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栓林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 科學技術史研究院,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王元啟(1714-1786),字宋賢,號惺齋,浙江嘉興人。乾隆辛未(1751)進士,授福建將樂知縣,三月而罷。后絕意仕途,主講于福建、河北、山東、浙江等地的書院。著書已刊者有《惺齋先生雜著十二種》《祗平居士集》等,未刊者有《勾股衍》《角度衍》《九章雜論》等。
王元啟所處的年代,正是清代書院大發(fā)展的乾隆時期。此時期全國書院達到1396所,其中新建1173所,修復舊書院223所,年均數(shù)為23.267所,為清代書院歷朝之首。[1]書院講學在這一時期也由程朱理學轉(zhuǎn)為經(jīng)史考據(jù)之學,且與科舉結(jié)合而趨于取代官學。在整理清代歷算家書信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部分未被關注的清代學者,他們在歷算研究上的工作和影響雖然不及梅文鼎、王錫闡、戴震等,但是這一群體對歷算的探討體現(xiàn)在他們與友人間的書信交流中,代表了當時知識分子之間對歷算知識的交流與關注。這一時期,明末清初傳入的西方歷算學知識已在王錫闡、薛鳳祚和梅文鼎等人的會通下被接納和傳播,而中國傳統(tǒng)的算學典籍還未被重新發(fā)現(xiàn),在《四庫全書》的編纂和乾嘉學派的興起之前,這些學者的歷算工作有著連接梅文鼎時代和乾嘉時代的過渡作用。王元啟所處的年代正是這樣一個時期。以王元啟為代表的一部分清代學者,他們或在書院講學,或活動于幕府,在第一次西學東漸后對中西學有著一定的理解和看法,并將這部分知識傳播到大眾階層。
王元啟為乾隆辛未科(1751)進士,三甲第十名,與乾嘉時期名臣劉墉(劉統(tǒng)勛之子,二甲第二名進士)為同年進士。[2]任福建將樂知縣,三月而罷。后絕意仕途,在福建、河北、山東、浙江等地講學,曾主山東濼源書院、蒿庵書院,晚年回到家鄉(xiāng),主講于浙江寧波府鯤池書院。著書多以書院講義而成,間有歷算考注之文。王元啟也是古文家,推崇韓愈、歐陽修、歸有光,著有《讀韓記疑》[3]《讀歐記疑》等。王昶的《湖海文傳》[4]收錄王元啟文章23篇?!兜拦鉂细尽贰爸裙侔恕庇浨〕綎|歷城知縣“王元啟四十四年十二月任”,山東陵縣知縣“王元啟四十六年任”,[5]任職時間都僅有數(shù)月,且條目下均未注明籍貫??疾齑藭r間段(1779-1781),王元啟皆在山東濟南一帶活動,或為同一人。
《中國歷史大辭典》“王元啟”條記載:“清浙江嘉興人,字宋賢,號惺齋。著有《惺齋雜著》,考證《史記》中的律書、歷書、天官書和《漢書·律歷志》。未刻的著作有《歷法記疑》《勾股衍》《角度衍》《九章雜論》?!盵6]285該段文字采自《中國歷史大辭典·科技史卷》。[7]《二十六史精要辭典》稱王元啟:“著有數(shù)學書多種,《勾股術》(應為《勾股衍》)一書很受當時人推崇,認為是不可多得之書?!盵8]3234《清史》記載:“元啟嘗曰:我無他長,惟好學深思。心知其意而已。然其《勾股衍》一書,幾欲駕梅文鼎而上之。為算術中不可少之書云。”[9]5485-5486《中國書院辭典》的“王元啟”條指出其論學強調(diào)“求解”和“多讀”。[10]368《易學百科全書》“王元啟”條指出:“晚年喜易,治易專言義理,不涉象數(shù)圖書,以人事得失,古今成敗為玩辭玩占之證。著《周易講義》一卷?!盵11]890《浙江人物簡志》也有“王元啟”條。[3]314其所考《史記月表正訛》《史記三書正訛》《漢書律歷志正訛》皆被收在《二十五史補編》第一冊。[12]方豪《中西交通史》“中國歷算所受西洋數(shù)學之影響”一節(jié),列有其亡友姚寶猷撰《基督教教士輸入西洋文化考》,所列書目中亦包括王元啟的《勾股衍》《角度衍》《九章雜論》。[13]
目前雖未發(fā)現(xiàn)王元啟《勾股衍》傳世,但在同時代學者中一定是產(chǎn)生了影響的。《疇人傳》載,“王元啟”條的參考文獻即有《勾股衍》,說明阮元、李銳等人讀過此書。嘉定錢塘(1735-1790)亦曾讀過《勾股衍》,或許就是王元啟的稿本或抄本,并評價“算特其游藝之一耳,而猶神明變化若此”。[14]230只是此時王元啟已去世,錢塘無法與其論學。在當時的學者看來,《勾股衍》的學術成就應是極高的。王元啟較戴震、錢大昕年長十余歲,在乾嘉考據(jù)學興起之前,他的工作已帶有明顯的考據(jù)特征。
清代學者翁方綱為其撰寫墓志銘,[15]對王元啟的評價極高,認為王所學博采漢學、宋學,執(zhí)教30多年,學行品行堪稱卓越。清代學者王昶對王元啟的工作亦給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元啟“長于推步,前史月日參錯者,均為考定。惜名位不彰,人鮮知者。曾主山東濼源書院,余奉使至濟南,往訪之,始得悉其學術”。王昶奉命往濟南考察,專程前往探訪王元啟,此時他已67歲。王元啟已刊著作主要有《祗平居士集》[16]和《惺齋先生雜著》[17]?!鹅笃骄邮考肥窃谄渥油跎蝎k的校訂下,由王昶出資刊刻。
陳久金先生關注過王元啟的工作,[18]另外趙繼寧在《〈史記·天官書〉研究論略》[19]一文中亦提及他的工作。目前,強曉倩[20]、王衛(wèi)芬等對其著作《讀韓記疑》做過深入研究。王元啟與乾隆時期官員徐績、陸耀、楊仲興、胡德琳、姚梁、王昶等皆有交往,與沈光邦、萬光泰、盛百二等學者亦有學術切磋。然而據(jù)目前的研究來看,對王元啟生平、交游的時間脈絡還未有清晰準確的認識,對其所處乾隆時期代表的中層學者的典型性還缺少相關研究。筆者不揣淺陋,根據(jù)王元啟《祗平居士文集》《惺齋先生雜著》并結(jié)合相關史料,撰此年譜,補充這一缺憾。其歷算工作將另文專述。
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甲午,一歲
七月十一日,出生于浙江嘉興新豐鎮(zhèn)。先祖自杭州遷嘉興,曾祖國泰,祖父承榮,父昌業(yè)(1683-1754),世有隱德。
“相傳魏國文正公后。建炎之亂,從遷而南。始家臨安,中由海鹽徙今嘉興之蛋浜。……明季之亂,譜牒散亡。今所知者,先生以上六世。中間轉(zhuǎn)徙平湖者復二世,至先生之考顯伯府君復遷于嘉興,居新豐鎮(zhèn)。去蛋浜三里。”(先考敦靖先生述[16]卷29,211-217)
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四歲
萬光泰生。著有《方程詳說續(xù)說》《方程管窺》。[21]
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己亥,六歲
元啟自六歲入家塾。(上王宗丞座師書[16]卷13,99-100)
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庚子,七歲
盛百二(1720-?)生。著有《柚堂筆談》《尚書釋天》等。
1721年,康熙六十年,辛丑,八歲
江聲(1721-1799)生。著有《恒星說》等。
梅文鼎(1633-1721)卒。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壬寅,九歲
陳厚耀(1648-1722)卒。
1723年,雍正元年,癸卯,十歲
陸 耀(1723-1785)生。主 編《切 問 齋文抄》。
1724年,雍正二年,甲辰,十一歲
戴震生。著有《勾股割圓記》《九章算術訂訛補圖》等。
1725年,雍正三年,乙巳,十二歲
程瑤田(1725-1814)生。
1728年,雍正六年,戊申,十五歲
錢大昕(1728-1804)生。
1729年,雍正七年,己酉,十六歲
鄉(xiāng)試落第。
“元啟幼攻舉業(yè),自己酉鄉(xiāng)試報罷后,忽念此事不足以竟吾學,遂發(fā)憤篤專于古”。(與陸朗夫廉使書[16]卷18,138-139)
王蘭生①王蘭生(1679-1737),雍正四年(1726)十月由司業(yè)差浙江學政。雍正七年(1729)九月,改授安徽學政。內(nèi)閣學士(1731-1736),雍正九年辛亥(1731)二月廿日(3月27日)翰林院侍讀學士遷安徽學政。雍正十年(1732)七月初二日(8月21日),江南鄉(xiāng)試正考官,十一月初七日(12月23日),由安徽學政改授陜西學政。乾隆元年十一月初四日(1736年12月5日)遷刑部右侍郎。董邦達,乾隆十二年丁卯七月十三日(1747年8月18日)由翰林院侍讀學士遷內(nèi)閣學士,旋及丁憂免。乾隆十五年庚午正月初四日(1750年2月10日)服滿原任授。乾隆九年甲子(1744)十二月,浙江學政彭啟豐改為陳其凝。在浙江學政任上,元啟與友人褚紹可同受學于王公。
“不孝年十六歲受知于學使者交河王公,時合郡之士會千余人,公獨進不孝與語,授之于《周易解義》、洪范《論握奇經(jīng)注》及宋儒周程張子之書,凡數(shù)十冊勖之,以古圣賢有用之學,且為口講《論語》《中庸》之書,至日午不倦?!保ㄏ瓤级鼐赶壬觯?/p>
交河王公即王蘭生。
“年友褚君紹可,自未膺鄉(xiāng)薦時與余同受知于督學交河王公、豫章帥公②帥公,即帥念祖,豫章(今江西南昌)人。雍正十一年五月廿五(1733年7月6日)至乾隆元年七月初十(1736年8月16日)在浙江學政任上。之門,相好有素。故于諸同年中為最親,在京師無日不相過從?!保夷咐钐嫒藟坌騕16]卷12,90)
此后游學于各地,結(jié)交賢士大夫。
“然不孝自幼薄游吳越,既而溯淮江,涉汶泗,遍歷齊魯燕趙之郊,所至得與其賢士大夫游,求其篤誠守道于古圣賢人之言?!保ㄏ瓤级鼐赶壬觯?/p>
1731年,雍正九年,辛癸,十八歲
嚴長明(1731-1787)生。
1732年,雍正十年,壬子,十九歲
七月,王蘭生任江南鄉(xiāng)試正考官。
“(雍正)九年二月,擢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十年)七月,充江南鄉(xiāng)試正考官。得士比粵東尤盛。以學使典鄉(xiāng)試者,前此未有,有之自府君始?!保@考坦齋府君行狀,[22]459梅瑴成)
業(yè)師張煌園敬業(yè)先生于該年領鄉(xiāng)薦。王元啟曾于童子試后受業(yè)于張敬業(yè)。張敬業(yè)后被舉薦為中書舍人,升內(nèi)閣典籍、主事、奉政大夫。年七十告老還鄉(xiāng)。王元啟游京師時曾館其邸第。
“余髫髻(幼年)時與金君兆奇同以童子就試于縣。……后二年(篁園先生)設教吾里,元啟始從而受業(yè)焉。……已而先生以壬子領鄉(xiāng)薦,……最后甲子歲,元啟亦幸忝與薦書,人謂吾師門下科目之盛,幾于歲占其一,爭以得士為先生慶,而先生亦自喜其賞識不謬焉。先生自領鄉(xiāng)薦后,得官中書舍人,升內(nèi)閣典籍,秩滿外遷,當為郡丞。已奉特旨改升主事,晉階奉政大夫。尋請告歸。先生于是年七十矣。先生仕宦以來,未嘗設館授徒,……往余計偕在京,會先生奉命出督通州倉儲事,邀余館其邸第。令與叔子孝烜共游處,因得重侍先生。于公退之余,先生肫然師弟之愛,所以教誨之者,無間于弱歲請業(yè)之時?!獑⒆阅畹靡云涿麖叵壬笥艺撸式裼嗨氖暌?。先生之屬望于元啟者甚至,而不肖無狀,坐廢清時,無以彰顯先生教澤之貽。今捧觴從諸君子后,其亦何能無愧矣乎?”(篁園先生壽序[16]卷10,79-80)
1733年,雍正十一年,癸丑,二十歲
1734年,雍正十二年,甲寅,二十一歲
陳萬策(1674-1734)卒。
1735年,雍正十三年,乙卯,二十二歲
其妹婿吳邦俊入贅。
“歲乙卯,吳邦俊初來為婿。”(先考敦靖先生述)
錢塘(1735-1790)生。
1737年,乾隆二年,丁巳,二十四歲
王蘭生(1679-1737)卒。
1738年,乾隆三年,戊午,二十五歲
丁杰(1738-1807)生。
年希堯(1671-1738)卒。著有《視學》《三角學摘要》。
1739年,乾隆四年,己未,二十六歲
孔繼涵(1739-1784)生。
惠士奇(1669/1671-1739/1741)卒。
1737-1743年,乾隆二年-乾隆八年,二十四-三十歲
丁巳至癸亥,館昆山汪氏。(四書講義序[16]卷6,48)
“汪生廷楚,字薪翹。其先自徽歙徙浙之錢塘吳淞間。至生父守潛,遂著籍昆山,為昆山人?!踉獑⒃唬河囵^汪氏七年,中間欲辭去,生惶遽駭走,急趨其尊人暨諸戚友為挽留計,意若將終身于余者。不知予何所悅于生而誠服如是?!保ㄍ羯⒊鱗16]卷26,195)
1741年,乾隆六年,辛酉,二十八歲
歲辛酉,為其母沈太孺人做壽。(先考敦靖先生述)
1744年,乾隆九年,甲子,三十一歲
參加鄉(xiāng)試,中舉人。
該年浙江鄉(xiāng)試六月十八(1744年7月27日)進行,主考官王會汾,時為內(nèi)閣學士;[23]官獻瑤,時為翰林院編修。該年浙江學政為彭啟豐、陳其凝。[23]2652-2654
“乾隆九年,太史官先生奉命副、學士王公主浙江試。元啟幸其選,未晉謁。先生以復命入京……元啟益自幸獲良先生。今年計偕北上,私念旦暮拜先生,必得朝夕受教于門下。比至京,先生又奉廣東學政之命先一月赴任所去?!保ü偬蛉藟坌騕16]卷12,90)
1745年,乾隆十年,乙丑,三十二歲
在京師交友問學,結(jié)識沈光邦、萬光泰等人。
“乙丑之歲,余寓京師。天壇之神樂觀天臺沈中翰光邦①沈光邦,生卒年不詳,字廷揚,浙江臨海人??滴醵迥昵昂笤谑???滴跏吣辏?678)舉人,官內(nèi)閣中書,遷福建漳州府同知,未赴卒。精于算術,尤深于律學,能自制刻漏壺,積二十年之研究,成《易律通解》一書。又工詩,有香魚十二詠、爆竹八十韻傳世。為余言納甲之法,從枝求干,視其所值之行為定?!保{音指掌圖說[16]卷2,21)
“亡友萬光泰循初②萬光泰(1717-1755),字循初,一字晴初,號柘坡,秀水(浙江嘉興)人。乾隆元年(1736)進士,工詩,善山水,善篆刻,兼精算學。著有《柘坡詩集》《徇子莊印樸》。最精聲韻之學,然自謂達心而拙于口,屢索余代為疏解將以示其友人。余不暇以為。頃余被罪幽居,寢食外無一事。偶憶乙丑初入京師,得《國書》讀之。雖不能兼通其義訓,然頗略曉其聲類分合之故?!保▏鴷鈁16]卷4,34)
王又曾與王元啟為同族兄弟。王又曾與萬光泰交好,通過王又曾,王元啟與萬光泰相識。萬光泰著有《柘坡居士集》《算學新說》等。
1746年,乾隆十一年,丙寅,三十三歲
從京師歸嘉興。
“丙寅春,不孝歸自都門?!保ㄏ瓤级鼐赶壬觯?/p>
作“題沈石田畫”,時乾隆丙寅重九前
四日。[16]卷10,178
次子王尚繩生。
李潢(1746-1812)生。著有《九章算術細草圖說》九卷,《海島算經(jīng)細草圖說》一卷。沈欽裴補草。
紀大奎(1746-1825)生。
莊亨陽(1686-1746)卒。著有《幾何原本舉要》(莊氏算學本)。
1747年,乾隆十二年,丁卯,三十四歲
九月,潘思榘(謚號敏惠)由安徽巡撫改福建巡撫。直至1752年3月去世。
顧陳垿(1678-1747)卒。
1748年,乾隆十三年,戊辰,三十五歲
講學天津。
“(講論)尚有戊辰己巳間存天津徐氏?!保ㄋ臅v義序)
1749年,乾隆十四年,己巳,三十六歲
在京師。
“先余己巳在京師。”(題示兩兒書稿后[16]卷23,176-177)
講學天津。(四書講義序)
1751年,乾隆十六年,辛未,三十八歲
乾隆十六年辛未,中三甲第十名進士。[2]499
“辛未成進士,得附門墻?!櫮罾细敢阉ィ荒懿蛔院?。”(上座師孫閣老書[16]卷13,98-99)
該年會試主考官4位:劉統(tǒng)勛、介福、孫嘉淦①孫嘉淦(1683-1753),字錫公,號懿齋,別號靜軒,山西太原府興縣人??滴跷迨辏?713)進士,仕康、雍、乾三朝,歷官翰林院檢討,安徽、直隸學政、河東鹽政、左都御史,湖廣總督、直隸總督,至吏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以為官清廉、敢言直諫聞名。、董邦達;讀卷官12人:來保、彭啟豐、汪由敦、史貽直、嵇瓚、錢陳群、阿克敦、嵩壽、梅瑴成、李因培、秦蕙田、吳應枚;教習2人:阿克敦、孫嘉淦。②乾隆辛未科(1751)會試,主考官四位,為劉統(tǒng)勛(刑部尚書兼翰林院)、介福(禮部左侍郎)、孫嘉淦(工部尚書)、董邦達(內(nèi)閣學士)。讀卷官有來保(軍機大臣、文華殿大學士)、彭啟豐(吏部左侍郎)、汪由敦(兵部右侍郎)、史貽直(文淵閣大學士)、嵇瓚(戶部左侍郎)、錢陳群(刑部左侍郎)、阿克敦(刑部尚書兼翰林院)、嵩壽(禮部右侍郎)、梅瑴成(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因培(內(nèi)閣學士)、秦蕙田(刑部右侍郎)、吳應枚(大理寺卿)。會試主考官及讀卷官一般由大學士、軍機大臣、內(nèi)閣學士、六部尚書、侍郎、翰林院、都察院、京卿等構成。教習則由其中兩人組成。該年浙江學政為雷鈜、彭啟豐。王元啟現(xiàn)有資料中,這是唯一一次與梅瑴成有直接關聯(lián)的事件。
另據(jù)《清高宗實錄》卷三百九十載,乾隆十六年辛未閏五月壬申,內(nèi)閣翰林院領新進士引見,得旨:
“新科進士,除一甲吳鴻、饒學曙、周澧已經(jīng)授職外,沈栻、劉墉……范思皇俱著改為庶吉士?!顑?、顧惠懋……王元啟、吳儒清、胡圻俱分發(fā)各省以知縣用?!盵24]122-123
辛未六月,過天津。(先考敦靖先生述)
1752年,乾隆十七年,壬申,三十九歲
辛未年十二月至壬申年三月初二日任將樂知縣、縣令。改革排糶之法,觸及大商戶利益。十旬而罷,幽居南劍州③南劍州,地名,現(xiàn)在是福建南平市延平區(qū)一帶,位于福建省北部,地處武夷山脈北段東南側(cè)。因傳說“干將莫邪”在此“雙劍化龍”而得名劍州、劍津。后為與四川劍州區(qū)別,所以又名南劍州。。(上吳僉憲書[16]卷13,100-103)
“乾隆十七年二月十四日,余有事往界竹,過坊頭?!保〞鴹钌徥鲜耓16]卷23,175)
“壬申夏,余有事三山?!保ǖ茏勇氀a注序[16]卷6,48)
“壬申秋,余被廢為民,幽居南劍?!保ㄔS母陳孺人壽序[16]卷12,92)
“壬申冬十一月至前一日,余時以罪被廢為民,幽居南劍州清隱石室。室無圖史為娛。燈下閱《時憲書》,偶憶其語,因撰此圖?!保{音指掌圖說)
作《納音指掌圖說》。
作《弟子職補注》。
數(shù)學著作《勾股衍》的構思可能始于該年。
孔廣森(1752-1786)生。
1753年,乾隆十八年,癸酉,四十歲
將樂令被廢后,幽居南劍州,致書其父。
“不孝攝令將樂被廢,后幽居南劍。……時先生僑處會城(廣東江門一帶),不孝書述其事以慰先生”(先考敦靖先生述)
致信辛未主考官、工部尚書孫嘉淦,澄清遭彈劾之事。
“叩別之日,猶蒙稱許,知其必為廉辦之吏。又蒙手賜名柬致前撫軍潘公(潘思榘),祝其為相好之同門。不意作吏三月,……遂遭彈劾?!蚨拢⒘S遇璉歸自都門,獨蒙老夫子遠寄手柬存問。珍捧之下,感而隕涕。以吾夫子言勛所加,舉世視為輕重,豈肯漫以名柬賜污濁之吏哉?”(上座師孫閣老書)
根據(jù)信中提及的時間,判斷此信應寫于1753年。
致信王會汾(時任宗人府丞,王元啟鄉(xiāng)試主考官)說明遭彈劾之事。(上王宗丞座師書)
王會汾(1704-1764),字蓀服,號晉川,江蘇無錫人。乾隆二年(1737)進士,歷官吏部侍郎、大理寺卿,充武英殿經(jīng)史館總裁。著有《梁溪詩抄》。1744年浙江鄉(xiāng)試主考官為王會汾、官獻瑤。1750年10月由大理寺少卿遷宗人府丞,1752年7月乞養(yǎng)。
致信吳僉憲(筆者推斷此人應為吳應枚①吳應枚,字小颕,一字颕庵,歸安(今浙江湖州)人,應棻弟。雍正二年(1724)進士,1732-1734年提督云南學政,1739-1741奉天府尹,1748-1750年鴻臚寺卿,1751年大理寺卿。山水師王原祁。著有《客槎集》《墨香幢詩》《題畫詩跋》《清畫家詩史》《畫傳編韻》《畫囊》《耕硯田齋筆記》。可能去世于1751年,因在《清代職官年表》中“京卿年表”未查到此人。,時任都察院僉都御史)。(上吳僉憲書)
“余昔承乏將樂?!镉舷乃脑拢嗉茸?,廢為民,幽居南劍州僧寺。”(蕭素亭壽序[16]卷10,69)
“歲癸酉,余重至將樂。”(浮屠祖真母孔姥壽序[16]卷12,97)
作“題揭柏區(qū)書扇后”,“癸酉夏,別一歲余矣。先生來視余于南劍州之僧寺”。[16]卷10,178
在將樂正音書院。
“癸酉甲戌間,將樂諸生人各記其所得,未有匯錄而傳之者?!保ㄋ臅v義序)
作《熊氏祠堂記》。
“熊氏遂稱將樂望族,其建宗祠,自乾隆元年始,至十八年增葺之?!耙亓罴闻d王元啟為之記。”[16]卷21,166
孫星衍(1753-1818)生。
1754年,乾隆十九年,甲戌,四十一歲
在將樂。
“顧念老父已衰,不能不自憾?!保ㄉ献鶐煂O閣老書)
四月二十五日,元啟父卒。約在是年九月,作《先考敦靖先生述》。
“敦靖先生既卒,……及是逾四月矣?!壬滴醵耆尚缌率辛瘴磿r,以乾隆十九年甲戌四月二十五日未時卒于福建將樂之正音書院?!衲旰?,寓將樂之學宮?!保ㄏ瓤级鼐赶壬觯?/p>
主將樂正音書院。
張敦仁(1754-1834)生。著有《緝古算經(jīng)細草》3卷,《開方補記》9卷,《求一算術》3卷,《求一通解》2卷等。
1755年,乾隆二十年,乙亥,四十二歲
為道南書院山長。
“歲乙亥,余為道南書院之長,六邑之士皆來執(zhí)經(jīng)受業(yè)于門?!保▏廊a時文序[16]卷10,61)
作“徐母墓志銘”。
“今年四月,將在延平,……今年實乾隆二十年,是為銘?!盵16]卷10,192
凌廷堪(1755-1809)生。
戴震《勾股割圓記》成于該年。[25]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丁丑,四十四歲
作《國書解》。在延平、仙游講學。
“乙亥以后,延平、仙游諸生所記,長兒尚玨輯成二冊?!保ㄋ臅v義序)
二月十一日,于揚州三汊河迎駕,作《進先師廟制考表》進獻。
“辛未進士原任福建將樂縣知縣臣王元啟謹奏:臣自罷官以后,流寓閩中,欣聞皇上車駕重幸江浙,因于去臘十九日自仙游扶服即路,至本年二月十一日在揚州三汊河叩迎圣駕,荷蒙溫旨,垂問再三。又以臣獻賦一首,欽賜臣縀一匹,殊榮異寵。下獸舞雖在飛走之倫,咸思自獻其愚以助彰圣治。臣昔被廢之初,自分無用于世,因時時思理舊學。偶有所得,輒復著之于文。……謹奉表隨進以聞?!盵17]第20冊,19b-20b
其子王尚玨在附記中提到:
“右《先師廟制考》,乾隆二十二年,家君于三汊河接駕,曾就正故少宰錫山王晉川(即王會汾)先生。后于蘇州送駕,寓先生第室。一日歸自行宮,語家君曰:上將幸闕里,子所為《廟制考》,可赍往曲阜呈獻,必蒙收采。因撰表裝潢成帙,擬為山左之行。既以囊資告罄而返。”[17]第20冊,20b
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四十五歲
作《金溪渡重建浮橋碑記》。
“……即命練日塢工經(jīng),始乾隆戊寅某年月日,至某月日落成?!盵16]卷21,164
徐養(yǎng)原(1758-1825)生。著有《九章重差補圖》。
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己卯,四十六歲
仙游講學。
“大抵戊寅、己卯歲仙游講論為多?!保ㄋ臅v義序)
顧棟高(1679-1759)卒。
安清翹(1759-1830)生。
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庚辰,四十七歲
作《周象存壽序》。
“乾隆庚辰九月六日,將樂周君象存七十之誕辰也。”[16]卷10,78
過將樂。
“歲己卯,君年六十,時余在他所,不相聞。后一年,余復過其縣(將樂),……已復治裝北上,不果為。今年余客居山左,忽念與君相隔已越四千里,后會不可期,愴然至不可為懷?!保ㄊ捝w思壽序[16]卷10,79)
冬,往濟南。
“庚辰冬,道出濟南。”(與張少儀①張鳳孫(生卒年不詳),江蘇華亭人,字少儀。雍正十年副貢,乾隆間薦舉鴻博,后薦經(jīng)學,均下第。歷官云南糧儲道,刑部郎中。詩秀杰清麗,又工駢文。著有《柏香書屋詩抄》。同年書[16]卷16,125-126)
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四十八歲
辛巳夏,卜居郡城(濟南)。(與陸朗夫論祭祀書三[16]卷18,141)
冬,所批書稿毀于火。
“辛巳冬,祝融為厲,生平手批書數(shù)千卷,悉爐于火?!保ㄅc陸朗夫廉使書)
四書講義“其一冊辛巳冬燼于火”。(四書講義序)
辛巳以后,客游河北衛(wèi)輝(崇本書院)及山左兗(兗州濼源書院)、曹(曹州重華書院)二郡。(四書講義序)
江藩(1761-1830)生。
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四十九歲
在河北衛(wèi)輝。作《史記正訛》三卷序。
“乾隆二十七年秋八月,嘉興王元啟書于衛(wèi)郡之崇本書院?!盵17]第11冊
《蕭蓋思壽序》可能作于1762年。
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癸未,五十歲
在山東曹州。作“代葉撫軍為曹郡僚吏公祝徐封君壽序”。
“曹州太守徐君之父封奉直公,以十一月十六日為其誕生之辰,今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為甲子一周?!盵16]卷15,80
焦循(1763-1820)生。著有《開方釋例》《加減乘除釋》《釋弧》《釋圓》《釋橢》。
江永(1681-1763)卒。著有《翼梅》(一名《數(shù)學》)。
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甲申,五十一歲
主曹州重華書院。成《勾股衍》初稿。
“甲申秋仲,病臥重華書院,……書成,總凡百十四則,名之曰《句股衍》。”(勾股衍總序[16]卷15,64-65)
或于是年,代作《濟寧州重建衙署記》。
“乾隆二十三年,夏某奉命來守濟寧?!尤?,……明年,會天子南巡②乾隆帝曾于1751年(乾隆十六年)、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1765年(乾隆三十年)、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六次巡幸江南。按照文中的時間推算,此處所說的“天子南巡”應指1762年。,……因追書其歲月而為之記?!盵16]卷21,165-166
阮元(1764-1849)生。
秦惠田(1702-1764)卒。
梅瑴成(1681-1764)卒。梅文鼎孫,官至左都御史?!队茢?shù)理精蘊》總編。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丙戌,五十三歲
丙戌重赴延平、將樂。(四書講義序)
或在是年,代作《延平道南書院碑記》。[16]卷15,161
作“書徐貞女事”。[16]卷23,175
顧廣圻(1766-1835)生。
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丁亥,五十四歲
丁亥以后,主邵武、順昌書院。(四書講義序)
“元啟客寓樵川一載,不異列子之居鄭。……因小兒留住梅坪候竹簰,行李未至,孤坐陳坊,逆旅仰數(shù)屋椽之外,別無余事?!保ㄅc張少儀同年書)
“家君手批邑志……丁亥歲重過將樂,揭君天保以其手錄副本見貽?!盵17]第20冊,2a
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戊子,五十五歲
主順昌之華陽書院。
“昔歲戊子,余奉觀察楊公之命來主華陽書院?!保▍硒D山壽序[16]卷11,83)
作《順昌縣新修儒學記》。
“經(jīng)乾隆癸未月日,越乙酉月日落成?!盵16]卷21,162
“往余為道南書院之長,……今年春,余承巡道楊公之命,自樵川(福建邵武)移講華陽?!保ǚ蛾毓葔坌騕16]卷11,84)
戊子冬,余重過其縣(將樂)。(與將樂諸生論邑志舛漏書序[16]卷15,53)
汪萊(1768-1813)生。
許宗彥(1768-1806)生。
戴敦元(1768-1834)生。
張鑑(1768-1850)生。
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己丑,五十六歲
在延平。作《與將樂諸生論邑志舛漏書并序》。
“往余攝令將樂,匯覽邑乘,……陸生振奇見而悅之,因為匯錄一冊,以附原書之后,且以副本見貽。余題之曰:與將樂諸生論邑志舛漏書?!∪哪甏赫率卸?,嘉興王元啟書于延平清隱石室。”[17]第20冊,1a-1b
作“順昌縣知縣陳侯德政記”。
“侯諱瑛,字貫千,江西寧州人。乾隆戊辰進士。以二十五年某月蒞任。在縣九載,以治行卓殊。侯升府同知,未及而卒?!盵16]卷22,169-170
作“呂鳧山壽序”。
“翁以己丑三月十三日為其六十之誕辰……而天莊兄弟輩再拜,乞余文為序。余既與吉水有同年之舊,樂為道其家門之慶?!眳硒D山,即吉水知縣呂天芹,交好十余年。[16]卷11,83
李銳(1769-1817)生。
李兆洛(1769-1841)生。
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庚寅,五十七歲
與羅英極書。
“自丙子迨今十四年矣。今將遠別,勉踐前諾,得蒙專使賚送,足征師友摯愛?!盵16]卷20,155
與鄧驥書。[16]卷20,156
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辛卯,五十八歲
該年十月廿日(11月25日),徐績①徐績(1731-1811),漢軍正藍旗人。1769年2月,由濟東道遷山東按察使,丁憂免。其祖父為徐湛恩。由工部右侍郎出任山東巡撫。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月改授河南巡撫。其后直至1786年,山東巡撫依序為:楊景素、郝碩、國泰、明興。[23]1622-1625
黃承吉(1771-1842)生。
沈大成(1700-1771)卒。著有《九章解》。
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壬辰,五十九歲
客居山東。得山東巡撫徐績之邀,主濼源書院。與胡德琳、盛百二等交游。
“蓋得徐公(徐績)書院一席資脯以膳家。而元啟衰年善病,又得閣下為之供其藥餌,首尾一載有余,始得果然成集?!保ㄅc胡書巢②胡德琳,袁枚妹夫,字書巢,生卒年不詳,廣西臨桂人,乾隆十七年(1752)進士。主修《乾隆歷城縣志》。著有《碧腴齋詩存》八卷,袁枚作序,隨園藏版。《小蒼山尺牘》中有多封通信。書[16]卷17,134)
或在該年,作“與徐毅齋中丞書”,負責編寫徐湛恩③徐湛恩(1672-1755),字沛皇,漢軍正藍旗人。文集?!跋乳w學遺稿……”[16]卷20,175
“維壬辰之秋九,余始客乎濼陽。謬虛名之忝竊,來省會之冠裳。……忽六易乎星霜。”(祭李觀察文[16]卷29,223)
約在該年,作《四書講義》序。
“茲來濼口④濼口,今山東濟南城區(qū)北部。,長兒攜得辛巳焚余一冊出示,諸生往往傳相抄錄?!保ㄋ臅v義序)
“壬辰冬,客游東昌⑤東昌,今山東聊城。,胡太守以新輯《濟寧志稿》屬為裁定。”(與陸朗夫求勘正濟寧圖記書[16]卷19,152-153)
“壬辰冬,余延王惺齋先生修《濟寧州志》,得讀所校《史記》《漢書》二書,……”(胡德琳《校正朝邑志序》[17]第15冊)
代山東巡撫徐績作《蓬萊閣閱水操記》⑥該文另見:張永強.蓬萊金石錄[M].濟南:黃河出版社,2007:165.。
“三十七年秋,余以閱兵至此,得游所謂蓬萊閣者,……乾隆三十七年八月某官某記?!盵16]卷21,165
作《濟寧圖記例略引言》。[16]卷6,53
修《濟寧圖記》。(與胡書巢論修濟寧圖記三[16]卷17,130-131)
或在該年,與胡偶韓先生書。
“辱前輩知愛,愧無以效忠門下,知令孫初學文字,……《破承》一冊一并寄呈。”[16]卷20,157
“旬日前曾有片紙開列數(shù)款,囑東君向濟寧藍君處查詢?!保ㄅc王梅生書[16]卷17,134-135)
王元啟評點《震川先生集》,或在此年。
國家圖書館藏管庭芬過錄王元啟、張士元等評點《震川先生集》一部,此書《凡例》后錄題識兩則:“乾隆壬辰嘉平月依嘉興王惺齋元啟評點”和“柚堂記”。此本中王元啟評語乃源自錢泰吉轉(zhuǎn)錄自盛百二過錄本。[26]另《盛柚堂手批震川全集》中有:康熙本震川文集三十卷,別集十卷,秀水盛柚堂先生百二手批本。先生以經(jīng)術名世,所著《尚書釋天》一書,余曾有之,其柚堂文存,則久訪未獲,此蓋手臨王惺齋評本,其中凡例上自識云:乾隆壬辰嘉平月依嘉興王惺齋元啟批點。[27]
五月,孫廷槐遷任山東按察使。直至乾隆四十年(1775)十月降為道員。
張作楠(1772-1850)生。
屈曾發(fā)《九數(shù)通考》(一名《數(shù)學精詳》)十二卷于該年刊刻。
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六十歲
作《公 孫 橋 記》。[16]卷21,163與 楊 讱 庵①楊讱庵,即楊仲興(1694-1775),字直庭,號讱庵,廣東嘉應人。雍正八年(1730)進士。歷官福建清流知縣,江西興安知縣,湖北按察使,刑部郎中。著有《四余文集》《四余偶錄》。事跡見《清史列傳》林蒲封傳附。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十四日(1774年1月25日)楊仲興任湖北按察使,次年七月初四日(1774年8月10日)被召入京。(錢實甫.清代職官年表[M].北京:中華書局,1980:2078-2079.)觀 察書。[16]卷16,126與 楊 讱 庵 觀 察 書 二。[16]卷16,127-128
作《校正朝邑志》跋語。
“……竊謂此書(指韓邦靖汝慶所撰《朝邑志》),筆力旋斡之能在《武功志》之上,而前輩不甚言之,可怪也。余特愛其繁簡之際,去取有方,質(zhì)以己意,所不合者十二三,因稍為核正。命兒子尚玨錄而藏之,并書其后如此。癸巳立春日祗平居士王元啟書。”[17]第15冊,23b-24a
作《四書講義》序。
“與諸生講評書義。癸酉甲戌間,將樂諸生人各記其所得,……癸巳春三月祗平居士王元啟書于濼陽書院?!?/p>
《大學講義》《論語講義》《孟子講義》《中庸講義》或作于此年前后。
作《周易講義》一卷。
王尚玨《周易講義》后記:乾隆三十八年七月十一日為吾父六十生辰,時方掌教濼陽,慮省會諸公遠來為壽,先一日避諸鵲山寺,瀕行,獨攜《周易》數(shù)冊,為客中消磨永晷之計。比歸,蠅頭小字密札行間。[17]第1冊,39b-40a
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甲午,六十一歲
代李學使壽徐中丞序。[16]卷16,84-85
《校正朝邑志》付梓,胡德琳作序。
“壬辰冬,余延王惺齋先生修《濟寧州志》,得讀所校《史記》《漢書》二書,……因為繕校付梓,并序其緣始,如此。乾隆三十九年秋七月東昌府知府桂林胡德琳序?!盵17]第15冊,1a-2a
1775年,乾隆四十年,乙未,六十二歲
《校正朝邑志》刻成。
楊志梁作《校正朝邑志后序》:“……是書郡伯之序已詳。先生復命余綴名其末,因為記其刻成之歲月而并志。余力所不能而有待于他賢之繼成其事者,以為是書之后序云。乾隆四十年春三月。日照縣知縣海鹽楊志梁書?!?/p>
《周易講義》王尚玨作識。
“乾隆四十年五月望日男尚玨謹識于德平之敬業(yè)書院?!?/p>
《四書講義》王尚玨作識。
“家君講說書,義門弟子多有記錄,其散失焚毀者不計,存者若曹郡重華書院講義,尚可訪輯,天津則徐君仁復,聞其于家君講義至今收拾無遺。邵武順昌則舍弟尚繩錄而藏之,尚玨所輯蓋其十之一二而已。然而《大學》一書尚玨乙亥歲親承指授,其說多散見于大全或問及真西山衍義諸書,參以諸生所記,得四十余紙。雖不備,庶幾十存六七。今故先為鏤板。其他自論語以下,尚俟匯訪匯刊,凡諸生所記有得諸家君子之手評者,有得諸口授而私為記述者,故篇中或稱愚或稱先生,前后錯出不一,今姑悉仍其舊云。乙未中秋前五日男尚玨謹識。”(四書講義)
《惺齋文鈔》王尚玨附記。
“家君寓閩最久。閩人好文,多請為家君代刊文集。不許。或問之,輒曰:姑俟后世子云。尚玨嘗乘間從容請曰:與其使后人能讀吾書,曷若親見吾書行世之為可樂?家君曰:否。使吾言果有可傳,身后必不泯滅。如其不然,及身行世何為?今年春,楊丈蓀皋(即楊志梁)為家君刊《校正朝邑志》成。尚玨復以為請,固不許。因仿《朝邑志》例為纂錄家君評注古人之書及諸經(jīng)講義,先刊一二,而是書為前輩晉川(王會汾)先生所嘉許,且謂可以進御,亦附刻焉。其他碑志傳記論贊書序之文,仍為篋而藏之,俟異日得請后再刻焉。乙未中秋前一日男尚玨謹識。”[17]第20冊,20b-21b
該年十月十一(11月3日),陸耀由山西運河道遷山東按察使。直至乾隆四十三年閏六月十三(1778年8月5日)遷山東布政使。[23]2080-2083
施彥士(1775-1835)生。
余正燮(1775-1840)生。
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丙申,六十三歲
此年準備南歸,得陸耀邀請,主濼源書院。
“元啟客居四載,自閣下外知交落落。忽爾鱸魚動念,于初四日入城,向新運使告辭南返。不謂運使亦一書生,挽留甚切。窺其意似必不令元啟拂袖告行者,姑俟將來定局后再商行止可耳?!獑⒔衲炅腥保ㄅc胡書巢書[16]卷17,137-138)
“答胡書巢書”“與陸朗夫廉使書”“與陸朗夫論祭祀書一”“與陸朗夫論祭祀書二”“與陸朗夫論祭祀書三”皆是該年與友人論學書信。
王尚玨作《與將樂諸生論邑志舛漏書》識語。
“廖君《邑志糾繆》《(邑志)補遺》二書,家君評識之語久經(jīng)編錄成帙,……乾隆四十一年八月既望男尚玨謹識于濼陽書院之南軒?!盵16]卷10,54
劉逢祿(1776-1829)生。
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六十四歲
作《山東武鄉(xiāng)試錄后序》。
“四十二年冬十月,當天下有武鄉(xiāng)試之期,山左有司恪遵令式從事?!盵16]卷10,54
復信姚梁①姚佃芝,即姚梁(1736-?),字佃芝,又字甸之,清浙江慶元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己丑進士。終身仕宦,為官清正。卒于河間府署。乾隆四十二年(1777)八月,由宗人府主事差山東提督學政。自1778至1780年7月兼任山東學政。(錢實甫.清代職官年表[M].北京:中華書局,1980:2674.),說明與陸耀在禮法中祭法上的不同觀點。
“青來先生與鄙人往還半載,議論往往多合,獨至祭法則彼此抵牾,不能相下?!保◤鸵Φ柚W使書[16]卷19,146)
與姚學使論祭祀書。[16]卷19,146-150
作《弟子職補注序》。
“壬申夏……逮今二十六年矣。近長兒尚玨聞先民張爾岐亦有注釋,因訪得其書,重有采摭,命之曰補注,非敢謂有得于古人立教之意,聊取疏通其義訓,使句子曉析,不至以艱深而廢讀耳……乾隆四十二年二月春分前一日祗平居士王元啟書于濟南濼陽
書院?!盵16]卷6,48;[17]第15冊
與陸朗夫書,論及《勾股衍》成書經(jīng)過。
“首正無事,偶檢篋中舊著《勾股衍》一書,……會得蒿庵《弟子職批注》一書,此書二十年前亦嘗手
為之注。”[16]卷15,154-155
丁酉年八月,蒿庵書院竣工。陸耀聘任王元啟為院長。(蒿庵書院碑)[28]
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戊戌,六十五歲
與陸朗夫書,陳述對《家祭論》的觀點。
“去冬,姚佃芝學使以閣下所著《家祭論》
見示……”[16]卷19,150-151
“復陸朗夫書”(討論張爾岐)、“與陸朗夫論蒿庵集中釋迦院記書”“與陸朗夫求勘正濟寧圖記書”“再與陸朗夫書”“答陸朗夫書”(初以王說附會,不合鄙意?!摼攀蹋┙詾樵撃昱c友人論學書信。
代作《重修泗水橋碑記》。
“(康熙)五十四年,前守金一鳳修之,越歲告成。……自(乾?。┧氖昴吃率?,幾閱月而工竣?!嘟鹗爻跣迺r又六十三年矣?!盵16]卷21,164-165
作“祭李觀察文”。
“維壬辰之秋九,余始客乎濼陽。謬虛名之忝竊,來省會之冠裳?!隽缀跣撬?。”[16]卷29,223
該年陰歷十二月十一日(1月28日),陸耀母老乞養(yǎng),直至乾隆四十八年陰歷五月十七日(1783年6月16日),丁憂后接原任布政使。乾隆四十九年陰歷七月初四日(1784年8月19日),遷湖南巡撫。[23]1856,1861胡德琳有“次白云外史韻題鄧尉探梅園三首送朗甫陸方伯終養(yǎng)歸里”。[29]600
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六十七歲
繼續(xù)任蒿庵書院院長。
此年與王昶建立學術聯(lián)系。
據(jù)《述庵先生年譜》乾隆四十五年(該年王昶五十七歲)所記:
“(四月)十九日,……抵濟南,見蒿庵書院院長王惺庵(齋)進士元啟,嘉興人。工推步。所校《史記·天官書》《漢書·律歷志》尤為精核。……六月十一日抵南昌,接印任事?!盵30]
另據(jù)《蒲褐山房詩話》:
“王元啟,字宋賢,號惺齋,嘉興人。乾隆十六年進士,官將樂知縣。有《祗平居士集》。惺齋沖和厚重,神觀從容,足為后生矜式。工古文,尤熟于宋諸儒書、《通鑒綱目》,皆能再三尋繹,補其遺誤。又長于推步,前史月日參錯者,均為考定。惜名位不彰,人鮮知者。曾主山東濼源書院,余奉使至濟南,往訪之,始得悉其學術。嗣后有所論撰,必寄于京師,故《祗平居士集》若干卷,亦予與令子尚玨攜至南昌所審定者。”[31]
庚子以后,歸里杜門。(《讀韓記疑》后附[32])
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六十九歲
焦廷琥(1782-1821)生。
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癸卯,七十歲
著《讀韓附錄》一冊。
“會余著《讀韓附錄》一冊,稍補《洪氏年譜》所未備。錄既成秩,遂書其后,如此。癸卯正月榖日書?!盵32]卷十,附
錢儀吉(1783-1850)生。
1785年,乾隆五十年,乙巳,七十二歲
游浙江四明。
“乙巳夏,旅跡四明。得同年印淞汀觀察手評《韓文考異》之作?!保ㄓ^察印淞汀像贊并序[16]卷29,218-219)
主講浙江鎮(zhèn)海(寧波)之鯤池書院。
陸耀卒。
程恩澤(1785-1837)生。
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丙午,七十三歲
六月,先生卒于家。
《讀韓記疑》卷十后附王尚玨識語:丙午六月病篤時,揮汗擁書,猶手自筆削無倦容。至二十五日,病不能興,乃為輟業(yè)。易簀之前一日,呼不孝、尚繩至臥榻前,語以“《順宗實錄四》有戊午二字,宜改”。某某時已氣喘舌撟,聽之殊不甚了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