感和信念。與一般的心理情感不同,責任感不僅僅來源于對自己角色的承擔,還來源于對社會關系的相互承諾。其中包括:做好自己的事情,用合理的方法反思自身的錯誤并改正,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孩子,做一個遵守紀律的學生,做一個互助互諒的朋友,做一個扶危濟困的公民等等。
具備強烈責任感的人,會表現(xiàn)出勇氣、堅韌、克己和奉公的人格特質,會主動對自己、人類社會和自然界施以積極有益的作用。當下“00后”年輕一代大學生,成長于經(jīng)濟騰飛、物欲橫流和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飛速發(fā)展的時代,精神世界的空白和傳統(tǒng)主流價值觀的沖擊,往往使他們空虛感泛濫。僵化的學校管理和激烈的同齡人競爭的擠壓,使得他們出現(xiàn)了責任感和人生目標的雙重缺失[5],逐漸卷入了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的浪潮。有關數(shù)據(jù)顯示,有30.8%的大學生做事缺乏熱情和積極性,有41.7%的大學生擺脫不了毫無意義的想法,對很多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很多大學生更加注重個人生活和利益,更青睞物質欲望的滿足和消費的熱潮,并以此來擺脫心理上的空虛感,確認自我的存在。這種對自我的異化,最終會使其走向自我麻木和盲目的隨波逐流。
所謂人格,指的是大學生是否具備自身穩(wěn)定且獨特的思維習慣和行事風格。大學生若具備獨立的人格,就會表現(xiàn)出較強的思考能力、實踐能力和情緒控制能力;反之,依賴性人格過強,則容易事事依賴他人,常常失去自我,缺乏自信和自我認同感。當下,大學生的獨立人格尚未形成,他們渴望獨立卻又依附他人。一方面強烈希望擺脫父母和老師的管束,希望早日自立自強;另一方面,又備受呵護和禁錮,優(yōu)柔寡斷,無所適從。調研數(shù)據(jù)資料顯示,有47.8%的大學生感覺自身過于依賴別人,有62.6%的大學生總是注意周圍的人。從這兩項調研數(shù)據(jù)可以推斷,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尚未建立起自己的獨立人格。
這種獨立人格現(xiàn)狀形成的原因,與當代大學生所處時代有關。很多大學生成長于市場經(jīng)濟環(huán)境下,物質生活和家庭條件相對優(yōu)越,加之長期生活在校園環(huán)境之中,缺少對社會的了解,對自己充滿了理想化的期待。但是,經(jīng)歷了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改革,即便是身處象牙塔中,大學生依舊擺脫不了考證、就業(yè)、戀愛、異地買房等各種現(xiàn)實壓力,大學里校漂族、月光族、啃老族越來越多,其獨立人格表現(xiàn)出強烈的依附性。
日常生活中,孤獨這一詞語時常會被大學生提及,當大學生感受到孤獨的時候,通常會有一種不被認同的體驗,他們會感到自身被外界排斥,內心也會異??鄲?。其實,偶爾的孤獨也許可以讓人在沉靜中獲得力量。但是,嚴重的孤獨感可能會增強大學生與社會群體的隔斷。久而久之,很可能會致使大學生的人格異常和社交隔離。
隨著社會財富越來越多,心理學家預測人們的孤獨感將持續(xù)增長。正處于青少年時期的“00后”高職生,自我意識逐漸覺醒,會產(chǎn)生了解他人內心世界并被接受的需要。他們特別關心自身的外在地位和形象,也十分重視別人的評價。正因如此,很多人會將自己覺得不被人欣賞的秘密遮掩起來,產(chǎn)生了封閉心理;另一方面,他們又特別希望有人能真正了解自己,當這樣的需要無法得到滿足時,就會苦惱、惆悵,進而變得孤獨冷漠。
近年來,以經(jīng)濟為主導的社會價值觀和政策上的阻礙等因素,使得教育漸漸失去自己的品性,在某種程度上淪為經(jīng)濟發(fā)展的工具,其后果是片面式的經(jīng)濟增長以及整體道德水平的停滯甚至倒退。由于升學競爭和就業(yè)競爭的現(xiàn)實性矛盾,學校教育陷入應試教育的泥潭之中無力自拔,這種競爭迫使很多學生從小就被卷入升學考試戰(zhàn)爭中,重知識灌輸輕能力培養(yǎng),重智力培養(yǎng)輕人格因素培養(yǎng)等傾向,加劇了高職生群體間的矛盾,使得越來越多的學生變得冷漠、隔絕,他們逐漸產(chǎn)生了對孤獨感的適應甚至鈍感化。
心理學家亨特曾在1999年做過一個訪談,他研究了那些經(jīng)常曠課、拉幫結伙以及存在暴力侵犯行為特征的問題大學生,發(fā)現(xiàn)很多大學生喜歡通過沉默、逃避和暴力反抗等方法來保全自己。亨特認為,大學生一般處于身心平衡的狀態(tài),當困境到來時,他們會調動諸多的保護性因素來與危險性因素相抵抗。最低層次的抵抗僅僅具備生存的功能,如大學生通過沉默、逃避和暴力沖突來保護自己;中間層次的抗逆力具有防御的功能,個體通過對外界的隔絕來避免可能的傷害;最高層次的抗逆力是健康的和成長性的,當事人積極調動自己的資源,獲取社會支持,并能夠靈活地處理來自生活的壓力。
如圖1所示,Hunter的抗逆策略模型,致力于研究在壓力情境下大學生如何積極應對,以得到適應并取得良好的結果。在此模型中,大學生的抗逆策略包括生存策略、保護策略和健康策略。其中,生存策略和保護策略關注于當下的適應結果,幫助個體在嚴重壓力下不被擊垮,健康策略則可以為個體帶來建設性的長遠發(fā)展。對照“00后”大學生所表現(xiàn)出來的挫折容忍力較差、責任感和人生目標雙重缺失、獨立人格尚未完全形成、對孤獨感逐步適應甚至鈍感化等現(xiàn)狀,我們發(fā)現(xiàn),保護策略是困境大學生在抵抗風險時所采用的主要風險應對模式[6]。這種模式具備一定的功能性,但并非一種健康的應對模式,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了大學生能力和人格的健康發(fā)展。
圖1 亨特(Hunter)抗逆策略模型
那么,抗逆力的保護因子有哪些?如何才能做到抗逆策略的變遷呢?Garmery提出了三項保護性因子,包括積極人格特質的建構、家庭支持系統(tǒng)的建立、社會支持和外在資源的建構。這些保護因子主要存在于個人、家庭、學校和社區(qū)網(wǎng)絡等場域,如圖2所示。通過這些場域的交互作用,來營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和積極的個人特質,提升大學生的效能感、歸屬感和樂觀心態(tài),以幫助個體成功應對。
圖2 抗逆力保護因子所在的場域
研究發(fā)現(xiàn),當大學生能夠成功地解決成長過程中的挑戰(zhàn),或者與他人建立了和諧的人際關系,他們的自尊感和自我效能感就會得到明顯的提升,抗逆力也會得到發(fā)展。應鼓勵大學生與更多的人交往和互動,提供機會讓大學生有豐富的機會與他人建立連結。同時,給予適當?shù)奶魬?zhàn),喚醒大學生沉睡的抗逆力,推動個體調動內在潛能,挖掘資源,展示力量,靈活應對,鼓勵大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為難,增強個體面對危機處境的能力。
溫暖、支持性的家庭環(huán)境可以為大學生的成長提供支持和機會,家庭成員之間定期的聚會及溫馨的家庭活動,可以養(yǎng)成良好的溝通和互動方式,可以加強彼此間的聯(lián)結,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大學生已然成人,家庭對其的影響正在慢慢削弱。但是,作為個體社會化教育的第一場所,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依舊需要關心大學生的成長,給予其正向期待,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機會讓大學生有成功的體驗,以便發(fā)揮家庭這一組織的情感交流功能和社會保障功能。
學校這一場所是大學生生活和學習的重要環(huán)境,高校應該設置必要的抗逆力培育課程,提升困境大學生的自我認知、時間管理、情緒管理、壓力應對等議題。通過體驗式的課程活動,提高大學生認識自我的覺察力、實現(xiàn)自我成長的覺察力及反思力。同時,要加強對大學生個體的個別化輔導,針對困境大學生,建立學生工作處、輔導員、班主任、心理輔導中心等共同參與,協(xié)同工作的輔導機制,對部分團體和個別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7]。
大學生是社會寶貴的人才資源。他們也需要社會的資源,應充分利用社區(qū)資源為大學生提供經(jīng)濟、法律、社會參與等方面的支持和幫助,積極引導大學生通過實踐參加社會生活,掌握應用知識,從而增強綜合素質[8]。當今,大學生要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靠單一的課堂理論教育,很難滿足學生綜合發(fā)展的需要,迫切需要通過社會實踐的歷練,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創(chuàng)造更多機會讓大學生參與服務社會、社團活動及其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