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獻軍
(同濟大學 人文學院, 上海 200092)
尼采是現代哲學史上最深刻的思想家之一。與絕大多數哲學家不同的是,他的思想給讀者留下的難以磨滅的印象是:充滿悖論、模棱兩可、思維跳躍、直截了當、意象凄美。換言之,大多數哲學家是用理智進行寫作,而尼采是用情感來寫作。他的人生,與他的哲學一樣充滿了矛盾:他是牧師的兒子,卻成為最著名的“上帝殺手”之一;他熱愛真理和自由,卻被誤解為納粹主義的教父;他是思想世界中的巨人,卻是現實生活中的遁世者;他擁有無與倫比的智慧和洞察力,卻長期受到軀體疾病與心理疾病的折磨。很少有思想家對西方文化的影響比尼采更為深遠與廣闊——哲學家海德格爾、弗洛伊德、榮格、加繆、維特根斯坦,文學家里爾克、斯特林堡、葉芝、黑塞、奧尼爾,作曲家馬勒、理查德·施特勞斯,畫家蒙克、德·基里科、達利,等等,都受到了尼采的影響。(1)Eva M. Cybulska, “Nietzsche: Bipolar Disorder and Creativity”, Indo-Pacific Journal of Phenomenology, 2019, 19(1), p.53.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尼采的思想是難以理解的——不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至關重要的問題是:我們應該將他的思想理解為理性運作的成果,還是中止理性而獲得的成果?本文試圖從哲學心理學角度出發(fā)對尼采的思想進行理解與分析。在這種視角中,尼采的思想與其生平是不可分割的,或者說,我們必須從其生平中的重大心理事件出發(fā)去理解他的思想。尼采生平中的重大心理事件之一是:他長期處于心理疾病狀態(tài)中。正如德國精神病理學家和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所說的:“尼采的疾病,不僅毀滅了他的生命,而且以這種方式逐漸成為他生命中的一個部分:如果沒有疾病,那么他的生命與著作幾乎是無法想象的?!?2)Karl Jaspers, Nietzsche. Einführung in das Verst?ndnis seines Philosophierens, W. de Gruyter, 1981, S. 117-118.這里的疾病,主要指的是他的心理疾病。雅斯貝爾斯可能是第一個將尼采的哲學創(chuàng)造力與他的心理疾病相聯系的人。在此之前,精神病理學中的主流觀點是將心理疾病視為退行性疾病,即只有負面的作用。但隨著雅斯貝爾斯、弗洛伊德、馮·魏澤塞克等人發(fā)現心理疾病中的創(chuàng)造性維度,人們開始越來越多地將一些偉人的成就與他們的心理疾病相聯系。例如:雅斯貝爾斯發(fā)現,精神分裂癥具有特殊的創(chuàng)造力,因為患者的腦神經進程并非完全被破壞了,而是被重新調整過了(3)Karl Jaspers, Allgemeine Psychopathologie, Springer, 1973, S. 509.;
弗洛伊德指出,達·芬奇是強迫性神經癥患者,而他的藝術和科學成就是其性沖動升華的表征(4)弗洛伊德:《達·芬奇的童年回憶》,劉平譯,九州出版社,2017年。;馮·魏澤塞克認為,心理疾病當中會出現新的東西,而有的時候這種新的東西就是創(chuàng)造力(5)Viktor von Weizs?cker, Pathosophie, Suhrkamp Verlag, 2005, S. 278.。循著這樣的思路,本文嘗試將尼采的心理疾病與他宏大的哲學創(chuàng)造力聯系起來,并從他的心理疾病出發(fā)去理解他的核心哲學思想,如有關永恒輪回、超人和上帝的思想。
尼采于1844年出生于普魯士薩克森州的呂岑。他是家中三個孩子中的老大。尼采的父親在他四歲時便死于腦軟化病。但他認為他的父親死于梅毒,并且常常擔心父親將梅毒傳染給了他。盡管體弱多病,但尼采在大學和畢業(yè)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25歲時就擔任了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古典語文學教授。但由于健康狀態(tài)不佳,尼采在1879年辭去了教席,領取的養(yǎng)老金可以使他在接下來的十年中自由旅行與寫作。在這十年里,尼采創(chuàng)作了一生中最偉大的作品,而在最后一個創(chuàng)作年,他甚至寫了五本書。尼采與莎樂美(Lou Salomé)的戀愛經歷既短暫又強烈,而這段慘痛的經歷使他終生未婚。1889年,他倒在了意大利都靈的街頭,而后被送進了療養(yǎng)院,之后又被轉到了耶拿的精神??漆t(yī)院。1900年,尼采因腦中風逝世。
長期以來,人們都非常關心:尼采究竟得的是什么疾???流行的觀點認為:尼采死于由梅毒螺旋體侵犯人腦后引起的麻痹性癡呆。如果按照這種觀點,那么至少在1879年尼采辭去大學工作時,他就已經得了梅毒。然而,耶拿精神專科醫(yī)院的病歷顯示:他沒有顫抖、共濟失調、構音障礙、尿失禁等神經系統(tǒng)異常癥狀。另外,他長期保持的高水平創(chuàng)造力與麻痹性癡呆也是完全不相容的。雅斯貝爾斯認為,尼采的劇烈情緒波動始于1880年,并且這種波動是他創(chuàng)造力的核心。1881年,尼采在給加斯特(Peter Gast)的一封信中說道:“強烈的感情讓我不寒而栗……我哭得太多了……不是傷感的淚水,而是喜悅的淚水;我唱歌和胡說八道,充滿了讓我領先于所有其他人的一瞥?!?6)Christopher Middleton ed., Selected Letters of Friedrich Nietzsche,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p.178; p.280.在同一年,當尼采在瑞士塞爾斯-馬里亞山中散步時,他突然欣喜若狂起來并產生了永恒輪回的觀念。這可能是尼采第一次輕躁狂發(fā)作。在此之后的是抑郁的發(fā)作,而這使得他的創(chuàng)作模式斷斷續(xù)續(xù)。他在情緒不佳時醞釀自己的思想,而在興高采烈時進行寫作?!恫槔瓐D斯特拉如是說》的第一部,他只用了十天就完成了。這尤其表明了尼采在輕躁狂期的巨大創(chuàng)造力。他本人也意識到了這種強烈的情緒波動。1887年,在給??怂?Carl Fuchs)的信中,尼采說:“在過去的這些年里,我內心的劇烈跳動令人恐懼;既然我必須過渡到一種新的、更強烈的形式,那么我首先需要一種新的疏離、一種更加強烈的去人格化?!?7)Christopher Middleton ed., Selected Letters of Friedrich Nietzsche,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p.178; p.280.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五版)》(DSM-Ⅴ),尼采的整體臨床表現符合雙相障礙1型的標準,包括短暫的輕躁狂、較長的抑郁以及一些軀體癥狀。(8)Eva M. Cybulska, “The Madness of Nietzsche: A Misdiagnosis of the Millennium?” Hospital Medicine, 2000, 61(8), pp.571-575.
在尼采所處的時代,由于技術手段的缺乏,梅毒的診斷是無法得到客觀證實的。從今天的視角來看,將尼采的疾病診斷為梅毒,更多是基于一種文化現象,而非科學診斷。根據現代的診斷標準,梅毒所致的麻痹性癡呆經常與情感障礙混在一起。換言之,情感障礙患者在舊的標準下經常被歸到梅毒所致的麻痹性癡呆中,因為抑郁癥狀很接近麻痹性癡呆癥狀。(9)Kenneth Dewhurst, “The Neurosyphilitic Psychoses Today: A Survey of 91 Case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69, 115(518), pp.31-38.
因此,筆者主張:尼采在大學畢業(yè)后直到生命結束前的一年患上了雙相障礙,依據就是他在情緒上的大起大落以及杰出的哲學創(chuàng)造力;而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他得的則是多發(fā)腦梗死性癡呆,并因此死去。
與本文主題相關的是:尼采的哲學思想與他所患的雙相障礙有什么關系呢?事實上,哲學家們很早就意識到了瘋癲與創(chuàng)造力之間的關系。在柏拉圖的《斐多篇》中,蘇格拉底將瘋癲(madness)分為兩種:一種是由疾病造成的,而另一種源于對傳統(tǒng)行為規(guī)范的神圣解放。(10)Plato, Phaedrus, Robin Waterfield tra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54; p.79.蘇格拉底將后一種瘋癲稱為“神圣的瘋癲”。(11)Plato, Phaedrus, Robin Waterfield tra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54; p.79.波普爾在闡述科學發(fā)現的邏輯時說:“每個發(fā)現都包含著‘一個非理性元素’,或者說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直觀’。”(12)Karl Popper, 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Routledge Classics, 2002, p.8.心理學家安德里森(Nancy C. Andreasen)在對30位作家的研究中發(fā)現了雙相障礙與創(chuàng)造力的顯著相關性。(13)Nancy C. Andreasen, “Creativity and Mental Illness: Prevalence Rates in Writers and Their First-Degree Relative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87, 144(10), pp.1288-1292.當然,這不意味著雙相障礙是創(chuàng)造力的充分條件,而只意味著雙相障礙中的情緒波動有助于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更具體地說,有創(chuàng)造力的天才需要冒著讓心靈離開理性控制的風險而進入混沌和未知的精神領域。因此,有創(chuàng)造力的個體對于心理障礙可能具有更高的易感性。(14)Shelly H. Carson, “Cognitive Disinhibition, Creativity and Psychopathology”, D. K. Simonton ed., The Wiley Handbook of Genius, John Wiley & Sons, Ltd, 2014, pp.198-221.在尼采這里,他在患病前已經積累的豐富思想就儲存在他的無意識中。雙相障礙的作用是讓他的無意識能夠更多地擺脫理性和傳統(tǒng)規(guī)范的束縛,使無意識中的思想能夠更好地釋放出來。
接下來,筆者將從哲學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尼采關于永恒輪回、超人和上帝的思想。尼采曾經說:“我自己是一回事,我的著作是另一回事?!?15)尼采:《瞧,這個人》,《尼采著作全集》第六卷,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374頁。在這里,他是想說,他在著作中所表達的思想未必是他真正所想的。例如,他在著作中表現了對于女性的蔑視,而實際上他在女性面前極度羞澀,又極度渴望女性的愛。但我們絕不能將尼采的人生與他的著作分割開來。實際上,他的思想與其說是理性的寫作,還不如說是對他狂暴的內心的哲學表達。正如他自己所說的:“一位歷經并且總是一再要經歷大量健康狀態(tài)的哲學家,也經歷了同樣多的哲學:他能夠做的無非是每一次都把自己的狀況轉變?yōu)樽罹呔裥缘男问胶途嚯x,——這種變形藝術正是哲學。我們哲學家……必須持續(xù)地從自己的痛苦中分娩出自己的思想,母親般地給予一切,我們從自己的鮮血、心靈、火氣、樂趣、激情、苦難、良心、命運、禍害中獲得的一切?!?16)尼采:《尼采四書:快樂的科學》,孫周興編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8頁。在那個雙相障礙無法得到心理治療的年代,哲學寫作就是他將內心痛苦或者說時代的危機進行轉化的方式。這種轉化,就是心理治療終極目標意義上的升華。
尼采的哲學離不開他的人生。他的永恒輪回思想尤為如此。盡管在哲學界,對這種思想的闡釋已經相當深入了(17)孫周興:《永恒在瞬間中存在——論尼采永恒輪回學說的實存論意義》,《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期,第1-9頁。,但筆者在這里想要換一個角度,即借助弗洛伊德與榮格的精神分析概念去分析永恒輪回對于尼采個人的特殊意義。
1881年8月,在瑞士阿爾卑斯山的西爾瓦普拉那,永恒輪回的思想突然闖入尼采的腦海?!坝袀€惡魔潛入你最孤獨的寂寞中,并且對你說:‘這種生活,如你目前正在經歷、往日曾經度過的生活,就是你將來還不得不無數次重復的生活;其中決不會出現任何新鮮亮色,而每一種痛苦、每一種快樂、每一個念頭和嘆息,以及你生命中所有無以言傳的大大小小的事體,都必將在你身上重現,而且一切都是以相同的順序排列著的——同樣是這蜘蛛,同樣是這樹林間的月光,同樣是這個時刻以及我自己。存在的永恒沙漏將不斷地反復轉動,而你與它相比,只不過是一粒微不足道的灰塵罷了!’”(18)尼采:《尼采四書:快樂的科學》,孫周興編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316頁。
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輪回的思想并不陌生,因為佛教早就傳來了六道輪回的思想。但在佛教看來,這種輪回只有修成宿命通的人才能真正體驗到。尼采所說的永恒輪回顯然不同于佛教的六道輪回——佛教講的是多生多世的輪回,而尼采講的是此生中同樣東西的輪回。尼采的思想以他自己的親身體驗為基礎。如上文所說,尼采產生永恒輪回思想的時期,也是他的輕躁狂發(fā)作的時期,換言之,他有了精神病的體驗。在《夢的解析》中,弗洛伊德強調人在夢境與精神病狀態(tài)下都缺乏時間感(19)Sigmund Freud, Die Traumdeutung, über den Traum“, A. Freud, E. Bibring, W. Hoffer, et al. (Hrsg.), Gesammelte Werke Ⅱ/Ⅲ, Fi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1999, S. 95-96.,而永恒輪回思想可能是時間感喪失的哲學表達。從榮格的角度來看,尼采的永恒輪回思想可能是對原型意象的把握,或者說是對形而上學的最終真理的把握。(20)Carl G. Jung, Mysterium Coniunctionis, R. F. C. Hull tran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9, pp.551-552.
除此之外,尼采的永恒輪回思想也表征了他的創(chuàng)傷體驗的反復發(fā)作?!叭藗內粲行愿瘢瑒t也會有其一再重現的典型體驗?!?21)尼采:《善惡的彼岸》,《尼采著作全集》第五卷,趙千帆譯,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101頁。童年時父親早逝帶來的陰影,成年后與瓦格納、莎樂美的失敗交往,留給他的是被拋棄、恐懼、失望、憤怒的體驗,就像永恒的循環(huán)一樣不斷重演。無論如何去做,痛苦的永恒輪回都不可避免??鞓肥嵌虝旱?,而痛苦才是永恒。對尼采來說,“世界就是一個苦難的和受折磨的上帝作品”(22)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39頁。。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尼采的相似事件反復發(fā)生的經驗屬于神經癥者的“重復性強迫”,而“永恒輪回”這個概念解釋了尼采重復創(chuàng)傷經驗的無意識傾向。(23)Sigmund Freud, Jenseits des Lustprinzips“, A. Freud, E. Bibring, W. Hoffer, et al. (Hrsg.), Gesammelte Werke ⅩⅢ, Fi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1999, S. 20-21.由于尼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內省程度,在通常人那里被壓抑的過去與現在的區(qū)別感在此消失了。
但在榮格看來,永恒輪回是生命的一個象征,而這種圓周運動象征回到完整與純真的原始狀態(tài),即“所有已逝事物的輪回、過去事物的完全恢復”(24)Carl G. Jung, Seminars on Nietzsche’s Zarathustra (2 vols), J. Jarret ed., Routledge, 1989, p.1341.。永恒輪回也是一種治療心病的解藥,因為輪回的圓周代表了心靈的自我修復傾向。因此,對尼采來說,永恒輪回不是科學假設,而是一種在當下重建過去、使自己重新獲得父愛的防御努力,比如用瓦格納去替代父親的角色?!霸谟篮爿喕爻霈F之后,尼采享受了七年的偉大創(chuàng)造力,并撰寫了一系列最清晰、最有見地的哲學著作?!?25)Eva Cybulska, “Nietzsche’s Eternal Return: Unriddling the Vision, A Psychodynamic Approach”, Indo-Pacific Journal of Phenomenology, 2013, 13(1), p.8.
簡而言之,永恒輪回的思想包含了兩種要素:人生痛苦的重復,以及在相似因素重復中獲得補償與完善的可能性。盡管強迫性的重復就像美杜莎之首一樣,最終摧毀了尼采的精神健康,但在完全缺乏現代意義上的心理治療(尤其是藥物治療)的情況下,尼采把握住了療愈的一線可能,盡可能地維持了他的哲學創(chuàng)造力。另外,尼采通過永恒輪回還揭示了人類通過輪回來完善自身的可能性——假若人只有一生,那么在這一生中相似因素的重復就提供了做得更好以及再次把握過去的可能性。
尼采的“超人”概念是他最著名的概念之一。盡管有很多研究者已經提供了富有價值的哲學解釋,但將這個概念與尼采本人經歷相聯系的研究還是不多的。1882 年至 1883 年的冬天,尼采萌生了“超人”的觀念。當時他的生活在經歷一次次的挫折之后陷入了動蕩,而他不得不通過理想化的方式去面對內心的幻滅與悲傷。超人無疑就是這樣一種堅硬與理想的自我面具,可以保護他那脆弱與孤獨的心靈。(26)Eva Cybulska, “Nietzsche’s übermensch: A Glance behind the Mask of Hardness”, Indo-Pacific Journal of Phenomenology, 2015, 15(1), p.1.正如他所說的:“所有深刻的東西都喜愛面具?!?27)尼采:《善惡的彼岸》,《尼采著作全集》第五卷,趙千帆譯,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67頁;第68頁。
“超人”這個詞當然不是尼采發(fā)明的。在他之前,諾瓦利斯、海涅與歌德等就已經使用了這個詞。但尼采給予這個詞以獨特的意義,即神性的、瘋狂的“超人”。“看哪,我來把超人教給你們:他就是那道閃電,他就是那種瘋狂?!?28)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13頁;第101頁;第295頁;第184頁。榮格將“超人”解釋為“對普通人的神化”(29)Carl G. Jung, Seminars on Nietzsche’s Zarathustra (2 vols), J. Jarret ed., Routledge, 1989, p.333.。海德格爾認為,“超人”是“一個以自我創(chuàng)造的宏偉風格為基礎的人”(30)Martin Heidegger, Nietzsche (2 vols), D. F. Krell trans.,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84, p.220.。但問題的關鍵在于:尼采自己想要通過“超人”的概念達到什么呢?
1882年 4 月,尼采遇到了年輕且聰明的莎樂美。她似乎既能理解尼采哲學的本質,也能洞察他的內心。尼采一度認為莎樂美是他的靈魂伴侶,但結局卻是不幸的。尼采發(fā)現自己將對女性的不切實際的幻想投射在了莎樂美身上,而這段痛徹心扉的情感經歷使他對女性的態(tài)度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在莎樂美展示的“三位一體”的著名照片中,尼采和他的朋友保羅·雷擺出兩匹迷茫的馬的樣子,而莎樂美則在他們的頭上揮舞著鞭子。為了擺脫這段陰影,尼采借查拉圖斯特拉之口說出了:“你去女人那里嗎?別忘了帶上鞭子!”(31)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13頁;第101頁;第295頁;第184頁。
但尼采高度的道德標準驅使他去克服對于莎樂美以及之前的瓦格納的怨恨。超人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能讓他克服這種怨恨的面具?!懊恳环N深刻的精神都需要一張面具;更有甚者,在每一種深刻的精神周圍都持續(xù)生長著一張面具,因為這種精神所傳遞的每一個詞語、每一個步伐和每一個生命跡象,都持久地受到虛假亦即淺薄的解讀?!?32)尼采:《善惡的彼岸》,《尼采著作全集》第五卷,趙千帆譯,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67頁;第68頁。面具既能強化無意識中的自我,也能形成與現實相反的自我。在面向他人的自我與內心的自我之間的搖擺或調和,對尼采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正如赫拉克利特早就發(fā)現的,對立統(tǒng)一將創(chuàng)造出更強大的力量。兩種自我之間的持續(xù)緊張,就是尼采的創(chuàng)造力源泉之一。
但對尼采來說,更重要的是:如何從內心脆弱的自我過渡到外在強大的自我(超人)?為了克服內心的過度敏感,尼采首先想要克服同情、憐憫?!霸趷圩o和同情中總是隱伏了我最大的危險。”(33)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13頁;第101頁;第295頁;第184頁。在他深深地意識到自己對于人類苦難的共情后,他想要創(chuàng)造一種能夠超越悲傷的、英勇的貴族主義?!拔ㄒ越y(tǒng)治執(zhí)政為己任的不光是一個主人種族;而是一個具有自己的生命領域、具有一種力之過剩(對于美、勇敢、文化、風度乃至于最精神性的東西而言的力)的種族?!?34)尼采:《權力意志》,孫周興譯,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99-300頁。然而,脫離傳統(tǒng)道德的努力導致了他與世界的進一步疏離。超人竟然是一種更加孤獨的個體,而這并不是尼采的本愿。尼采深深地體會到了現實與理想的沖突?!叭耸且桓翟趧游锱c超人之間的繩索——一根懸在深淵之上的繩索。”(35)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13頁;第101頁;第295頁;第184頁。超人的面具使得尼采進一步遠離了社會與人群——他的情感世界就是一片沙漠,沒有任何親密的關系或分享者。
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說的:“在……尼采的病例中……患者的人格似乎對每種疾病和精神病都進行了加工;必須從一個人的性格出發(fā)去理解一個人在其疾病中是怎么樣的?!?36)Karl Jaspers, Allgemeine Psychopathologie, Springer, 1973, S. 535.尼采深厚的哲學思想對他所患的雙相障礙進行了“加工”。在這種哲學“加工”中,作為躁狂狀態(tài)的超人理想,是對作為抑郁狀態(tài)的凡人的超越。尼采的“超人”,就像古中國的“圣人”、古印度的“圣者”(阿羅漢、菩薩)一樣,是對痛苦凡人的救贖。如果說人生的痛苦在所難免,那么尼采指出了一條解脫之路:通過成為超越凡人之上的超人,去克服人生的痛苦。
尼采的名字經常被無神論者用作批判基督教的工具。然而,尼采不是一開始就是“敵基督者”。在青春期早期,尼采就表現出了對于宗教主題的深切關注,并且虔信上帝。由愛上帝者到敵基督者的曲折歷程,正是他用哲學語言寫下的一部凄美的人生日記。
尼采出生在一個基督教家庭,他的父親就是路德教會的牧師。在中學時,他曾以能夠背誦《圣經》中的贊美詩而出名。他在普夫達中學的畢業(yè)演講《致未知的上帝》中講道:“再一次地,在我徘徊并把我的目光轉向前方之前,我在孤獨中向您舉起雙手——您,我逃避的人,在我內心的最深處,我莊嚴地奉獻了祭壇。這樣您的聲音,可能會再次召喚我……我想認識您,未知的上帝。您像一陣風暴一樣深入我的靈魂,進入我的生活。您這個難以理解但相關的唯一神!我想了解您,甚至為您服務?!?37)Philip Grundlehner, The Poetry of Friedrich Nietzsch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25-26.
然而,那個時代與日俱增的宗教懷疑主義很快就席卷了尼采的內心世界。近代科學的發(fā)展以及個人主體性的強化,為“上帝已死”鋪平了道路。但“上帝已死”的思想,究竟是一種形而上學意義上的攻擊,還是一種精神分析意義上的哀悼呢?尼采自己的生活以及性格,又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他有關上帝的思想呢?
有關尼采對于上帝的態(tài)度,他曾經的女友莎樂美是這么看的:“只有當我們進入尼采哲學的最后階段時,才會完全清楚宗教沖動在多大程度上始終支配著他的存在和他的知識。他的各種哲學對他來說只是上帝的替代品,旨在向他補償一個神秘的上帝。那么,他在人生的最后幾年承認了:沒有這個偶像,他就無法活著。正因為如此,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遇到他與宗教、對上帝的信仰以及對救贖的需要所進行的激烈斗爭,因為他與它們的關系岌岌可危?!?38)Lou Salomé, Nietzsche, S. Mandel ed. & tran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1, pp.88-89.如果按照這種解釋,那么尼采所說的“上帝已死”更像是一種哀悼,而不是攻擊。(39)Eva Cybulska, “Nietzsche Contra God: A Battle Within”, Indo-Pacific Journal of Phenomenology, 2016,16 (1-2), pp.195-206.
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哀悼是對所愛對象喪失的反應。如果個體可以完成哀悼,那么他就能將力比多由對所愛對象的依戀中撤出來,從而獲得心理自由,并轉向新的對象。但如果個體不能完成哀悼,那么他就無法放棄原先的力比多立場,從而就要通過幻想來繼續(xù)依戀原先的對象。(40)Sigmund Freud, Trauer und Melancholie“, A. Freud, E. Bibring, W. Hoffer, et al. (Hrsg.), Werke aus den Jahren 1913—1917. Gesammelte Werke Ⅹ, Fi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1999, S. 430.
在尼采這里,他所依戀的精神對象是形而上學意義上的、作為超越者的“上帝”?!艾F在我愛的是上帝,我不愛人類了。在我看來,人是一個太不完美的東西?!?41)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7頁;第11頁。他希望有一個強大的超越者能夠將他從痛苦的塵世生活中解救出來。這種“上帝”也是“超人”的一種形象。然而,以近代科學為基礎的宗教懷疑主義摧毀了上帝存在的根基。“從前,褻瀆上帝是最大的褻瀆,然而上帝已經死了,因此這些褻瀆者也就死了?!?42)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7頁;第11頁。盡管如康德這樣的哲學家,曾經希望調和信仰與理性的矛盾,但終究沒有成功。緊接著的就是尼采對于上帝的哀悼。他所有對于傳統(tǒng)道德的批判,都不是單純的攻擊,而是悵然若失的哀悼。他沒有想到:他曾經以為強大無比的上帝形象,在科學理性的進攻中如此不堪一擊。他甚至加入了攻擊上帝的隊列,成為著名的“敵基督者”。
然而,他的哀悼并不成功,而且他一生中都在將上帝極端理想化與貶低化之間搖擺。上帝形象的幻滅,非常類似于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突然發(fā)現了父母的缺點。按照溫尼科特的理論,健康的幻滅需要“足夠好的父親”所提供的現實“鏡像”。(43)Donald W. Winnicott, The Maturational Processe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Emotional Development, The Hogarth Press, 1982, pp.145-146.但在尼采這里,這種“鏡像”過早地消失了。在哀悼不徹底的情況下,與所愛對象的分離最終導致了自我的分裂。
一方面,在《敵基督者》中,他對基督教進行了激烈的攻擊:他指責保羅發(fā)明了罪、審判和懲罰,以此作為控制羊群的一種方式;他還反對保羅將耶穌的殉難解釋為對人類罪責的救贖。(44)Friedrich Nietzsche, “The Antichrist”, W. Kaufmann ed. & trans., The Portable Nietzsche, Penguin Books,1976, pp.627-634; p.608.另一方面,在同一本書中,他又表達了相反的思想:“‘上帝的國度’不是人們所期望的;它沒有昨天和后天,它不會在‘千年’之后到來——它是一種心靈的體驗;它無處不在,它就在這里?!?45)Friedrich Nietzsche, “The Antichrist”, W. Kaufmann ed. & trans., The Portable Nietzsche, Penguin Books,1976, pp.627-634; p.608.在1889年1月給加斯特的信中,他寫道:“給我唱一首新歌:世界變了樣,諸天都歡欣鼓舞。被釘在十字架上?!?46)Christopher Middleton ed., Selected Letters of Friedrich Nietzsche,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p.345.在這里,他不僅回應了拉斐爾的名畫《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而且仿照了《圣經·詩篇》第96章:“你們要向耶和華唱新歌,全地都要向耶和華歌唱!要向耶和華歌唱,稱頌他的名,天天傳揚他的救恩。”
從尼采的青春期開始,他就表現出了對神學主題的深切關注,這一直持續(xù)到他的晚年。從虔誠的上帝信徒,到上帝的刺客,再到兩極之間的搖擺,他為此傾注了極大的創(chuàng)作熱情與精力,并以哲學的形式寫下了一部凄美的內心斗爭日記。
如前所述,尼采生活在一個現代精神病學以及心理治療還未發(fā)展起來的時代。這在很大程度上使他的雙相障礙無法得到及時的診斷與治療,而這很有可能是這種心理疾病在他生命的最后幾年發(fā)展為完全的器質性腦部疾病的原因。因此,他只能進行自我的療愈,而他采取的方法是進行哲學的創(chuàng)作——當然即使他沒有心理的疾病,他仍然可以進行哲學的創(chuàng)作。但在他患有雙相障礙的情況下,他的哲學具有了更加鮮明的個人色彩,并使他的哲學創(chuàng)作形式區(qū)別于絕大多數哲學家。
在沒有心理治療的年代,尼采無師自通地身兼患者與心理治療師的雙重角色。在論健康的提升中,尼采說:“人們已經站在一個無可辯駁的觀點的面前,即罪犯和瘋子之間沒有本質的區(qū)別……人們應該非常清楚地把療愈的可能性和方法擺在他面前——對這種沖動的消滅、轉化和升華。”(47)Friedrich Nietzsche, Daybreak, R. J. Hollingdale ed. & tra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p.120-121.在這里,他提出了心理治療的最佳手段,即升華。他不僅用他的人生實踐了升華,即將心理疾病的力量升華為了哲學創(chuàng)作的力量,而且啟發(fā)了精神分析的創(chuàng)立者弗洛伊德。后者也將升華視為精神分析治療的最佳手段。弗洛伊德在對達·芬奇的精神分析中,提出達·芬奇的藝術與科學成就就是對他性沖動進行升華的表征——升華是對性沖動的高級與非性的轉化提升?!巴ㄟ^觀察人們的日常生活,我們會發(fā)現:多數人成功地把他們的性沖動中相當大的一部分指向了他們的專業(yè)活動。因為性沖動具有升華能力,所以它特別適合作出這種貢獻,即性沖動可以讓其他具有更高價值的、非性的目標來取代它的直接目標?!?48)Sigmund Freud, Eine Kinderheitserinnerung des Leonardo da Vinci“, A. Freud, E. Bibring, W. Hoffer, et al. (Hrsg.), Werke aus den Jahren 1909—1913. Gesammelte Werke Ⅷ, Fi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1999, S. 145.
如果說雙相障礙的升華是尼采哲學創(chuàng)作的一個動力,那么雙相障礙所帶來的千變萬化的情緒就是他哲學創(chuàng)作的另一動力。值得注意的是:尼采在語言學、哲學和心理學等諸多方面的深刻洞見,是在他的理性停止工作以及他的無意識意象迸發(fā)時所取得的。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尤其體現了這種特點,他說道:“看哪,我是一個閃電預告者,來自烏云的一顆沉重雨點,而這閃電就叫超人?!?49)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16頁。
我們絕不能說,尼采巨大的哲學創(chuàng)造力完全是由雙相障礙引發(fā)的,但我們可以說,雙相障礙釋放與放大了他的創(chuàng)造力。在尼采的著作中,他就像洞穴中的哲學家一樣,將他所有的痛苦升華為了哲學思想。尼采曾經將自己與混沌中孕育的星球相比,而他的生命就像內部不停發(fā)生核聚變反應的恒星一樣:如此強大的生命能量,是人所無法承受的。也許,這就是他得雙相障礙的原因之一。在尼采創(chuàng)作的最后一年,他甚至寫了五本著作——就像將死的恒星一樣,在發(fā)出最亮的光芒后,走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