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素玲 阮兢#
(1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〇九醫(yī)院 福建漳州 363000;2廈門大學附屬東南醫(yī)院中醫(yī)康復科 福建漳州 363000)
腸易激綜合征(IBS)屬于臨床常見的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表現為腹痛、腹脹及大便性狀改變等[1]。其中以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BS-D)所占比最高,占40%~45%,具有較高發(fā)病率和復發(fā)率,且癥狀明顯[2]。臨床多采用解痙劑、止瀉劑、益生菌等藥物治療,但單純藥物治療效果有限,且副作用較多[3],因此臨床多聯(lián)合中醫(yī)治療。中醫(yī)學認為IBS-D屬于“腹痛、腹瀉”范疇,受累臟腑多為肝、脾、腎,屬肝主疏泄、脾陽虧虛、肝失疏泄、火不暖土所致,常表現為脾腎陽虛證,以健脾溫陽、散寒止瀉、通經疏絡為治療原則[4]。中醫(yī)多采用電針治療,電針是指針刺與電流刺激相結合[5],是毫針刺入腧穴得氣后,用電針儀通過毫針輸出脈沖電流作用腧穴治療的方式,能加強腧穴的刺激,并提高治療效果與范圍。相比電針,中醫(yī)傳統(tǒng)外治法長蛇灸可健脾溫陽、扶正通絡,切中其病機[6]?;诖耍狙芯刻接戦L蛇灸聯(lián)合電針治療IBS-D的臨床療效及對胃腸動力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隨機數字表法將醫(yī)院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IBS-D患者120例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各60例。對照組男34例,女26例;年齡21~68歲,平均(47.27±11.53)歲;病程2~14年,平均(5.16±1.28)年;體質量指數22~28 kg/m2,平均(23.46±2.57)kg/m2。治療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22~69歲,平均(47.34±11.61)歲;病程3~16年,平均(5.20±1.31)年;體質量指數24~30 kg/m2,平均(23.54±2.63)kg/m2。兩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批準號:2019-005-01)。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羅馬Ⅲ標準中關于IBS-D的診斷標準[7];腹部反復疼痛不適在6個月以上,每月均>3 d有癥狀;排便習慣、脹感、排便不盡感等癥狀;發(fā)病時會改變排便頻率,并伴有糞便性狀改變。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8]和《腸易激綜合征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9]中IBS-D脾腎陽虛證型診斷標準。主癥:腹痛腹脹伴有泄瀉,次癥:畏寒肢冷、腰膝酸軟、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腹脹,舌淡苔白、脈沉細。
1.3 納入標準 符合西醫(yī)與中醫(yī)診斷標準;能按照規(guī)定藥物接受治療,依從性好;意識清晰,生命體征平穩(wěn);患者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合并內分泌系統(tǒng)疾?。话樽陨砻庖呷毕菁膊『脱盒约膊?;近期使用過抗生素、免疫機制劑等影響腸道環(huán)境的藥物;有暈針史或合并麻風等疾病。
1.5 治療方法 兩組均口服鹽酸洛哌丁胺膠囊(國藥準字H10910085)2 mg/次,3次/d,連續(xù)服用4周。
1.5.1 對照組 給予電針治療?;颊呷扰P位,取中脘、關元、大腸俞、天樞、足三里、合谷、上巨虛、太沖等穴位,局部皮膚消毒,采用0.40 mm×40.00 mm一次性針灸針,針刺得氣后,選雙側天樞穴為一組,同側足三里、上巨虛各為一組,共三組分別連接脈沖針灸治療儀(KWD-808Ⅰ),斷續(xù)波治療,頻率為1Hz,電流強度4~6 mA,時間設定30 min。1次/d,6 d為一個療程,療程間休息1 d,治療4個療程。
1.5.2 治療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結合長蛇灸治療。取俯臥位,常規(guī)消毒大椎至腰俞段脊柱穴區(qū)皮膚,其上鋪寬5.0 cm、高2.5 cm的現榨姜泥條,再在上面鋪寬3.0 cm、高2.0 cm的艾絨,下寬上尖,形成剖面為等腰三角形的長蛇形;點燃艾絨頭、尾、身,讓其自由燃燒,待燃燒完后,再鋪上新艾絨復灸,灸3壯;灸畢后除掉姜泥,用熱毛巾將皮膚擦拭干凈。1次/周,治療4周。電針和長蛇灸操作均由持有執(zhí)業(yè)醫(yī)師資格針灸推拿專業(yè)中醫(yī)師完成。
1.6 觀察指標 (1)IBS病情嚴重程度量表(IBS-SSS)評分:包含腹痛程度、腹痛頻率、腹脹程度、排便滿意度及對生活影響5個條目,各條目均100分,共500分,得分75~175分為輕度;得分175~300分為中度;得分>300分為重度。(2)IBS生活質量量表(IBS-QOL)評分:包含34個條目,依據其程度分為無、輕度、中度、偏重、嚴重等5級,分別評分為5、4、3、2、1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3)內臟敏感指數(VSI)評分:包含15個條目,共75分,得分越高則內臟敏感性越高。(4)腸道菌群檢測:取兩組患者無菌新鮮糞便0.5 g,加入9.0 ml厭氧菌稀釋液中,混勻后按10倍稀釋法連續(xù)稀釋至適宜濃度,選擇對應培養(yǎng)基進行細菌培養(yǎng)與統(tǒng)計(如雙歧桿菌BS培養(yǎng)基、腸球菌顯色培養(yǎng)基等均購自上海廣銳生物公司),采用細菌三級鑒定法鑒定分離細菌水平。(5)胃腸動力檢測:于治療前后抽取患者清晨空腹肘靜脈血3 ml,靜置30 min后以3 000 r/min轉速離心10 min處理,取上清液后置于-80℃冰箱保存,檢測胃腸激素(血管活性腸肽、胃動素、P物質)水平。(6)記錄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事件:皮下血腫、刺痛、口干、皮膚瘙癢、惡心嘔吐等。
1.7 療效判定標準 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0]評定治療效果。治愈:腹部癥狀消失,大便通暢,IBS-SSS減分率≥95%。顯效:癥狀顯著好轉,70%≤IBS-SSS減分率<95%。有效:癥狀好轉,30%≤IBS-SSS減分率<70%。無效:癥狀無改善。減分率=(治療前IBS-SSS總分-治療后IBS-SSS總分)/治療前IBS-SSS總分×100%,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8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67%,高于對照組的8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IBS-SSS、IBS-QOL、VSI評分對比 治療后,兩組IBS-SSS、VSI評分均降低,IBS-QOL評分均升高,且治療組IBS-SSS、VSI評分更低,IBS-QOL評分更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IBS-SSS、IBS-QOL、VSI評分對比(分,±s)
表2 兩組IBS-SSS、IBS-QOL、VSI評分對比(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 IBS-SSS評分 IBS-QOL評分 VSI評分治療前對照組治療組60 60 t P治療后對照組治療組60 60 t P 208.35±34.82 210.06±34.93 0.269 0.789 139.04±20.15*124.73±18.47*4.055 0.000 68.42±6.15 68.47±6.82 0.042 0.966 83.16±7.04*93.15±8.03*7.246 0.000 29.58±8.16 30.74±8.25 0.774 0.440 20.13±5.07*15.18±4.92*5.427 0.000
2.3 兩組腸道菌群數量對比 治療后,兩組腸道菌群數量中雙歧桿菌、乳桿菌、擬桿菌數量均升高,腸球菌數量均降低(P<0.05),且治療組雙歧桿菌、乳桿菌、擬桿菌數量更高,腸球菌數量更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腸道菌群數量對比(log CFU/g,±s)
表3 兩組腸道菌群數量對比(log CFU/g,±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 雙歧桿菌 乳桿菌 腸球菌 擬桿菌治療前對照組治療組60 60 t P治療后對照組治療組60 60 t P 8.22±1.16 8.15±1.13 0.335 0.738 9.20±1.25*13.63±1.47*17.783 0.000 6.68±0.92 6.72±1.03 0.224 0.823 9.18±1.36*12.12±1.53*11.125 0.000 9.12±1.08 9.06±1.04 0.310 0.757 8.52±0.91*7.03±0.65*10.321 0.000 8.53±1.04 8.49±0.96 0.219 0.827 10.25±1.13*12.08±1.27*8.339 0.000
2.4 兩組血清血管活性腸肽、胃動素、P物質對比兩組治療后血管活性腸肽、胃動素水平降低,P物質水平升高且相比對照組,治療組血管活性腸肽、胃動素水平更低、P物質水平更高(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血清血管活性腸肽、胃動素、P物質對比(ng/L,±s)
表4 兩組血清血管活性腸肽、胃動素、P物質對比(ng/L,±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5。
時間 組別 n 血管活性腸肽 胃動素 P物質治療前對照組治療組60 60 t P治療后對照組治療組60 60 t P 272.13±23.54 270.08±23.19 0.481 0.632 198.15±16.38*185.37±14.26*4.558 0.000 326.33±39.57 328.84±40.12 0.345 0.731 271.54±28.46*242.42±26.31*5.820 0.000 35.39±7.93 34.08±7.82 0.911 0.364 53.96±8.18*70.53±12.34*8.669 0.000
2.5 兩組不良反應對比 對照組皮下血腫3例,刺痛和惡心嘔吐各2例,治療組口干、皮膚瘙癢、惡心嘔吐各1例,未出現嚴重不良事件。治療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5.00%)與對照組(11.67%)比較無明顯差異(χ2=1.745,P=0.186)。
隨著人們飲食習慣改變、工作壓力增大,IBS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中IBS-D占比較高[11]。據統(tǒng)計學研究發(fā)現我國IBS-D的發(fā)病率為5%~10%[12],認為IBS-D與免疫功能障礙、遺傳因素或腸道菌群紊亂等因素有關,且IBS-D患者起病隱匿,癥狀易反復發(fā)作或慢性遷延,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西醫(yī)多認為胃腸動力異常、內臟和腸道感染等多因素共同作用造成IBS-D,其中洛哌丁胺可緩解患者腹瀉、促進胃腸功能恢復,調節(jié)腸道微生態(tài)平衡;益生菌可有效補充腸道有益菌,改善患者腸道菌群失衡狀態(tài),加強腸道的生物屏障功能[13]。尚沒有一種特效藥物能完全根治IBS-D,在臨床上多以控制癥狀為主,現今急需尋找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中醫(yī)將IBS-D歸屬于“腹痛、泄瀉”范疇[14],認為病灶在腸腑,與脾、胃、腎等臟腑有關,因飲食、情志、勞倦等因素引起脾失健運、胃腸腑氣不順、脾陽虧虛、肝失疏泄、火不暖土造成,以健脾溫陽、散寒止瀉、通經疏絡為治療原則[15]。本研究采取長蛇灸聯(lián)合電針治療,取大腸俞與天樞穴,俞募相配,能調和氣血陰陽、疏調腸胃;天樞穴、上巨虛穴和足三里穴屬于足陽明胃經,針灸該穴可治療急、慢性胃炎或腸炎等疾??;配以關元,溫腸止瀉,恢復小腸泌別清濁的功能;中脘穴是奇經八脈之任脈,針灸該穴能刺激胃腸和神經系統(tǒng);聯(lián)合足三里、合谷、太沖穴,能健脾和胃、調暢臟腑氣機;針刺太沖穴可治黃疸、脅痛、腹脹等肝胃病證;上巨虛為大腸之下合穴,主腸道氣機之升清降濁,可調理腸腑,改善腸道功能;大腸俞為大腸之背俞穴,可改善腸道動力和敏感性[16]。諸穴合用能暢達臟腑氣機、安神、止瀉止痛。天樞、足三里、上巨虛連接電針,更能增強對機體深部感受器刺激。長蛇灸是由傳統(tǒng)艾灸發(fā)展而來,能溫陽祛寒、通經活絡,選擇大椎至腰俞段脊柱穴區(qū),對虛勞、痹證有較好的作用[17]。另外,當艾絨燃燒時其熱量能擴張局部血管,加速血液循環(huán),減輕組織水腫,降低腹痛、腹瀉等癥狀[18~19]。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96.67%)高于對照組(85.00%),說明長蛇灸聯(lián)合電針能提高IBS-D臨床療效;相比對照組,治療組IBS-SSS與VSI評分更低,IBS-QOL評分更高,說明兩者聯(lián)合治療能減輕其癥狀和內臟敏感性,提高生活質量;治療后治療組雙歧桿菌、乳桿菌、擬桿菌數量高于對照組,腸球菌數量低于對照組,提示兩者聯(lián)合治療能糾正IBS-D患者的腸道菌群失調。人體腸道菌群種類繁多且結構復雜,主要包含9個菌門,其中人體腸道菌群由厚壁菌門和擬桿菌門、放線菌門和變形菌門等組成,是人體最龐大的微生態(tài)系統(tǒng)。腸道菌群與代謝性疾病關系密切,如肥胖癥、IBS等[20]。相比對照組,治療組血管活性腸肽、胃動素水平更低、P物質水平更高,表示長蛇灸聯(lián)合電針治療IBS-D能調節(jié)胃腸激素及腸黏膜屏障相關因子。治療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5.00%,對照組為11.67%,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長蛇灸、電針治療患者不良反應少,這兩種治療方式對專業(yè)人員操作手法要求嚴格,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長蛇灸聯(lián)合電針治療IBS-D患者療效理想,能改善IBS-D癥狀,降低患者內臟敏感性,糾正腸道菌群失調,促進胃腸激素分泌,提高胃腸動力和生活質量,安全可靠。