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蕾, 王明貴, 楊 帆
肺炎克雷伯菌是臨床分離常見的革蘭陰性桿菌[1],可引起肺炎、血流感染、肝膿腫和眼內(nèi)炎等多種疾病。根據(jù)毒力和致病特點,肺炎克雷伯菌可分為普通肺炎克雷伯菌(cKP)和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vKP)[2]。
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機體防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線,其中中性粒細胞在免疫防御中至關(guān)重要。感染初期,中性粒細胞從外周血被迅速趨化募集至感染部位,進而通過吞噬、中性粒細胞胞外誘捕網(wǎng)(NET)、脫顆粒和活性氧(ROS)等方式發(fā)揮直接抗病原微生物感染作用。中性粒細胞還能與其他免疫細胞(巨噬細胞和樹突狀細胞等)協(xié)同清除病原體[3]。
肺炎克雷伯菌能通過多種途徑逃避機體中性粒細胞的防御作用,本文就此作一綜述,以期更好地理解肺炎克雷伯菌感染。
中性粒細胞可伸出偽足對病原體進行抓捕并吞噬,細胞膜內(nèi)陷包裹病原體形成吞噬小體,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復合體組合、活化并嵌入吞噬小體的脂質(zhì)雙分子層,通過呼吸爆發(fā)產(chǎn)生大量的ROS殺傷病原體[4]。此外,中性粒細胞存在各級顆粒,包括初級顆粒(也稱嗜天青顆粒)、次級顆粒(也稱特異性顆粒)、三級顆粒和分泌囊泡[5]。這些顆粒可向吞噬小體內(nèi)分泌髓過氧化物酶(MPO)和彈性蛋白酶(NE)等抗菌物質(zhì),進一步增強對病原體的殺傷。
肺炎克雷伯菌的莢膜多糖和脂多糖(LPS)可抵抗中性粒細胞的吞噬和殺傷作用[5]。Wang等[6]通過透射電鏡觀察到hvKP被中性粒細胞吞噬后,菌體細胞壁完整,并且可見細菌分裂、繁殖現(xiàn)象,而cKP菌體細胞壁不完整且菌體開始裂解。Pan等[7]敲除了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NTUH-K2044的蛋白酶ClpX和LPS的O抗原轉(zhuǎn)運體Wzm后,發(fā)現(xiàn)敲除株的莢膜減少,使得人中性粒細胞對其吞噬率明顯高于野生株。
果糖-1,6-二磷酸醛縮酶(FBA)也能作為與中性粒細胞的交互因子,有助于肺炎克雷伯菌抗中性粒細胞吞噬,但具體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8]。FBA分布于K1血清型肺炎克雷伯菌的細胞質(zhì)和外膜中,是糖酵解和糖異生途徑的中心酶[8]。
肺炎克雷伯菌的莢膜多糖還抑制中性粒細胞生成ROS[9]。ST258型肺炎克雷伯菌細胞壁組分LPS的脂質(zhì)A組分通過Toll樣受體4(TLR4)傳遞信號,使之被中性粒細胞識別,而多糖組分可能通過另一種受體傳遞負性信號來抑制ROS[10]。
NET是由中性粒細胞形成并釋放到胞外的纖維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包括DNA、組蛋白、MPO、NE、抗菌肽和鈣顆粒蛋白等[11]。NET能捕獲病原體,限制病原體的擴散;NET內(nèi)抗菌物質(zhì)富集,有利于降解毒力因子,也有助于清除病原體。佛波酯(PMA)、LPS、鈣離子載體以及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微生物均可誘導NET形成。NET的形成過程稱為NETosis,這不同于細胞壞死和凋亡,是一種新型的細胞程序性死亡方式。
目前認為NETosis可通過以下3 種模式發(fā) 生[12]:①依賴NADPH的NETosis。當中性粒細胞被刺激后,細胞外信號調(diào)節(jié)激酶(ERK)級聯(lián)反應(yīng)被激活,NADPH氧化酶活化并產(chǎn)生ROS。ROS促進中性粒細胞顆粒解體,使NE和MPO進入細胞質(zhì)。NE和MPO隨后進入細胞核,剪切組蛋白,繼而染色質(zhì)解聚,核膜破裂,DNA、組蛋白和蛋白酶等進入細胞質(zhì),共同組成NET。隨后,胞膜破裂,NET釋放至胞外[13]。②不依賴NADPH、依賴鈣的NETosis。當細胞內(nèi)鈣離子增加,肽基精氨酸脫氨酶4(PAD4)與鈣離子結(jié)合,進入細胞核,使組蛋白H3和H4上帶正電荷的精氨酸殘基轉(zhuǎn)化為瓜氨酸。正電荷減弱使組蛋白從負電荷的DNA上解離,導致核小體解凝[14-15]。③NET的快速形成過程。在細菌所致感染中,NET能快速形成[13]。
Birnberg-Weiss等[5]發(fā)現(xiàn),ST258型肺炎克雷伯菌干擾中性粒細胞釋放初級顆粒,并抑制其生成NET,從而推測,這可能由于肺炎克雷伯菌抑制鳥苷三磷酸酶(GTPase)(如Rac2)活化,或結(jié)合中性粒細胞表面抑制性受體來干擾其脫顆粒。Wang等[6]則通過掃描電鏡觀察到血清型為K1型的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vKP-K1)和cKP均能誘導NET的釋放,但NET中hvKP-K1數(shù)量少,且hvKP-K1菌體表面未出現(xiàn)代表凋亡或死亡的“小孔”,這提示hvKP對NET的誘捕和清除具有抗性。
肺炎克雷伯菌干擾中性粒細胞凋亡及胞葬。胞葬作用(efferocytosis)是指在磷脂轉(zhuǎn)位酶(如翻轉(zhuǎn)酶)協(xié)助下,凋亡細胞增加胞膜外側(cè)的磷脂酰絲氨酸(PS),該“eat me”信號被吞噬細胞(巨噬細胞等)表面受體識別,進而使凋亡細胞被吞噬和清除。胞葬作用主要針對死亡或垂死的細胞,能終止炎癥和感染。
Lee等[9]從肝膿腫患者體內(nèi)分離出血清型為K1型的肺炎克雷伯菌即KP-M1,并將其突變?yōu)闊o莢膜株KP-DT-X,將兩者均感染人中性粒細胞后,發(fā)現(xiàn)感染KP-M1的中性粒細胞可存活至感染后 24 h,而未感染和感染KP-DT-X的中性粒細胞在10 h內(nèi)發(fā)生凋亡。因此,肺炎克雷伯菌的莢膜參與干擾中性粒細胞凋亡。此外,KP-M1通過下調(diào)Bax與Bcl-2、Mcl-1的比值來延遲中性粒細胞中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 -3的激活,誘導抗凋亡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IL) -8,從而對中性粒細胞發(fā)揮抗凋亡作用[9]。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hvKP可通過上調(diào)p65蛋白表達,抑制NF-κB信號轉(zhuǎn)導途徑,導致中性粒細胞凋亡延遲[16]。
當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中性粒細胞時,維持生物膜磷脂不對稱性分布的中性粒細胞磷脂翻轉(zhuǎn)酶活性增強,通過水解ATP將PS從生物膜胞外側(cè)轉(zhuǎn)運至胞漿側(cè),中性粒細胞表面的凋亡信號PS減少,促凋亡caspase-3和caspase-7、caspase-8下調(diào),正常凋亡途徑受到抑制,同時巨噬細胞無法識別胞葬信號而無法有效吞噬該中性粒細胞。此外,壞死性凋亡相關(guān)的受體相互作用蛋白激酶RIPK1上調(diào),RIPK3磷酸化,混合系蛋白激酶樣結(jié)構(gòu)域蛋白MLKL磷酸化后轉(zhuǎn)位到質(zhì)膜,壞死性凋亡程序被激活,從而導致中性粒細胞增多和炎癥持續(xù)[17]。
此時被感染的中性粒細胞可能被肺炎克雷伯菌用作“特洛伊木馬”,胞內(nèi)的肺炎克雷伯菌隨其遷移至宿主其他部位,導致感染的播散和轉(zhuǎn)移,從而發(fā)展為一種獨特的侵入性綜合癥[18]。
中性粒細胞是機體抵御外來病原體感染的重要免疫細胞,其防御機制較為多樣。肺炎克雷伯菌也相應(yīng)發(fā)展出一系列免疫逃避機制,但其深入機制仍有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